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期的纠错,应该注意运用中医辨证施治的观点。例如:有个尖子运动员在运行 动作中经常出现“塌腰”的病象,就像由长拳运动刚改太极拳时尚不习惯松腰、敛臀那样, 该运动员训练太极拳多年,塌腰毛病总时改时患,经过若干次单个纠正,收效均不大。后来 经仔细分析,虽毛病出在腰上,而根子却在腿上,练到后半套更显腿力不足,塌腰毛病越
显。因此,采用了“腰病医腿”的药方,加强站桩,辅之气功中的“大力功”、绑沙袋及在联合器 械上做负重练习。经过一段时间训练,腿部力量大进,终于使腰病不医自愈了。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有些毛病是属于技术概念不清,这就需要通过示范讲解来解 决;有些属于能力不足,这就要通过提高能力、增强有关素质来解决;二者兼而有之的,就 需要双管齐下来解决。总之要对症下药。
在“内”“意”方面狠下功夫:由于成名时期的运动员在动作外形上已日益完善,要 使技术再提高,必须着重在“内”的方面,如劲道、意念、气质、神采及韵味等诸方面下更大的 功夫。譬如说,加强眼神充分表现运动感情,有时运动员任你如何讲解就是表现不出来。那 教练员也可借鉴戏剧、美术作品、绘画、雕塑及音韵,来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加上专门的“随眼”“定眼”练习,有时就会使运动员茅塞 顿开,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武术运动包括太极拳都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很有欣赏和 观赏价值,与其他艺术有触类旁通之理。应该引导成名之后的运动员有更高的追求,孜孜 不倦地追求,从多方面吸取“营养”,结合学习太极拳理论,提高他们对太极拳内在意识的 理解。
在体会虚实劲方面,有些运动员对上下肢的虚实劲比较容易理解,而对上肢、身型、身 法的虚实劲理解不好。实际上“处处均有虚实”。运行中身上多含化、吞之;定点时身型略吐 之,显示实劲。又如推掌时慢慢坐腕推出,也是由虚而实,转换下一动时则由实而虚。这里 要明阴阳相济之理。阴主指柔、虚、轻、合、蓄势、吸气等,阳则主指刚、实、重、开、发劲、呼气 等。阳刚不离阴柔,阴柔不离阳刚,阴阳相济,柔刚互补,虚实互变,由蓄而发,才真是懂劲。
训练方法要灵活多变:成名时期的训练方法还要注意适应运动员的特点而多 “变”,同样一个“讲”字可以多种形式达到不同效果。譬如说:
“你练我讲”——最常用。正常纠错。
“我练你讲”——模拟错误,正误对比,提高分析能力。
“他练你讲”——让他(她)辅导,教学相长。
“边练边讲”——治“顽症”,有效率高。
“练前先讲”——自我命令,强化第二信号系统作用。
“练后复述”——加强第一、第二信号系统联系,“过电影”。
.诸如此类,还可以分析他人与自己的录像动作,主要是成名之后的运动员已有一定基 础,也有一定的分析能力。教练员的任务还在于激发这些能力。有时还可同运动员一起讨 论、探讨技术问题。这丝毫不会削弱教练员的主导作用,更不会降低教练员的威信。另外, 成名时期还要注意个别运动员有伤病,尤其是膝关节慢性劳损等。要关心他们,积极为他 们创造治疗条件,必要时可调整训练计划。如膝伤可穿插高姿势以练上、中盘为主。总之, 成名时期的太极拳运动员的技术训练,应更加区别对待,针对性强,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高水平太极拳运动员的身体训练
身体训练分一般身体训练和专项身体训练。一般身体训练是指与专项有一定联系的 较为全面的身体训练,而专项身体训练是指根据专项的特点采用与专项有紧密联系的专 430
门性身体练习的手段与方法。良好的身体训练水平是承受大负荷训练与高强度比赛的基 础,是保持稳定积极的心理状态的基础,也是提高运动成绩的基础。同时有助于延长运动 员的寿命。因此,在技术训练的同时,要紧密结合身体训练。
攀登时期的训练手段与安排:无论是少年体校还是优秀运动队的运动员,都不可 能进行单一的太极拳训练,而要训练自选的短兵、长兵、其他拳术、其他器械和对练等,所 以,要全面地发展力量、速度、柔韧、灵敏、耐力等身体素质,不可偏废。这里仅就对提高太极 拳运动员的运动水平关系较密切的身体训练手段与安排加以叙述。
对太极拳运动相关系数大的身体素质,主要有柔韧、协调、力量、耐力等。譬如柔韧素 质的训练手段常用的有对腿、甑部位的压、扳、耗、震、劈、摆、踢等,对肩部的压、耗、震及绕 环等,对腰部的俯仰、转体、甩、涮等。在方法上可采取主动与被动相结合,动与静相结合。 协调性是太极拳运动中十分重要的能力,是指运动员有机体各部分活动在时间和空间里 相互协调配合、合理有效地完成动作的能力。可以通过跑动中给予信号后做出急停、突然 启动及许多发展协调性的专门性与专项性的练习来提高。在发展力量素质中可做上、下肢 的负重推、拉、蹬、蹲、起等。太极拳运动需要下肢长时间地保持肌肉紧张用力的能力,因此 要特别注重提高下肢静力性的力量耐力,可结合专项负重半蹲站桩等来提高。在发展耐力 素质时,可加强匀速持续的跑和跳等练习。
值得注意的是,太极拳训练对发展匀速及耐力等有良好作用,而对发展爆发力、速度 及快速反应等就可能有不利的影响。因此,在太极拳运动2〜3小时训练后,应该做一些快 速高抬腿、变速跑和跑跳等快速力量练习,以消除其消极影响。
成名时期的训练手段与安排:成名时期的身体训练在手段与安排上应注意增加专 项身体训练的比重。同时还要注意“扬长避短”。譬如,经过一段训练,某运动员在腿法、平 衡上完成得很好,为了进一步发展优势,使其表现得更出色、更别具一格,可以加重腿法训 练比重,如加沙袋片绑腿,做负重控腿、屈伸、分蹬拍摆等练习。又如为提高臂部的沉实劲, 则可做加沙袋片练习,并且相应做些加阻力与不加阻力的交替练习,再加上一定数量的气 功练习,很快就可弥补其“短”处。再如某尖子运动员在上盘、中盘表现得恰到好处,气势、 神采都不错,惟独弓步时掀脚、上体过于前倾,久纠不改,究其根本,在于踝关节柔韧性差, 那就抓准要害,采取压、耗、转、活等措施,加强踝的柔韧与灵活性,老大难就能迎刃而解, 水平就能更上一层楼了。由此可见,成名时期的身体训练贯彻“扬长避短”的原则是正确 的。
(四)高水平太极拳运动员的心理训练
心理训练已成为现代运动训练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这是因为在激烈的体育竞技 中,运动员之间不仅是一场体力、技术上的较量,而且也是一场心理上的较量。竞争越激 烈,心理负荷就越大。此时运动员对自己心理状态的自我控制效果将直接影响到比赛的成 绩。从国内外心理学研究者对运动员比赛情况的调查中看出:在比赛中技术发挥不好的运 动员中,由于心理方面准备不足造成失败的约占70% ,而因训练水平、技术准备不足造成 失败的仅占20%左右。由此可见,赛前心理训练,对形成运动员最佳竞技状态是何等的重 要!而太极拳运动员的心理训练则更有特殊意义。这是因为太极拳演练的时间较长,动作 缓慢而又要求沉稳自然,在赛场上更容易精神紧张。
心理训练从大的方面看,可分为一般心理训练和准备比赛的专门心理训练两大类。
一般心理训练:一般心理训练是在长期训练过程中,培养和发展运动员为提高运 动水平所需的各种心理品质和心理能力的训练过程。主要包括个性心理训练、心理训练过 程和注意品质的心理训练。一句话,要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与心理能力,克服心理障碍。
譬如说意志训练,平时训练中在多套和超套训练的后两套(假设定计划为5整套)时, 运动员已腰酸腿胀,教练员要用多种办法鼓励他们仍然高质量地完成好计划,从实战出 发,从难从严。如个别运动员身体有轻度不适,或女运动员例假期间,可适当减量或分解完 成,以培养克服困难的习惯与意志品质,以适应比赛的需要。譬如说减为完成3套,其余两 套采用“念动训练法”,即让运动员在安静和放松的情况下,集中注意力想象自己正在进行 的某一技术动作,用我们传统的术语叫“想功”或叫“过电影”。可整套“过电影”,也可以分 段、组合或重点纠正错误部分“过电影”。
平时还要采用“集中注意力训练法”。武术锦标赛多数是两个场地同时进行,一个场地 比赛太极拳,另一个场地则可能比赛带有气氛、杂有掌声的对练或精彩的其他拳、械项目, 这就需要太极拳运动员有高度的自制力和集中注意力,从实战出发,从难从严地进行心理 训练。如有意识地安排在热闹嘈杂的环境中练习段、套,在武术训练场中有意安排对练、长 拳和带有发声的南拳项目,或播放强音的音乐,或在声响较杂的排球场、篮球馆里训练,以 提高运动员排除干扰、强制入静的能力。练某一段后还要求运动员复述其主要要领,以检 验其注意力集中程度。
比赛心理训练法:比赛心理训练主要包括赛前心理训练和比赛进行中的心理训 练。前者一般安排在赛前二至三周开始,重点是激发运动员良好的比赛动机,采用接近比 赛的模拟训练,采用本队测验赛或友好单位的友谊赛、邀请赛,起到热身赛的效果建立取 胜信心。也可在训练前适当安排气功练习,调节情绪。心理训练关键是在比赛进行期间的 心理训练。运动员进入比赛场地准备参赛,应有适度的兴奋,但不要过度地紧张,也不要于 赛前淡漠。这时往往容易情绪过度兴奋,动作忙乱,坐立不安,甚至烦躁。这时教练员应镇 定自若,从容不迫地带他到稍静的环境引导其入静,练站功或坐功,诱导其运气(平时有训 练基础,此时强化之),并以积极语言诱导,也可用套语来引导运动员“自我暗示和放松训 练。如让运动员默念“我的心跳很均匀,呼吸很均匀”,或默念“心要静,体要松,不紧不慢才 是功”,或默念“我的右手放松了,左手也放松了,右腿放松了,左腿也放松了,全身都放松 了”,诸如此类。教练员还要做有针对性的语言诱导,如“别管别人分数,你练得不错,发挥 出自己水平就能成功”等等,比赛前切忌再给指标压力,而应引导其注意技术、节奏、表现、 神采诸方面。对年龄小的、初赛的队员更应明确地告诉他们:只要发挥出自己的水平,就是 胜利。
信心是成功的基石,缺乏自信心就会不战自溃,所以在比赛前尤其临场时增强运动员 取胜的信心至关重要。有时个别运动员过度紧张,平时做得很稳的腿法和平衡等,临场活 动时出现失误,此时教练员可为其做放松抖动按摩,同时充满信心地告诉他:“你平时(或 某次测验)站得多稳啊,注意五趾抓地,一定能沉稳漂亮的。”让运动员进行过去成功体验的意象练习,一旦站稳一次,就充分肯定,积极鼓励。假如对象为老运动员便可以轻松地开个玩笑,在幽默的笑声中,将其怕失败心理化为乌有。这里要注意的是,一定要用正面的、 积极的语言,而不用消极的言词,如要用“一定能成功”“做好没问题”等,而不用“不要怕失 败”之类。年轻选手过度紧张时,可陪他散步,讲个与比赛无关的小故事以转移注意力。
总之,可以通过自我暗示法、放松训练法、调节呼吸法、气功、按摩转移注意力或集中 注意力等方法,使运动员情绪镇定,充满自信和必胜的精神状态。
值得一提的是,越接近上场,情绪越容易波动,一些微小的因素有时都会引起运动员 情绪的大起大落。有位教练员讲了这么一个教训:有位尖子运动员上场前一切准备都已停 当,再有两三个人就该他上场了,此时他打听到本队与他水平相当的选手得了高分(教练 不假思索地告诉他),他在做腿法、平衡时突然出现抖动,终于上场发挥得不理想。后来教 练员追问其当时想法时,他坦率地讲:“我觉得裁判已将名次给了他,所以特别不由自主地 紧张起来。”接受了这次教训,赛后教练员再不让其打听别人得分了。当然也有相反的例 子。当教练员告诉赛场的得分情况,反而激发了运动员的竞争进取心。这要根据运动员的 个性特点而定。有的女运动员在临赛前突然来例假,腿很酸,平衡时总是发抖,教练员对这 突如其来的变化也会内心紧张,但外表上一定要保持十分镇静,安慰运动员,并简要提示 动作要点,使她情绪恢复平静,增强比赛的信心。临赛前教练员的语言,甚至情绪,一举一 动都会对运动员产生影响。还有,临场运动员的服装、鞋带等一些微小的因素都可能导致 情绪波动。教练员的任务在于从容不迫地为他们排忧解难,稳定情绪。还要特别注意个性 特点。不同的运动员有不同的心理特点,有的是希望教练员紧跟在身边,并频频为其鼓劲、 指导;有的是希望教练员赛前看一套,简要提示后,让他安静思考;有的则希望教练员在场 边观察,由其自己活动,需要胶布或水时教练员再接近之。运动员有各自不同的性格特点, 教练员必须摸准他们各自的爱好、习惯与要求,区别对待才能获得最佳的效果。总之,既要 重视运动员自我控制的内控主体作用,又要发挥教练员的外控主导作用,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
心理训练还应包括赛后心理调整,主要是成功防骄傲,失利防气馁,尤其是对场上发挥得不错而分数却不理想的运动员,教练员除安慰、鼓励外,还可陪他们去游览,玩一玩, 使精神摆脱“硝烟弥漫的战场”,使身心得以调整与恢复。
小结:
高水平的武术运动员要进行系统而严格的技术训练、全面而有重点的身体训练和有 针对性的细致的心理训练,并把三者有机紧密地结合起来,向更高的水平进军。
教学目的:
了解高水平武术运动员赛前训练的特点。
明确赛前训练的任务,科学合理地安排赛前训练。
教学安排:
总时数8学时。其中讲授4学时,讨论4学时。
高水平武术运动员套路竞技的赛前训练,是整个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运动 员在准备期训练中所获得的体能和技能,能否通过赛前阶段科学、合理的训练安排,最终 在比赛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达到争取优异成绩的目的。因此,了解高水平武术运动员 套路竞技的赛前训练的特点,明确赛前训练的内容、任务及安排,是本专题要解决的问 题。
(一)竞赛的一次性成功与训练的高质量
在武术套路竞赛中,每人每项只有一次上场的机会,要在高度紧张的神经支配下高质 量地完成整套动作,稍有失误,就会使成绩大受影响,进而影响个人的全能成绩和团体成 绩。这种一次性成功的比赛决定了赛前训练必须是以成套技术练习为主要内容,以提高动 作稳定性和成功率为主要目的的高质量训练。
(二)套路竞赛的个性与训练的个体特点
套路竞赛是个人(对练项目除外)在一分多钟的时间内独立完成的由各种复杂动作构 成的拳械套路,比赛成绩如何,全赖于个人在赛场上头脑清醒地完成每一个动作,处理好 每一个节奏,表现出每一处高潮,即使出现某些失误也要镇定自若地加以处理并尽力使后 面的动作质量更高,这就要求在赛前训练中紧紧围绕这一特点,突出训练的个体性,培养 运动员独立作战、充分发挥技术水平的能力。
(三)比赛顺序的不确定性与训练安排的多样性
在比赛的四五天时间里,每个运动员都要完成六个项目的比赛。人们都期望把自己的 重点项目放在体力最好的时候进行,希望项目编排在最佳位置,既不过分集中,也不过于 分散。但是,项目的上场顺序及时间安排只有到达赛区后才能知道,而且往往事与愿违。这 就要求在赛前训练中给予多种形式的安排,以增强运动员对各种编排情况的适应能力。
赛前训练包括技术训练、身体训练和心理训练三个部分,它们的任务分别介绍如下。
(一) 技术训练
技术训练是赛前训练的核心。在技术训练中要抓好成套动作和完整技术训练,提高套 路完成能力,增强整套动作的连贯性、节奏感和武术意识的表现力;抓好关键性技术和薄 弱环节,包括起势、收势的技术处理,提高动作质量,增强动作稳定性;加强对练项目的熟 练性,配合默契,突出攻防技能和表演效果。
(二) 身体训练
身体素质是完成技术动作的基础和保证。赛前的身体训练,要继续抓好力量素质,特 别是快速力量训练;要突出速度耐力训练,以增强无氧糖酵解能力,保证套路技术对专项 体力的需求;还要加强动作速度练习,发展专项速度素质。
(三) 心理训练
高水平的心理素质,是充分发挥技术的保证。加强赛前的心理准备,建立适宜的目标, 树立良好的比赛动机,增强心理稳定性,克服心理障碍,提高适应能力,培养顽强拼搏的意 志品质,增强信心,学会并熟练掌握一些自我放松调节的方法,提高自控能力,这些对高水 平的运动员尤为关键。
(一)技术训练
训练安排原则:
狠抓成套能力,突出关键技术 武术套路竞技,是以运动员完成全套动作的质量 高低评定优劣的。因此,抓好成套技术,是技术训练的核心。同时,套路中的关键性技术(包 括薄弱环节)又往往影响着比赛的全局。一个微小的失误,都可能对成绩造成重大影响。因 此,对那些关键性组合,容易失误的动作,必须突出重点,早日解决。
突出重点项目,兼顾其他各项 重点项目是运动员根据自己的特长,经过多年训 练形成的。重点项目的成功,起着率先突破、激励斗志、鼓舞信心、带动其他项目的作用。因 此,对重点项目的安排,从练习时间、练习次数到动作的设计、研究都要优先考虑。同时又 要合理地安排其他项目,使较弱的项目尽快得到提高,中等水平的项目再上一个台阶,以 提高个人的全能水平,增强全队的整体实力。
因时因人制宜,区别对待赛前训练因受比赛时间、任务的制约而有所不同。上半 年比赛的任务主要是决定团体名次和取得个人决赛资格,训练就要从提高整体实力出发, 全面抓好各项技术训练;下半年比赛则是以取得个人名次为主要任务,训练中要以争取获 得名次的项目为主进行安排。
经验丰富的老运动员和初露锋芒的年轻新秀,在训练内容、手段和负荷的安排等方面 要有所区别。根据女运动员生理、心理方面的特点,在训练安排上也要有所区别。
训练的内容和方法:赛前技术训练的主要内容有单个和组合动作练习、分段练习 和整套练习。主要训练方法有重复训练和间歇训练法。
整套练习 这是赛前技术训练中的主要练习内容。通过大量完整的成套练习,使 整套动作更熟练、更连贯,动作节奏的处理、高潮的实现、体力的分配、武术意识的表现,以 及以最佳技术重复完成完整比赛套路的能力明显增强。为此,整套练习要贯穿赛前训练的 始终。在练习中,必须重视成套动作的完整性,即要求自起势到收势,精神、意识始终如一, 一气呵成;动作连贯,没有明显的失误;节奏分明,高潮突出,质量达到中等以上水平。每次 练习前,要求从心理上、生理上和技术上都做好较充分的准备。
为了锻炼意志品质,增加对身体的刺激深度,消除对完成整套的惧怕心理,可适当安 排超套练习。一般是在整套结束后紧接着加练一至三段,也可加练全套。对练习质量要有 一定要求,如动作要协调、完整,节奏要清晰,难度动作要完成等等,特别要强调精神面貌, 要始终精神饱满,神态自然。但是,超套练习不可安排过分,以免产生副作用。
单个和组合动作练习对于套路中的某些关键性技术,通过重复练习的方法加以 改进,提高质量和成功率,比如拳术或器械套路中的跳跃动作接劈叉、各种持久性平衡、快 速倒地动作、抛接动作、对练套路中两人或三人配合的翻转跌扑动作,以及各种翻转跳跃 的动作组合,要求疾动突停、稳定性强的平衡动作组合,快速连贯、发力迅猛以表现劲力的 小组合,起伏转折、大开大合以突出身法、意识的小组合等,训练中可以作为一个训练内 容,安排若干次的反复练习。也可以在整套练习前,有针对性地提出几个组合进行练习,如 起势、收势组合,难度动作组合。在整套练习后,把几个完成得不理想的组合再抽出来反复 练习,以求得在多次刺激后,大脑皮层的动作痕迹加深,强化正确的条件反射。另外,还可 以运用间歇训练法来加强那些难度较大、对技术和体力要求较高的组合动作,如翻转跳跃 快速连贯动作接平衡的组合等,在强化技术动作的同时,增强专项耐力,提高在整套中完 成这些组合动作的能力。
(3)分段(分节)练习 分段(分节)练习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加强拳、械、对练套路中的 重点段落的熟练性、连贯性、节奏感和动作质量;二是提高套路的专项耐力。分段(分节)练 习,通常把套路分为四段(对练套路分为3至4节),以一段、两段或者三段为单位(或称 1/4.1/23/4)进行练习。练习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以改进技术、提高质量为目的的重复练 习,如练习一段8~10次,两段4〜6次,三段2~3次,要求每一次练习都全力以赴,动作 的速度、劲力、节奏达到最高要求,特别是提高动作的成功率;另一种是严格控制间歇时 间,以提高专项耐力为目的的间歇练习。这种练习,以两段或三段练习的形式居多,质量以 达到90%左右为宜。
在六个项目的练习安排上,既要突出重点项目,又要兼顾其他各项。可将一周分为前 后各三天的两个单元,前三天六个项目全部练习,后三天重复一遍(表3-6-1)。这样,保 证参赛的各项每周基本有两次练习,重点项目则有3 ~4次练习机会。
在团体比赛的赛前训练中,要注意全面安排,包括所有参赛的运动员和项目,使全队 整体实力和个人全能水平都得到提高,以争取团体优异成绩和更多的运动员进入决赛。在 个人比赛的赛前训练中,则应突出对参加决赛的运动员和有望进入名次的项目的安排。
技术训练的负荷安排:按照“强度逐渐增加,负荷量逐渐减少”的赛前训练负荷安 排的一般规律,技术训练增加成套练习以提高强度,成套练习和具有中等以上强度的分段 练习的周训练总量一般为24〜40套次,包括拳械单练和对练项目、整套练习,每天安排
2〜4次;以改进技术、提高质量为目的的组合练习,一次课可安排30-50次进行重复练 习;为提高难度组合在整套中的完成能力,采用间歇训练法,一组连续练习6~10次,组间 休息1分钟左右,可安排4~5组;在分段(分级)练习中,一般安排两段或三段练习,每次 练习后休息1分30秒〜2分钟,在心率恢复到140 ~ 150次/分时即开始第二次练习,连 续练习3〜4次为一组,一次课安排3~4组,组间休息10分钟左右。在这种练习中,掌握 好间歇时间和质量要求是达到增强无氧糖酵解能力的关键(表3-6-2)o在赛前一周的 训练中,负荷量逐步减小,保持强度或略有下降,基本保证每天一次整套,几次分段练习。
(二)身体训练
训练安排原则:
(1)与技术训练紧密结合,缺什么补什么 身体训练要紧紧围绕技术训练来安排,根 据套路竞技要求高质量地完成整套套路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某些身体训练手段,达到 提高专项素质、为成套技术服务的目的。
训练手段要突出专项特点身体训练的手段,从负荷时间、强度、内容和形式等方 面都要尽量接近竞技的要求。比如长拳类拳械套路的演练时间要求不低于1分20秒,演 练的强度一般为极限下强度(即心率在每分钟180次以上),在身体训练中就要考虑这些 特点。再如套路运动是由多种内容和形式构成的非周期性项目,在身体训练中要尽量设计 多种运动形式的综合练习以适应其需要。另外,在练习的具体内容上,还要尽可能地采用 专项动作练习。
训练手段、内容要少而精,讲求实效 身体训练的手段、内容多种多样,要从准备 期训练中用过的大量手段、内容中,将那些简单、实用、效果好的挑选出来用于赛前训练, 以提高身体训练的效果。
训练的内容和方法:身体训练的主要内容是力量练习、速度耐力练习和动作速度 练习。主要方法是间歇训练法、综合训练法和重复训练法。
力量素质是各项素质的基础。在赛前训练中保持一定数量的力量训练,特别是快 速力量训练,有助于保持和提高力量素质,为高质量地完成套路提供可靠的保证。
主要内容有快速俯卧撑、仰卧“两头起”、负重快速蹲起、快速挺举,以及使用重器械的 基本技术练习和分段练习。为加强快速力量的效果,一般采用重复训练的方法。
速度耐力是高质量完成整套动作的重要保证,是由力量、速度、耐力等素质综合而 成的,其生理生化基础是无氧糖酵解能力。因而运用恰当的手段发展无氧糖酵解能力,是 提高速度耐力的主要方法。
主要内容有400米的间歇跑、由一般身体练习和专项技术动作组成的综合素质练习、 分段及难度组合的间歇练习等。
动作速度是套路竞技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在赛前训练中适当安排这种练习,有 助于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和肌肉的快速收缩能力,增强技术动作快速敏捷、迅猛有力的 效果。
动作速度的练习,主要通过专项技术动作进行,如长器械的连续舞花,短器械的连续 缠头、剪腕花,长拳的连续踢腿、仆步抡拍、连续侧翻等。练习时,一个动作连续练习不超过 10次,或者一次练习以6 ~8秒为限,做若干组,一次训练中可安排3 ~5个动作。
训练的负荷安排:身体训练是赛前训练的辅助部分,一般多和技术训练交叉安排 (见表3-6-2),其训练负荷应当和技术训练的负荷综合考虑。
快速力量练习,每周可安排2-3次,每次30分钟左右,内容主要有快速俯卧撑(10 ~ 15次x3组)、仰卧“两头起”(20〜30x3)、负重80% ~85%重量的快蹲(5x4).30-40公 斤快挺(10x3),每次练习的间隔时间视负荷量的大小而定。
速度耐力练习,每周也可安排2~3次。400米的间歇跑练习可安排3次x2组;综合 素质练习可安排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组合,如负重65% ~70%重量的快蹲6 ~8次一f 飞脚6次一俯卧撑8次一仰卧“两头起” 15次-T连续旋子15次,循环练习3 ~ 5组; 分段间歇练习2~3段x3~4次x2~3组。两次大负荷练习之间一般应间隔两天以上,一 周内安排一般不超过两次。
在安排中还要注意根据运动员的性别、年龄、素质水平及身体状况加以区别对待。
(三)心理准备及训练
心理准备及训练的原则:
做好心理诊断,对症下药 在赛前和赛中阶段,运动员的心理活动往往是异常活 跃的,不同年龄、性别和经历的运动员,心理活动是各不相同的,表现出多种多样的心理状 态。因此,只有深入地了解、细致地观察,通过心理咨询,掌握运动员的心理脉搏,才能对症 下药,达到预期目的。
重视心理状态的特异性 赛前的心理活动十分复杂,虽然有一些心理状态是普遍 存在的,有其共性特点,但其特异性更不可忽视,特别是高水平运动员,虽有较丰富的比赛 经验,心理素质较一般运动员为好,但由于他们的任务重,心理压力大,故其心理活动可能 更为复杂。因此,要重视心理状态的特异性,更细致、耐心地进行心理准备和训练。
浏览78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