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解释给误杀说提供了充分的科学依据,也为警方所接受,但是不管怎 么样,最伤心的人莫过于莲达。20年前,她失去了丈夫,20年后,她又失去了 儿子,甚至没能赶上见爱子最后一面。李国豪的未婚妻丽莎•休顿也在他的遗 体前悲痛欲绝,他们原本计划在《乌鸦》拍摄完成后,也就是在4月17日举行 婚礼,可李国豪的去世打乱了一切计划。

1973年4月3日,李国豪的遗体被运往西雅图,安葬在父亲李小龙的墓旁。 次曰,李国豪的亲朋好友共计四百多人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追悼仪式 上,每个人都沉浸在无限的悲痛中,唯有莲达表现得十分镇定。是的,这己经 不是她第一次目送挚爱离去,对莲达来说,太多的悲伤和痛苦都已深藏在心 底。莲达平静地对吊唁者们说:“布兰登•李一定希望今天这个场合应当充满 欢欣和愉悦的气氛,我们今天相聚在这里也是为了寻求快乐,不是吗?我们相 聚这里,难道不是为了庆贺布兰登•李的美好生活吗?”

几天后,李国豪的遗作《乌鸦》恢复拍摄,但是有关李国豪神秘死亡的传 言却未平息。越来越多的人觉得他的死太多离奇,离奇得就像是一场游戏,一 个父子两代人都难以打破的死亡魔咒。据李国豪生前的一些好友回忆,李国豪 经常会在谈话中提到死亡这个话题,而且总是抱有极大的兴趣。在一次《乌 鸦》剧本的讨论会上,李国豪就曾坦言,只有死过又重生之人,才能体会到生 活的真正意义。在中国人看来,人在活着的时候谈及死亡是一件十分犯忌的 事,而李小龙和李国豪父子,又都是在与“死亡”相关的电影拍摄过程中死 去,这难道真的是一场宿命的轮回?

那么,李国豪有可能是被谋杀的吗?我认为,这样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早在李国豪去世后不久,就有人觉得,李国豪是被仇家谋杀的,谋杀他的 主谋,很可能是他父子二人的仇家,也可能是商业利益上的竞争者。由于李小龙 和李国豪父子的特殊身份和传奇经历,人们似乎更愿意相信他们是被谋杀的,而 非死于意外,只有这样,他们的死才能与生一样带给人无限的遐想和揣度。关于 李小龙李国豪父子死因传说的版本因而层出不穷,一个比一个更离谱。

二、以无限为有限,以无法为有法

“以无限为有限,以无法为有法。”是截拳道的宗旨。

何谓无限?即打破一切界限。

何谓无法?即打破一切陈法。

正所谓破而后立,截拳道从一开始,走的就是与普通武术不同的道路。或 者说,只有李小龙这样的性格、这样的经历,才能孕育出截拳道这样一种近乎 于横空出世的全新格斗技法。李小龙反对花拳秀腿,崇尚直接攻击,追求速战 速决、一击破敌,速度就成了截拳道克敌制胜最基本的保证。

然而,截拳道仅仅是一种武技吗?正如中国历史上大多数武学大师在自身 武学修为上都经历过武术、武道两个阶段一样,截拳道最初也只是源自实战的 技法,但是到了后期,尤其是李小龙的人生阅历、思考丰富了以后,就赋予了 它更为深厚和广阔的精神内涵。

这,便是道。

道是一种境界,是武技与武学思想的融合。

而大多数习武之人、搏击高手,其武技都只停留在最初的武技层面。李小 龙为什么会接受黄泽民的挑战?因为那时候的他需要一场胜利来奠定自己在华 人武术界的地位^一•功夫不是靠吹出来的,而是靠打出来的,谁的拳头更快、 更硬,谁才能在武术界站稳脚跟,李小龙很清楚这一点。但是回到香港后,李 小龙却拒绝了刘大川的挑战——在这里我们姑且不论他二人是否在暗中进行过 一次较量,也不去理会舆论认为李小龙身体状况不佳、害怕一旦失败对自己名 誉有损的传言。我们只要认清一点,当时的李小龙,是不屑与刘大川过招的。 为什么不肩?因为李小龙觉得自己在武学上的成就已经到了 “道”的层面,而 他的对手,只是一个“武技”出众者,既然两人不在一个层次上,较量又有什 么意义?

这一点并不难理解,很多武侠小说中的掌门、宗师,都不会轻易与那些上 门前来的挑战者动手,而是派弟子去打发,既是自重身份,也是看看对手到底 有多少斤两。

龙的精神龙的传承

关于截拳道的著作已经有很多,在这里我不想过多赘述,让我最感兴趣 的,是李小龙本身的经历和截拳道创造的过程。就像一个名人,功成名就之 后,大家看到的都是花环和掌声,所有人都在大力宣扬他的成功之道,但是他 人生最精彩的部分,却是白手起家奋斗不懈的那段历程。

这段历程也许很短,只需一个机会,你就能成为千万富翁•,也许很长,几 十年的打拼才会换来众人的认可。这既是一个经验、财富、人脉的积累过程, 也是一个自我感悟、自我反思、自我升华的过程。如果把这个过程放在武术 上,经验、财富、人脉,就变成了招式、见识、体能等技术层面的提高,这也 是大多数习武者必须要经历并且为之耗费绝大多数心血的过程。

由于武术的特殊性,人们看重的往往就是技法和招式上的修炼,而忽视了 武学修为上的提升。当然,武技是武学的前提和保障,没有过硬的拳脚功夫, 纵使理论知识再丰富,那也只是纸上谈兵,难当一个武学理论家。真正的大 家,会在提升武技的同时把对人生的感悟融入到武术中去,这就是另一个层次 的思考了。

战国法家变法,商鞅重法、申不害重术、韩非论势。法,便是立法,就是 法家的理论依据;术,便是执行,是一种操作的手段;势,便是天下大势,是 一种全局的掌控。三者之中,申不害在韩国的变法只是流于技术层面,取得的 成效最小,进行的时间也最短;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的理论已经上升到 了 “道”的层次,比申不害的“术”和商鞅的“法”境界都要高,这才能为秦 始皇所用,为李斯所执行,帮助秦国荡平六国一统天下。武学也是如此,只有 把武术从单纯的技法提高到武道的层次,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迸发出更为耀 眼的火花。

由“术”入“道”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那么,李小龙又是如何从一 个单纯的武者,变成后来人们所熟悉的“武哲”的呢?或者说,李小龙是如何 从一个武术家变成一个武学家的呢?

我们在前文中也曾提到,李小龙具有极动和极静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这 种性格在他小时候就有所表现一一顽劣不堪的李小龙,会突然一动不动陷入沉 思,然后做出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举动,说出一些超出他年纪的异常成熟冷静 的话。这种性格随着他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变得愈发明显,尤其在到达美国后,

李小龙更是像换了一个人一样突然从幼稚变得成熟,从肤浅变得深沉。环境在 改变一个人,可真正起作用的,却是人内心的思考。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脾气暴 躁疾恶如仇的李小龙,但是在内心深处,他却是孤独的。

独孤求败,便是一种孤独到极致的心境。

独孤,似乎是每一个在武道之路上孜孜不倦追求着的人的最大的情绪。其 实,每一个人在奋斗的时候,都是独孤的,他们渴望有人能理解自己的心情, 渴望找一个人来倾诉,但,他们却找不到这样一个人,找不到这样一扇窗口, 他们在奋斗中迷惘而执着,只有孤独,才是他们不变的伴侣。

李小龙很孤独,他的性格决定了他必然走上一条与常人不同的道路。这条 路,是偏执的、充满荆棘的,也是孤独的。一个人是否孤独,并不在于有多少 人赞同他、符合他、追捧他,而要看究竟有多少人能真正读懂他、理解他、与 他有着相同的共鸣。知己难求,说得便是这般。

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只有孤独,只有逆境,才能激发出一 个人最大的潜力,十年磨一剑,安逸的生活只会消磨一个人的斗志和心气。正 是这样一种孤独,才孕育了许许多多伟大的科学家和哲人。因为只有在孤独 时,你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一件事当中,才能把全部的情绪和灵感变为探索和 追求的动力,才能在极静之中爆发出无穷的战斗力,让自己的思维和灵魂在一 片黑暗和无助中变得华彩夺目!

道,亦如此。

道,是逆境中的产物。

道,来自于生活的艰辛和坎坷。

道,是发泄、是不甘、是火花、是一种压抑之后的顿悟!

浏览56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