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拳有十路弹腿和十二路潭腿。 前者为教门弹腿,故旧歌诀中有:“昆 仑大师世界传,名曰弹腿奥无边”之 语,又有“南京到北京,弹腿出在教门 中”之说,是独立称门的拳,多在回族 中流传。它多在查滑中出现,也为少 林拳基本功所用。武林中有:“先学 弹腿势,后练交手花。打会长拳套, 再破短开拿。”“二趟弹腿拉扯攒,天 下英雄打一半”比较深刻的总结了弹 腿在技击方面的价值。

十二路潭腿,有说始于山东龙潭寺僧,有说始于河南潭氏。在 门派上讲,属于少林“二郎门”的拳术。

十路弹腿一种说法为:头路冲招一条鞭;二路十字奔脚尖;三 路盖.打夜行式;四路撑杈把路拦;五路架打;六路单展;七路双展; 120

 

八路回转;九路碰锁;十路箭弹。

另一种说法为:头路冲似扁担;二路十字人拉钻;三路盖捶双 披打;四路转磨生奇关;五路栽捶登来益;六路堪管封毕然;七路双 称十字腿;八路庄跺如转环;九路碰锁重闩门;十路栽花如箭弹。

十二路潭腿名称:弓步冲拳一条鞭;左右十字奔脚尖;翻身盖 打劈又砸;撑杈穿撩把腿弹;护头架打掏心拳;仆步双展使连环;单 展贯耳脚来踢;蒙头护裆踹两边;腰间碰锁分两掌;空中箭弹飞天 边;钩挂连环机妙巧;披身伏虎返华山弹(潭)拳形成了练武者的基本功夫套路,是一种很受欢迎的 拳套Q精武会的河北拳师赵连和精此拳术,并积极推广之。

弹(潭)腿有很高的锻练价值,颇受武术界的重视。成为北腿 的代表套路之一。

十二路潭腿以实力出名,而十路弹腿则以灵巧著称。动作虽 然大同小异,但技法表露各有侧重。

据1983年第3期《武林•临清潭腿(北京隋世国)》中载:“潭 腿创始于唐末宋初的五代时期……创始人为五代时后周的名将帅 昆仑大师”。

十二路少林弹腿词谱有:“潭腿本是宋朝传,出在临清龙潭 山,临清潭腿共十路,十一十二少林添……这是少林弹腿法,不算 临清正宗传”。可见正宗弹(潭)腿为十路弹腿。图片5


  1. 功力拳


功力拳为少林拳。在河北的功力拳,主要有两支。

其一支一为明代永乐六年(1408年),山东即墨县人张文通兄 弟三人,学艺于河南嵩山少林寺。艺成下山访友,住在山东武城县 甲马营南占官屯村一大寺内,后还俗此村。主要在本门内专传。 传系:

张文通-张复明T张大亮、张大宽T张恩明-张云协张丙瑞铁臂张学、张兴T张凤武T张湘云、梁榜、梁侠、神手孙浪(开 始传外姓人)〜(张湘云)双杰张茂胜、张茂杰、神人铁牛陈玉龙、 草上飞刘芳春、快腿张义、七邪张连贯、大刀何瑞林、聂老四等数百 人(此为本门最兴胜之时)。再传:

张茂胜T张国锡、李芳兴等数十人;

张茂杰T张国宣、张学胜、李文林等;

陈玉龙T李子君、张灯山等数百人;

张连贯一>王玉琢、徐宏坤等数十人;

自十二代起,更是广传。十一世的李芳兴,在唐山曾传“抗日 英雄”节振国等。现已传到第十三代了。

另外,第九代的张湘云、孙浪等,曾在张家口开“全胜镖局”, 授徒多人。又曾在河南授徒多人。孙浪曾在沧州养病期间授徒。 第十一代的张灯山授徒本溪。第十一代李玉怀授徒齐齐哈尔;第 十一代张学胜授徒大连等地。此功力拳称得上是个古老拳术之拳械套路有:功力拳大架、功力拳小架、揆山刀、子龙柱、对练、 功力拳一趟、二趟、三趟、单刀对练、徒手拆破等。

另一支为沧州市功力拳,亦为少林拳。此拳系清代嘉庆年间 (1796-1820年),沧州城南尹家桥的富户尹玉文(又名尹玉山,字 占鳌),偶遇河南邱姓出家人(号一指灵,又称左臂和尚),学得少 林门功力拳。

拳械套路:功力拳、少林太子拳、行拳、三角园、昆吾剑、功力 枪、行者棒、功力少林刀、功力双刀、前十棍、后十棍、擒拿罗手、单 刀进枪、双刀进枪、邱祖龙门刀等。

讲究:力随招发,猛而迅速,下盘稳固,舒展大方。

  1. 昆仑门


昆仑门,是我国一个较大的拳系,主要为道家所习之拳术。也有佛门传的。本门有西昆仑、东昆仑、五台山等派。

(1) 东昆仑:

本门谱称:“洪钧一道传三友:老子、元始、通天。老子(李耳) 有一个弟子;元始有十二个弟子”、“本门属东昆仑派”。其传系 为:(124代)静风->(125代)修元t(126代)道安->(127代)程 书亭(道号一尘,江西人)、脱尘(甘肃蛭桐山五老圣贤观修炼, 1986年99岁)-宗秀(河南开封人,1986年64岁)、刘月章(河北 赵县)。

本门拳术。四大始祖拳:大罗拳、玉须拳、灵鸠拳(大鹏拳)、 南极拳;十二祖拳:太华灵霄拳、二仙麻姑拳、狭龙正云拳、乾六金 光拳、空崛元阳拳、五龙云霄拳、九功白鹤拳、普陀落伽类'、•玉泉金 霞拳、金庭玉屋拳、青锋紫阳拳、九仙桃圆拳。传授给一般人的人 有:夜叉拳、二郎拳、哪叱拳、天罡拳、地煞拳、韦陀拳、金刚拳、天王 拳、天干拳、地支拳、供立拳等;传授给长徒的主要有秘者拳。

器械有:刀、剑、棍。各按十二祖拳的十二套,共36套。传授 给一般人的有:夜、降、伏叉的刀、剑、枪等。

本门风格独特,套路繁多,但传播的面很窄。

其天罡拳按《水浒传》中的三十六天罡命名;地煞拳也按《水 浒传》中的七十二煞星之名命名。本门仅公开了几个拳械套路, 大都未公开。

(2) 昆仑门派:

此拳为五台山僧人日冠所传。传系:日冠一> 智原同文一>肖 玉玺(沧州市人)

本门很注意气功、硬功类的练习。讲究:来无影、去无踪、身轻 如鹅毛,身(晃)如闪电,步行如阵风。

拳械套路:通艺飞行拳、罗汉拳、金刚拳、鸳鸯童子掌、醉打八 仙拳、猴式猴行拳、十二趟弹腿等;三十六路花枪、九龙转魂棍、八 折棍、猴式猴行棒、梅花刀、八挂刀、青龙剑、五虎神光剑、金刚圈、双头双枪、虎头钩等;板橙进枪、棍对棍、单刀进枪、双刀进枪、大刀 进双枪等。

(3)昆仑派:

据1983年《武门精粹-武林少见的昆仑派》一文中讲:“据传 昆仑派源于昆仑山地区(西昆仑),后随移民流传到河南一带,至 今有二百年历史”、“昆仑拳即是该派的代表性拳法之一。昆仑拳 矫健有力,动作迅猛快速。八字诀是:刁滑、凶猛、吞吐、沉浮。手 型多变,有羌牙拳、插拳、龙虎拳等。攻防结合,手脚并用,步法灵 活、扎实。气功即为大雁功……”北京的大刀王五即是本门的知 名者之一。

总之,此门拳术,因为比较严守机密,故流传不很广泛。图片6

  1. 螳螂门拳术


此门拳术,武术界公认 为明末清初人山东王朗所创 传。是根据螳螂捕蝉的动作 逐渐发展起来的,主要在山 东较普及,现已全国皆有爱 好者和习练者。

据1986年第8期《武林梅花摔手螳螂拳》(孟正 源文)中讲:“起源于我国山东省,盛传于胶东一带,数百年来流传 繁衍,各具所长。据说有六合螳螂、七星螳螂、八步螳螂、梅花螳 螂、摔手螳螂、光板螳螂、硬螳螂等。”现分述几种于下:

(1)七星螳螂拳,又名罗汉螳螂拳。为山东福山王永春,字云 生(1854—1926年)所创传。

这一派主要架势以'七星步’为基础,劲力刚脆,横裹直撞,套 路技术,包括小组合与套路,套路有插捶、翻车、蹦步、拦截、摘盔、 双插花、十八梭、铿钢、柔灵、摘要、螳螂九转十八跌、白猿出洞、偷 桃、献果、入洞、拆手拍按等。

例如,白猿偷桃拳,就是本门的典型套路。此套路的动作图, 分别在《武林精粹》(第一辑)中刊登。是年逾八十的李占元传授 的套路。其特点:刚猛、朴实、灵巧、敏捷、短小精悍、变化多端与小 步位。共四段,九十二图。

梅花螳螂拳,又名太极螳螂拳。讲究出手成撮,招招相 连,一招三变,以活为上,迂回为主。鱼鳞步灵活多变,恰似朵朵梅 花。劲法上讲求顺劲、巧劲、柔劲。套路有:翻车、蹦步、拦截、梅花 路、白猿偷桃、八肘、传枝、摘要等。与前七星螳螂拳相类似。

六合螳螂拳,又名马猴螳螂拳。此拳与前二差异较大,动 作和劲力更倾向于柔。六合螳螂主要吸取了六合之论,强调“意 变”导致“形变”,意会身随,以人之劲为劲,引进落空,要求活似车 轮,圆似钢球,上下相随,内外合一。劲力分刚、柔、明、暗、滑五劲。 套路有:短锤、双封、铁刺、藏花、仙手奔、照面灯、截手圈、六合摘要 和九十三手等。

另外,又有南派螳螂拳,又名周家螳螂拳,为广东人周亚南创 始。北派螳螂拳又有通背、摔手、光板和八步螳螂拳产生,大都强 调象形取意,重在取意;刚柔并重,强刚极柔,处处带有弹性;长短 兼备,上下交替,内外相接,处处保持完整性态势;手法、步法、身法 密连而巧妙,稳建而灵活,活中求快,快中求稳,稳中求精。螳螂拳 还强调沉肩、垂肘、活腕、拧腰、坐胯、扣膝,拳谚有“腰送客走,胯 坐帅府”和“移动靠腿脚,力蓄在裆腰,挡风阻雨臂摇”之说。其动 作要求:眼快、手快、步快、身快、势快,一招变三招,长短兼用,气势 逼人,变化莫测;发力时快速突然,松紧结合,富于弹性,做到刚而 不僵,柔而不软脆而不短,快而不毛。图片7

.斐氏武术

茬氏武术,是由河南人芒乃周先生所编创的一种拳械套路。

甚乃周,字洛臣,汜水甚村人(1724—1783 年),雍正乾隆年间岁贡生。兄仕周,清进 ±o洛臣少赢弱多病,或告以练武术,能强身 体,嗜学之,兄屡阻之不听。每出学塾,门前 有树,必手抓之,逐能去其皮,后跃起抓之,树 数长皆无皮。其师为闫胜道,洛阳人,系学少 林拳者,所传罗的拳法是也。后又师蜀梁道 人,梁宗峨嵋派,一时称神手。其传茬乃周 (洛臣)拳法也,系汜水有客蜀者,梁道人告 以洛周吾友也,吾有拳数式可传汝,汝归传之。此人习之,辄不忘, 归以傲洛臣,为演之,及毕,洛臣默识之,而其人并不复习也。及后 尝访温县陈氏,陈氏有名学文者,方据案作画,洛臣自后按之,学文 一动,洛臣倒跌面前,洛臣服而习之,此由内功武当研究之所由来 也。总此三派之所长,洛臣日益精练,邃成绝诣,而著书教人,则必 本心得以折衷前人而损益之,此芸家拳之由起源也。

茬家拳的内容

洛臣之增损前人而为拳势者,往往仍以其旧名,故罗汉拳之 势,亦于少林有出入,而青龙出海拳,则有新式旧式。甚家拳新式 之殊,据言前人所传之拳,其开合转接,花样有不合真理者,皆为更 正之,而自为绘图列说,以求无弊云。其所传三十六路枪法,自序 云:枪之始世勒马,明末有虎牢张八,梦得张恒侯法,盛行于世,以 传汜水禹家,洛臣习之,知其有弊,后与王定一,互相印证,编为三 十六枪。杨六使曰:三十六枪,一枪变六枪,当为一百一十六枪,绘 图列说,各尽其妙,至今其书具在,可复按也。其由心得独创之拳 法,名二十四字拳,曰:阴、阳、承、停、擎、沉、开、入、尽、崩、创、劈、 牵、推、敲、吃、粘、随、闪、惊、勾、连、进、退,有二十四正势,有二十 四偏势,皆有图有说。又有上二十四势,起纵飞舞。中二十四势, 擎平进退。下二十四势,滚打盘旋,皆有图说。又有支子拳,韦陀 拳、白虎拳、六合虎扑拳及刀法、棍法、棒法、茬家八枪法、甚家四枪 法、纯阳十三剑法、双剑抵枪、单剑抵枪法、皆有谱有解。其总可之 意义,四中气论,数十篇,曰阴入阳扶论,论手、论足、论打法,三尖 到、三尖照论等篇。总括又分手法、打法、行动、平肩、侧肩、短手 博、讲点气、中气、勇气、成停擎、肝起肺落、老少相随、内外合、阴阳 转换等歌,大抵皆揭出拳法之精妙,出以示人,绝无私己不传之习, 此芸洛臣武术之大略也。其大意,在合少林、武当、蛾嵋武术之长, 而集其大成,统一教材,破除一切门户之私,著为成书。故曰中气 者,正合内外交养之旨,至于真功实练,大之可以超生延年,次之可 以为国御辱,小之可以壮身防敌。竭一生之精力,斟酌损益,定为 大中至正之学。故甚家拳,决非江湖,但有花样而无实用者比;亦 非一知半解,自持武力者比;观其内容,纲举目张,条分缕晰,确有 门径,确有实力。凡他人易犯之病,如开合过大,内外不一,俯仰不 周,防御不固,一切悉皆除之,此甚家拳所以为最合适之教材也。

芸洛臣之造诣

洛臣在暗室,练习国术,穴窗窥之,但见其如虎跳窜梁间。洛 与少林僧较技,少林僧特铸大铁锤,令客击之。洛臣弟子柴如桂慨 然起往,洛臣止之,自执铁锤击僧首一下,而僧足人地尺许。有客 访洛臣,能舞棒自蔽,不透隙。洛臣当其舞酣时,以丈导之,其棒哗 然开。莽男子丁大汉,寻洛臣以摔跤,洛臣在坐,邱见树有枯枝,笑 云:汝可手擎之?乃与汝较。丁大汉上树劈之,不能动;洛臣自上 手平之,如切豆腐,大汉舌伸,谢不敢角力矣。一日与学生言气贯 金石,学生不解,洛臣方据石案品茶,因举杯击案,案不为裂,曰:此 非气贯金石乎? 一日至戚家,主人同上楼,问:可履石断乎?洛臣 上一步,断一石,七阶断其七,至今不宛然在也。洛臣在汝州,汝人 与学生口角,洛臣拔院中枣树,在街上拉一周,市人皆惊避。学宪 庄方耕,有戈伸,能舞辇杆如风,人不能近。洛臣执杖击折之,又搅 其项,压照壁上。学宪谢之,服为神勇。时京师考天下杰士,洛臣 得中第三名,洛臣在河南巡抚部院,为教师,后巡抚徐攀柱赠以诗; 巡抚容铁斋赠以匾额,至今悬在中堂。其能挂画听风,在床上卧, 客以刀击之,卧床下仍酣睡。如此神迹,难以缕数。晚年能缩身如 小儿,坐兰中,能伸掌如其;其造诣大略如此。

甚家拳的发展

在当时,仅在家教授弟子。其弟子成绝技者,曰:柴如桂、高如 庚、李法文、付小得、陶老九、秦成宗、唐清廉。

柴如桂之拳最得力,曰“黑虎掏心” □凡与人角,必予告用此 势,人终不能避也。付小得系学武术有年,始终拜洛臣为师。师 曰:汝能当我拳便教汝。因举拳击之,推出数丈外,拳回复立师面 前。汝能当我掌,便收汝。因举掌为其,作击状。小得跪曰:不敢 当也。后小得服侍最久,得道最精。能缩身坐井上小庙中,出入无 碍,汲水人以为神。

陶老九曾与河北盐店主人角艺,胜之。庄人掘陷坑,邀之。至 则人尽出,老九坠陷坑。庄殆数百攒枪刺之,老九转动避之,不及 身,忽夺枪上,扫数百人散,出险,所着棉马褂皆表之。

其家传后裔,著名者为茬连登、甚德普、芸克俭,皆圣手宗师。 克俭之没也,能衣冠拜先祠,坐中堂,整衣端坐,长叹而逝,可谓有 所得矣。至今甚氏尚不乏能者,所及之地,以荣阳、密县、河阳数县 为普遍;每乡辄数十人,延师演之,大约皆甚家拳也Q自火器盛行, 人皆谓武术无用,故乡人习者渐少。近数年间,又提倡国术,于是 甚家弟子,如席礼训、袁宇华等,蔚然为宗室,传茬家之道,惜知者 尚少,故行道未广也。

摘自《少林寺资料集》(许禹生)

郎拳

二郎拳是个老拳种,在河北各地区都有习此拳者,沧州地区盐 山县圣佛寺一带,是本门的传播地。其第八代传人崔笠(乾隆时 人)是首传圣佛寺的人。崔笠学于其表姐夫“飞腿王三”(失去 名),“飞腿王三”是河北大兴县采育镇人。王在采育以保镖为 业。主要传系:

“飞腿王三”崔笠(圣佛寺崔庄)王天维(1820-1906年) —王景贵(1840—1928年)王玉山(1884—1952年)一>王春明 王海涛、王海波等。二郎拳一为少林长拳风格;一为短拳风格。长 拳风格:架式高,动作舒展大方美观,多用明劲;短拳架式低,劲力 短猛,稳健沉实,多用暗劲。此门之所以广为流传,是因为他具备 武术的“长练力,短练用”的特点,长拳短用,练用结合。

拳械套路:二郎长拳八路(按乾、坎、艮、震、巽、离、坤、兑,也 即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二郎短拳五路(金、木、水、火、土, 也即一、二、三、四、五)、二郎大刀、梨花枪、单刀、双刀、双枪、三节 棍等,及各种拳械对练套路。

梅花拳

梅花拳是个古老的拳种。它是由明末清初人邹红义流传下来 的武术。邹红义,是河北省平乡县仃西口西马庄人。

邹家为元代内侍,明朝建立后,朱元璋见他是个人才,先让他 做了一任知县,后因功到永镇江苏徐州府任职。到邹红义这代,不 愿做官,舍弃徐州铜山县的三顷地,回老家河北邢台地区安家落 户,几经搬迁,最后选中今之西马庄。

据1933年重修的《梅花拳家谱》中载:“今者,余年(指邹红义 长子)七十有二矣。邹姓,讳文聚,字会巷,居位于江南徐州府铜 山县。自乾隆九年(1745年)间迁居于北直隶顺德府(今邢台地 区)广宗县;继而又选于南和县郑庄村;至已卯年(1795年)又迁于

129 平乡县北十里许白马庄……”在乡人传说中,邹红义在清初即只 身先回老家以授徒为业,后来其子邹文聚才携家北迁。

梅花拳很注重实战,动作为长拳风格,套路短而实用性强,多 练马上打仗的动作,马上下来,地下以地躺动作多见。

邹红义的拳械动作,受一名叫张三省的武师指点,技艺大进。 传习世系:

张三省一>邹红义—邹文聚、蔡光瑞—邹克成、邹克让、邹克协、 张福、孙攀龙、韩礼花、杨丙等。现已传到第21代了。

梅花拳主要分布在河北中、南部,山东东南,河南北部及部分 省市。

本门重视实用,重视地躺。多保持古代的器械如大枪、大三节 棍、专破枪的通天尺、流星锤等。徒手以“五式梅花桩步”为主,练 熟即是技击。现也变为套路习练了。

在历史上,梅花门的拳师们,都参与过各次大的武装斗争,但 从不以梅花拳出面。在义和团运动中,河北威县的赵三多,即是梅 花拳的精善者,带领众多梅花拳弟兄,以义和团之名起义。又如, 大约在1938年底,杨秀峰与杨克冰(当时女扮男装)找到梅花门 掌门人,言明想成立一支队伍,一夜之间组织了五百人梅花拳师, 成立了冀西游击队。本门拳师,为民族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时至今日,每年正月十六日,来自全国各省梅花拳师,带领其 弟子子孙,前来平乡县西马庄邹红义坟前祭祀,表演武术。如 1986年正月十五参加此类活动的表演人员,有河北、山东、河南三 省拳师们,共三千多人次。据说此种活动,一直没有间断过。一个 梅花拳的首创人,能有这么大的吸引力,并且经过二百多年延续下 来,在武林各家中均少见。

本门的武器,大都是邹红义北归时带回来的。在其北归时,邹 红义把本门武器妆点成一辆手推车:两车把为文棒;车轮为风火 轮;大三节棍横搭为车腿,做支车之用;流星锤当拉车绳;七节鞭为车绊等。邹红义为梅花拳的传续做出了巨大贡献,故人们永远的 怀念他,纪念他。

三皇炮捶

该门起源于清初河南嵩山少林寺,寺僧普照和尚所传。根据 拳谱记载,首传乔三秀、甘风池。甘未下传,仅乔三秀传衍。其传 系:普照—乔三秀、甘凤池T乔鹤龄宋卖伦、于连登T……,该拳 是由宋卖伦传播至广的。宋卖伦,字彦超,绰号'神拳宋老迈'河 北冀县赵家庄人。他生于嘉庆十四年(1810年),卒于光绪十八年 (1893年),享年83岁。他36岁(1846年)进京,创办了“会友镖 局”,同时在七王府当差。因功受四品亮(蓝)翎。会友镖局在镖 局行业中,坚持时间最长,培养了不少武林人才。宋卖伦的徒弟众 多,知名者如下:

宋卖伦(字彦超)传李云贵、张展华、惠崇(九门提督)、惠铭 (邢部掌印)、宋云达(字彩臣)、赵致中(白云观道士)卢玉普、宋 大成(义女)、宋邦真、圆长顺、孙德润、刘兆祥、张玉福、大阿夫(光 绪妹夫)、孙汤和、宋云渠;张展华传焦凤林,焦凤林传刘凤轩、何 瑞林、郭玉成、曹德林、高金全、王汉武,宋云达传赵国华、徐恩三、 王根九、宋振同、高田勋(字鳞阁)、宋方臣、宋庆全、宋庆岩;高田 勋传赵慎砚、赵根玉、赵根深、赵连歧、孙登淼、高步堂,宋庆岩传高 金湘;孙德润传刘得胜、王鹤亭、王老寿、王兰亭、孙立亭、王显亭, 刘得胜传白瑾,王兰亭传王万芳、王仁子、刘进朝、王万宁、王万朝、 张老安、田老义、王保英,孙立亭传孙刚烈,王显亭传王月波。

从表中人物可以看出,三皇炮锤的传人根子硬,与上线有直接 联系,故才能传续持久。(录自袁敬泉主编的《三皇炮锤附录》也 可能是其后台硬,据说李鸿章曾为其做后盾。

主要拳械套路:十二趟炮捶为主;各种器械的单练、对练。牛 心拐为本门奇兵器。

练拳讲究:“腰如龙行吸前胸,腿如泰山走如风。”

此门以“夫子三弓手”为本门拳术看家绝技。宋迈伦晚年,结 合内家的形意、八卦、太极,特别是陈氏太极拳,创编了适合老年人 习练的“三皇太极”,功效很好。如河北枣强县柳庄的郭玉成老拳 师,1982年75岁时,眼花并且身体多病,经过一年多对“三皇太 极”的练习后,身体健壮,百病俱消

弓力拳

弓力拳,是流行在山西榆次县一 带的拳术,后来随安晋源在河北张家 口开“三合镖局”,又传入张家口。

弓力之名,取其“弓之一背一弦, 一张一驰送箭弦之功效;弓开弓背 曲,弓合弓又直,直而能曲,曲而不 折,且刚且柔,刚柔相济”为理而命 名

其拳的传人,是山西榆次县东阳 镇人赵莲。赵莲为乾隆年间(1735— 1795年)人,在湖北江陵县官居正堂时,习练各家武术,晚年综合 各家编成弓力拳。

此拳曾称:功力、公立、弓力等名。最后定名“弓力拳”。

据传,赵莲“自幼喜武,善练罗(汉)、鹰(爪)、通(背)、戳 (脚)、六(合)、洪(拳)、长(拳)、擒(拿),花甲之年,精研弓力拳。” 以后弓力拳家传两代,到其孙赵大根时,为了给其子伴学,才传给 本村邻居安晋源(字世鼎)。

安晋源(1850-1927年),自幼跟赵大根学得多种拳艺;光绪 年间,到张家口开“三合镖局”遍传此拳。

因乾隆时人赵莲,精通社会上流行的罗汉拳、鹰爪拳、通背拳、 戳脚、六合拳、长拳、擒拿等,从中精研出了弓力拳。

古谱对拳概括为:“身似弯弓,手似利剑,蓄力拉弓,发力射 箭,静中生动,动中生静,缩身屈膝,藏肘掩肋,伸展串旋,手足并 连,心意运气,内外合一,刚而不滞,柔而不散,弹力抖劲,巧使巧 变,一动百动,六合并观。”

拳械套路:上架子、中架子、下架子;对练称母子捶与捶采,共 十套(一、二、三、四、五趟捶;一、二、三、四、五趟捶采);六合枪、六 合戟、春秋刀、春秋剑(单、双)、缠丝刀(单、双)、行者棍、盘龙棍、 盘龙双节棍、盘龙走线鞭、三节棍、齐心短棍、护手钩、凤翅铛、匕 首、鸳鸯指等。各械的对练26项等。

短拳

短拳,即唐顺之的《武编》中载:“山西刘短打用头肘六套、长 短打六套用手和用低腿、长短打六套”,以及戚继光的《纪劫新书 -拳经捷要》中的“十二短”、“绵张短打”和何良臣《陈记-技用》 写的“十三短”、“绵张之短打”的内容。此种短打,对后来武术的 应用,影响较大,特别是今天的翻子拳术,更是以短拳风骨见长。

河北高阳县的短拳,其拳谱中有:“绵张二人套,手眼身法 到”,即是前明代短拳的续衍。据高阳的老拳师们讲,大约在咸丰 年间(1850—1861年),有江苏上京武举子,赴京途经高阳县西柳 村时,染病,经村人照顾,感其村人活命之恩,将此拳传给胡山等。 胡山T乔老端T于老云-解老云、翟道士、夏志存等T李书汉、司 书彦、乔庆丰、杨老司、马铁春一>翟老庄、翟树功等。

本门拳械:十六套拳,分前八、后八(已失传)。前为:绵掌、随 手、劈心掌、玉环步、里外发、鸳鸯拐、开天辟地、八挂拳。另有十三 枪、鬼门十三刀、辟手竿子、小虎头钩、小钩镰、判官笔、孙宾拐、对 练刀对枪等等。

拳歌中有:“头打起势随脚走,走而速起占中央,脚踏中门抢他位,就是神手亦难防”、“腿踢膝下里外翻;力在里胯一旁边,肩 打一阴返一阳;后手只在肋下藏疽由于是举子所传,故有谱有歌。

戳脚

戳脚系少林翻子门拳术。论其源流,尚难得出定论。

此拳今天主要流行在河北的深县、饶阳、蠡县一带;北京及京 南;东北沈阳。

从目前传说与史载来看,深县、饶阳、蠡县等地老拳师们,都公 认赵老灿(赵洛灿、赵灿等)。有说是宁晋人;有说是山东来的;有 说是山西来的不一。其人在早期教软拳、华拳等,到饶阳官庄教八 趟金刚捶、二郎拳等。后深县人又把金刚捶学来,称八翻门。传到 蠡县称戳脚。王占鳌等又称九枝子,九枝十八翻等。后来刘观澜 的后人刘青山等,有文、武趟18趟之数。并把此拳归于1813年前 后的农民起义的领袖冯克善所传。于是有《戳脚》一书中的:“冯 克善传戳脚,杨景传太极十三形,唐有义传地行拳(地躺拳)° ”

经查阅史载,冯克善确实在献县教过拳,但同时冯克善也在献 县被捕,也有多方记述。如《清稗类钞-战事类•平林清》;清代 礼亲王昭槌著的《啸亭杂绿-滑县之捷》;魏源著的《圣武记-嘉 庆畿辅靖变记》;《康雍乾时期城乡人民反抗斗争资料》;以及清代 故宫档案中,又有冯克善的亲笔口供等,说明被捕遇难无疑,至于 冯克善与赵老灿是否为一人?有待进一步考证。

在饶阳地区,也是说法不一,大体有以下几种:

赵老灿创拳说较普遍承认。

南方府官传。根据河北高阳老拳师张印堂讲,魏老方学戳 脚的故事。魏老方在家乡学了三趟戳脚,到北京大兴县看望在那 里种菜的哥哥。只身打伤了许多抢菜的旗兵,被一南方府官捕获, 比武魏老方不能胜对方。于是教了魏老方五趟戳脚。

《山西体育文史-武术专辑(5)》中载:其乾隆年间人赵莲, 是山西榆次县东阳镇人,在湖北江陵当知县,他:“自幼喜武,善练 罗(汉)、鹰(爪)、通(背)、戳(脚)、六(合)、长(拳)、擒(拿)”之 述,这戳脚拳,从乾隆年以前即有人习练了,不也比嘉庆时期早得 多吗?

北京体院的门惠丰教授讲,他在湖北见到练戳脚的。说明 湖北早就有人从事此拳的活动。这与魏老方学戳脚于南方的府 官,不知是否偶然的巧合?

戳脚拳械套路:华拳十二路、八翻手八趟、八趟金刚捶、二郎 拳、哪叱拳、九枝子、九番鸳鸯脚、戳脚文趟子九、戳脚武趟子九、甲 子捶等;正把螺丝枪、左把螺丝枪、五护断门枪、易手四门枪、二龙 出水枪、绝命十三枪、大昆仑刀、小昆仑刀、梅花落枝刀、夜战八方 刀、八挂刀、绝命十三刀、双刀、鞭、铜、锤、锂、拍耙、鸳鸯钺、鸳鸯 盆、火焰剑、乾坤剑;各械对练套路等。

浏览5,15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