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8月,第11届奥运会在德国柏林举行,由11人组 成的中国武术队前往表演。有太极拳、拳术、器械的单练和对 练,博得万余观众的赞誉。武术队的表演向世界体坛展示了中 国武术,揭开了近代中国武术对外交流的序幕。

第三节 现代中国武术发展概况

一、武术在国内的普及和开展

早在1952年毛泽东同志为中华体育总会第二次代表大会题 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给新中国的体育发展指 明了方向,并号召“凡能做到的都要提倡:做体操、打球、跑 步、爬山、游水、打太极拳及各种各色的体育活动”。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立至今,武术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和人民体育事 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在国内得到了大力普及和蓬勃发展, 而且走上世界,为世界人民所喜爱。

(一)建立了武术管理机构

1950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召开了武术座谈会,倡导发展武 术运动。1953年在天津举行了 “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 大会”,武术是这次大会的主要内容。为了推动武术及民族形式 体育的发展,国家体委成立后,下设武术竞训处,领导和管理 全国的武术活动。1956年中国武术协会在北京成立。其任务是 团结全国武术工作者继承、发掘、研究整理武术遗产,推动群 众性武术运动,开展科研活动,宣传武术知识,协助国家体育 部门研究审定武术竞赛规则,组织全国性武术比赛,审定考核 等级教练员、裁判员,开展国际武术交流活动和友好往来。

1986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在北京正式成立国家体委武术 研究院,主持全国的武术工作o 1995年更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 体育运动委员会武术运动管理中心。

1982年12月,在北京召开了首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这 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最重要的一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会议 总结了三十几年来武术工作的经验,制定了新的历史时期发展 武术工作的方针政策和任务,为武术工作指明了方向。

1986年原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在北京召开全国武术训练工 作座谈会,明确提出“突出项目特点,加强攻防技能,严格动 作规格”的武术技术训练发展方向。

1994年12月,在天津又一次召开了全国武术训练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武术的技术发展方向,着力改革和完善武术 的竞赛办法,大会讨论通过了《武术裁判员管理办法》《中国武 术段位制》等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于1998 年4月改称为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直属国家体育 总局,是国家体育总局实施对国内武术工作领导的最高权力机构。

(二)武术竞赛制度不断完善

1956年中国武术协会成立后,武术即定为表演项目,并在 北京举办了 12个单位参加的武术表演大会,开始试行打分的方 法o 1957年第一次把武术列为国家体育竞赛项目。之后,每年 都举行全国性的武术比赛和表演。

在“文化大革命”中武术事业遭到了严重摧残。1972年以 后,武术同其他一些体育项目开始恢复,全国性的武术比赛和 表演在停顿了 6年之后又开始举办° 1972年11月在济南举行的 全国武术表演大会,表演项目达1000多个,包括各种拳术和器 械的单练、对练、集体基本功的表演。套路自选项目在结构、 难度、腾空和跳跃上有了较大的突破。在比赛中突出了速度和 节奏,技术有了新的发展。1974年8月又在西安举行了全国武 术比赛大会。1975年9月在北京举行了第三届全国运动会,武 术比赛按团体、全能、单项和集体表演进行。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以后,武术开始出现新的 局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 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工作方针,把武术工作提到应有 的位置,给武术运动带来了活力和生机。1977年、1978年在内 蒙古、湖南湘潭先后举行了全国武术比赛,以套路为主的竞赛 项目技术水平有了较大提高,武术运动得到进一步发展。1979 年以前我国武术竞赛基本上是以套路为主的单一竞赛形式,随

着武术的发展,加速了武术竞赛制度的完善。

套路竞技比赛:套路竞技比赛逐渐形成了以甲、乙级队团 体、个人锦标赛,少年“武士杯”比赛,太极拳、剑、推手赛 等为主要形式的竞赛制度和以武术馆、武术学校为对象的民间 传统武术内容的竞赛,构成了较为完善的全国武术竞赛制度, 基本上满足了不同年龄、不同层次水平、不同兴趣爱好的人们 的需要。

自1958年国家体委制定了第一部以长拳、太极拳、南拳为 竞赛内容的《武术竞赛规则》至20世纪90年代制定的竞赛规 则,武术竞赛规则历经了7个版本。武术套路竞赛规则的不断 修改,促使武术套路竞技水平向前发展。根据国内、国际武术 发展的需要,于2002年又推出了一部新的武术套路竞赛规则。 新的武术套路竞赛规则的推出和采用必将对武术套路竞技水平 的进一步提高产生深远的影响。

1985年1月国家体委颁布了《武术运动员等级试行标准》, 分为武英级、一级武士、二级武士、三级武士、武童等五个等 级,迄今已有464名优秀运动员获得武英级称号。

散打竞技比赛:1979年3月国家体委决定将散手列为试验 项目。1980年初步形成散手竞赛规则后,在北京举行了首届全 国武术对抗项目表演赛,经过七届表演赛试验,于1989年国 家体委颁布了《武术散手竞赛规则》,并开始正式举办全国武 术散手擂台赛。1990年又颁布了《武术散手运动员技术等级标 准》。

全国武术擂台赛的举行,标志着一个以武术套路及武术散 手竞赛为基本框架的、新的全国武术竞赛制度的产生,从而改 变了以往只搞套路单一竞赛制度,丰富了武术的竞赛内容。武 术散手自1991年第七届全运会起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

从1994年开始举办“全国大学生武术比赛”。武术在“全 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全国农民运动会” 都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

武术功力大赛:2004年11月20日在广东省佛山市举行了 首届全国武术功力大赛,21日落下帷幕,共21支代表队参加 了比赛O 2005年11月在深圳举行了第二届全国武术功力大赛。 全国武术功力大赛的举行,打破了套路与散打一统武术竞赛天 下的格局,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为武术的发展与振兴写下了 光辉的一页。

(三) 武术挖整工作取得重大成果

解放后武术挖掘整理工作持续不断,而大规模的武术挖整 工作以20世纪80年代为最。1979年国家体委发出了《关于发 掘整理武术遗产的通知》。后来连续三年的全国武术挖整工作, 使挖掘整理武术遗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武术的挖掘整理工作 历经几年的努力,在全国查明了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 特、自成体系的拳种129个。同年5月,围绕挖掘整理,在南 宁举行了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表演了各种流派的武术达510 项,其中有一些是埋没多年的拳种,技击对抗项目的散手、短 兵也在大会上做了初次表演。这次挖掘整理工作对武术事业的 继承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四) 科学研究获得进展

武术的研究整理工作也有很大进展,从20世纪50年代中 期至“文化大革命”前,国家体委有关部门组织部分武术工作 者研究、整理、出版了简化太极拳、长拳和刀、枪、剑、棍等 书籍,1961年还编写了一本《武术》,作为体育系的通用教材。

伴随着武术运动的蓬勃发展,武术的科学研究工作越来越 显得重要和迫切。1987年6月,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武术学会在 北京成立,湖南、宁夏、江苏等省也先后成立了省武术学会。 武术刊物、武术理论著述不断增多。自1981年以来,先后创办 了《武林》、《中华武术》、《武术健身》、《精武》、《少林与太 极》、《武魂》、《武当》等武术专业刊物,对武术的学术研究、 交流以及党的武术方针政策的宣传作出了积极的贡献。通过广 大武术工作者、研究者的辛勤劳动,这一时期编著出版了大量 武术著作,如《中国武术史》、《中国武术拳械录》、《中国武术 百科全书》、《武术学概论》、《中国武术人名辞典》、《中国散手》 以及长拳、南拳、太极拳、刀术、剑术、枪术、太极剑、南刀、 南棍竞赛套路的编写和出版工作。同时,这一期间广大武术工 作者和科研人员研究和发表了大量的科研成果和学术论文,对 武术的各个领域进行了研究,特别是从文化的深层,诸如古典 哲学、美学、伦理学、养生等方面对武术的丰富内涵和多功能 价值进行了科学探讨。各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和国际国内的各 种武术论文报告会对武术走向世界、走向奥运进行了多方面的 研究

二、武术在世界上的影响和推广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武术以前所 未有的速度迈出国门,走向世界,在世界的范围内,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概括起来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增加互访援外,增进各国友谊

早在1974年6月,中国武术代表团访美,受到总统尼克 松、国务卿基辛格在白宫接见。先后在夏威夷、旧金山、纽约 和华盛顿表演16场,观众达10万人次。随后中国武术的国际 交往日益频繁,并派出教练员援外教学,到中国学习武术的团 体和个人也络绎不绝,武术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重视和欢迎。

(二) 建立国际组织,举行国际赛事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中国武术逐步走向世界,竞技武术、 健身武术在世界上都取得了可喜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 区兴起了武术运动,各洲的武术组织也相继成立。

1985年8月第一届国际武术邀请赛在中国西安举行。来自 法国、日本、美国、摩洛哥等12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队参加了 比赛。

1990年10月国际武术联合会在北京正式成立,1994年10 月国际武术联合会被世界单项体育联合会正式接纳入会。1987 年9月在日本横滨成立了 “亚洲武术联合会”,并举行了第一届 亚洲武术锦标赛o 1991年在北京举办了第11届亚洲运动会。武 术被列为亚洲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o 1994年9月在日本广岛举 办的第12届亚运会,中国武术队获五枚金牌o 1998年在曼谷举 行的第13届亚运会除武术套路项目参加比赛外,散手也列为正 式比赛项目。1991年10月第一届世界武术锦标赛在中国北京举 行,并规定每两年举行一次世界武术锦标赛o 2001年由国际武 术联合会审定推出了第二套国际武术竞赛套路,并决定在第七 届世锦赛上全部使用。迄今为止世界武术锦标赛已举行了七届, 每次比赛的参赛人数和参赛运动员的水平都呈明显的上升趋式。 第七届世界武术锦标赛于2003年11月2日至8日在澳门举行。

在世界竞技场上,散打运动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并于 2002年7月在上海举办了第一届世界杯武术散打赛。

(三) 推广健身武术,健康世界人民

2000年4月中国武术协会开始着手制定太极拳全球化发展 战略——太极拳健康工程。太极拳健康工程,是将太极拳作为 武术的一个品牌,系列、持续地推向世界。

太极拳健康工程包括太极拳活动月、举行世界太极拳健康 大会、推行太极拳辅导员制,加强新时期太极拳理论研究等一 系列内容。2000年5月中国武协启动太极拳健康月活动,决定 将每年的5月定为太极拳月o 2000年7月国际武联执委会一致 表示支持中国的5月太极拳月活动,并将5月定为世界太极拳 月活动。这一决定一经传出,立刻受到全国各地乃至全世界太 极拳爱好者的积极响应。

2001年3月22日至26日,“寿比南山”首届世界太极拳健 康大会在海南省三亚市举行。该次活动引起国内外太极拳习练 者的强烈反响。4000多名国内外太极拳爱好者参加了学习、交 流和比赛。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致信大会希望太极拳成为中国 对外交流的一座桥梁,为人类健康,为世界和平、进步与发展 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向大会发来贺词, 预祝大会圆满成功。2001年3月25日在三亚海滨举行的“迎朝 阳,申奥运,万人太极拳晨练”已作为规模最大的晨练活动被 载入世界吉尼斯之最。

(四)源于中国,属于世界

1998年11月2日,国际武术联合会在北京正式向国际奥委 会递交申请,加入国际奥委会,这标志着具有几千年历史的中 国武术终于向现代奥林匹克运动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武术走向 世界,进军奥运会这是中国武术界几代人梦寐以求的理想。

2001年7月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取得成功,使竞技武术 进入奥运会成为可能。在武术运动向世界推广之际,它所植根 的中国传统文化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外国朋友所认识和喜爱。 “源于中国,属于世界”,武术已成为沟通各国人民友谊的纽带 和桥梁。作为一种优秀的民族文化和良好的运动项目正在走向 世界,它必定在全世界大放异彩。

思考题

试阐述武术的起源。

为什么说武术具有悠久的历史?

简述武术在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各主要历史时期的 基本情况及发展特点。

历史上促使武术向前发展的诸因素有哪些?

阐述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武术在国内、国际的重 大发展和成就。

【内容提要】本章对武德的概念、传统武德的内涵、 当代武德内涵以及武德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现代武 术礼节进行了阐述。

【学习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掌握武 德的概念、传统武德的内涵、当代武德内涵以及武德与 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从中受到武德的教育,自觉进行 武德修养,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并能在相关场合规范 的运用现代武术礼节。

第一节武德

一、 武德的概念

所谓武德,即武术道德,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 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有的道德品质。

“武德” 一词最早于三千多年前就已出现。武德从伦理学的 角度来看,它不仅是个人体现武术伦理规范的主体,侧重于个 人意志的选择,而且包含了在整个武术社会活动以及参与其他 社会活动的秩序规范。并且个人的武德只有适应社会实践才能 决定其品格的高低;同时,武德也只有在社会共识的秩序规范 中,才有实践的价值和意义。对武德的正确理解,应当是武术 伦理规范与习武者道德行为准则的总和。它始终应贯穿于习武 者整个的练武、授武、比武等一系列的武术社会活动之中。

二、 传统武德的内涵

武德理论包含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其萌芽、形 成和发展有一个历史过程。历史上最早的、带有条款性的武德 记载见于《左传•宣公十二年》中的“武有七德”,即“禁暴、 戢兵、保大、功定、安民、和众、丰财。”这是对诸侯用兵道德 的要求。在武德理论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一直居于封建社会正 统地位的儒家仁学逐渐形成了传统武德的主要内容。

传统武德的伦理精神是由儒家的德性、道家的道心和释家 的佛性构成。武德作为中国传统伦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其道德 精神表现实质上是中国传统伦理精神在武术领域内的体现。它 的内容虽然随着各个不同时期的发展而不断的补充和丰富,但 其本质仍表现为:仁、义、礼、智、信、勇。

仁: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人的全部道德意识,这也是习武 者最高层次的品德追求和德性的最高境界。仁的基本涵义就是 用广博的爱心去爱一切人。仁的核心是孝悌,要求武林中人具 有师慈徒孝、兄贤弟恭、朋亲友爱。忠、恕则是为仁之方。要 求习武者忠于师门。广义的理解就是要忠于事业,民族和社稷, 要与人为善,以爱人之心宽恕他人,求及安宁、祥和。

义:义为行善之本。在武德中还可以理解为“仁”是通过 “义”的环节过渡到人的道德行为。“义”是依“仁”而行的方 法、途径和标准,“义”在武德中还可理解为秩序、等级。“义 者,宜也”,就是习武者的言行举止要与自己的身份相称。君臣 父子,师徒兄弟的纲常不能乱,这是武林中人心目中神圣不可 侵犯的人伦。

礼:礼来自人的恭敬辞让之心,是仁义道德的节度及由此 产生的待人接物的礼节仪容。武林界对“礼”有着严格的标准 和规定,并由此而衍生一系列具体的、形式化的礼仪,直接付 诸于习武者道德践履,作为其行为的文饰。“礼”还直接包括制 裁制度,对违背“礼”的人要给予处罚。“礼”在武德中具有实 践意义,它不但告诉习武者“应该做什么”,而且还告诉其“应 该怎么做”,是“仁”与“义”向行为落实的一个重要环节。

智:当习武者有了武德情操和礼仪规范后,还须有自觉的 道德意识,这就是“智智的功能就是认识“仁”、“义”,并 保证它的实践。它根源于人们的是非判断之心,其功用在于体 人生,知人伦,明是非,辩善恶,只有如此才能“穷不失义, 达不离道”,做一个“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的侠义之人。

信:“信,诚也”,就是说做人要诚实,守信用,诚守诺言 是武林的传统。“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实践诺言,不失信于 人,不畏艰难险阻,甚至甘愿牺牲生命,只身赴死的事迹,历 代多有所闻。可见,守信重诺是武德的重要内容之一。

勇:武德中的“勇”既是道德标准又是行为实践。但“勇” 又有“大勇”和“小勇”之分。武德中提倡的是“大勇”,指的 是通晓仁义道德,明辨是非善恶之后,果断采用的举止行为。 为国为民,匡扶正义,除暴安良,惩恶扬善,扶弱济贫等,即 为“大勇”之举,在武林中是被极力推崇和效仿的。为私利或 意气用事而逞强斗狠,则被视为“小勇”,也称做“匹夫之勇”, 为武林中人所不屑。

现代武德注入了新的内涵,阐述如下:

三、现代武德的内涵

(一) 树立理想,为国争光

理想是人们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具有现实可能性的、对未 来的向往和追求。树理想,古人称为“立志”,志不立,天下无 可成之事。为此,理想是每个习武者坚强的精神支柱,是实现 人生目标和成就事业的原动力。而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必须经 过努力奋斗才能达到。习武者的崇高理想,应该是振兴中华武 术,弘扬民族文化,为武术走向世界,造福于世界人民和为祖 国争光而不懈努力。同时,继承和发扬中华武术,为全民健身 服务,为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二) 爱国爱民,见义勇为

爱国主义,是全国人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团结奋斗 的力量源泉。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 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
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 要建立起国家和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信念,热爱祖国,热爱人 民是当今习武者高尚的道德情操,决不能做出有辱国格人格的 事情。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受到侵害时,应奋不顾身,挺身而 出。当人民的利益受到坏人损害时,应见义勇为,以正当的防 卫保护人民群众。当祖国受到侵犯时,更应万众一心为捍卫祖 国英勇奋战,甚至献出自己的生命。

(三)尊师爱生,团结互助

尊师重道是传统美德,习武者应尊敬师长和前辈。不仅在 行为举止上要谦和礼下,恭敬从命,更应该聆听教诲,认真实

践,好学上进。珍惜师长、前辈的辛勤付出。师长、前辈应在 政治上,学业上、生活上关心和爱护学生,要尽心尽责,毫不 保留地传授技艺。在敬业精神上,教师更应该忠诚武术事业, 以身立教,为人师表,诲人不倦。学者应该热爱事业,勤学苦 练,学而不厌。在人格上,师生之间是平等的,要发扬民主, 不搞“家长制” “一言堂”。学友之间应该团结友爱,谦虚谨慎, 互相尊重。“以武会友,切磋技艺”,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另 外,师生都应该打破门户之见,破除循规保守、固步自封的旧 习,搞好武术界的团结,取长补短,勇于探索,共同进步。在 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改革创新。

(四)修身养性,遵纪守法

武德中的修养主要是指个体行为,其根本乐趣又在于改变 自己,以适应和维护社会秩序。它是以善之人性为起点,强调 习武者正心诚意与修身养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身”是被认 为不道德的欲望之体,“性”则是道德的“本我”。因而“身” 需要“修”,“性”需要“养”,修身养性的实质就是以“道德 我”克服“欲望我”达到道德上的超越。习武者要不断加强自我修养,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作风,坚决抵制资 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和污染。

当前尤其要清 醒地认识和抵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领域道德失范,拜金 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影响和腐蚀。在处理事情和人际关系时,决 不能见利忘义,见利弃义,唯利是图,甚至损人利己。

遵守法纪是习武者最基本的道德规范,要做到这一点,首 先要加强法制学习,增强法制观念,从思想上提高奉公守法的 自觉性,并且能够依法办事。在任何情况下都要自觉维护法律 的威严和自身的合法权益。同时还应该执行有关部门依法制定 的各项规章制度,并勇于同违法乱纪的行为作斗争,以确保各 种社会活动正常开展,维护社会安定。习武者要切记任何时候 不得自持武力,违法乱纪,逞强斗狠,妄自出手。要树立习武 者的良好形象。

(五)文明礼貌,举止端正

我国素称礼仪之邦,有悠久的道德传统。武林界曾流传着 “未曾学艺先识礼”,“学拳先习礼”的传统。习武者平时的举 止要端庄大方,有礼貌。言谈话语要有素养,并做到言必行, 行必果,待人处处热情诚恳,和蔼可亲。服饰要整洁得体。在 表演竞技、教学训练、社会武术和国际武术交往等活动中,都 要严格按照武德的行为规范进行操作,表现出个人立身风度, 以及容端体正的尚武本色,充分反映出习武者的良好素质。

四、现代武德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

传统武德源远流长,许多内容至今仍然十分有益。但随着 社会发展,其中一些内容已不适应现今社会的需要,甚至成为 武术发展的桎槁。所以,在弘扬我国古代优秀武德的同时,应 该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取其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用的部分

摒弃过时的、糟粕的内容,建立起新的、具有时代精神和社 会主义特色的新时期武德。这是武术发展的需要,也符合社 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总要求。现代武德内容应是与社会主 义精神文明要求相一致,并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 组成部分。

提倡新时期的武德,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 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必须坚持党的基本 路线,必须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总要求,为培养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服务。

第二节武礼

随着武术的发展和走向世界,中国武术管理中心在继承传 统的基础上制定了一整套武术礼节在教学训练以及竞赛中使用, 目前已经在国内外相关场合被采用。具体做法介绍如下:

一、徒手礼

(一)抱拳礼

抱拳礼是由中国传统“作揖礼和 少林拳的抱拳礼(四指礼)”加以提 炼、规范、统一得来的,并赋予新的 涵义。

行礼的方法是:并步站立,左手 四指并拢伸直成掌,拇指屈拢;右手 成拳,左掌心掩贴右拳面,左指尖与 下颌平齐。右拳眼斜对胸窝,置于胸图片2

前屈臂成圆,肘尖略下垂,拳掌与胸相距20〜30厘米。头正、 身直,目视受礼者,面容举止自然大方(图3-2-1 )o

抱拳礼的具体涵义是:左掌表示德、智、体、美“四育” 齐备,象征高尚情操。屈指表示不自大,不骄傲,不以“老大” 自居。右拳表示勇猛习武,左拳掩右拳相抱,表示“勇不滋乱”、 “武不犯禁”,以此来约束、节制勇武的意思。

左掌右拳拢屈,两臂弯曲成圆,表示五湖四海(泛指五洲 四洋),天下武林是一家,谦虚团结,以武会友。左掌为文,右 拳为武,文武兼学,虚心求知,恭候师友、前辈指教。

(二)鞠躬礼

行礼的方法:并步站立,两手垂置于体侧,手心向内贴于 大腿外侧,上体向前倾斜15度。

二、持械礼

(一)抱刀礼

并步站立,左手抱刀,屈臂抬起使刀横于胸前,刀刃向上; 右手拇指屈拢成斜侧立掌,以掌心附于左手拇指第一指节上, 高与胸齐,两手与胸间距离为

20〜30厘米,目视受礼者(图3-2-2 )0

图片3

(二)持剑礼

并步站立,左手持剑,屈臂抬起使剑身贴前臂外侧斜横于 胸前;右手成掌以掌外沿附于左手食指根节,高与胸齐,两手 与胸间距离为20〜30.厘米,目视受礼者(图3.2-3)。

(三)持枪(棍)礼

并步站立,左手持枪(棍)把段 (靠把端三分之一处)屈臂置于胸前, 枪(棍)身直立;右手成掌,附于左 手拇指第二指节上,两手与胸间距离 为20〜30厘米,目视受礼者(图3-2-4 )o

运动员若持双器械,应将器械交 一手执握,行抱刀礼,持剑礼,持枪 (棍)礼;若不适合行礼时,则应两 手持械面向裁判长立正行注目礼,其 他器械参照以上各种礼仪执行。

三、武礼的应用

(一)在教学训练中的运用

武术课堂是一个严肃的教育场所,师生要用武术礼仪的标 准来约束自己,言行有礼。技术教学、训练礼节:上课铃响时, 班长或值日生整队集合(每个同学之间相距10厘米),清点人 数完毕,向老师(教练)报告时,师生均行“抱拳礼”。老师向 学生问:“同学们好”的同时,行“抱拳礼”。学生在回答“老 师好”的同时,行“抱拳礼”。然后落手立正,礼毕,上课开 始。下课时,老师向学生说:“同学们再见”,学生在答“老师 再见”的同时,行“抱拳礼”,落手站立,然后学生再落手立 正。礼毕,师生下课。

(二) 在理论课堂中的运用

当老师走向讲台时,班长发口令:“起立,敬礼! ”,学生 起立行“鞠躬礼”。老师看学生已行礼端正,亦行“鞠躬礼”答 谢。班长发口令:“坐下! ”,学生就坐,老师开始授课。下课 时,老师说:“下课! ”,班长发口令:“起立,敬礼! ”,学生 起立行“鞠躬礼”。老师看学生都已行礼端正,亦行“鞠躬礼” 回谢,礼毕,下课。

(三) 在竞赛及表演中的运用

在武术竞赛中,运动员听到上场比赛的点名和赛后示分时, 向裁判长行抱拳礼或持械礼。在武术表演的开始和结束时,面 向观众行抱拳礼或持械礼,以示礼貌。

四、武术器械递接方法

递接器械是武术外在形象的一个重要方面,向对方递交器 械时刀尖、剑尖向下,切忌刀尖或剑尖指向对方。枪、棍垂直 离地约20厘米递给对方,切忌枪尖朝向对方,以失礼节。

思考题

什么是武德?试述新时期武德的内容及其与社会主义精 神文明建设的关系。

抱拳礼、抱刀礼、持剑礼、持枪(棍)礼的动作规格是 如何要求的?

抱拳礼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内容提要】本章论述了武术教学的特点,教学的 阶段与步骤,教学的组织与方法,以及健身武术教学应 该注意的问题。

【学习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健 身武术教学的特点、步骤及组织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实 践教学之中,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内容提要】本章论述了武术教学的特点,教学的 阶段与步骤,教学的组织与方法,以及健身武术教学应 该注意的问题。

【学习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健 身武术教学的特点、步骤及组织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实 践教学之中,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浏览1,65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