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拳是个古老拳种。 相传蛇拳是少林金刚禅师自 然门护山拳,共七路,在寺僧 中传授。“金刚禅”是内功; “自然门”是外功。后由四 川宝龙寺当家和尚静悟禅师 将蛇拳传给浙江智及。智及 在1979年全国武术观摩交 流大会上首次表演了“跋陀蛇拳”。“跋陀”少林寺第一祖。浙江 的沈素娟、张小燕等学得此拳。
河北省清河县的解家独善此拳,后传于天津、任丘县等地。
威县沙老营一清河县解永厚一解朋吉-解得君-解富贵一王 爱光等。
此门蛇拳,称子午原始蛇形。此拳传到解富贵老师时,他又亲 自观察蛇的各种动态,不断改进,更富于蛇的动作形态了。
该拳取蛇的动态、形象,旨在实战应用。身形多以腰胯变化, 取卧、俯、伸、缩动作,不求功架工整。步法以”蛇形趟泥挂水步” 为主,其步似八卦步,但更自然些,有踏子步(直线走步)、蛇行滑 步(扣摆步)、风浪步(之字行走步)等,着意模拟蛇的动态。
其拳法:左旋右转,灵活稳健,圆滑敏捷,势势相连,变化多样, 上下相随,内外相合,刚柔相济。
特点为:里内外错,缩膀洼胸,拧腰甩胯,卧身俯身。蛇形滑 步,前进撑子步,后退顿步,快速游动的特点。
演练起来,不仅有蛇的生动形象,而且有蛇的躲闪圆滑敏捷, 出击狠毒,可算是风格独特,使人有耳目一新之感O
拳械套路:“子牛捶,锁羊捶,二十四手变化式。子午掌,下尾 式,蛇形掌,蛇形太极拳等;单刀、双刀、剑、鞭、双钩、梢子、棍、枪戟 等。g动作名称(锁羊捶)1985年一期
随手
此拳无固定套路内容。由二人随意搭手摸招,根据对方的变 化,而应变招数的形式,故随手。只限手上招架,不加下肢动作。
该拳流行在河北省晋县、滦城县、宁晋县、赵县、隆平县等地。 现已流传四代。隆平县杜家庄郭志德首传。
郭志德—宁晋高庄高荣昌i刘伟章等—运和、仓山、荣德、杨 景俊、刘景礼、邓和兴、王进东、范从文(楼底)、范从吉等数十人。 有:晋县贾庄宋洛云;滦城南中村赵金镖;宁晋唐邱王坤山;赵县石 塔薛礼义;宁晋县的刘伟章等练此拳。
扫手
扫手是流行在河北行唐和三河县一带的拳术。由山东武师娄 老盘(名娄根山)所传行唐县的冯志维(为于学忠51军的武术教 官,后落户于三河县李七庄)o
此拳以马步抱肘(蹲步抱肘)和虚拜势为主要动作,拳打四面 八方。
拳械套路:燕青捶、睡虎捶、小捶;大梨花枪、小梨花枪、张飞 枪、盘龙棍、牛角拐等。
拦手拳
拦手门拳术,历史传说不一。一说为河南少林拳系,清初传天 津;一说源于四川峨嵋山,最早传于南方,后流入北方;一说为关 东朝阳一带。
在传习的过程中,清道光年间(1820—1850年),天津城外河 东大直沽有座破落的天后宫庙,常有武人练武于此。时有“关东 大侠”郑海宁流寄寓此庙,将拦手拳传给李四金刚、封水伯等人。 之后,道光间,有王海山传此拳于张德鳌、李兆兴、王春和等;同治 间(1861-1874年),王春和的弟子陈联芳,以脚踢“天津棒子王” 和掌劈“神枪王文庆”的轶事名声大震;民国初年,陈联芳的弟子 付彩轩传此拳到上海;在天津则以刘万福副教授较有名。
拦手拳套有:操拳、拦手拳、翻拳、炮拳,每套内的单式动作都 要反复单练,使速度、劲力、行气自然精熟。拳趟、拳式练熟后,接 练打桩,操练臂、胸、肋、背、肩、臀、腿等,使各部位加大发力并能经 得起对方击打。拦手拳的器械套路有六合大枪、拦门枪、一字枪、 四平枪、五虎断门枪、六合单刀、拔步刀、万胜双刀、盘龙棍、春秋 大刀、六步剑、龙凤双剑等。除套路形式外,还有气功练法:一是养 气法,对慢性病患者有疗效;二是童子功,有21个姿势,吸与呼都 带声音,以壮内脏;三是丹功,呼吸时口要张开,想像如一个铁球向 外喷出,练久了,呼气的力量很大。在练拳术、内功、打桩的基础 上,可作两人实打,各自使用各种攻防方法。实打时,讲究内外合 一,以攻为主,上下密切配合,步法要快,要活,要稳。拦手手法讲 究8个字:柔、缠、崩、挂、斩、拦、截、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拦手被列为全国武术表演和比赛的项目。
岐崛派
该派以创于甘肃省雌炯山而得名。此门现有传人燕飞霞(原 籍东北,姓王名进),现住无锡市,他为本门第十代传人。
本门始祖姓飞名虹子,早年曾在少林寺学艺,艺成游历全国。 为纪念他,此后本门各代的人都带“飞”字。飞虹子①一>飞飞子一> 云离子(号飞天绥)一> 黄衫客(号飞之子)-眉姑(女,曾在峨眉山 学艺,创铁扇子,拂尘等)T 一洪(号飞尘子)T陆尘子(号飞元)一 袁一飞-胡惠民-燕飞霞。
峪桐拳创始于瞳崛山,目前是道教文化的组成部分。与少林、 武当、峨嵋、昆仑并称为我国著名武术流派。始祖为飞虹子,早年 在少林寺学艺,后隐居峻炯山习道研艺。蛭桐武术传统源远流长, 据《尔雅*释地》载:“峻崛之人武”。唐代李白诗:“世传峻桐 勇”、杜甫诗:“蛭桐足凯歌”。道教武术讲究关系密切。它以保护 宗教和强身健体为宗旨,经代代相传发展至今。蛭桐武术讲究实 打、实拿、以技击、强身健体和增强功力为目的,其拳路有飞龙门、 追魂门、夺命门、醉门和神拳门五大门,每门又有十六套拳术和器 械套路,还有留传下来的各种秘谱,为进一步弘扬和发展峻炯武术 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崎炯派武术吸收了少林、峨嵋、武当武术的合理成分,在其手法、套路、技击功夫上成为一体,讲究实打、实拿、以技击强身健体 和增加功力为目的。姓崛派武术特点是“奇兵”(兵器),它不属于 十八般兵器。形式各种各样,小巧玲珑,携带方便,不易被对方发 现,交手中往往能出奇致胜。蛭桐派武术习练分五大门,从初级到 高级依次为飞龙门、追魂门、夺命门、醉门、神拳门。每门有十五六 套拳术和器械套路,每套路又有几样“奇兵”。除此,还有一套先 天十八罗汉手,此拳是达摩所创的少林母拳,作为峪桐派武术的基 本功来练习。岭桐派武术的飞龙门是初级门,套路有飞龙拳、飞龙 掌、飞龙刀、飞龙枪、飞龙剑、飞龙铲、飞龙棍、飞龙双鞭等。追魂门 和夺命门与飞龙门内容相似,只是一级比一级技高一筹。醉门是 功夫较深的一门,有些功夫属于绝技,如醉双剑、“醉八仙”堪称拳 中之王,有跃、翻、扑、腾等高难动作,变化莫测,复杂惊险,不易掌 握。神门拳是最高武功,可拳打不实,用意而不用力,是蛇娴派武 术出神入化、登峰造极的功夫。奇兵器有:风火五行轮、风火扇等, 各门中均有:拳、掌、刀、剑、枪、棍、钩、铲、鞭等。总之,蜘I同派武术 内容十分丰富,追其历史,当在清初。
49.陕西红拳
相传为赵匡胤所传,系太祖门拳术,有三十六路之说,但并非 仅三十六路,它因民族而异,有“回红”与“苗红”之说。又有地方 的不同,如“川红”、“陇地高红”、“关东红”“关西红”之别。红门 的器械:刀、枪、剑、棍、铜、镰、锤、鞭等,奇兵鸟樵抓等。
红拳在川、陕、甘凉、巴秦等十多个省。有“红拳”出自关中之 说。
陕西红拳,向有腿不盘柔、筋不盘软不教的规定O
红拳又以偏远击长,出手必须伸肩探膀,拧腰振靛为特色;技
击又以闪展腾挪,刁打巧击发劲脆快见长。
黄梅岳家拳
在湖北省黄冈地区,发现了岳飞 后代,二十五世孙岳海全保存的《岳 氏宗谱》。
据《黄梅县志》、《岳氏宗谱》中 载:“早在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年) 春,岳飞带岳震在黄梅两次打败李 成、张用后。岳飞奉诏继续向北进 师,留下岳震镇守黄梅,十年后(1140 年)岳飞遇害,岳霆来黄梅投奔岳震, 从此兄弟俩改姓鄂,定居杨梅岭聂家 弯。
杨梅岭赵皈所练“岳家拳”,全是祖传。其拳有:一宗拳、三门 桩、五法、五虎、黑虎、五虎爬山、七星访友、十击步、红黑绝三门、梅 花、反梅花、水子步等多种拳套;器械:岳家枪、勾镰枪、连环剑、子 午棍、双锤、双铜、双鞭、大刀等。
运动特点;形神兼备桩沉步稳,力法充实,动作简练,紧凑连 贯。
技击讲:拳打上中下三盘,关照左中右三门,能攻善守。
战术上:手来手破,脚来脚封,“内来援回救,外来夺相随”等。 有北拳磅礴气势,又有南拳刚烈之勇。
歌诀:“缠粘贴进”、“手随脚边起,侧身步轻移,藏势弯左膝, 馋软近沾渠”,“起身如腾云,落地如绣蛋,起如猛虎落如山” “身走 如龙行,膀落似熊沉”、.“丁不丁,八不八,你不来,我不发”、“拳出
敌不及应”、“迎门一掌云遮月,黑虎穿胸快如风”“进步 捷如风,失机退宜快,变化如蛟龙,迟速分胜败”、“掌指硬如铁,专 打气与血”等。
功法有:一元功,蛤蟆功,运劲功等。
硬功有:铁砂掌,鹰爪力,滚桐功,千斤棍,九牛桩,抓色吊袋, 桌子角等。
拳法理论:八法论,立步出手歌快,动拳法,进退法,肩尖诀法 论,标手十二字歌诀,武艺演习秘诀等。①
5L河州回族八门拳
为内家拳系,河州(现改临夏)回族拳师拜正雄所传。现有马 得明、马文明师傅传授。以易理为据,每套拳皆以八趟编排。
拳械套路:小四柱(三套),八门母(有四趟,以连贯圆滑,舒展 大方,飘忽轻盈为特点),八门颠倒母子(为本门的核心套路;又 称;八门瓢子、八门心子,分手八卦等名);对练:排子拳:(一)小八 排;(二)大八排;(三)正八排;(四)反八排;(五)右八排;(六)左 八排;(七)外八排;(八)内八排;每排八趟,共六十四趟。
高级对练,其拳为:“奇灵应变排” O拳诀中有:“奇灵就变排 中王”之说。此是贯通前八排的综合套路。演练起来,飘忽左右, 如鱼之穿波,燕之穿林,闪、展、腾、挪;步法神出鬼没;手法凶猛重 实;动作要风驰电掣。
本门还有专门表演的套路:子母锤,蹬肘锤,七星锤,九环锤, 大筋袍锤,二展母子,八门展等;刀法排子刀等。
- 西域掌
该拳是流行西北地区的拳种。主要在回族中传习。自清代末 期,才开始传入直、鲁、豫、皖回民中。
清代末期,有回族武师苗清木,专精西域掌。后传河南襄城王 景春。在党的武术挖掘整理号召下,王景春老拳师才将此拳公布 于世,并在全国表演获金奖。该拳由四段七十六个动作组成。
拳技法全面,以掌为主。掌法有:推、排、撩、靠、摔等二十余 法;又有踢、弹、蹬、踹等十几种腿法。
以舒展大方,姿势雄壮,快速多变见长,为少林风骨。拳讲: “练好西域掌,交手不用想”。“静如寒冷怀抱冰,动如烈火猛烧 身”之总结。
- 曦阳掌:
该拳为安徽人唐殿卿所传。唐殿卿清末安徽省锡山人。曦阳 掌以快如疾风,击如闪电,稳如盘石,开合伸缩,闪展腾挪,刚劲迅 猛,变化多端著称于世。
套路长,动作多,全套由146个动作组成,其中有击拍动作81 个,是个响声连环似爆的拳种。
如双轮击膝、春雷惊蛰、飞脚、震步、双轮击拍、半起旋风、摆连 等,击拍过半数。以清脆的击拍为特征。
- 高家拳
为流行在西北各省的拳术。关中一代尤为盛行。据传为陕西 三原县高占魁所创编。
高占魁,乳名宝娃,又叫宝童。生于道光初年,在家排行第三。
身灵如鸥鹰,又善长飞腿打人,故有:“飞腿鸥子高 三”之雅称。
高家拳包括基体功、拳、械、对练、零招等,共有七大类:
一类——撑补为母,盘功长筋类;
二类 主练功力类;
三类——仿生象形类;
四类——腿法类;
五类——器械类;
六类——对打类;
七类——手法类。
一类有十大盘:{一}左右撑补H二}左右雀地龙;{三}单举 鼎;{四}双举鼎;{五}千把攒;{六}单推;{七}双推;{八}托塔; {九}魁星提斗H十}朝天蹬。
二类拳套有;炮捶、四八捶、花炮锤、鹰爪锤、提龙炮、虎翻身 等。
三类仿生拳有:子拳(猴拳)、鸥子入林、金刚拳、粉红拳等。
四类腿法,此腿法见长,勾挂为能。主要套路;少林八谱、燕青 掌等。
五类器械;枪、棍、刀、鞭、剑、春秋大刀、线锤等。
六类对打;对撩、鸳鸯棒套棒、对砍南洋刀、百字头棍、空手夺 刀、大刀对枪等。
七类手法:通臂拳、四究拳、跑拳、九拳等。
- 武当太乙五行拳
原名为「太乙五行擒扑二十三式」。此拳本为武当山秘而不 传之拳技,1980年金子弦(1904—1985年)在山西太原所举办之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中表演,深得各方好评,因而公之于世。此 拳亦从此简名为「武当太乙五行拳」。金子强后被邀返回武当山, 传赵剑英,剑英传现任武当拳术教练钟云龙道长。
金子弦,原名爱新觉罗•溥倦,为清皇室子弟,宣统溥仪乃其 长兄。金子强于1929年上武当山随李合林学此拳,一直秘练不 传。此套路技巧高,拳理深,一直被视为武当山「镇山之宝」,即使 现今武当弟子,能得学此拳者寥寥无几,非有为之道徒不得其传。
此拳为明朝龙门第八代张守性所创,由于他根据张三丰「太 极十三式」发挥而成,所以此拳路极关注八方,善窜走腾挪,声东 击西,甚适合群斗。其步法身法,均贵柔而用刚,朴实而无华。其 技击方面则注重擒拿,包括锁颈、封马、擒臂、脱腕等技法。又善用 “插槌”,即以第二指关节击打,并用身法步法增强其击打威力;其 特色是入马封锁敌人前锋脚,进而摆膝跪压敌方小腿,轻则封腿令 其动弹不得,重则断其胫腓,又上下相随,同时间施以缠丝劲使出 插握,击打敌人肋骨。另外,其掌劲多沉重而具爆炸性,以松柔为 基,劲从内发,充分表现出武当内家功夫之特色。
该拳松柔圆活。固守待进,尚意不尚力,贵化不贵抗。以养气 健身,制敌自卫为归宿。
要求心息相依,腰随胯转,运行匀慢,动静自如。两手环抱,脚 走弧线。动如蛇行,劲如蚕作茧。变位于尺寸间,制敌于擒扑封 闭,水流云绕,莫测端倪。
梅花捷拳
此拳系清末齐鲁间人韩愧生先生专擅。其名以“捷”字当先, 出手快,专取捷径著称于时。
应用主张:“贵巧不贵力,乘隙而动,远则手足,近则肘膝,身 灵步活神速。”
为少林支派。出拳似形意,名势类太极,运掌似八封,具有内 外兼修之特点。
拳谚中有:“拳轻、掌重、指送命”之述说,是以“捷速”为重要 的拳术套路,注重实用的拳术。
- 回回十八肘
据传说,是伊斯兰教穆罕默德所创Q由其女法蒂曼和勇将尔 利巴巴・欧迈勒传习。
元朝宰相老筛海沙钠鲁丁,在中国传习。相传已传五十四代。 每代只择一品德兼优者继承,世世单传。
当今,掌握该拳者,为宁夏固原县人居奎(字志谦)所专习。 居奎祖籍北京通县。1896年生人。居老拳师,六岁习武,青年时 在京任镖师,拜通县清真阿匐杨万禄为师,被看中后授以此拳术。
除回回十八肘外,还有伸缩剑、鱼尾剑等。其传习世系:“回教正” 大伊玛木(乾隆间1735—1795年)—白锁成t李子光(道光)杨万 禄居奎等。
肘法是近战的主要技法,古谱讲:“远拳近肘”,又有:“肘打四 方人难防,手肘齐发人难挡”之论。此拳专练肘攻,以肘见长。
十八肘为:压天肘、顶天肘、撤地肘、横肘、盘肘、撩裆肘、四方 托天肘、坐盘托天肘、四方肘、分水肘、双扇肘、连环肘、梅花肘、连 环担肘、头天肘、云盘肘、仆地肘、横天肘。
每肘包括3-6个动作不等。十八肘又为十八个套路,每套有 18—40动作不等。
- 武当剑术
武当剑术,为内家拳系。据奉天北镇宋唯一《武当剑术》古谱 讲:“武当剑九家一第一家:张松溪(河南登封县人,学艺浙江四明 山)。明代嘉靖时人(1522—1566年);第二家:赵太斌(山东泰安 县人,学艺于张松溪),明代万历时人(1572—1619年);第三家:王 九成(湖北均县人,行商南北,学于赵丹云山樵),清代顺治时人 (1644—1661年);第四家:颜西圣(湖南衡山县人);清代康熙21 年(1682年);第五家:吕十良(浙江勤县人),学于清代康熙39年 (1700年);第六家:李大年(陕西华阴县人),学于乾隆年间(1737 年);第七家:陈昌(安徽人),学于乾隆48年( 1783年);第八家: 张野鹤(直隶曲阳人),道光12年习艺(1832年);第九家:宋唯一 (奉天北镇县人)。”此剑传人有:李天骥、蒋浩泉、裴锡荣等。
此剑有谱讲:“剑术千变万化无穷,故曰:'剑无成法',因敌变 化而制胜者也。”“惟是剑法不同,不接、不截、不迎、不架、凭空一 击。”“不沾青,入红门”、“歌曰:’吾人学剑习练,功纯自然能入妙,神乎其神。翻天兮惊飞鸟,滚地兮不沾尘,一击之间,恍若轻风不 见剑,万变之中,但见剑光不见人!’”道出了剑术以“快”为乖的特 点。
此剑以对练的五趟对剑为主。民国初期,河北枣强县人李景 林先生,创编了单练套路等。
罗家枪
枪术有“百兵之帅”的美称。我国枪术最为古老,早在人类的 原始社会阶段,就有“木尖枪”“竹尖枪” “石枪”“骨枪”问世。在 古时无枪字,以“茅”代之。
罗家枪,在社会上影响很大,这大概与唐代人为小说题材的书 《说唐》之类有关吧。六合拳之说中,就六家武艺出众之家命名。 其中六家:沙、罗、刘、赵、孙、杨。
其沙家,即戚继光在《纪劾新书》中提到的沙家;罗家即罗艺、 罗成等的枪法;赵为赵匡胤;孙为孙武;杨为杨妙真等。可见罗家 枪有名了。
今天山东省肥城县石拱村的枪术,共一百单八枪,即为罗艺所传。
在山东武林中有:“枪不扎石拱,镖不喊铜城”之说,罗家枪有 之过。至于罗家枪在石拱传了多久,老辈人讲“何时有的石拱村, 何时就有罗家枪”想必罗家枪传的久了。据说石拱村在明末时即 有了,那么罗家枪也当在此时O石拱村还有句民谣:“徐家的枪, 梅家的棍,尹家扁铲不用问”相传罗家枪在明清时代,汇同杨家大 枪(三百六十枪)和七星断魂枪,在徐家家族中传授,到乾隆时 (1735—1795年)开始外传。
罗家枪在山东石拱村的传系:
徐三跳(乾隆时人)t周广振-常式成、常式路、董茂田一徐 广玉等。
罗家枪是居于枪对枪的对练套路,枪长七尺。每三枪为一组,每四组为一段,每段十二枪,每三段为一路,每路三十六枪,共三 路,总合108枪。
枪法中讲:运动在四肢,机关在于腰,力从脚根生,致敌在枪 梢,枪扎如放箭,抽枪似火烧,用枪如闪电,神鬼也难逃。
姜家拳
姜家拳,为古老的武术拳种,它起源于隋末唐初,迄今已有 1400多年的历史。此拳为民间拳师姜勇所创,以姜姓开头,故名 “姜家拳”,民间武术界也有叫“绝户拳”,主要是创始人姜勇只有 一女无子,所以流传下来的姜家器械也有称“绝户枪”、“绝户刀”。
由于该拳历代流传于民间,加之传授的方法多注重言传、身 授,门规戒律较为严格,收徒条件又很慎重,故为罕见。其传系较 为难考,70年代初,姜家拳拳师孙书秀老拳师,将这一古老拳种带 到了素有“武术之乡”的漂河。目前此拳在漂河广为流传。
据说,隋唐年间号称“常胜将军”的罗成,万马军中一杆大枪 出神入化,直杀得与敌军对垒无人敢挡,久负盛名的“罗家枪”由 此而传为美谈。殊不知,在《中国武术词典》中,关于枪的解释,有 一讲:“罗家枪”得自于“姜家枪”。
姜家拳、姜家枪,历来不被人所闻,更不被人所见,成为民间传 说中的流派,枪分为一趟枪七十二路,二趟枪三十六路;拳分为八 趟拳。戏曲《花枪缘》中,面对姜家的七尺花枪,罗成竟败在前来 认亲的十四岁小侄儿手中,虽说是戏言,但姜家拳师解释道:一趟 枪七十二路包涵“回马三枪”,二趟枪三十六路中专门有破“回马 三枪”的路数,当年罗家只得了一路真传“姜家枪”,难怪罗成要败 在姜家门派小侄儿枪下。
姜家拳的特点
“崇阴柔之美,尚阳刚之气”是其独特的拳法风格。初次接触 姜家拳的人根本就领会不到“行步如踩云,脚蹋步而稳”的姜家风 范。看姜家人打拳十分轻松,而外人根本无法捉摸这其中的道理, 说白了,这就是姜家拳独特的劲路:不直来直往、生硬转折,而讲究 空、圆、活,螺旋上升,螺旋下降。全身随腰而旋转,以腰带动四肢 乃至全身各个环节,讲究“腰如蛇形腿似钻,拳似流星眼如电”。 粘连相随,引进落空,见力打力,见式打式,步伐走弧形进入中门。 拳谚曰:“步插中门找正位,就是神仙也难防/
在攻击上讲究八字:搭、据、滚、进、缠、刁、靠、摆。两肘不离 肋,两手不离腮;不粘不展,不展不粘。及粘就展,及展就粘;结合 呼吸,刚柔相济,内外合一,发出内含力,起落摆扣,轻灵稳健,上下 螺旋,完整贯穿。一动无不动,一静无不静,借人之力,顺人之力, 顺人之势,制其人之身,不与来势顶撞,“四两拨千斤”(说到“四两 拨千斤”,姜家拳解释为:你要想用四两来拨千斤,自己本身必须 有拨千斤的四两力,姜家拳练的就是这“四两力”)以智胜蛮,外柔 内实,舒展大方,富于自然流畅之美。
攻防要求:手法变换成螺旋路线,手指舒展;腕部松活,肩、肋 要松沉;手起、肩随、腰催,起于腰,传于肩,催于肋,达于手。要做 到“出拳如射箭,发力似断弦气 眼是心中之瞄,势动神随,神通自 然,精神贯注,思想集中,腰如蛇形,旋转灵活,动作要以腰为轴,起 伏时呈螺旋上升、螺旋下降,完整贯串,步法轻灵、稳健。要做到: “踢步步而稳,过步如踩云,不可直来直往,生硬转折。”膝部旋转, 伸直自然柔和。要做到:手眼身步的协调配合。做到“六合”,气 以运而实,力以柔而刚,刚柔相济,气稳力显,顺而横之,横而顺之, 要注意时间差。这样才能结合攻防动作及随机应变,而轻快灵活 地进行。姜家拳有一套完整的训练体系和方法,练好基本功是该 拳的关键。其基本功训练的重要所在,是为了辅助整个拳路及器械能否正常更好地发挥。拔筋、拉筋、拉肌肉、练肌肉、练腰眼儿, 姜家拳一辈子练的就是活腰松筋骨。在养生、健体、长寿方面,姜 家拳也有其独特的见解。
拳术内容
姜家拳涉及面广且深,内外兼修,柔化刚发,重点突出“绝”和 “巧”的特点。所以,训练的方法和套路较多,现简要将姜家拳的 拳法、掌法、腿法和长短兵刃套路的名称介绍如下:
拳法:姜一世、姜二世、姜三世、四世换式捶。
掌法:闭封掌、阴阳掌、切金断玉掌、迷魂掌。
腿法:八趟腿、八法腿、七星连环腿、勾挂连环腿。
枪法:姜家枪(绝户枪)一趟、二趟。
棍法:姜家棍(绝户棍)、行手棍、攻防棍、进击棍。
刀法:姜家刀(绝户刀)、九公刀、迷魂刀、八步连环刀。
剑法:霜雪剑(寒剑)、扑蝶剑、穿云剑、云中剑。

南拳,是泛指长江以南各省之拳术而言。以拳势激烈,多短 拳,善镖手,富于阳刚之美著称于世,大概是因为南方天气热之故 吧,用不着过多的准备活动就能活动开,因而形成以上的风格。
南拳是个古老的拳种,汉代《汉书・李广传》中,载李陵守边军 中:“荆楚奇材剑客”为主要组成部分。荆楚以武著称了。到了晋、 南北朝时,拥现了许多:'快手”“精手”等,也以拳脚便捷著称于时。
南拳主要流传于我国的广东、广西、福建、湖南、湖北、四川、江 西、浙江等地。尤以广东、福建为普及。
南拳与北拳是相对立的名字。在北拳汇编中写道:“激如波 涛涌,发如风雨至;退伏如卧虎,进击如奇骥;避敌如兔脱,擒渠如 鹰莺;纷如木叶飞,灿如天花坠;迅如渴虹饮,矫如神龙戏。”的气 势与风骨。具有舒展大方,动速静定的特点,并以北腿著称于世。
然而南拳呢?拳势激烈,步稳身守,动作紧凑,发声助力,多短 拳,善镖手,少腿法,八方进退,常鼓劲,富有阳刚之美。南北在风 格上是个鲜明的对照。
南拳流派较多。如广东有:洪、刘、蔡、李、莫五大家,如白眉 拳、儒拳、五形拳、十形拳、佛家拳等;福建有:永春拳、咏春拳、五祖 拳两大系;湖北有:洪、鱼、孔、风、水、火、字、熊等;湖南有:巫、薛、 洪、岳等四大派为主;四川有:僧、赵、杜、洪、化、字、会、岳、五龙、八 门等;江西有:字(余)、硬(岳)、法(赵)、三大家;浙江有:洪家、黑 虎、金刚三大支系滁此之外,还有广西、温州、台州、江苏南拳等。 分述如下:
(1)广东南拳
(一) 洪拳。也称洪家拳。相传在清代由福建泉州少林寺弟 子,后为茶商的洪熙官所传,在广东全省流传,并流传到东南亚。 实际洪拳并非出自一人之手。
动作浑厚朴实,刚劲有力,多手法,少腿法,先收后放,因势发 声,以声助力,含蓄发劲为特点。
洪拳套路:铁线拳、三进拳、二龙争珠、夜虎出林等。其高级拳 为五形拳和十形拳。
十形是模仿一些动物,如龙、虎、豹、鹤、狮、 象、马、猴等的神态的特征,结合武术拳法编成的套路。
(二) 刘拳。也称刘家拳。相传为刘三眼或刘生或刘青山所 传。流行于广东的湛江地区,即钦州、雷州、廉州、高州等地。
动作短小精悍,步型稍高,步法灵活多变,含胸蓄气,擅发短 劲,出拳后肘稍屈为特点O
(三) 蔡拳。又称蔡家拳。相传由少林寺和尚蔡福传入广东 的台山、新会等地。据《少林拳术密诀》中讲:“粤中之少林术,传 之于蔡九仪,蔡为一贯高足。返粤后,杜门家居,并不以技显,人亦 无有知之者。盖蔡本粤之高要人(今肇庆市),崇祯时以武科起 家,为洪(成畴)经略之军令承宣官,后以洪降满,遁匿于少林中, 受技于一贯禅师,最长于超举术;旦精腿击法。与一搏,能腾身飞 跃于丈寻以外,疾如鹰隼……”又当与蔡九仪有关联。
其拳有:十字拳、大运天、小运天、天边雁、柳碎梅、和两仪、四 象拳等。
此手法灵活、暗中出手,突然袭击特色。动作时,步型稍低,步 法稳健,动作幅度大,擅发长劲,出拳后肘伸直。
(四) 李拳。又称李家拳。相传为少林僧李开色所创,新会李 有山传授;又有说是惠州李应辉所创,其说不一。
《清稗类钞・技勇类・李有山用枣木棍》中载:“新会李友山 习拳棒、少林派也。……中岁归里,隐居授徒。”李为嘉庆时人 (1796—1820 年)也。
手法多变,长、短桥并用;步法灵活、擅腿法,稍多跳跃。有: “一掌胜三拳”之说。
(五) 莫家。又称莫家拳。相传由莫达士从少林学成后,回广 东传的。流传于东莞、顺德、新会、广州等地。另一说,是至善禅师 传广东海丰县莫蔗蛟,后传至莫清骄。
莫达土「莫定如一莫清骄一林仲伟等。
拳套:莫家正宗拳、桩拳、三支笔、碎手、双龙出海、直势等。
拳法有牛角拳、十字拳;手法有连消手、玲珑手、三角手、板柳 手等。腿法有撑鸡脚、虎尾脚、翻身腿、凌空双侧踹腿等。步法多用吊马、高马、三七马、拉马等。长短法合。近打远打,腿法较多。

(六)蔡李佛拳。为广东新会县京梅乡人陈享所创。他幼年 随叔父陈远护学佛家拳;长大后,又拜李友山为师;学李家拳;后又 跟少林寺和尚蔡福学蔡家拳。他把蔡家拳、李家拳、佛家拳合为一 体,编成一套拳,名为“蔡李佛拳”。兼寓作为纪念恩师之意。
蔡李佛拳流行于广州、佛山、肇庆、韶关等地,远传香港、澳门、 南洋、美洲各地,共有四十九套拳,分初、中、高三级。
初级拳有:四门桥、起马生、小梅花、小十字、马轮槌、截虎拳。
中级拳有:平拳、扣拳、八卦心、大八卦、梅花八卦。
高级拳有:虎形、鹤形、獭形、五形、十形、白模、醉八仙、达摩庭 八卦、雄人八卦、佛掌等等。
此拳快速灵活,柔中寓刚,左右开弓,步法多变,以勇猛机智见称。
(七)虎鹤双形拳。是南海平洲人林世荣根据洪拳和佛拳改 编而成的一种拳术套路。他著有《虎鹤双形》一书。据《虎鹤双形 •序》中讲:“以小击大,以弱击强,千斤之力,得以半两消之。”、 “以横克直,以弱借强。虎爪则如猛虫扑兽,鹤翅则为凌空击水, 浩浩如巨爪金龙,盘盘如老僧入定,极神之妙。”可自称一家。有
此拳主要流行在:南海、番禺、顺 德、肇庆、广宁、怀集等地,并远传港 澳和南洋一带。
该拳有108势,全为模仿虎鹤动 作编成。拳势威武雄壮,气势磅礴。 拳稳有力,步落生根,眼灵神集,身体 挺拔。
(八)侠拳。因是大侠李胡子从 四川峨眉学来所传,故称侠拳。流行 于广州、南海、顺德等地;港澳亦流
浏览9,67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