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学校武术教材教法分析
一、学校武术教材教法的选择与运用
学校武术基本功、基本动作的教学方法与指导
武术基本功和基本动作包括肩、臂、腰、腿、手型、步型、 手法、步法、身法、平衡及跳跃平衡等动作练习,在练习过程 中穿插一些徒手动作的连接组合练习,它是武术功底的基础。 学好武术基本功、基本动作,为学习武术套路、体现其攻防涵 义和风格特点奠定专项技术的基础。但要注意的是在中学武术 教学中不要过多的强调压腿、正踢腿、侧踢腿、横叉、纵叉、 下腰等基本功,应当在武术的基本动作上下功夫,如手型、步 型、手法、步法等。
1.学校武术基本功和基本动作的学练
学校武术教学手型主要包括拳、掌、勾
例如在学校武术基本动作教学中,特别是初学者,推掌时 手掌怎样才能立起来?
“推”是手臂由屈到伸的发力动作。在做推掌动作时,要求 手掌立起来,与小臂几乎成90度直角,小指一侧朝前,力达掌 外沿。如果掌立不起来,就不能按照要求力达掌外沿。教学中 应注意与立掌相关的三个因素:①腕关节的柔韧性;②参与伸 腕(即立掌)之肌群的力量;③推掌时的用力方法。其中,腕 关节的柔韧性是影响立掌的主要因素。要提高腕关节的柔韧性, 就要经常压腕、活腕。压腕有正压:两手掌指朝上,掌心向前 放置于桌边、墙壁等物体上,使手背尽量靠近小臂外侧,压振 时要有弹性;反压:掌指朝下,掌心朝前,方法同正压;两手 互压:一手扶压另一手。压腕须与活腕(手掌上下连续抖动) 交替进行。如果手腕柔而无力,不能表现出推掌的劲力,须提 高伸腕的肌力,可反握(手背向上)哑铃或其他代用物,做负 重腕屈伸。推掌过程中,注意手掌要掌心先朝上再内旋翻掌推 出,力达掌外沿。
(2)学校武术教学步型主要包括弓步、马步、虚步、仆步 和歇步
例如在学校武术教学中,怎样练步型,应该注意什么?
静则成型,动则迅快,是步型练习的目的。练习方法有静 练和动静结合两种。
“静练”是通过逐步延长静站时间,锻炼提高腿部力量和平 衡稳定能力,形成一定步形的正确的动力定型。练习时要求调 匀呼吸,静心体会各部肌肉感觉,加速动力定型。在传统练习 中,还采用在木桩上静练步型,或通过头顶盛水器皿、肩腿负 重、裆下置锥等方法,加大练习难度。
“动静结合”的练习,是将步型与上步、退步、闪步、跳步 等基本步法结合,完成一个步型时静定片刻,再动步变势。这 种动静结合练习,有助于提高由静变动则迅速、由动变静则定 型的能力;有助于下肢肌肉在等长收缩(静站时)和等张收缩 (变动时)交替的运动中,得到调节、放松,避免和减轻了长时 间单一形式的收缩带来的肌肉僵紧和疲劳;动静结合的练习, 还有助于将提高肌肉力量和提高肌肉缩舒速度结合起来。
练习步型时,虽然运动不算激烈,同样要注意通过准备活 动,使肌体进入工作状态,否则做步型时会感到开步勉强,甚 至由于肌肉黏滞性太高而拉伤肌肉。此外,还要注意在步型练 习过程中,穿插一些上肢动作的练习。这种上下肢交替的练习, 有助于下肢得到积极性休息,有助于身体全面发展,避免局部 负担过重。最后,要注意练习结束的放松活动。放松能加快下 肢肌肉的疲劳消除,减轻肌肉的酸痛。
又如在弓步教学中,弓步为什么要求两脚尖内扣?马步为 什么要求膝盖不超过脚尖?
武术尽管拳种众多,但所有拳种几乎都是要求做冠步时前 腿弓、后腿绷,后脚尖内扣,前脚尖向前或微内扣,矗不允许 像体操舞蹈的弓步那样脚尖外展。这主要是由武术的技击特点 决定的。前脚尖向前或微内扣主要为使脚趾抓地,步型稳固, 便于发力。后脚尖内扣,为使膝关节尽量向下,这样除有利于 发力外,当膝关节受到由上至下的打击时,也不致受伤。在摔 跤和击剑等技击项目中也有类似的要求。
马步膝盖不超过脚尖,一方面是为了确保马步的稳固性, 使上体有向前向上的冲顶劲,同时也为了使马步在变换其他步 型步法时具有灵活性。另一方面是防止小腿部和足部的经络受 到挤压而使气血流注不畅。例如,解溪穴位于足背,是足阳明 胃经上的一个穴位,如果膝盖超过了脚尖,就会导致下肢关节 不圆活,压迫了解溪穴。练功时,膝盖不超过脚尖,就可使足 背与小腿以及膝关节部形成圆状,有利于经络的顺利通畅。
学校武术教学手法主要包括冲拳、推掌和亮掌
例如在学校武术教学中,怎样才能使打出的拳、推出的掌 有劲?
冲拳、推掌是一种屈伸性的进攻手法,要想做到劲力充足、 顺达,教学中应注意以下技术要领:
注意“三节”用力顺序。就臂而言,拳或掌为梢节,肘 为中节,肩为根节,其用力顺序应先“根节起”,即随转腰催肩 前送上。“中节随”,即肘关节随之由屈到伸爆发用力;“梢节 到”,即最后力点到达拳面或掌沿。但一般易犯的错误动作是, 先向外展肘,或者将拳(掌)抬至腋窝前,再向前冲出或推出, 破坏了用力顺序和动作路线,结果劲力不足。就全身来说,下 肢为根节,躯干为中节,上肢为梢节,其用力顺序是:蹬腿、转 甑、拧腰、送肩、出拳。这样用力完整、顺达,劲力才能充足。
注意发挥腰的中轴作用。拳谚说:“运动在梢,机关在 腰。”就冲拳或推掌而言,没有腰的快速转动催肩前送,或者下 肢的蹬劲没有通过转腰传递到上肢,都不可能使打出的拳、推 出的掌有劲。
注意屈得充分、伸得迅速。出拳(或推掌)之前,肘关 节要屈得充分,以便蓄好劲。而伸肘出拳(或掌)时要爆发用 力,拳速才能快,劲力才能足。当然为了更好的爆发用力,伸 肘用力前,臂部肌肉要适当放松,尤其肩部肌肉不要紧张,如 果耸肩、用僵劲,就不会有“拳如流星”的快速、刚脆的劲力。
注意“以气催力”。出拳时,要配以短促的呼气。有的拳 种,如南拳,以发声形式来达到“以气催力”,使冲拳、推拳的 劲力更足。
(4)学校武术教学腿法主要包括弹腿和蹬腿
例如在学校武术教学中,怎样才能练好腿法?
腿法是中国武术运动中的一大组成部分,素来就有“七分 腿,三分拳”,“手是两扇门,全凭腿打人”之说。在技击中, 腿比手长,利于远击,而且力量大于手,攻击面大、打击力强。 如能运用自如,可使敌防不胜防,难以招架。用于套路的演练 上,可使气势、劲力、内容更加丰富,风格更加突出。
要有坚实沉稳的根基
腿法,有正踢、侧踢、外摆、里合、弹腿、扫腿等。如果 没有坚实沉稳的根基,不要说用于技击,就是一抬足、一伸腿, 也会感到力不从心,飘飘欲坠。拳谚说:“步不稳,拳则乱。” 何况用腿前踢后扫,左摆右挂呢,因此要想练好腿法,就要有 一个坚实沉稳的根基。要获得坚实沉稳的根基,只有通过刻苦 的训练。首先,要系统地练习武术基本功,特别是步型步法和 桩功,如马步桩和三体式等。
要通过做负重深蹲或半蹲,负重换跳步,踢足球等项目来 加强腿部灵活性与稳固性。这样专项与一般相结合的练习,将 会有效地加强和提高坚实沉稳的根基。
要有良好的柔韧性
腿法的动作技术幅度大、速度快、劲力猛,故运动起来就 需要有良好的柔韧性。这里所指的柔韧性不是局部的,而是全 面的。只是腿部的柔韧性好,是不能发挥出最大威力的,需要 全身每处关节韧带的柔韧性都相当好,才能使身体上下协调、 快速、灵敏地配合运动。这样所发出的腿法就会轻松快速,劲 力顺达,变化敏捷,翻转灵活,随心所欲,不仅不会拉伤、扭 伤,而且还会感到运用自如,得心应手。反之,不仅容易拉伤、 扭伤,而且在运用腿法时会显得缓慢、弹性不好,劲力不顺达, 力量不强大,整个运动过程非常呆滞僵硬,不能做一些连环翻 转的高难度的技术动作,更谈不上用腿法进行搏击了。因此, 全面发展全身各关节韧带的柔韧性练习,可增大腿法的运动幅 度和速度,提高动作的协调性和技术质量,预防伤害事故,延 长运动寿命。
练习柔韧性的方法很多,通常用压腿、踢腿、搬腿、撕腿、 控腿、耗腿、摆腿(一手扶住肋木或其他物体)、下腰、涮腰、 上体向左右旋转等练习来达到训练柔韧性的目的。
要有较强的劲力
劲力在武术运动中是无式不有,无招不有的,对于腿法尤 其重要。拳谚早有“一力降十会”,“百巧百能,无力不成”之 说。所以,要想练好腿法,缺乏劲力是不行的。腿法的技术和 技能特点,需要腿部的劲力刚强有力。不管是支撑的脚、还是 踢摆的腿、横扫转动的腿以及后撩的腿和腾空飞踢的腿等,都 要具备较好的劲力才行。没有劲力的腿法,演练便没有力量, 轻浮缓慢,懒散呆滞,不能完成高难动作,更不能体现出腿法 的风格特点。用于实战会不打自倒,难以克敌制胜,容易被对 手防守反击,乘虚而入,不堪一击。因此,只有腿部的劲力刚 强有力,在搏击中用快速、勇猛的腿法阻挡对手的猛烈攻击, 积极掌握主动权,充分发挥腿法的威力,才可能克制对手。
但是,劲力不仅只是要求腿部有,而且腰部和腹部都要求 有劲力才行。因为,许多腿法的单个动作以及组合动作,如后 撩、连环翻转的腿法,就需要腰部和腹部的力量来协调配合运 动。所以,全身的劲力是相互促进,互相联系的统一整体,应 该进行全面的训练。劲力可以通过踢蹬沙袋、脚靶、木桩、速 度球、负重踢腿(小腿绑沙袋)和深蹲或半蹲杠铃,负重跑、 跳以及腰背腹肌的练习等方法来进行训练。
要有较好的爆发力和弹跳力
爆发力和弹跳力在腿法中也是很重要的。有许多技术动作 都要求在空中完成,如果爆发力和弹跳力不好,就难以实现腾 空腿法“高”、“飘”、“稳”的要求。只有具备强有力的爆发力 和弹跳力,才能使腾空动作达到理想的高度。腿法中,二起脚、 旋风脚、外摆莲以及一些腾空翻转的高难技术动作,它们在空 中不仅需要动作技术的完整性,而且还需要腾空有一定的高度 才行。如果爆发力和弹跳力差,就会腾不起来,也就发挥不了 其应有的作用。因此,爆发力和弹跳力差的人,应加强这方面 的训练。练习爆发力和弹跳力的方法,有深蹲或半蹲杠铃跳、 负重换跳步、负重纵跳、原地纵跳、跳台阶、跳绳、跳栏等练 习项目。
要有维持身体平衡的能力
拳谚云:“起腿半边空”,“起腿慢三分”,说明了腿法中存 在的弊病。因为起腿时,必须是单腿支撑全身,重心移动不太 自由平稳,所以稳固性较差。只有通过对身体重心的控制,对 身体倾斜的控制,以及对身体位置的控制的训练,来达到维持 身体平衡的目的,以弥补腿法中的不足之处。腿法,大多是一 腿支撑身体重量,另一腿前后踢摆、左右横扫的技术动作,也 有许多是双脚腾空飞踢的高难技术动作。但不管是腾空还是不 腾空的技术动作,都需要在做动作或完成动作落地后站稳,这 就需要有维持身体平衡的能力。维持身体平衡的练习,主要是 在平时训练踢腿时加以注意,使身体重心始终在支撑腿上。腿 法一变,重心也要随之变化。要学会在运动中求稳、求平衡, 否则一脚落空,很容易造成瞬间失去平衡,而为对方所乘。如 果是踢高的扫腿或高的侧踹腿,以及高的后扫腿和连环翻转的 腿法时,在起腿的同时,上体就必须向异侧倾斜,这样就可以 维持因起高腿而影响的身体平衡。而且,上体向异侧的倾斜, 还能起到杠杆原理的作用。因上体的倾斜,形成了动力臂,支 撑腿成了支点,踢起的腿也成了力臂。所以,当上体向异侧倾 斜时,就会毫不费力地带动异侧腿向上踢起。这样不但省力, 有轻松自如感,而且还会加强踢腿的速度、力量和协调性。同 时,还应注意起腿落空后,迅速通过上步、落步维持身体平衡 的能力。
总之,以上五个方面,是练好腿法的必备条件。它们相互 促进、相互转化、互相联系的,缺一不可。它们的训练应该是 专项与一般训练相结合,这样才能全面发展,练好腿法。
2.学校武术基本功和基本动作的教学指导与建议
武术基本功是以武术运动中具有共性的基础训练为运动内 容,以获得和运用武术技法必备根本能力为锻炼目的的一类武 术运动形式,总称为“武术基本功”。武术基本功练习既是初学 入门的基础功夫,又是保证武术运动体能和技能不断提高的有 效手段,还是防止伤损,增加功力的有效措施。而武术典型技 术动作中最简单的基础动作,称为武术基本动作。武术谚语有 “未练拳,先练功”,意在强调练拳应重视基本功,因基本功是 拳艺提高的基础。
恒定性与灵活性练习
武术基本功和基本动作虽然非常重要,但并非将所有基本 功和基本动作练习内容都毫无增删地始终坚持练习,可根据中 学教学大纲中民族传统体育部分将那些体现所习拳术特征的基 本内容作为基本功练习的恒定内容。基本功和基本动作的内容 非常多,可根据提高技术水平的需要,按照技术结构,灵活选 用练习。
突出重点,兼顾其他的练习
一谈到基本功,有的老师就认为是专业队的武术基本功, 要求很全,结果在学练中有的同学达不到要求,就将时间全花 在基本功练习上,结果收效并不好,中学武术教学应重视武术 基本动作的教学,不要过于强调武术基本功。但要突出重点, 也要兼顾其他能力的全面发展。如以提高柔韧性为主的练习, 可突出腿部柔韧性练习,做一些专项准备活动,某课可突出肩 腕部柔韧性练习,某课可突出腰部柔韧性练习,集中地给身体 必要的刺激。故在教学中应多在手型、手法、步型、步法、身 法上下功夫。
发展技能与体能的练习
在教学和练习中,要兼顾技术和体能都得到发展。同一个 练习方法,要注意兼有二者效益。如采用扔沙袋锻炼力量,增 强体能时,应结合拳术的撩、撞、摔等手法,运用寸劲、弹劲 等劲法,就能较好地收到技能锻炼的效果。
基本动作变化练习
武术基本动作是各类典型动作中的基本成分。只有坚持基 本动作的练习,才能保持住武术基本技能,并且通过运动技能 相互转移的正诱导作用,保持完成一般动作的基本运动技能。 多练习基本动作,可提高学练武术套路的“风味”。如练习“冲 拳”,可将冲拳与弓步、马步结合,进行原地和行进间的练习, 也可将冲拳与上步、退步、丁步等步法结合,进行同步练习。 变化练,能提高将基本动作组成不同的完整动作的能力。同时 使动作的协调性得到提高。
学校武术拳术的教学方法与指导
浏览63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