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人有一地人的性情和风格,大而言之,南人有南人之风,北人 有北人之风,小而言之,各地人又有各地人之风。这种情形,古代尤甚。 其成因,大抵系于山川阻隔,交通不便,自然环境与经济类型各异等因 素。班固《汉书•地理志》所说的民性“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 之风气”,讲的就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进一步而言,秦民有先王遗 风,好稼稽,务本业;燕俗愚悍少虑,轻薄无威,亦有所长,敢于急人

(《汉书•地理志》)。这里说的秦民与燕人,都是北方人。又记云,巴蜀 民食稻鱼,无凶年忧,俗不愁苦,而轻易淫洗,柔弱褊丽;吴民好用剑, 轻死易发。这里说的巴蜀民和吴民,都是南方人。受地理、人文、政治 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域的人群有着不同的习性特征,如《邹县志》载: “邹人东近沂泗,多质实;南近滕鱼,多豪侠。”史载:“吴越之君尚勇, 故其民好用剑。”《隋书•地理志》载淮南一带“人性躁劲,风气果决, 包藏祸害,视死如归”。历史纹刻形成的不同地域人的共有习性,历经代 代薪火相传,形成了特殊的民风民俗。

燕赵地广财丰,优越的地域优势,使得该地自古为兵家相争之地, 武林豪杰荟萃之所。西周武王时倡导“无拳无勇”(《诗经》),后又规定 天下“三时务农,一时讲武”(《国语》),燕赵故土一时顿开武风。

一、尚武之风

燕赵之地,地少人多,诸侯豪杰多聚于此,战争连绵不断,为求一 方平安和心理上的解脱,他们需要防身自卫,练就一些攻防技法,抵御 外来入侵。另外,燕赵虽地广,但土地贫瘠.农业在汉代黄河未改道之 前曾一度繁荣,南北朝以后不得不依靠运河把南方粮食运来。而土地贫 瘠使人勤奋、简朴、耐劳、勇敢和适宜于战争(孟德斯鸠语)。为求生 存,人们必须具备强健的体魄和坚毅的品质。由此产生了 ,'尚武抑农” 的民风民俗。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司马迁通过对燕赵雄健尚武习 性的分析,认为,燕赵之地少温柔敦厚之长者而多慷慨悲歌之士,人民 少揖让而多功利,剽悍而少拘禁。在论及种、代一带风俗时,他说: “种、代,石北也,地边胡,数被寇,人民矜悍,而武灵王益历之,其谣 俗犹有赵之风也。”①在论及中山等地说:“地薄人众,犹有沙丘……丈


  •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国华侨出版社2001年版,第1365〜1366页。 夫相聚游戏,悲歌慷慨。”①并言燕“大与赵、代俗相类,而民雕悍少 虑”②。受燕太子丹遗风的影响,“其俗愚酣少虑,赶于急人”。清朝《日 下旧闻考•风俗》记燕人性情有“耐劳苦”、“尚勇力”、“坚悍不屈”的 特点,燕赵古地的民风在中古以前大抵是比较粗豪率真而大度的,再加 上“地少人多”和“常遭少数民族偷袭”,更助长了剽悍、强直、好气、 任侠、尚武民风的形成。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沧州习武的传统。沧州人的习武之风早在春秋战 国时代就已经很浓厚了,那时诸侯相争,战乱频仍,民必讲求武备,非 尚武不可图存。汉代龚遂出任渤海郡太守时,曾告示乡民“卖刀买犊, 卖剑买牛”,抑武兴农,可见,汉代沧州尚武已不能小窥。唐宋时期,受 科举制的影响,此地武风裴然,到元代,为反抗民族压迫,乡民还于 1312年与蒙古军发生了激烈的冲突。明建文元年(1399) “靖难之役”, 沧州乡民多被杀戮,更是激起武风大振。沧州回族戴氏先祖羲臣公手稿 《沧桑记略》中载:“兄长兆年十五即习武艺,臂力倍人,拳捷超众,尤 善刀法,百夫不能敌。因居长,早督家政,且外则与四乡日练社防之事。 朝夕惟支门户,保全宗族。”习武蔚然成风,沧州因此有了 “远恶郡州”、 “小梁山”之称。以上称谓,一方面说明习武人众,鱼龙混杂,良莠不 齐,一方面说明统治阶级对该地域的畏惧。就沧州民众而言,他们追求 的是民族大义,并将尚武和尚义结合在了一起。如民国《沧县志》载: “沧邑俗劲武尚气力,自古以气节著闻。承平之世,家给人足,趾高气 扬,泱泱乎表海之雄风。一旦有事,披肝胆,出死力,以捍卫乡间,随 捐弃顶踵而不恤。”③

沧州的尚武传统,不仅使得该地区武术拳种门派日益增多,据有关 数据统计显示,发展至今已有50多个拳种,如燕青拳、六合拳、苗刀、

  • 司马迁:《史I己货殖列传》,中国华侨出版社2001年版,第1366页。

  • 同上。

  • 民国二十二年《沧县志》卷八“人物”, 劈挂拳、八极拳、二郎、言情拳、斗兽等,而且还出现了多位武状元、 武举人,如康熙年间的田峻,雍正年间的李琰.乾隆年间的哈攀龙、哈 廷梁、白成龙,嘉庆年间的张元联,道光年间的郝光甲、徐德麟等。以 及武术大家,如霍元甲、大刀王五、丁发祥、李冠铭、李凤岗、李书文、 佟忠义、王子平等。尚武传统最终为沧州赢得了 “武术之乡”的美誉。


二、任侠之风

燕赵任侠之风,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盛行,当时,燕赵两国都养了不 少职业杀手,好剑之风可谓空前绝后,如,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 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在燕赵文化 里,侠客成为一个独立的群体,得到人们的尊重,如燕太子丹见到侠客 要“再跪而拜,膝行流涕气受“太子丹宾养勇士,不爱后宫美女”的影 响,“民化为俗”(周振鹤,1997),深化了任侠传统,遂出现了完璧归 赵、负荆请罪、围魏救赵、毛遂自荐、因人成事、脱颖而出等,这些任 侠尚义的人文系谱,对燕赵文化性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任侠 尚义之风,慷慨悲歌之士,构成了燕赵人文性格,并且围绕历史维度, 形成了鲜明的历史传承系谱,如:刘秀收徇河北,曾与刘林等燕赵豪侠 大族接触而未能相合,致使王郎得志一时。后刘秀至信都,吸取教训, 宋子(今河北赵县)豪族耿纯率宗族宾客二千余人来附,说明此时燕赵 豪侠大族的势力已不可小视。

各国往来征战,政局虽乱,河北名士却多能依委其间,如东晋时期, 赵郡人张宾少好学,博涉经史,自比于西汉张良。石勒至幽冀,张宾提 剑入见,被用为谋主。

反隋的豪杰义军,也自河北始兴,其中声势最大的有窦建德、刘黑 阙部,一度占有河北大部。窦建德和刘黑阔都是贝州漳南(今河北故城) 人,少时为友。窦建德据乐寿(今河北献县),称夏王,死后,余众推刘 黑陶再起,据洛州,称汉东王,多次大败唐军。

唐代中后期,北方藩镇割据,河朔三镇的将帅中,不少人世居河北, 并且保持自古以来尚豪侠、工骑射、务农业、崇儒学的文化传统。如田 承嗣,平州卢龙人,以豪侠闻,既得志,使老弱耕,壮者在军。田悦. 轻财重施,剽悍善斗冠军中,开馆宇礼天下士。罗弘信,魏州贵乡人, 善骑射。罗绍威,少有英气,性精悍,多聚书,至万卷。刘怦,幽州昌 平人,少为范阳裨将,积功至雄武军使,广垦田,节用度,以办治称。 李载义,自称恒山愍王之后,性矜荡,好与豪杰游,力挽强搏斗。李匡 威,范阳人,性豪爽,恃燕蓟劲兵处,轩然有雄天下意。刘仁恭,深州 人,为人豪纵,多智数,有大志……

此外,因任侠而起的慷慨悲歌之风,后人多有论述,如韩愈有“燕 赵古称多慷慨悲歌之士”的名句,苏东坡则言:“幽燕之地,自古号多 杰,名于图史者往往而是。”明代诗人李攀龙有“平生壮士心,可以昭寒 水”。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也说:“彼知性者,则吴楚之色泽,中原之 风骨,燕赵之悲歌慷慨。”清代词人陈维格在其《南乡子•邢州道上作》 曾言:“燕赵悲歌事未消。”由此可知,自战国、魏晋之后,慷慨悲歌在 燕赵已成为一种文化传统,到清末乃至今天延续年前多年而不移,这也 确实是燕赵文化的独有特征和魅力。

总之,“自古言勇侠者皆推幽并”(清•孙承泽《天府广记》),从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荆轲,到义薄云天拼死救孤的 公孙杵臼、程婴;从为民族大义而闻鸡起舞的祖逖,到被清初词人纳兰 性德称为“有酒唯浇赵州士,卖丝秀作平原君”的赵胜;从靖康之难中 慷慨赴死的李若水,到南宋末年广东崖山失守后溺水殉国的张世杰;从 近代以武功高超和精武精神闻名于世的霍元甲,到“铁肩担道义,妙手 著文章”的革命先驱李大钊。以及后来的狼牙山五壮士、平原游击队、铁 道游击队、地道战、地雷战、马本斋、小兵张嗅等。构成了燕赵文化中的 历史强音。悲歌慷慨,成为燕赵儿女任侠尚义、轻死急人性格的写照。

三、骑射之风

骑射之风可追溯到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当时,赵武灵王进行军 事改革,主动学习胡人的短打扮服饰,同时也学习他们的骑马、射箭等 武艺。相传,邯郸市西的插箭岭就是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训练士 卒的场所。《汉书•高帝纪》载:“汉四年秋八月,北貉、燕人来致'枭 骑'助汉。”自两汉以后,燕地就以精良的骑兵著称,并成为燕赵文化中 的一大特色被一直保留下来。直到唐代,这种情况依然如故。刘禹锡说: “大河之北,地雄兵精。”杜牧说:“冀之北土,马之所生,马良而多,人 习骑战。"

第二节军事武艺的滋养

古代军事武艺是中国古代武术形成、发展的一大文化源①。《中国武 术史》在概述武术的发源,讲道:“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出现,武术亦开始 萌生、发展,武术最根本的特征是技击性,研究武术的生产,可以从技 击的发生开始。”②同样,燕赵武术的萌生、发展,是与中国武术有着同 样的轨迹,均受到军事武艺的滋养,甚至是催化。因为在冷兵器条件下, 军事武艺与武术往往表现出十分相近的功能作用和活动特点来,尤其在 武术尚未形成独立的一个社会文化形态时,两者的关系自然更为紧密, 即使在武术已形成一个相对成熟的社会文化形态后,它们之间也是彼此 交融互动。如军事武艺可滋养古代的武术,增强战场上两两相较的格杀 技术,而武术也可作为军事武艺训练士兵的手段。

从燕赵历史发展来看,境内发生的大大小小的战争,构成了燕赵传

  • 周伟良:《中国武术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5页。

  • 同上书,第1页。 统武术发生、发展的温床。如:传说中的“涿鹿之战”、“阪泉之战”等 成为燕赵武术,乃至中华武术之肇始。汉朝派李广为右北平太守,以 “飞将军”威震匈奴。后又有霍去病、李广、李息、张骞自代郡、右北平 一路分兵合击匈奴。楚汉争霸之际的秦楚巨鹿之战,此战项羽斩宋义, 破釜沉舟,重创秦军主力;韩信破赵之役,背水为阵,出奇兵劫赵营, 擒赵王歇。邯郸卜者王郎诈称汉武帝之子自立天子,联合河北豪杰追击 刘秀,有了 “王郎(俗传王莽)赶刘秀”的诸多故事。幸有耿纯等率 “突骑”数千投奔,刘秀方转败为胜。“突骑”又称“枭骑”,“言其骁锐, 可用冲突敌人也”(颜师古语)。西汉初有“燕人枭骑”助汉击楚,此处 又有“突骑”助光武帝。两汉后,燕赵以精良骑兵著称。


汉末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战争,先后有巨鹿人张角的太平道起义,博 陵张牛角、常山褚飞燕以及黄龙、左校、白雀、五鹿等农民武装,褚飞 燕兵至百万,号“黑山军”。至汉献帝初平年间,幽州将公孙赞、冀州牧 韩馥、东郡太守桥瑁等路义军,推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组成讨伐董卓 的义军联军,征战不止。后曹操于官渡败袁绍,收降河北黑山军张燕部, 北出卢龙塞,打败辽西乌桓蹋顿单于,据青、冀、幽、并之地。东晋至 北魏①灭北燕,河北130多年无年不战。图片3

隋末豪杰义军窦建德、刘黑阔②部,一度占河北大部。北宋与辽、 西夏的战争,南宋与金、蒙古的战争,元灭南宋、明灭元、清灭明的战

  • 东晋时北方的五胡十六国,控制河北的有前赵、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北燕六国, 北魏末,六镇降卒(六镇系北魏重兵所在,北魏末,六镇发生变乱,平定战乱后,降者与20多 万人,被分徙冀、定、源等州就食)与河北流民(河北自东晋以来、就有众多流民聚集,称乞 活)、营户(各国征战中所得柔然、高车、丁零、氐、羌族人也多安置在冀、定、相一代为奴, 称营户)会在一起后,兵乱再起,北魏分为东魏西魏。不久,六镇中柔玄镇一支以高欢为首取 代东魏建立北齐。

  • 窦、刘等史称"山东豪杰”。"山东豪杰”系北魏六镇戍卒、营户的后裔,工骑射、善 战斗。窦、刘均出自胡族。“山东豪杰”这一支农民武装集团虽源自六镇,在河北亦颇有根基。 它与东汉初期铜马军以及东汉末黄龙、左校、白雀、五鹿、黑山军有着脉承关系;其渊源甚至 可追溯到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燕昭王与太子丹的养士之风。 争,以及各朝的农民起义,如北宋王则领导的河北士兵起义,明代的刘 六、刘七起义,李自成进北京,太平天国的北伐军的斗争,义和团运动 等,烧灼着燕赵大地。


河北大地发生的战争不少还是曾经决定中国历史走向和王朝命运的 著名战例。秦末巨鹿之战,项羽破釜沉舟,消灭了秦军主力,摧毁了秦 帝国大厦赖以支撑的支柱;韩信破赵之役,背水为阵,出奇兵劫赵营, 成为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刘秀经略河北,消灭王郎,收编铜马军, 奠定了统一全国的基础;明清埴代之际的山海关大战,吴三桂降清,李 自成兵败,从此战局急转直下,成为清王朝入主中原的战略关键①。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战争就是国家的大 事,战争就是兵戎相见。征战、战乱、起义等,纹刻了燕赵儿女的慷慨 之性,助长了燕赵儿女喜武、尚武之风,进而生产出了燕赵武术文化。

第三节科举制的推动

—、武科举

武科举,是中国古代选拔军事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以武艺取士可 追溯到先秦,据《礼记•射义》记载,诸侯每岁“贡士于天子,天子试 之于射宫”。到了汉代多在国家用兵时,皇帝诏令荐举“明晓战阵任将帅 者”。隋代在科举中选将,“才堪将略,则拔之以御侮;膂力骁壮,则任 之以爪牙”。武举制正式建立是在武则天时,《通典•选举三•历代制下》 云:“长安二年(702),教人习武艺,其后每岁如明经进士之法。”当时 武举制考试的主要内容大致有四大类十大项:

① 戴长江、孙继民、李社军:《论河北历史文化的阶段和地位》,《河北学刊》,2011年第 1期。

一类是射,考核各种射箭之法。主要有长垛,一种离靶“百有五步, 列坐引射”的射法①。“坐”乃蹲、跪之意;马射是一种在骑马跑动时的 射技;筒射,依《新唐书•选举制》记,当是一种与普通弓箭有异,有 一定机械装置,《通鉴释文辨误》卷11中注为“中者洞贯”,故谓“筒 射”;步射即是射草人,还有是弓射铠甲的“穿札”。

第二类是马枪,即测试马上使枪的技能。方法是将四个木人列于土 墙之上,在马奔驰时用重八斤的丈八之枪,击刺木人。第三类是测力, 形式有“翘关”,即将一根长一丈七尺、直径三寸半状似门关的树条举十 次,其要求是后手持关距“出处无过一尺”;负重,方法是“负米五斛, 行二十步”。第四类是材貌,考核的内容主要是身体条件及语言对答②。 事实上,以上诸项考试内容早在唐初选拔军事人才中已见端倪。据《新 唐书•兵志》记,贞观年间对军事人才的选拔中就有关于弓马、翘关及 身高等方面的要求。

唐代武举制的创立和推行,使民间“教人习武艺"的军事教育活动 得以普遍而经常坚持,不仅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军事人才,还为宋代武学 的兴起提供了可贵的经验。宋以后,武举考试逐渐系统化、制度化。宋 武举有解、省、殿三试之外,还有一比试。初上述武举制度内容外,宋 还开设武学课程,研习兵法、操练弓马,讲释“历代用兵成败,前世忠 义之节”,提高了习武人员的理论修养。

清沿明治,采取文武并重的举措。在顺治(1644〜1661)行定鼎登 基礼的次年,中原未定,南明尚存,就“准兵部请,开各省武乡试"③。 考试内容内外两场,外场再分一场、二场。一场考马射,合格者应试二

  • 杜佑《通典选举三•历代制下》,《四库全书》文渊阁版.引自周伟良:《中国武术 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0页。

  • 杜佑《通典选举三》及马端临《文献通考•选举七》。

  • 《清史编年》,顺治二年四月二十九日。引自中国武术史编辑委员会:《中国武术史》, 1994年版,第290页。


场内容,即步射、硬弓、舞刀等。外场通过考内场,内场原试策论,后 改为默写《武经七书》。武考制分为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童试 在县、府进行,考中者为武痒生,即武秀才;乡试在省城进行,考中者 为武贡生;武贡生再通过殿试分出等次,称为三甲。一甲前三名分别是 武状元、武榜眼、武探花,赐武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赐武进士出身, 其第一名为传胪;三甲若干名,赐同武进士出身。殿试以后,通常立即 由兵部授以官职。

二、燕赵武举人

燕赵大地尚武之风的盛行,不仅生产出众多的民间传统武术大家, 而且受儒家“学而优则仕”的熏陶,还促使了一大批人通过武术一技之 长,借助武举制生产平台,试图改变自己的命运。综观历史可知,借助 武举制步入仕途的人举不胜举。据张琴等研究,清朝武举开科112次, 有籍贯可考的武状元93 A,包括京城顺天府在内的河北省占全国三分之 一以上①。

另据《状元史话》中的相关数据,历代已知武状元共118人,燕赵 地域为41人左右,占据了全国武状元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如:

唐朝武状元,崔园(生卒不详),一作崔图,字有裕,清河(今河北 枣强)东武城人。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诏举“智谋将帅”科,崔 园登第。崔园是后魏左仆射崔亮的后代。其父崔景牲。崔园年少孤贫, 好读兵书,有经济宇宙之心。中举后受命参谋河西军事。

胡口(生卒不详),字号不详,易州(今河北易县)人。应举“军谋 越众”科策问及第。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诏举赏识。三十岁时,随 张全军队北征,兵败,被贼军砍伤颈部,在死尸堆中过了一夜,后存活。

①张琴等:《清代武状元分布与我国区域体育文化差异》,《体育文化导刊». 2009年 第1期。

从此看淡功名,在寺庙中洒扫度日。六十岁时,受盐州刺史郭某推荐, 应举“军谋越众”科策问及第,授东宫卫佐官,兼参谋范阳(今河北涿 州)军事。

明代武状元程文范(生卒不详),字号不详,河北怀安卫(今河北涿 州)人。明世宗嘉靖四十四年(1565)乙丑科武举会试第一人。程文范 以骑射中式,策、论皆优受到各位考官的一致好评,一举夺得此科武举 魁首。程文范的生平事迹史书不详。

清朝武状元吴三畏(生卒不详),字号不详,直隶(今河北保定) 人。清康熙三年(1664)甲辰科武进士第一人。康熙三年,四川总督李 国英等上疏中提到“数万巨寇,一朝扫平,无一漏网……",因而局势大 转。康熙三年三月,兵部议复礼部给事中廖丹疏言:“边省投诚官员应于 各省分用。其武进士候推选者甚多,请暂停武闱会试。查会试大典,不 便停止,应于本科减去一百名中额,止(只)取中武进士一百名。(帝) 从之。”此时,康熙帝可供简选的人员已经扩大数量,因此,从本科开 始,武科限额100名。因此,吴三畏夺取武状元,授头等侍卫,从如此 大量筛选中脱颖而出。康熙三年冬十月,康熙帝命内大臣监试武举步射 于左翼门外。十五日,在太和殿传胪,赐武举吴三畏等100人武进士及 第出身有差。吴三畏在武科考中,一举夺魁,被康熙帝钦点为一甲一名 武状元。康熙五年(1666),吴三畏任南赣镇城守营副将,中卫协副将。 官至副将。

其他的还有:徐宪武(生卒不详),字号不详,直隶(今河北保定) 人。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乙丑科武进士第一人。武状元,授头等侍 卫。齐大勇(生卒不详),字号不详,直隶昌黎(今河北昌黎)人,一说 直隶永平(今河北卢龙)人。清雍正八年(1730)庚戌科武进士第一人。 乾隆十六年(1751),齐大勇任甘肃总兵,二月,调甘肃提督。乾隆二十 三年(1758),齐大勇再任湖广提督。据记载:齐大勇智勇双全,有闲暇 时间就弄文舞墨。当时文人说起齐大勇,称赞他:“学雅歌投壶,有古名 将风。”李国梁(?〜1787),字号不详,直隶丰润人。清乾隆二十二年 (1757) 丁丑科武进士第一人。乾隆四十年(1775)十月,署理福建陆路 提督。乾隆四十一年十一月,李国梁实授福建陆路提督,驻扎在泉州府。 钱治平(生卒不详),字号不详,顺天霸州(河北霸州)人。清乾隆三十 四年(1769)己丑科武进士第一人。邢敦行(生卒不详),字号不详,直 隶定州(河北定州)人。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戊戌科武进士第一人。 李云龙(生卒不详),字号不详,直隶阜城(今河北阜城)人。清嘉庆四 年(1799)己未科武进士第一人。张云亭(生卒不详),字号不详,直隶 清丰人。清道光二年(1822)壬午科武进士第一人。张殿华(生卒不 详),字号不详,直隶枣强(今河北枣强)人,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 甲辰科武进士第一人。吴德新(生卒不详),字号不详,直隶东明(今河 北东明)人。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乙巳科武进士第一人。李信(生 卒不详),字号不详,直隶晋州(今河北晋州)人。清道光二十七年 (1847) 丁未科武进士第一人。马鸿图(生卒不详),字号不详,直隶抚 宁(今河北抚宁)人。清咸丰十年(I860)庚申科武进士第一人。史天 祥(生卒不详),字号不详,直隶邯郸(今河北邯郸)人。清同治元年 (1862)壬戌科武进士第一人。黄大元(生卒不详),字号不详,直隶怀 安(今河北怀安)人。清同治二年(1863)癸亥科武进士第一人。张蜀 锦(生卒不详),字号不详,直隶广平(今河北广平)人。清同治四年 (1865)乙丑科武进士第一人。张三甲(生卒不详),字号不详,直隶开 州(今河北濮阳)人。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戊戌科武进士第一人。图片4

以武举取仕,不仅是燕赵尚武习俗的表现,而且也带动了燕赵各地 习武的风气,进而推动了武术的文化生产。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河北沧州,自明代以来,可考证的参与科考并取 得一定名次者高达3000余人。仅清代沧州就出现了 8名武状元、4名武 榜眼、5名武探花,不能说不是一个奇迹。参照《中国历代武状元》,孙 健的《清代沧州武状元考略》、《沧州武术志》等成果,8名武状元简介 如下:

  1. 田峻(1684〜1727),字耕野,号有年,直隶献县(今河北献县) 人。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己丑科武进士第一人①。据《清圣祖实录》 卷二三九记载:“冬十月,策试天下中式武举于太和殿前。上御畅春园阅 试中式武举骑射技勇。谕大学士及兵部大臣等曰:'八旗汉军以文职用者 多,以武职用者少,嗣后武科乡会试当令八旗汉军应考,即增额无多而 精壮技穷者可得矣。'上率善射侍卫等射。上亲发五矢,皆中。上御畅春 园内西厂阅试中式武举骑射技勇。选田唆等23人复试以步射,召礼部侍 郎胡会恩近前,问曰:'尔观会元田?文章何如。'胡会恩奏曰:'文章颇 佳。'上曰:'从前以武会元为状元者少。今田骑射击俱佳而文章又佳。 其以田为第一名……钦定完名次后,康熙帝兴致大起,亲自率领善射 的侍卫进行射箭表演。他射了两次,每发必中。


康熙五十三年十月,田峻候补外放为川陕督标中军副将。康熙五十 四年四月,朝廷命吏部尚书兼总督仓场事务富宁安率领满洲、绿旗兵各 一千,进驻青海形胜要地嘎斯口(今青海省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茫崖 镇),田唆随銮仪卫銮仪使董大成一同出征。康熙五十五年正月。田唆又 随授为逆将军的富宁安到哈密西北的巴厘坤驻扎,秣兵厉马,蓄锐以待 进取。雍正元年,被年羹尧调赴甘肃。20世纪50年代初,巴里坤县城 东15公理处的石人子村农民耕地时发现了一块石碑,经辨认乃为西安镇 标副总兵田唆主持刻勒的记功碑。碑文如下:

大清康熙丙申正月,西安镇标副总兵田唆,领口标兵口口 人,随靖逆将军富,帅师亿万驱虏至此,口逆闻威望风远遁。 雍正元年季春,抚远大将军□口口口口口口□年调甘听用,勒 石以志云耳。

① 乾隆《献县志》卷八《选举•武进士》:"康熙己丑科,田峻,状元,官广西提督。

碑文虽短,却是难得的历史见证。

  1. 李琰(生卒不详),字苍岩,河北献县人。康熙五十九年(1720) 庚子科武举,雍正元年(1723)葵卯恩科武进士一甲第一人①。雍正皇 帝期间,不仅变革了录取原则,还修改了武进士的授官办法。何圣生 《檐醉杂记》卷二载:康熙三年制定的武进士授官条例规定,一甲一名, 授参将,二名授游击,三名授都司。二甲授守备,三甲授署守备。雍正 皇帝举行了第一次武举之后,表示名列前茅的武进士不再直接授予军职, 改为先在皇帝身边充当侍卫历练,服役期满才能正式出任军职,于是 “旨谕兵部,今科中式武进士,系元年所取,状元授为一等侍卫,榜眼、 探花授为二等侍卫。二甲十三名授为三等侍卫,令戴孔雀翎。三甲记名 三十六人俱授蓝翎”。道光二十九年《宝庆府志》卷二十二《武职表•宝 庆协副将》:“雍正三年,李炎,直隶献县人,葵末会状,一等侍卫。”此 处李炎,应为李琰之误。此外,乾隆《献县志》载李琰官至镇覃总兵, 民国《汶邑李氏族谱》李琰小传也言他曾任湖南镇箪总兵。

  2. 哈攀龙(约1707- 1760),直隶河间(今河北沧州肃宁)人,回 族,清朝将领。年轻时气力非凡,百十斤的武器,挥舞自如,又经过多 年苦练,拜师学艺,练就一身武艺,刀枪剑戟,样样精通,骑马射箭, 箭无虚发,文韬武略,闻名遐迩。于1732年(雍正十年)中武举,1737 年(乾隆二年)一甲一名武进士②,授予头等侍卫。1744年(乾隆九年) 任福建兴化镇(今莆田)城守副将,1746年(乾隆十一年)先后任河南



  • 《清世宗实录》卷十四载:•雍正元年十二月丁巳,策试天下中式武举李琰等一百三十 名于太和殿前。乙丑,上御太和殿传胪,赐殿试武举李琰等一百三十六人武进士及第出身有 差,’雍正元年《缙绅全书•御前侍卫》:“李琰,直隶献县人,葵卯状元。”乾隆《献县志》卷 八《选举•武进士》:“雍正葵卯科,李琰,会状,官镇覃总兵,

  • 《清高宗实录》卷五十三载:,'乾隆二年闰九月壬午,尚御紫光阁,阅中式武举骑射技 勇.赐一甲一名哈攀龙、二名张凌霞、三名冯哲武进士及第,二甲马瑞图等十人武进士出身, 三甲焦腾汉等十五人同武进士出身 南阳镇、福建海坛镇及漳州镇总兵。任州镇总兵期间,哈攀龙奏报:“漳 郡风气嚣凌,习俗强悍好胜。然有血性。一知非理。便自折服。要在得 情。实心化导。”乾隆批阅道:“此数句甚中漳州之弊!不谓汝武人而能 见到此。好!勉之!”(《清高宗实录》卷二百七十九)


哈攀龙根据多年治军的经验,1753年(乾隆十八年)制订整饬弁兵 条例六项,上报清廷,受到皇帝嘉勉。这六项是:一,凡抓获逃兵,即 重责并革去军籍,一个月内自首者,可量宽初犯;二,已革职的千总、 把总等末弁,不得久住任所;三,施南卫(今湖北恩施)、武昌、永顺、 保靖、九路等处归旧土司安插各省者,恐有私逃回籍的,饬各弁时加查 察;四,凡军流重犯往回递解时,遵例一犯二解,兵械防护于单内注明 某兵,押交前汛,限时回销;五,押解军饷,每兵配带鸟枪、腰刀、哨 棍,由大路行走防护,委弁督查,交前汛取照回销,仍令沿途塘兵护送 出境,该将备报过汛日期;六,州县监狱出外执行公务,要有拨兵防范 之例,一般情况下,应定额派拨五名,人员不足时,也不少于四名,遇 要犯,另酌情增派。

  1. 哈廷粱(1714〜1789?),献县人。乾隆三年戊午科武举,乾隆十 七年(1752)壬申恩科武殿试一甲第一人①。此次科举,沧州地区选手 多位脱颖而出,据考证,前十名中至少有三位沧州人。除哈廷梁外,第 四名即二甲第一田允中、第七名即二甲第四哈国兴⑰。该科是为庆祝皇 太后六旬万寿特别开设的恩科,又称万寿恩科。哈廷梁是哈家的第二名



  • 《清高宗实录》卷四百二十五载:乾隆十七年十月初五,"上御太和殿传胪,赐中式武 举一甲哈廷梁、林建鼎、马琼三人武进士及第,二甲田允中等七人武进士出身,三甲尹天培等 五十五人同武进士出身”。乾隆《献县志》卷八《选举•武进士》:"乾隆壬申科,哈廷梁,状 元,官四川参将。”

  • 乾隆《任丘县志》卷八《选举志武进士表:h ,'乾隆十七年壬申,田允中,二甲第一 名,侍卫.现任云南永顺镇总兵。”乾隆十七年十二月二日哈攀龙《奏为长子中二甲第四名武进 士谢恩折》云:"臣长子国兴叨蒙圣恩.赐二甲第四名武进士,钦授三等侍卫。……再,一甲第 一名哈廷梁.亦系臣之族弟。" 状元,而其他哈氏族人出身武科或有武职者更是举不胜举。如乾隆四年 的武榜眼哈国龙、康熙五十一年的武探花哈义勇,此外还有二甲武进士 哈攀凤、哈国兴。武职人员,如哈元贵、哈元成、哈尚德、哈俊德、哈 明德、哈廷栋、哈振鳌、哈国祥等等。



  1. 白成龙(?〜1778),河间人,乾隆三十一年(1766)丙戍科武 进士一甲第一名①。乾隆三十八年,白成龙奉旨由河南中军参将,调补 浙江湖州协副将。乾隆四十三年,白成龙敲诈嘉湖卫守备柳俊贤钱财, 柳自缢身死,白被捕。五月,主办此案的浙江巡抚王亶望在给乾隆的奏 折中详细讲述了案件经过,他在奏折中特别奏明:“白成龙系直隶回民, 自缢身亡的守备柳俊贤是云南回民,与白成龙有亲戚关系。案件所涉及 的一干人,如白成龙的母舅马世熙、柳俊贤的弟弟柳俊杰,还有中间跑 事的古永年等,也多是回族。后经乾隆亲自审定批准,同年闰六月,白 成龙在杭州被处绞刑(见《清高宗实录》卷一千五十二)。后人考证其属 于蒙冤而死,根本起因在于白成龙的“性刚,少所降屈”,直接原因则是 “与某官不相洽,中遭匪人蜚语,陷公于罪。对簿时,适某官会鞠•公不 堪挫娅,遂诬服”。

  2. 张元联(生卒不详),直隶献县(今河北献县)人。嘉庆十年 (1805)乙丑科武殿试一甲第一人②。大魁后,张元联先被授为一等侍 卫。嘉庆十七年秋《缙绅全书》御前侍卫名单中有一位:“蓝翎侍卫加一



  • 《清高宗实录》卷七百七十载:乾隆三十一年十月十五日,“上御太和殿传胪.赐中式 武举一甲白成龙、黄宗杰、彭先龙三人武进士及第;二甲李芳圆等五人武进士出身;三甲赵攀 龙等四是三人同武进士出身《缙绅全书•御前侍卫》:“白成龙,直隶河间人,丙戍状元。” 《大清武职迁除提名录》载:“河南中军参将白成龙,直隶河间人,丙戍状元。”

  • 《清仁宗实录》卷一百五十一:"嘉庆十年,乙丑,冬十月巳亥,上御太和殿传胪,赐 殿试武举一甲张联元、白凤池、孙抡元三人武进士及第;二甲马天保等六人,武进士出身;三 甲时龙光等五十一人.同武进士出身朱彭寿《旧典备征》卷四从之,注明其籍贯乃直隶河间 人。嘉庆十一年春《缙绅全书》御前侍卫名单却赫然写道:“头等侍卫加一级张元联,直隶献县 人,乙丑状元。”咸丰《初续献县志•武进士表》也载:“嘉庆乙丑科,张元联,状元,官樊城 副将,”从地方志等实用性考虑,采用“张元联”较妥。


级,口口口,直隶献县人。”此处或为张元联,其他记载尚不得见,有待 进一步考证。

  1. 赫光甲(1818〜1857),直隶任邱(今河北任丘)人。清道光十 七年(1837) 丁酉科武乡试中举,十八年(1838)戊戌科武殿试一甲第 一名①,授头等侍卫,外任补官缺,先为署山东胶州协副将,后出任为 山东抚标中军参将。咸丰二年(1852),经山东巡抚李德会举荐,郝光甲 擢为陕西陕安镇总兵。


咸丰三年九月,“郝光甲并明庆所带绥远城、土默特后之兵,均著飞 催前进。著令全数到齐分扼南面”,与胜保等兵围“逆贼(指捻军)困踞 深州”。郝光甲跟从将军胜保追剿,陕甘总督舒兴阿围剿捻军于河南,临 阵混乱,互相争调,郝光甲以擅自移营被褫职。以后他的军队改为隶属 秦定三陆路提督。郝光甲战舒城,连战获胜,诏谕赐予他三品顶戴,署 理陕安镇总兵。十月,郝光甲进攻捻军,随之又克庐州,太平军攻城, 郝光甲失守。咸丰四年,复战舒城,在三连桥伏杀太平军三千余人,边 续获大胜。凭镇压义军得以恢复总兵官职,赏赐三品顶戴花翎。咸丰五 年,攻克庐郡。咸丰六年,收复舒城。赏郝光甲总兵顶戴花翎。咸丰七 年,郝光甲兵援桐城,在郝到达舒城时,与太平军遭遇,因寡不敌众, 身殁於阵前。三月,皇帝下诏恢复给郝光甲革去的总兵一职,予祭葬赐 恤,谥号“武节”。《清史稿》、《大清畿辅先哲传》,皆有其传。

  1. 徐德麟(1809〜1895),汉军馔白旗,沧县张官屯乡大马庄村人 (原属南皮)。道光二十一年(1841)辛丑科武殿试一甲第一人②。大马 庄徐氏,几世习武,自乾隆中期以来,武举科第连绵,仅徐德麟父兄子



  • 《清宣宗实录》卷三百十五载:道光十八年冬十月,谕内阁:“武殿试一甲向取三人。 此次中式武举,朕亲加校阅,除一甲一名郝光甲、一甲二名佟攀梅马步箭弓刀石俱称外,其余 各武举内,或马步箭尚好.弓刀石间有二号者,或弓刀石尚好,马步箭中不及数者。一甲第三, 不得其人,未便迁就符额,用示朕核实抡才之意。”

  • 光绪《南皮县志》卷九《选举志下武科武进士》:“道光辛丑科,状元,徐德麟,山西 平垣营游击,升太原营参将。” 侄三代便涌现出多位武举人①,其中有四名武进士,因此,大马庄徐家 成了远近闻名的武门望族。徐德麟受家风熏陶,自幼好武,尤其善长骑 马,经常紧骑生马,驰聘数十里,以此为乐。徐德麟在紫禁城太和殿前 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武殿试时,还有一个小插曲:舞刀是徐德麟的强 项,但殿试这天,可能出于紧张,在胸前舞花时刀竟没拿住,脱手而出, 把众考官和武举们都吓了一•跳。只见徐德麟一个箭步冲上去,就在大刀 将落未落之际,右脚一踢刀杆,一百二十斤的大刀,应声而起。内行人 都看出来这是失误,然而道光皇帝却把惊险当作精彩,看着憋得满脸通 红的徐德麟,直夸他是关公附体,当场点了徐德麟的状元。退场后徐德 麟脱下马靴,靴筒已被鲜血染红,原来刚才由于踢刀太过用力,脚面都 踢破了。


道光二十五年十月,徐德麟外放山西平垣营游击,数年后升任太原 营参将。咸丰初年,朝政日非,徐德麟因与上峰不合,以养病为由,解 甲归田。咸丰三年秋,太平军路过沧南一带,南皮县令赵士桐倡办团练, 徐德麟积极响应,村镇赖以安宁无扰。徐德麟为人赋性忠厚,待人接物, 心和气平。晚年,逍遥林野,着布衣,戴草笠,与野老农夫杂处,外人 不知其为武状元也②。

浏览3,44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