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英雄》中,甄子丹扮演的长空与秦宫七雄不期而遇,一场恶斗一触 即发,但是在动手前,双方都没有忘记相互颌首致敬。这个小小的细节动作, 曾被人贬斥为模仿日本武士,但在我看来,这恰恰是战国时期中国武士精神的 一种体现。侠义与武道并非少男少女鲜衣怒马的风花雪月,那只是套着武侠外 衣的言情剧。中国的武学,是深长悠远、刚而不露、质朴勇毅、慷慨以歌的, 中国的侠气,恰恰在先秦、西汉、盛唐,这三个最为阳刚大气的时代最为鼎 盛。而李小龙所要追寻的,正是这种除去了虚伪做作、除去了矫情客套、除去 了华而不实的最为直接而深刻的武学之道。
为了充分展示截拳道功夫和自己的武学思想,李小龙还采取了全新的拍摄 手法,用影评家澄雨的话来说就是:“在处理手法方面,这部戏和罗维的处理 也有很大的分别。罗维喜欢用蒙太奇、用剪接来拍摄打斗场面,更喜欢用特写 表现对手中拳或被踢中的场面。他的镜头是主观的,常出现李小龙面对镜头连 踢三脚或连打数拳。但在《猛龙过江》中,李小龙却喜欢用中镜和长镜,李小 龙的对手不是站在银幕的左右两边,就是%度的互相对峙。这样的拍摄方法接 近拍摄舞台剧或擂台比赛。罗维较主观的处理,强调于打斗本身的感官刺激, 以及暴力的震撼力。李小龙的处理是较客观的,重表演,杀气不像罗维那么 重。
不单只处理和罗利士决斗的那一场如此,整个《猛龙过江》也如此。”
最后,李小龙以近乎疯狂的工作状态完成了《猛龙过江》的拍摄,并在影 片公映前放出豪言:“《猛龙过江》的票房一定能超过前面两部,而且会在 500万港元以上!”
影片杀青后,邹文怀没有像《精武门》公映前那样按兵不动,而是选择了 主动出击,邀请了片中的两位美国高手罗利士与鲍勃•沃尔在电视台做了一次 空手道功夫表演,让影片在公映前就吊足了观众的胃口。
1972年12月22日,《猛龙过江》上映午夜场,12月30日正式公映。与《唐 山大兄》和《精武门》一样,《猛龙过江》再一次引爆了香港影坛,而且创下 了 530万港元的香港电影票房新纪录!
《猛龙过江》的成功,是李小龙不懈努力的结果,也是他追求完美性格的 必然。在工作中,李小龙几乎就是一个狂人,日本摄影师西本正就曾回忆道:
“像李小龙这样认真的导演实在少见。尽管李小龙是个不摆架子而又随和的导 演,可是,他那认真的态度,使他第一天站在摄影机旁便有了导演应有的权 威。他的确是个特殊的男人。”
当然,《猛龙过江》毕竟是李小龙第一部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影片在很 多情节和细节的把握上都显得不够火候,有生拼硬凑的痕迹,在制作和艺术水 准上要比《精武门》逊色不少。《猛龙过江》其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客观的票 房,主要得益于李小龙的表演和名气。总的来说,李小龙是一名杰出的武者和 演员,却非一流的制片和导演。
不管怎么样,影片大卖,最开心的莫过于邹文怀,让他欣慰的并非几百万 票房收入,而是李小龙没有辜负他的希望,没有让人看笑话,在巨大的压力下 拍出了一部完完全全属于“李小龙”的电影。
二、“龙争虎斗”好莱坞
从《唐山大兄》到《精武门》再到《猛龙过江》,在短短的两年时间内, 李小龙实现了自己人生的飞跃,从一个藉藉无名的好莱坞三流演员一跃成为亚 洲乃至整个华人圈当红的功夫巨星。
从战略上看,李小龙借道香港实现自我增值、迂回影响好莱坞的目的已经
达到,欧洲、南美、澳洲等地的影院争相购买李小龙的电影,就连一向傲慢自 大的美国观众,也开始认可这位黄皮肤黑头发有着精壮肌肉和神奇功夫的中国
男子。
“要不要请他回来?”这恐怕是所有好莱坞影视公司高层面对的最大难 题,一边是高额票房和巨大市场潜力的诱惑,一边是传统观念和约定俗成的潜 规则,谁都不愿率先捅破这张窗户纸。
商场就是战场,谁先出手,谁就能掌握战局的主动!这个道理东方人明 白,西方人也明白。于是,李小龙没有坐等好莱坞抛出橄榄枝,而是马不停蹄 的开始筹拍新片《死亡的游戏》(关于《死亡的游戏》初期的拍摄过程,我在 第一章中已有详细的描写,在此不再赘述),他相信,唯有一部比一部更好的 影片,才能打动好莱坞,帮助自己杀回大洋彼岸!
在李小龙拍摄《死亡的游戏》高潮打斗部分的同时,好莱坞方面终于有所 行动,李小龙的朋友,前华纳公司副总裁温特杜尔亲自打来电话,邀请他出演 一部中国功夫电影的主角。其实早在1969年,还在华纳任职的温特杜尔就曾向 高层提交过一个专门为李小龙量身定做的功夫片,却被固执的高层一致否决, 出于职业道德,温特杜尔并没有把这件事告诉李小龙。此后,温特杜尔一直很 关注李小龙的发展,直到李小龙成为整个华人圈的功夫巨星,温特杜尔认为 时机已经成熟,才把请回李小龙,拍摄好莱坞第一部表现中国功夫片的想法告 诉了好友,好莱坞著名的美工师保罗•希勒。两人一拍即合,不但邀请了麦 克•亚伦为影片撰写剧本,还前往李小龙的好友施里芬处寻求帮助。施里芬是 李小龙在美国时的亲密战友,虽然没能通过自己的力量帮李小龙实现好莱坞之 梦,但他仍然十分关心李小龙的发展,当即提供了很多关于李小龙和中国功夫 的资料。温特杜尔和麦克•亚伦就以这些资料为蓝本,创作出了电影剧本《血 与钢》。经过长时间的公关与讨论,《血与钢》剧本终于在华纳高层会议上获 得通过。
李小龙接到温特杜尔电话是在1972年10月,也就是与依诺山度、池汉载、 贾巴尔等人拍摄《死亡的游戏》高潮部分期间。得到消息的李小龙就像一个拿 到了梦寐以求棒棒糖的孩子,兴冲冲地跑去见邹文怀,大声高喊:“我终于要
回好莱坞了!我终于要回好莱坞了!”其实李小龙在港期间,也有好莱坞的电
影导演邀请李小龙拍戏,但都是些二流电影,李小龙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望着孩子气的李小龙,邹文怀心中百感交集,在他眼里,李小龙是事业上 的合作者,也像是半个干儿子,但是他不会让那一点超出合作范围之外的情感 去左右自己的理智,他告诉李小龙,现在是华纳“倒追”你,你可以适当地摆 一下谱,提出以协和名义与华纳合作的要求,如此一来,在你自己获得片酬之 外,协和公司也能与华纳分享市场利润。
“对,就这么干! ”李小龙对邹文怀的智谋佩服得五体投地,全然没想到 邹文怀己经通过协和把嘉禾与华纳的利益捆在了一起。这就是邹文怀的厉害之 处,自己获得好处的同时,还让人对他感激涕零。很快,李小龙就与邹文怀一 同飞往洛杉矶与华纳洽谈合作事宜。
在李小龙一事上,华纳的态度是既要保密,又要隆重,他们以最高级别的 规格来接待李小龙,又对媒体封锁消息,不愿此事横生枝节。然而此时的李小 龙己非昔日吴下阿蒙,李小龙和邹文怀一行人飞抵美国的第二天,洛杉矶的各 大报纸就在头版大幅报道了这个消息,继而在好莱坞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但是迎接是迎接,谈判是谈判,西方人对合同的较真和尊重已经到了近乎 严苛的地步,而他们碰上的又是同样执拗的李小龙,所以原本应该是和气融洽 的谈判俨然成了一场充满火药味的拉锯战。让华纳高层觉得意外的是,李小龙 没有在一般演员最看重的片酬、合作方式、利润分成等方面斤斤计较,但是在 演员职责范围之外的剧本创作、武打设计、影片制作上异常“顽固”、寸土必 争。
“我们邀请来的到底是一个演员,还是一个导演、制片!” 一位出席谈判 的华纳公司强硬派高层大声嚷嚷道,李小龙的态度让他和他的同事们十分不 爽,甚至几次威胁要终止谈判。
对此,李小龙毫不在意,是你们邀请我来的,谈不拢,白花冤枉钱的是华 纳,而不是协和,你们看着办好了。是的,谈判就像感情,谁先主动,谁就处 在被动,哪怕你比对方更加迫切,也要摆出毫不在乎的样子。能沉住气者方能 成大事,相信这一招,也是邹文怀从旁指点的结果。就在华纳方面焦头烂额讨 论要不要接受李小龙的条件时,李小龙却在酒店里与依诺山度、水户上原、李
俊九等武术界的好友交流心得、切磋武艺,还不时与其他美国影视公司的代表
见面会谈,给华纳制造更大的压力。
浏览65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