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式太极拳简介

武式太极拳,起源于清朝道光年间,为武禹襄祖师所创,至今 大约有160多年的历史了。

武禹襄,名河清,字禹襄,河北永年广府城内东街人,他生于嘉 庆年间(1812年)二月,卒于光绪六年十一月(1880年),清秀才,虽 出身于书香门弟,豪富之家,但他不思利禄,在家除教书外,自身习 练武术,武禹襄与杨露禅是同代人,起初二人同习长拳,后在西街 太和堂药店见太极拳技轻灵高妙,能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遂初 学太极拳。道光二十年(公元1820年),杨露禅三下陈家沟求师, 学习太极拳技艺归来后,禹襄见而好之,很想去学,但因事务缠身, 不能同行。直到1852年,为了深人研究探索太极拳之奥妙,武禹 襄决定亲自赴河南陈家沟向陈长兴求教,路过河南怀庆府赵堡镇 时,得知陈长兴已年老多病,不能收徒传艺,素闻赵堡镇陈清平拳 艺甚精,便拜陈清平为师,习赵堡新架太极拳,于是他边学边练,并 将所授拳理、拳诀——作了札记,因武禹襄哥哥在河南舞阳县任知 县,禹襄在赵堡期间,还帮助陈清平了结了一桩特大难平的案子, 陈为报禹襄搭救之恩,便将自己所习拳技精髓、奥旨秘诀,倾囊传 授于武禹襄,武禹襄亦加倍努力,日夜研习,深得太极拳的理论奥 妙,复将其兄在舞阳县盐店觅得的王宗岳《太极拳论》和一幅不知 作者姓名的《太极拳概要图》、《拳论》一并抄绘携回。回永年后,禹 襄与其外甥李亦畲共同研究,专心致志20余年,成效卓著,以其独 特的风格和精巧技法誉满武林,并颇有发悟而独创一派严格遵循 太极之理与法则的武式太极拳,还结合实践心得著有《十三势行功

要解》、《太极拳解》、《太极拳论要解》、《十三势说略》、《四字秘诀》、 《打手撒放》、《身法八要》等著名拳论,开太极拳详理之先河,至今 被拳界奉为经典著作,把武禹襄先生尊为武式太极拳第一代祖师。 武式太极拳第二代宗师李经纶,字亦畲,外号李大先生,生于1832 年,卒于1892年,永年广府西街人,清末举人,于1852年始从其舅 武禹襄学习太极拳,勤于默识揣摩,反复验证。李亦畲精于技击, 拳理并藏,一生放弃仕途,苦研拳功,勤于笔耕,继承和完善了其舅 武禹襄的拳架和拳论,著有《太极拳小序》、《五字诀》、《撒放秘诀》、 《擎引松放七言四句》、《走架打手行动要言》、《打手歌》,《论虚实开 合》等,并绘“左右虚实图”二幅。他还将王宗岳、武禹襄及本人论 著编辑成《廉让堂太极拳谱》手抄三本,一本交胞弟李启轩,一本交 爱徒郝和,一本自存,这就是闻名于世的“老三本”,被太极拳界奉 为经典拳谱,他对太极拳理论的发展所做的贡献是至今任何人都 不能比拟的。武式太极拳由于其理论精深,身法严谨,神形兼备, 内涵丰富,体用两全,既锻炼体质,又能陶冶情操,既能防病祛病, 又能技击防身,所以深受广大太极拳爱好者的喜爱。太极阴阳,周 流不息,武式传人,代有人长。笔者相信,武式太极拳这个武林瑰 宝会很快传遍祖国大地,造福于人类。

二、武式太极拳的源流、发展演変

武式太极拳是永年广府东街人武禹襄所创,他得传于河南温 县赵堡镇陈清平。

关于武禹襄学习太极拳的经历,永年广府西街李亦畲于清代 光绪辛已年(公元1881年)写《李式廉让堂太极拳论》时,在其中 《五字诀》前面的序文里这样说: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其精微巧 妙,王宗岳论详且尽矣。后传至河南陈家沟陈姓,神而明者代不数 人,我郡杨某爱而往学焉。专心致志十有余年,备极精巧。旋里 后,市诸同好,母舅武禹襄见而好之,常与比较,伊不肯轻以授人, 仅得大概。素闻怀庆府赵堡镇有陈姓名清平者,精于是技,逾年, 母舅因公赴豫,过而访焉,研究月余而精妙始得,神乎技矣。

根据上述与记载,可以说明武式太极拳是由河南赵堡镇陈清 平所教拳架演变而来。武式太极拳所传的架子是经武禹襄传二代 李亦畲,后传三代郝为真、李逊之等的架子,可谓武式老架。它是 严格按照太极拳运动的规律,处处遵循其理法原理而形成的一派 太极拳,它具有完整丰富又邃密细腻的理法。其主要特点是“以求 太极(内形)为主,走内劲,以意行气,炼精、气、神三者合一”。它的 技艺特点是“因敌变化,借力打人”,用意气的变换来支配外形的运 动,强调走内劲而不露外形,其变换而使人莫测,追求人不知我,我 独知人,达到人为我制,而我不为人制的神奇境界,这也就是武式 太极拳能成为五大流派之一的重要原因。

本书所写武式拳架是古城广府所流传下来的武式正统拳架, 其架式不同于郝氏又不同于孙式,是三代祖师李逊之传下来的。 作者师父魏佩林和姚继祖都是李逊之高徒,为武式太极拳第四代 传人,二师在拳艺上造诣很深,授徒甚多,遍及全国各地及海外,恩 师为武式太极拳的弘扬与推广丨现注了毕生的精力和心血,在此表 示深深的缅怀和崇髙的敬意。

本书发表的“武式太极拳小架”是没有对外传授的一种功夫 架,是在李池荫师叔(三代祖师李逊之之子)和姚继祖老师的传授 和指导下,本人经过多年的体会与实践整理成的有一定太极拳基 础方可练习的功夫架,是提高技击功夫,研究太极之真谪必须练习 之套路,主体以内动为主,架式更加紧凑、细腻。

三代祖师郝为真在清末民初任直隶广平府中学堂和县立小学 堂武术教授时,为了便于教学,将每一式均用“起、承、开、合”四个 要领贯穿始终,所有的动作都是按起、承、开、合的节序来编排的, 后人们称之为“郝式开合太极拳”,至郝月如南下教拳与郝少如写 《武式太极拳谱》时,都又有继承和发展。郝家各代为推广和弘扬 武式太极拳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郝为真传四代孙禄堂,孙禄堂又在郝式开合架子的基础上,把 太极、形意、八卦融为一体,经过改进形成了现在流行的孙式太极 拳,并成为太极拳五大流派之一,在国内外流传甚广。

《武式太极拳竞赛套路》是在国家武协的关怀下,于1995年开

始进行编排的,因武式太极拳发源于永年,所以邀永年派代表参 加,因姚老师年事已高,行走不便,即派本人及师弟前去参加,使太 极拳五大流派都有了自己的竞赛套路。此书已出版,全国已在推 广和使用。

为贯彻落实国家体育总局倡导的全民健身计划,本人在传统 老架的基础上,本着由繁到简、由难到易的原则,创编了一套注重 于健身的《武式三十六式简化架》,以适应全民健身运动的需要。

为了进一步弘扬太极文化,加强国内国际间太极拳的交流与 发展,由邯郸市政府与永年县政府联合,从1991年开始,已成功地 举办了 9届河北永年国际太极拳联谊会,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 加,发展了很多外地成员组织,为太极拳的普及起到了推动作用。

三、武式太扱拳的特点

武式太极拳在练功方面和重点要求上与其他太极拳有不同之 处,其特点归纳起来大致有六点:


  1. 架势紧凑:现时太极拳的传播大体可分为三种架子,即大架 子、中架子、小架子。一般练习太极拳者大都讲究先求开展,后求 紧凑,由大架子即开展的架子,亦即走大圈的架子练起,再练中架 子,到小架子,也正如拳论中所讲的“由大圈收练到小圈,由小圈练 到没圈”。而武式太极拳起初是从中架练起,因中架在拳理要求上 易于相配,动作要求缓慢、柔活、紧凑,连绵不断,又能于开中寓合, 合中寓开相融合。武式太极拳整套架子动作精炼,朴实无华,被人 形容为干枝老梅。由于在练功中不用丝毫拙力,所以架势紧凑,身 体内外结合紧密,始终保持内外三合之要求,无论在练功中,还是 在交手中,使转换、运化更加灵活快捷,有利于上下相随,内外相 合。


实腿转身:其他太极拳大部分转身动作是在移动重心的过 程中得以完成虚腿转身,而武式太极拳是在虚实分明的情况下的 实腿转动,是以脚根为轴心来实现身体转变方向的。这样可在实 腿转身的同时保持立身中正、八面支撑,因而加大了运动量,使身

法变化快捷、灵敏。武式太极拳强调“两条腿如一条腿”,不论重心 如何转换,始终实腿脚根转动,这样有利于保持身法,很快使劲从 脚根起。由于实腿脚根旋转,架子走过之后,留下一串清晰的圆形 脚印,所以被人们喻为落地梅花。

浏览2,71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