中国武术的缘起,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原始社会的生产活动。 原始初民为了生存,在与禽兽的搏斗中,逐渐练就了击打、闪躲等格 斗技能,而且创造了尖锋锐利的生产工具,并具有使用利器与兽搏斗 的本领,这些技术孕育了武术技能,为武术的产生准备了物质条件。 原始社会崇尚勇敢精神,每个猎手也同时是战士,手中的工具也就是 武器,勇敢的战士成为一种社会的荣誉和人们的渴望,为武术的产生 准备了精神条件。
武术的真正发生是在氏族社会的部落战争之中。私有制的出 现,掠夺和占有便需要武力。文献记载,轩辕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 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等等。大大小小的氏族之战,使人与兽斗 的搏斗本领向人与人斗的格斗技能转化,并不断发展转化为独立的 社会活动,武术也就产生了。
当武术作为一种专门的技能,乃至一种社会文化形态脱胎于世, 不能说它就是战争和军事行为,也不能说凡是发生了征战伐杀行为 就是武术。作为一种军事技能直接用于战场上,古代武术的出现是 在军事行为之前或之后,是人们在战斗中总结的技术。再直接一点 说,所有参加战斗的人未必都具有这些军事技能,而具备了这一军事 技能的人,则较有可能在搏杀中取胜。
“国之大事,在祀在戎",自私有制产生和进入阶级社会以来,祭 祀祖先和加强武力是最为重要的。武力是否强大,时常决定了疆土 的占有和社稷的安危。而武力的强弱则取决于人的多少和人的作战 能力。由此,无论是氏族部落的统领还是夏商时代的君王天子,无不 注重武力和提倡练兵习武。记载中的蚩尤部落以“角眦”(类似今日 的摔跤运动)训练士兵;夏后氏练习击刺于大东之野;每至初冬周天 子命令将帅一起习射御角力。习武讲武,崇尚武功之风是社会生活 的需要,并出现于教育之中的武事训练,祭祀和庆典中的武技再现, 以显示武力的强大等等。武术由一种专门的军事技能逐渐拓展为一 种社会文化形态。
当然,今天武术涵盖的内容形式,与古代作为军事技能的武术已 大相径庭o这是由于在古代战争的演绎中,不仅决定胜负的因素日 渐复杂,就军事武艺而言,包罗战阵布形、负重行军、骑马、射箭、超距 (奔跑跳跃)、投石、翘关(举重)等,使用兵器的格斗技术当属其中之 一。由此,我们不能以古代武术等同军事武艺。另一方面,当它作为 军事技能流向民间,便日渐演化为个体的或小群体的社会活动,一种 强身、自卫、修性、自娱的综合性实用技术。
长达近500年的春秋战国,是武术初步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诸侯争霸,列国图雄,战争频仍。“齐愍以技击强,魏惠以武卒奋,秦 昭以锐士胜",生存和权力的需要,使各国均加强了军事训练和不拘 一格选拔人才,无疑促进了包括武术在内的军事武艺的发展。另一 方面,政治上大一统的格局尚未形成,统治者要富国强兵,须礼贤纳 士,在文武分途的情况下,养士之风使专事武艺的士阶层应运而生, 游侠剑客自由流动,尚义、守信、有勇,他们武艺超群来自于刻苦习 练,他们是民间习武的佼佼者,又是军事武术走向民间的传播者。 “春秋角试”生动地记述了那个时代,每至春秋两季,天下的武林高手 云集一方,较技斗艺的情景,一如近代的擂台比武,是武术步入社会 文化形态的发端。
自秦以来至八国联军入侵中国之前的两千多年间,中国虽经朝 代更替,分合交错,总体上,长期处于大一统的封建社会和自给自足 封闭性的农耕经济之中。在这一漫长沉郁的历史进程中,受儒、道、 佛三家文化主宰和影响的中国文化,铸造了中华民族的独特性格,形 成了独特的文明历史带和民族文化。武术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的载 体,也在这一文化主体中锻打、制约和发展。
武术在历代传统中,一方面是在官方的武学和武举制度以及军 事训练中发展,另一方面,是在民间的练武活动中传承。两者始终沿 着相击的搏斗形式和舞练的套路形式向前发展着。相击的搏斗形式 有角厩、手搏、相扑、击剑以及较棒、较枪等等;舞练的套路形式有打 拳、舞剑、盘戟、使枪、使棒,以及枪对牌、剑对牌的对练等。火器的出 现,使武术作为军事训练在战场上的作用日渐消退,而民间武术活动 却空前扩大和活跃。两宋时代出现了民间武术结社和都市艺人的武 术表演,使武术向套路形式发展日趋明朗。
值得一提的是,17世纪末,欧美各国已把武备重心移向蒸汽 机及军舰、大炮等热兵器,而在中国,由于封建社会漫长封闭生产 力落后,还停留在铁器时代,人们深研相互提防的拳术技艺和冷兵 器的攻防搏斗本领。在长期的宗法制度与宗法观念之下,形成了 丰富多样的武术流派。拳家林立,技艺纷呈。同时也导致了宗派 分立和师承传授的神秘性。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刚健奋进的武术 在明代完成了它的体系。明末清初和清末民初,依附于阴阳五行 学说的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则形成了主柔主静主内的运动特 点,与明代形成的众家拳派体系互补和对应,正如中国文化中主刚 健学说注入了主静贵柔学说,起到了互补作用。武术在这个特定 的历史时期空前昌盛发展,出现了高手如云、名家辈出的状况,在理 论上和技术上已走向成熟,实现了自身的完善,使这种人类共有的技 击技能,得以在中国这块封闭的文化板块上独树一帜,完成了古代武 术的全部进程。
至此,古代武术除了用于军战搏杀功能以外,在长期的历史演进 中派生了比武较艺的竞技性功能,一如角蔽、手搏、相扑、露台争交、 打擂台等;衍化出观赏自娱的舞练表演功能,例如武舞、百戏、江湖艺 人的表演,民间年节娱乐活动中的武术;转化为强身健体的养身功 能,与中医、气功导引的结合,讲究性命双修,阴阳平衡,形成完善自 我、整体优化的修炼体系。
面对洋枪火炮,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义和团运动的失败,人们终 于打破了对武术在战争中的迷信。武术面临着如何在近代社会生存 取舍的问题。
辛亥革命后,民气腾勃。人们重新认识了武术富国强兵的积极 作用。一方面,在于武术能强健国民体力、增强自卫能力,成为英武 刚健的民族精神的象征。另一方面,武术在一定程度上合入反对封 建禁锢的潮流,成为培养勇敢、尚武、进取的新文化精神的重要手段。 武术明显地向体育归属。中国体操学校和中国女子体操学校将武术 列为主要课程,提倡尚武精神。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国人开始组 织以武术为主旨的体育团体,如南有“精武体育会",北有“中华武术 会"等等,启迪人们去重视中国的传统文化。
民国时期,政府加强了对武术的控制和利用,创办了具权威性的 中央国术馆及其他地方国术馆,出版武术刊物,组织武术国考,纳入 全国性运动会,颁布学校教育推广武术的纲目和教材等等,为弘扬武 术发挥了重要作用,西北军将领张之江先生为此作出了重大贡献。
新中国对武术的开拓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武术工作,把武术作为社会主 义体育事业的一部分,确立为国家开展的体育项目之一。历经半个 多世纪的发展过程,武术运动发生了巨大变化。.
从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天起,发展武术事业便提到了新中国体育 工作的议事日程。党和国家领导人朱德、刘少奇、贺龙先后对武术的 继承与发展做过重要指示。毛泽东、邓小平从人民的健康出发,发出 过倡导打太极拳等体育活动的号召。为了武术事业的发展,国家体 委先后建立武术科、武术处、武术研究院。自1958年成立了中国武 术协会及其省市的分支机构,乃至区、县、工矿、学校、企事业基层的 武术协会,自上而下地完善了全国组织机构,为做好武术工作奠定了 坚实的物质基础。1982年和1992年召开的全国武术工作会议,制 定了武术进一步发展的方针政策,组织挖掘整理工作,开展普及提高 工作,不断提高武术的科学化水平,积极稳步地向世界推广。1987 年国家体委又专门作了《关于加强武术工作的决定》。所有这些组织 机构的不断完善,重要会议的召开,文件的制定,保证了武术事业的 不断前进和健康发展。
昔日在世俗的观念中,武术拳师不是江湖卖艺,便是保镖护院, 即使教拳收徒,也为人不屑一顾,其社会地位极为低下。新中国视武 术为民族瑰宝,武术工作者也受到尊敬和爱护。他们有的参与国家 武术方针大计的研究和实施,有的在高等学校任教,有的在体校培养 新一代,有的在辅导站带群众习武健身。武术工作者在祖国的每一 个角落,乃至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受到人们的尊重和欢迎。体育院校 设立了武术系科,培养武术的高等专门人才。1984年国务院正式确 立武术作为一门学科,批准招收硕士研究生,1996年又开设博士研 究生点,武术教育逐步进入高层次文化领域。它丰富的文化内涵和 精湛的技艺不仅是民族的宝贵财富,而且使武术成为一种高尚自豪的 事业,武术工作者所拥有的荣光,是任何一个历史时代无法比拟的O
从50年代国家编制推广简化太极拳、初级拳械,到90年代推广 “全民健身计划”,群众性的武术活动,逐步遍及城乡、厂矿、企业、学 校。老年人打太极拳,妇女练木兰拳剑,青少年习长拳,蔚然成风。 如湖南新化县就拥有50多个武术团体,习武人数占全县总人口的 40%。人们从实践中领悟到,民族传统武术拥有独到的健身价值和 便于实际操作的特点。目前在我国拥有的武术人口已达6 000万, 改革开放以来,武术引入市场经济,社区建立的武术馆、校、站,星罗 棋布,达12 000多个。每年举行的全国武术馆校比赛,两年一次的 全国民间演武大会,武术之乡评比活动以及即将推行的“武术段位 制”等等必将更大地激发群众的练武热情。群众性民间武术活动与 国际民间文化交流的接轨也已提到议事日程,波及世界的习武健身 活动日渐扩大。国家对社区馆校推行的管理措施和制度,将引导武 术走上更加蓬勃健康发展的轨道。
浏览73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