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正是在《龙争虎斗》的后期制作期间,李小龙的身体和精神状态有了 明显的下滑,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和巨大的压力使李小龙的精神和体力严重透 支,在一次后期配音中,一贯以“超人”自诩的李小龙竟然突然晕倒在了录音 房!李小龙是整个剧组的主心骨,大家也都习惯了在他的呵斥声中干活,他 一倒下,所有工作就都无法进行。邹文怀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做出了两个决 定:第一,严格封锁现场,不许任何人走漏消息,不给媒体借此大做文章的机 会;第二,立刻叫来医生对李小龙进行急救。

据现场医生回忆,当时李小龙正在发高烧、全身抽搐,处在严重的休克状 态,对外界的刺激毫无反应,每一次呼吸都十分困难,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在 医生的抢救下,李小龙慢慢恢复了知觉,这个铁打的硬汉是坚强的,他在醒过 来的后第一句话就是“我要搏斗,我要成功,我不要失败! ”很难想象,如果 没有这般强烈的求生欲望,李小龙还能否再次醒来。_

两天后,李小龙顺利出院,并在邹文怀的安排前往洛杉矶做了一次全面的 身体检查,顺道探望定居洛杉矶的母亲何爱瑜。对外,嘉禾则宣称李小龙是去 美国洽谈新片,继续维护他的英雄形象。

洛杉矶医院的诊断报告显示,李小龙的这次晕倒与曾经吸食大麻引发脑水 肿无关,而是由过度疲劳所引发。陪伴李小龙的莲达和远在香港的邹文怀都松 了一口气,但事实上,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只有他自己最清楚,也许在那时,李 小龙就已经有预感,为了奋斗、为了功夫、为了成功,自己付出太多,也透支 太多,这次昏倒,是上天给自己的一次警告。还有另一种说法是,美国医生在 当时就查出李小龙患有脑癌,只是在李小龙的要求下没有对外宣布•,而李小龙 为了撑住这口气,也只能在人前装出完全康复的姿态。

历经数月的坎坷波折,《龙争虎斗》终于在1973年8月29日在美国洛杉矶 的好莱坞大剧院隆重上映;此后更是为华纳创下了2. 3亿美元的惊人票房。 在香港,《龙争虎斗》也勇夺年度票房亚军,当年的票房冠军影片是楚原的 《七十二家房客》。

然而,鲜花与荣誉都已与李小龙无关,早在影片公映前一个月,李小龙就

离奇而突然地死在了女星丁佩的家中,留下了一个又一个未解的谜团。

三、英雄,公敌,还是暴君?

返回香港既是李小龙在事业上的一次突破,也给他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 变。这种改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于内,追求完美和急于想证明自己的心态 使得他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情绪变得焦虑,脾气变得暴躁,甚至到了乖张无 理取闹的地步;于外,耿直暴烈的性格让他与周围的人相处得很不好,其一是 与媒体和武术界的关系越来越紧张,其二是与大导演罗维的关系越来越恶劣。

刚回香港时,李小龙与媒体公众的关系并不那么恶劣,反而相处得十分融 洽,他很乐意接受媒体的采访,在一些节目中充当嘉宾,报纸文章的夸赞和影 迷的追捧都让他觉得自己被重视、被关注。然而久而久之,李小龙发现这样的 生活一点都不有趣,在强大的香港狗仔队面前,你的一切私生活都会被曝光。

《唐山大兄》拍摄完成后,李小龙把妻儿从美国接到了香港,当时的他声 名如日中天,短短数周内,各种关于李小龙生世、解密李小龙隐私的报道和杂 志层出不穷,而事实上,李小龙不曾接受过一家香港媒体的专访,这些文章报 道全都是香港媒体为了炒作新闻热点的捕风捉影之作。

是李小龙耍大牌不愿配合吗?这当中恐怕有两个主要原因:

其一,李小龙开始反感香港媒体。李小龙爱出风头,但反感不必要社交, 更反感没有一点私人生活空间,而敬业的香港狗仔队们却是无处不在,严重影 响和骚扰着他的生活。当李小龙厌倦一件事时,他就会直截了当、毫无顾忌地 表现出来,他宣布:只有经得他同意,媒体记者才能在非正式和私人场合上拍 照。规矩一出,记者哗然——你这不是砸我们的饭碗吗?既然你不配合,那就 别怪我们手下不留情!于是,当时的香港媒体对李小龙的报道呈现出两种截然 相反的态度,一种是极力诋毁,各种緋闻丑闻层出不穷,一种是极力吹捧,把 李小龙刻画成了无所不能的天纵奇才。有争议才是热点,李小龙的形象在媒体 和影迷的交锋中变得愈发神秘离奇,人们对他的兴趣也越来越大。

其二,李小龙更重视境外媒体。我们都知道,李小龙始终都把好莱坞当成 事业发展的终极目标,而香港,不过是他实现自我增值的一块跳板,所以李小龙对香港媒体一直都不怎么在意,但对海外宣传却很重视。1971年12月8日, 李小龙在TVB接受了加拿大著名访谈类节目主持人皮埃尔•伯顿的专访。那时 的李小龙还只是个刚刚走红的功夫影星,而伯顿以往的采访对象都是政治家、 名人、世界级巨星,在欧美享有很高的知名度,李小龙自然不会放过这次向全 世界展示自己的机会。

李小龙封杀“自己人”、逢迎“洋鬼子”的做法激怒了香港媒体,指责声 铺天盖地而来,有人甚至大骂李小龙崇洋媚外。世事就是这般让人啼笑皆非, 处处以振我中华、弘扬民族大义为己任,在外国人眼里是中国的却不再是中国 人的李小龙,反倒成了“洋人的走狗”。

李小龙会屈服吗?当然不会,你越是骂,他就越封杀你。李小龙会站出来 解释吗?他不屑,在他看来,那些无中生有的媒体记者,就是一群什么都不懂 的无知小人,根本犯不着跟他们去理论。

李小龙不但不合作、不在乎、不反省,还在《唐山大兄》拍摄完成后大放 厥词,一边极力宣传自己的截拳道,一边公开指责香港传统的电影拍摄手法和 武术指导,将中国传统武术界的一些作风批判得一无是处,把各武术流派引以 为豪的“独门秘技”说成是根本不堪一击、只能吓唬吓唬门外汉的花架子。在 接受伯顿采访时,李小龙就清楚地表达了自己对武学的观点:“一旦存在有门 户归限,教条便会随即衍生,而该等不准逾越的金科玉律,肯定使人无法完整 并全面表现自我,同时亦窒息了不断改进和自我完善的自然流程。”

李小龙与香港武术界关系的恶化,从主观上看,是由于李小龙对中国传统 武术流派“固步自封”、“门户之见”的一贯看法。李小龙针对武学的诸多见 解,在今天看来并没有错,是一种与时俱进、不拘泥于形式的进步,但是在当 时,却把香港影视界和武术界都得罪了。平心而论,李小龙是一位功夫高手, 但他太不会“做人”,要知道,江湖也是一个注重人情世故,并非完全靠拳头 就能说话的地方。李小龙的爷爷李震彪当年能够走镖数十年而威名不倒,并 不是说他的本领有多强,而是他人缘好、面子大,黑白两道都吃得开。中国, 就是一个人情大于天的地方,任何一个不会做人的人,除非有超强的能力和魅 力,否则,就必定会被撞得头破血流。

香港武术界对李小龙这个“另类”也持两种态度,一种觉得李小龙

不过

就是一个披着功夫外衣的演员,更像是一个“海归”,而非真正的“江湖中 人”,既然大家话不投机,那便井水不犯河水。另一些年轻气盛者则认为李小 龙太不懂得尊师重道的礼节,只有给他点儿颜色看看,才能让他收起嚣张的气 焰,其中最有名的当属香港四届拳击冠军刘大川挑战李小龙事件。

刘大川在1971年12月时通过媒体主动向李小龙发出挑战,正愁抓不到爆料 的香港媒体立刻行动起来,纷纷以巨额篇幅报道此事。但是出乎所有人意料的 是,李小龙公开拒绝了这次比试。要知道,李小龙是个争强好胜之人,年轻 时,即便别人不找上门,他也会不断地去挑战各路高手,那么,这一次,面对 香港武术界的咄咄逼人,李小龙为何选择拒绝呢?

人的心境是会随着环境和阅历而改变的,尽管李小龙到死都是暴烈脾气, 但是在武学上,回港后的他与在美国时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其中最重要的两 点就是:

其一,李小龙根本看不上刘大川之流的功夫。我们知道,截拳道的创造是 一个漫长的,不断吸收变化的过程,截拳道本身是个杂交品种,它吸取了中国 传统武术和西洋拳法的精华,是李小龙在实战中研究总结出来的成果,同样也 是克制各家拳术的利器。刘大川的拳法,在李小龙眼中,就像《天龙八部》中 王语嫣看天下各门派的绝学,根本没有什么新奇神秘之处,他完全有信心一招 制敌,又何必多此一举来一场比试?

其二,李小龙的武学己经上升到了 “道”的境界。什么是道?道是武学在 精神层面的一种升华,就像香港著名小说家黄易在《破碎虚空》中阐释的天道 一样,李小龙的功夫和他创造的截拳道,已经从单纯的搏击武技演变为了一门 极具哲学内蕴的武学。为了将其与其他武学区别开来,我在这里称之为武道。 李小龙的武道,既是他实战功夫的外在表现,也融合了他性格中动静两个极端 的精髓。也就是说,李小龙在武学上的造诣和追求已经达到了“道”的境界, 岂是一般武术拳击名家所能相提并论的?正因为如此,后人称李小龙为“武 哲”,聪明而自负的李小龙自然不会意识不到这一点,所以他觉得,像自己这 样宗师级别的人物,岂能轻易跟人过招。

浏览56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