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树兴(1870〜1945),河北省沧州南皮人。幼年拜韩玉林为师,习 武十几年。1887年因生活所迫至黑龙江省。初到卜魁城(齐齐哈尔), 流落在街头卖艺。后经人介绍到卜魁府当杂役,后以武显,被提为卜魁 府总教头,兼任双胜镖局总管。1928年至哈尔滨市,设立武术馆,收徒 教拳。他在黑龙江省传授的拳术主要有唐拳、韦陀拳六趟、炮锤、萃八 翻、劈挂拳及双刀、双钩、七星枪等器械,外号“双钩祁”。
王占鳌(生卒不详),河北省蠡县人。青年时膂力过人,双臂坚实多 力,故有“铁胳膊”之称。性豪爽耿直,嫉恶如仇,有任侠之名。曾经 齐姓太监的举荐,入宫禁为侍卫,后因性格不为当事者所容,乃退归乡 里。所练武艺主要是王枝国传授的戳脚、翻子,功力深厚,好勇敢斗, 曾在河北境内从事保镖业,武名为当时所推崇。教徒甚多,能传其武艺 者,有李孝先(又名李老书)、徐老方、仓老有、霍光、王彦等。
郝恩光(1871〜1923),字海明,清末民初河北任丘人。自幼好武, 拜形意拳家李存义为师学习拳技。曾设镖局于关东。1911年任天津中华 武士会教员。1914年承叶剑星介绍赴日观察我国留日学生之体育。至东 京,郝恩光在留日学生举办的欢迎会上,表演形意拳和八卦剑,博得与 会学生和日本教育人士的盛赞。此后,凡有我国侨日人士求教,皆殷勤 教授。回国后隐居天津。
吴鉴泉(1870〜1942)。满族,从汉姓吴。河北大兴(今北京大兴) 人,吴式太极拳创始人。1928年,吴鉴泉被上海精武会和国术馆聘为教 授。1932年开办“鉴泉太极拳社”,传授吴式太极拳。
黄焕章(1873〜1958),河北省沧州小集村人。从小酷爱武术,曾投 师王勇门下,经多年勤奋苦练,拳艺功底精湛。1925年因家境困难至东 北。借卖家传外科医药,“揭地”卖艺传拳谋生。后来在哈尔滨市设立了 会友镖局,传授八极拳。
李茂睿(1874-1939),河北霸州人,世称“霸州李”。七岁入佛门, 更名李法。曾随潜身寺内的义和团拳师王绛云习艺。精拳、剑与点穴术, 善使枣木双钩。宣统三年(1911)还俗,遂用原名。1912年应美国毕洛 之邀赴纽约、华盛顿、檀香山等地表演武术。继之应邀赴加拿大、墨西 哥及英、法等国表演。年四十余归乡传艺。
马良(1875〜1947),字子贞,河北清苑人。幼承家学,习文练武。 继从平敬一学少林拳和摔跤术。经数年研习,明技击义理。1900年,马 良邀集一些知名拳师着手创编“中华新武术”。此后,又于1911年和 1914年两次邀集知名拳家修编斯术。其内容包括“率角(摔跤)科”、 “拳脚科”、“棍术科”、“剑术科”(单手剑)。马良从1901年任山西武备 学堂和直隶陆军速成学堂教习起,接连在常备军、陆军中任军职至旅长、 济南卫戍司令官、济南镇守使。期间,马良均以所编“中华新武术”为 军事训练教材,并于1911年组编武术队实习,于1914年组编军事武术 传习所(即技术队)训练骨干,培养师资。同时,马良四处游说倡议, 斯术逐渐被有关当局定为“军警必学之术”,并定为全国各中等学校、专 门学校、国民学校、乃至全国的“正式体操气这些决定虽未得到全面执 行,但当时和此后的一段时间内,在山东、上海、天津、北京等地都设 有专门传习。后来因其内容单调,习者日少。马著有《中华新武术》。
王荣标(1875〜1949),河北安次人。自幼好武,习练劈挂拳。民国 初年,与赵鑫洲等在北京开设“国强武术社”,王荣标任劈挂拳教师。王 荣标与社中通臂拳教师刘月庭、修剑痴交往颇密,互相交流,学得通臂 拳法。此后遂以擅长通臂拳著称。1936年,曾在长沙民众国术俱乐部任 教,传授通臂拳。王荣标还擅长正骨,早年即以此为业,专治跌打损伤。
李尧臣(1876〜1973),河北冀州李家庄人。幼随本地拳师李瑞东习 太祖拳。十四岁进北京会友镖局,拜宋彩臣为师习三皇炮捶。后又从局 中镖师习大枪、三十六点、二十四式、分水榄、雁月刺、梅花状元笔及 暗器、轻功等。以三皇炮捶传名。1921年离开镖局,在京开武术茶社。 1931年受聘为二十九军大刀队武术教官,并创编“无极刀”法教演士 兵。曾两次于擂台较艺中击败日人武田熙等。解放后任北京市武协理事, 全国武协委员。多次担任北京市及全国武术比赛裁判长。
李文亭(1877〜?),字星阶,河北定兴(今河北定州)人。其父李 钧以保镖为业,精少林和六合门拳械。李文亭幼受庭训,十二岁即随父 走镖。约二十岁时,拜李存义为师习形意拳。善用“虎扑”击人前胸。 曾在沈阳开设常胜镖局。后至天津,任教于天津中华武士会。晚年在天 津、保定等地传授形意拳。
陈子正(1878〜1933),字纪单,又名陈纪平,河北雄县李林庄人。 幼时体力过人,随其舅父刘成有习拳,得少林拳、翻子拳、岳氏散手、 鹰爪擒拿法之精华。擅鹰爪拳,被人誉为“鹰爪王气民国七年(1918) 来上海,表演“鹰爪罗汉拳”,受上海精武体育会邀请,专授鹰爪拳,还 先后在上海大学、中国公学、圣约翰大学授艺。民国十年去香港精武会 传艺,翌年赴新加坡精武会教拳。到新加坡不久,就在擂台上用半个回 合,击败一英国拳术名家,被授予印度尼西亚短剑一把,剑上刻有“中 国拳王”四字。民国十二年湖北武昌精武分会成立,赴该会任教。1933 年7月病逝。
佟忠义(1879〜1963),字良臣,满族。其六世祖时迁居河北沧州。 祖传摔跤和医术。佟忠义自幼习练六合拳等多种拳械,擅长摔跤术和弹 丸。清光绪二十八年( 1902)在奉天(今沈阳)保镖为业。宣统二年 (1910)任禁卫军第二标武术总教习。1911年任察哈尔骑兵第一团正骨 科医生。1917年任安徽安武军三路互营武术摔跤教员。1918年任四省经 略史卫队混成旅二团一营武术摔跤总教练,1920年任该营三连连长。 1924年任河北吴桥保卫团大队长。1927年任直隶陆军干部学校武术摔角 总数官。曾在上海昆山公园举行的公开比赛中,战胜日本旅沪柔道高手。 后旅居上海,开设忠义拳术社、中国摔角社,传授武技,兼理伤科。 1928年在全国“国术国考”中,名列优等。此后,曾被聘为上海市国术 馆董事、少林门主任兼馆医;暨南大学、东亚体专武术教授;精武体育 会摔跤教师。佟忠义授徒注重武德。在他述撰的《武术须知》中,要求 弟子“爱国家,保卫国权”,“宁愿谨,勿诈虞;宁迂拘,勿放恣”,“守 信义”,“重质朴”等。佟忠义所传武术,包括六合拳十二趟、八仙剑、 六合枪、孙氏拐,春秋刀、双单刀、双戟、方天戟、双钩、四路棍等。 佟忠义所授摔跤术,分为基本练习和对摔练习两部分。基本练习除徒手 练习外,还采用麻辫子、小梆子、大梆子、筐子、缸等器具进行辅助练 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选为中国武术协会委员,全国体育总会 上海分会委员,任上海中医门诊部伤科医师、伤科研究所顾问。著有 《中国摔角法》。
高振东(1879〜I960),河北雄县高辛庄人。自幼家贫,膂力过人。 光绪年间,到雄县扛活时已练得一身好武艺,旋到新城刘家干活。刘家 有两个孩子爱武,由名师程子和任教,高振东偷学,感动程师,尽心授 他武功。程去世后,高又拜武林高手马玉堂为师练形意拳法,后以形意 拳称名。1900年投身义和团。被敌冲散后,便和同乡王德山去东北传 艺。1926年高振东与刘金阁到上海,先后在闸北中学、盐业银行、人寿 保险公司和自来水公司教武术,名声大扬。1928年高振东受聘为中央国 术馆教习,旋被任命为中央国术馆代理武当门门长。
朱承泰(生卒不详),字旭堂,河北沧县人。性格豪放,精于武术。 二十岁只身到关外保镖,东三省的胡匪咸服其勇。后被吉林将军长龄看 中,担任吉胜营前哨哨长和磨盘山捕盗营营长,后立功任千总。在任十 几年,保障一方安全,并传播武术,深受商民爱戴,被称为“朱凤凰”。
邓剑娥(1880〜?),清末河北张家口人。幼习武艺,精剑法,擅马 上以弹丸击飞鸟,亦擅“千斤坠”。1900年沙俄侵略军攻入张家口时, 有一军官率十数人闯入其家,欲相欺。邓使千斤坠底功,沙俄军官抱其 腰如撼石柱,反被邓一掌击翻,余众皆受其拳脚苦。《清朝野史大观•卷 十二》载其事迹。
傅长荣(1880〜1955),字剑秋,河北宁河人。幼年失学,随父贩运 布匹和日杂用品于山海关内外。曾习少林拳械,后从申万霖学形意拳。 1908年,拜李存义为师继续深造,对形意拳和八卦掌技法均有独到之 处。1924年受聘为奉天铁路局武术教练。旋以擅技击称著,受聘入张作 霖卫队。张逝后,傅长荣返回故里。1927年,傅长荣朝访武当山,与武 当道士徐本善交流拳艺,传徐形意拳法。后定居无锡崇安寺,设场授徒。 晚年回归故乡。
程有龙(?〜1928),字海亭,河北深县(今河北深州)人。其父程 廷华乃董海川入室高徒。程有龙随父习练八卦掌多年,后又得程廷华生 前好友传以形意拳、太极拳等技。艺成后,设教于天津,门徒甚众。 1928年逝于天津净业庵内,移葬于北平。
李文彪(?〜1925),字光晋,河北冀县人。身材高大。从程廷华习 八卦掌,善使盖掌。曾在沈阳消防营任教,传授八卦掌。击败当地名手, 戎职至营长。1925年在河北通县京畿警备东路司令部时,被叛兵枪杀。
刘振声(1881〜1914),原籍直隶景州(今河北景县)前刘庄。中国 精武体操会创办人之一陈公哲自称“学节拳于刘振声,学双刀于赵汉 杰”。幼随继父习武,后师从霍元甲,并留在精武体操会。
王子平(1881〜1973),字永安,回族,河北沧县人。祖父以皮条、 杠子闻名,父亲有“粗胳膊王”之称。王子平幼时体弱个小,但在家庭 熏陶下,嗜武入迷。从小就练习杠子、皮条、扯旗、踢镌子、跳绳、游 泳、骑射等诸般技艺,习练本地流传的八极拳、六合拳和摔跤术等多种 武技。十四岁时,已练得体格壮实,力超同辈,还能前跃一丈、后跳八 尺。王子平成年后以行商为业,往来于关外各地。每到一地多着意访寻 武术名流,求学各门技艺。同行们见他如此嗜武,劝他弃商投戎。当时 马良在山东提倡新武术,曾先后在潍县和济南广邀武术名手,编练武术 队,兴办军事武术传习所(即技术队)。王子平遂投入马良军中技术队学 习。时值查拳大师杨鸿修执教于军事武术传习所。王子平从杨研习查、 滑、炮、洪、弹腿等查拳门拳技。王子平常在军中表演耍石担、举石蹬, 以力大著称,被誉为“千斤大力士”。王子平曾于1916年在济南击败日 本、美国和德国大力士。1919年又在济南摔伤日本柔道家宫本,当时卖 国政府要抓他归案,于是避居上海,以正骨治伤为业。据说他还于同年 在北京“万国比武大会”上击败俄国力士康泰尔。1921年,美国人沙利 文在上海设万国竞武场,出言轻狂,激起上海武界公愤,公推王子平为 代表去订约比武。订约时,忽有彪形汉偷袭王子平,被王子平击倒,沙 利文悄然遁去。1928年,王子平被聘为南京中央国术馆少林门门长。中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王子平仍以从事骨伤治疗为业,任上海市伤科学 会副主任委员。并历任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委员、中国武术协会副主席、 中国摔跤协会委员等职。I960年曾随周恩来访问缅甸,任中国访缅武术 团总教练。著有《拳术二十法》、《祛病延年二十势》等。
张之江(1882〜1966),字子姜,号保罗,河北盐山留老庄人。少年 时随祖父攻读四书五经,练过太极拳、八卦掌。成年后,赴东三省讲武 堂学习,并受业于陆军大学将官班。:1901年从戎,为北洋常备军曹馄、 吴佩孚部下骑兵。1914年后入冯玉祥部,历任骑兵营长、旅长、军长、 察哈尔都统、国民军总司令、西北边防督办、江苏绥靖督办等职。1927 年脱离军界,在纽永键、李济琛等人协助下,创建“国术研究馆”于南 京,翌年改组为“中央国术馆”并任馆长。张之江主张泛学博通,练打 兼能,要求学员广学各门拳、械套路和散打、摔跤、长短兵以及拳击 技法。
张之江领导的“国术国考”既设套路比赛,又设对抗比赛,而且规 定套路比赛成绩合格者,方可参加对抗比赛。张之江循中西沟通的办学 思想,于1933年创办以武术为主兼习各项现代运动项目的“国术体育专 科学校”(后更名“国立国术体育师范专科学校”),自任校长。张之江还 曾于1929年派员赴日考察武技,学习柔道和剑道,并亲往视察学习情 况。于1933年和1936年间两次举团分赴两广、福建、香港,以及菲律 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南洋岛国表演宣传武术。抗日战争时期,中央 国术馆和国术体育专科学校同仁南迁办学。1948年中央国术馆宣告闭 馆,张之江定居上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之江被选为全国政协 委员。著有《东游感想录》、《国术与国难》、《国术与体育》等。
杨兆清(1883〜1936),字澄甫,世以字行,河北永年人。杨式太极 拳创始人杨福魁之孙。兆清身材魁梧,资质聪颖,性情和顺。幼时不甚 喜拳技,年将弱冠,始从父(健侯)学拳,日夜苦练,悟拳中奥妙,技 艺日精。他的拳势外软如绵,内坚如铁,动之至微,引之至长,发之至 骤。他还进一步把祖传拳架修润为大架。这个拳架舒展简洁、缓慢圆活、 身法中正、练法简易,促进了杨式太极拳的普及和推广。杨兆清在民国 初年被聘为北京体育研究社教师,1928年后巡回授拳于北京、南京、上 海、杭州、广州、汉口等地。曾任中央国术馆武当门门长。1930年受聘 为浙江国术馆教务长。著有《太极拳使用法》、《太极拳体用全书》。
叶雨亭(生卒不详),河北沧县人,少年时即从叶玺振学少林迷踪派 罗汉拳,二十四岁时遵师命任东北长胜镖局镖师。后受北平九门提督王 淮庆赏识,被任为第一大队武术总教练、北平守备队武术教官。后来叶 又被张学良和张宗昌聘请为军队武术教师。不久加入上海的精武体育会, 与赵连和钻研少林拳。后任香港南华体育会少林拳班教师,民国修《沧 县志》有传。
邵长治(生卒不详),河北沧县人。自幼习武,后到奉天(今沈阳) 访求名师,经铁和尚醒珠指示十二经穴后,武艺大进。在奉天勇胜镖局 保镖十余年,从未有过闪失。光绪庚子(1900)乱后,火枪盛行,于是 辞归故里授徒。民国年间又应聘担任天津保安队武术教习十八年。后又 担任天津第三国术社社长。民国修《沧县志》有传。
赵连和(生卒不详),河北景县人。长于二郎门武术。是精武体育会 最早期的教员。拳械俱精,著名的精武潭腿即为其所传。
张耀庭(生卒不详),河北沧县人。从孙通学得秘宗拳称誉当地。曾 做过陕西知府刘子镜的保镖。曾教知府之孙刘云樵练拳。
王庆丰(生卒不详),字俊臣,河北省河间人,后移居天津。王俊臣 曾随张兆东、李存义习八卦、形意等,他矫小精悍,任侠善斗,在天津 颇有武勇名。1918年9月,俄国大力士康泰尔至京表演,借座中央公园 开万国赛武大会。王庆丰随其师所率天津中华武士会员数十人前往北京 参赛。临期“赛武”改为“演武”。王庆丰表演的拳械获众好评。后经中 华武士会推荐,担任过保定军官学校武术教师。
韩慕侠(?〜1954),又名金铺,河北沧州人。自幼好武,初学秘宗 拳。后拜张占魁为师学习形意拳和八卦掌。1918年9月,俄国大力士康 泰尔至京表演,借座中央公园开万国赛武大会。时年四十余岁的韩慕侠 随李存义、张占魁所率天津中华武士会成员数十人前往北京参赛。韩慕 侠以武技精湛,被公推为角赛领袖之一。临期警察总监令改“赛武”为 “演武”,并转述康泰尔之意,“谓,久佩中国武术之精,不须比赛,亦早 已心服”。康泰尔“亦潜藏不知去向气此事当时新闻媒体多有报道。据 金恩忠《国术名人录》云,韩慕侠先于六国饭店击倒康泰尔,故临期康 泰尔不敢登台。韩慕侠曾在天津设“武术专馆”授徒。晚年弃武行医, 七十余岁病故。
刘殿琛(生卒代考),字文华,河北深州人。形意拳家刘奇兰之子。 1911年应深县人张恩绶之荐,任北洋法政学校武术教员。民国初,先后 在陆军武术技术教练所、清华学校等处任武术教员,并曾任天津中华武 士会总教习。刘殿琛一生积极推广形意拳,倡导武术强国的思想,对民 国初年京、津等地学校武术活动的开展,起过促进作用。著作有《形意 拳术抉微》等。
修剑痴(1883〜1959),又名剑池、修明、全一、占鳌、伟斌、燕 侬,满族,河北固安修辛庄人。自幼习文,慕游侠作为,稍长即广学多 种拳械。后拜许天和为师,学习通臂拳法。三十岁后外出游历。约1915 年至沈阳,1920年至大连,传授通背拳法。1932年应聘至长沙,担任湖 南省国术考试裁判。赛会后即被留充何键部63师少将教官。1937年返 回大连,开办通背武术馆,传武授徒。修剑痴在长期的教习活动中,深 研武技,勇于创新,勤于耕耘。他整理和创编成多种通背拳套路和五行 八卦刀、断门枪、奇形剑等器械套路,著有《五行学》、《健康论丛》、 《通背刀论》和多种通背拳谱。
李景林(1885〜1931),字芳宸,河北枣强人。清末毕业于保定讲武 堂。曾任禁卫军下级军官、黑龙江省督军署参谋长、参战军团长、奉军 旅长、师长等职。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期间升任军长,战后任直隶军 务督办、直鲁联军总司令。1927年脱离军界,与张之江等军政界要人创 建国术研究馆于南京,翌年改组为中央国术馆,李任副馆长。李景林自 幼嗜习武技,尤精剑术。不仅舞演传神,且善于击刺。曾自言“吾师异 人,颖川陈姓,名讳世钧"(陈微明《祭李芳宸将军文》)。1923年冬, 李景林部下团长丁齐锐驻防北镇,得房东宋唯一(I860〜1925)于1922 年完稿的《武当剑术》。李景林任中央国术馆副馆长期间,曾邀多位名家 一道研讨剑术,整理成的剑术套路亦名为武当剑。此后,李曾在南京、 上海、济南等地传授此剑。弟子黄元秀得传后,撰刊《武当剑法大要》 述李氏剑技。
李玉琳(1885〜1965),字润如,河北任丘人。自幼好武,初拜郝恩 光为师学习少林拳、形意拳和八卦掌。后为孙禄堂赏识,收为弟子。 1924年任天津中华武术会教员。旋被聘至上海,任上海中华体育会武术 教员和尚德国术会会长。1930年受聘为山东国术馆教务主任。1936年至 哈尔滨开办“太极拳研究社”,随后又在长春、沈阳等地开办“太极拳研 究社”。李玉琳除传授杨式、孙式太极拳外,还兼授形意拳、八卦掌少林 拳、武当对剑等。
吴斌楼(1898〜1977),河北蠡县人。北京地区戳脚、翻子拳主要传 人。自幼习武,师从魏赞魁。精戳脚、翻子拳械等,尤擅长、软器械, 如九节鞭、流星锤、虎尾鞭(杆子鞭)。创办“艺林国术社”,享誉京师。 弟子众多,名徒有门惠丰、刘学勃等。吴斌楼还致力于武术研究,著有 《岳氏散手十八势》、《艺术名言》、《燕青翻子》等。先后整理出武术拳 械、技击术等十余种资料文献,译古拳谱数十种。
曹砚海(1899〜1938),河北沧县人。自幼习武,练功刻苦,身手便 捷,以善斗知名。1928年中央国术馆成立之初,应马英图之召,到国术 馆应试,并入第一期“教授班”(即师资班)学习。1929年在杭州举行 的“国术比赛”中,迭克对手,一举夺魁。曹砚海专擅劈挂拳,曾受教 于马英图、郭长生等。
郭长生(? -1967)字恩普。河北沧县人。幼即习武,因灵敏巧捷, 人有“燕子”之誉。后从静海县刘玉春习甘四势通臂、阴手枪、苗刀等 艺。1921年前后,曹馄在保定办“苗刀营”,聘刘玉春为教习,乃随刘 入苗刀营。1927年中央国术馆成立,入国术馆第一期训练班(当时称教 授班)。1928年10月第一次“国考”在南京举行,郭长生参加了散手比 赛,与杨松山并列为最优等十七名之内,因为是国术馆属员,奖品只有 十五份,乃降列优等三十名之首。后在国术馆执教,教授苗刀及通臂廿 四势等。在馆期间,与马英图共同改编了苗刀套路,创编了苗刀第二路。 抗战爆发后,离馆返乡,直至去世。
霍殿阁(1886〜1942),河北沧州小集村人。幼随李姓拳师练飘撒 (洒)拳,后拜“神枪”李书文为师,习八极拳与六合大枪。历十载,功 成技精,尤以“铁胳膊”、“摧枪问准”闻名。:1927年,其在天津张园与 日本柔道高手官藤三郎、岩田一雄比武获胜,被荐选为清逊帝溥仪的护 卫和武师,后随去伪满洲国,仍充保镖之职。1937年因“护军事件”, 卫军被贬为杂役。后不久即病逝。
耿文彩(1887〜1972),字霞光,世以字行。河北深州人。其父耿成 性(名继善)是形意名家刘奇兰高足之一,有“耿大枪”之号。耿文彩 的拳法本由父传,后又拜李存义为师,于形意、八卦、太极皆有心得, 尤以千斤坠见长。曾先后在北平师范、北平体育研究社、上海精武体育 会、汉口精武会等处执教。晚年客居汉口,以按摩为业,并传授形意拳 法,医德武风,并有佳誉。门徒甚多,入室者二十余。曾著有《形意拳 教范》稿。
郭古民(1887〜1968),原名德仓,河北冀州人。15岁至北京,在 某布店当学徒。二十岁拜梁振蒲为师学习八卦掌。曾得刘德宽指教。与 尹福高徒毓慧过从密切,得《八卦掌三十六歌四十八法》诀。其技精纯, 善使“挑掌”。艺成后,在京鲁设教授徒,后被聘为北京师范学校武术教 师。遗著有《八卦掌拳术集成》稿本。
盖叫天(1888〜1971),名张英杰,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又名燕 南,河北高阳人。“盖派”武生戏的创立者。盖叫天青年时代曾从一位镖 局里的保镖师傅刘四学习武术,练过六合刀、三节棍和拳术。他把武术 功底作武打艺术的基础,在武打艺术中,根据剧情的需要,充分吸收、 融化武术动作,创造出许多突破陈规的武打套子和刀枪把子,形成了具 有独特风格的“盖派”武打艺术。
马凤图(1888〜1973),字健翊,回族,河北省沧县杨右桥(今属孟 村回族自治县)人。幼随祖父、父亲习劈挂拳及摔跤等艺,并随舅父吴 懋堂和孟村吴世轲习八极拳。光绪二十五年(1899),拜盐山县黄林彪为 师,习通备大架子、十二大蹬子、劈挂、青龙等拳及六合枪要法、双手 刀法、宣化剑(七十三剑)等艺。系统接受了李云标、肖和成、黄林彪 所倡导的通备学说。1909年入天津北洋高等师范专门学校。1910年受同 盟会燕支部之命,与同盟会人士、形意拳家叶云表等创办中华武士会, 马凤图被公举为副会长兼总教习。1912年后偕弟及八极拳家韩会清等赴 东北,在沈阳结识了 “奉天三老”(即郝鸣九、胡奉三、杨俊峰)及流寓 东北的山东螳螂拳家程东阁等,彼此引为武艺知己。期间,从郝、胡习 翻子、戳脚等艺,从程习螳螂九手、八招及翻子等艺,并将劈挂、八极 及六合大枪要法、通备剑法赠教郝、程等人。1924年在张家口与张之江 创办冯部的新武术研究会,并任冯部白刃战术研究室主任,主编《白刃 战术教程况》。期间,与胞弟马英图一起创编了寓枪于棍的“风磨棍”, 被西北军广泛用于训练和实战的“破锋八刀”以及劈挂拳第三路飞虎拳。 1933年至1935年间,创办了甘肃省国术馆和青海省国术馆,曾兼任两 馆副馆长。抗战爆发后基本脱离政界,专心研讨武术及中医。解放后从 事医学工作,历任甘肃省政协委员、省民革常委、省武协主席、省中医 学会主席等职。马凤图晚年客居西北,经过他数十年的传习推广,以 “通备劲”为特征的劈挂、八极、翻子、戳脚等拳套拳法,以及奇枪、风 磨棍、劈挂刀、梯袍剑、缠海鞭杆等器械套路,已广泛流行于西北诸省, 成为解放以后西北诸省参加全国性武术活动的代表性拳种套路。
王萝斋(1890〜1963),原名向斋,字宇僧,河北深县人。幼时多 病,身材矮小,遂弃读寻师求强身之术。1904年拜同乡郭云深为师学形 意拳。后郭病卧不起,王萝斋朝夕侍奉,得郭青睐,传以精要。萝斋得 传后,苦练数年,不仅体健力强,还擅长技击。成年后外游各地,广交 拳友,切磋技艺,又学得太极拳、八卦掌和福州踪鹤拳等。王茅斋经数 十年的亲身实践和理论研究,最后融会贯通,摆脱拳套,注重站桩,创 成以“浑元桩”为本、重“意”弃“形”、讲究实搏散手的现代“意拳”。 1930年至1937年间,王萝斋在上海传拳。后返回北京,在保定和北京 一带传拳、行医,为“意拳”和他整理创编的保健“站桩功”的推广奠 定了基础。著有《意拳正轨》、《站桩功》等。
褚桂亭(1890〜1977),又名德新,河北任丘郭州镇人。自幼嗜武, 刻苦好学。初在本地从程德录、黄柏年、姜玉和等习练形意拳和八卦掌。 又从郝恩光学得三合刀、武当对剑等。后在杭州拜杨澄甫为师,学杨式 太极拳、械及推手等。曾担任孙传芳部武术教官。担任过武术比赛监察 委员和评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上海教拳为生。
陈广智(生卒代考),陈善之子。自幼随父学武,人称“卸骨匠”。 陈广智在一家镖局作事,曾与形意拳家郭云深、乔锦堂、周明泰等人同 力讨伐过隆平县土豪匪头窦宪钧一伙。其传人很多,其侄陈玉山继承了 他的衣钵。
陈玉山(生卒代考),河北沧县人,陈广智之侄。幼随叔学秘宗拳。 民国五年(1916)做过总统警备队之武术教师。他的知名弟子有李元智、 孙八等。
朱国福(1891〜1968),字炳公,河北定州人。幼年拜铁罗汉张长发 为师,学少林“罗汉门”拳术。少时拜一道为师,学医兼习拳脚和刀枪 等多般兵器。十二岁又拜马玉棠为师学习形意拳术。后又拜在孙禄堂、 王有横门下,学八卦、太极和摔跤。1928年在南京“国术国考”中获第 一。朱在冯玉样的“大刀队”教过武术。后应聘任南京国术馆教务处长。 抗战时到重庆落户,在重庆大学任教。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全国武术协会 委员、重庆武协主席。著有《擒拿》、《形意六合拳谱》、《形意洗髓保健 气功》、《形意拳源流》、《国术归宗》(四集)、《国术与健康之关系》等武 术专著及文集。还整理了《刺枪》、《满江红》、《短兵散打训练》、《五花 炮对练》、《武当昆吾对剑》等资料。
姜容樵(1891〜1974),字光武,河北沧州人。自幼从家叔德泰和迷 踪拳名手陈玉山习练孙通所传的多种拳技。1909年拜张兆东为师学习八 卦掌和形意拳。姜容樵研习武术,终日不倦,而且每习一招一式必求悟 明理法。李景林曾在《形意杂式捶八式合刊•序》中评赞姜云:“姿态活 泼、刚柔合度、毫无呆滞或刚不柔之弊。曾许其为国术界之干才。且尤 长于阐发学理1920年姜容樵在津浦铁路当职员期间,开始以武技传 人。1928年在上海创办尚武进德会,致力于编撰出版尚武丛书。1932年 受聘为南京中央国术馆编审处处长,主编《国术丛刊》,并教授拳械。后 定居上海,致力于整理遗文、撰述新著。晚年虽双目失明,犹口述手划 授徒传艺。姜容樵精武通文,著作颇丰。曾出版《八卦掌》、《形意母 拳》、《形意杂式捶八式拳合刊》、《太极拳术讲义》、《秘宗拳》、《太师虎 尾鞭》、《太师水磨鞭》、《鞭枪大战》、《昆吾剑》、《青萍剑》、《少林棍 法》、《八卦奇门枪》以及《当代武人奇侠传》等书籍。
李椿年(1894〜1976),字雅轩,河北交河县(今河北泊头)人。少 时读私塾,酷好武术。拜当地陈殿福武师学少林拳。1914年二十岁时, 与邻居客人傅海田交手,李心服太极拳之妙招,由傅海田介绍投其师杨 澄甫。1928年考入南京中央国术馆为教授班学员。1929年经杨澄甫介 绍,到杭州国术馆任教。1934年李又到南京参加太极拳社,任社长。 1935年在南京国民体育学校任武术教官,直到抗战爆发。1937年七七事 变离南京赴武昌。1939年底在成都北校场,任国民党军校太极拳教官, 同年12月受聘为四川体育会设计员。1946年任国民党二十八军军官总 队上校教官,同年调重庆陆军大学教授国民党高级军官太极拳。解放后, 为成都市政协委员,在成都市体委任太极拳教练。1953年代表西南区参 加全国民族形式运动会。
马英图(1898〜1956),字健勋,回族,河北沧县杨石桥(今属孟村 回族自治县)人。幼从父马捷元、长兄马凤图习武,勇健之名闻于遐迩。 光绪三十年(1904)由长兄马凤图引荐,拜罗瞳八极拳家张拱辰(景星) 为师,从张拱辰习六合大枪及八极拳内法“八大招”、“六大开”等。 1920年从马凤图在河南加入冯玉祥部队,为上校参谋等职。1923年冯军 攻打奉系李景林部的“廊坊之战”中,马英图受前敌总司令张之江之命, 率主要由沧县武术健儿组成的敢死队,一举攻克天津,为此受到冯玉祥 的通令嘉奖。1927年张之江创办中央国术研究馆(后改称中央国术馆), 马英图以西北军军官身份随张之江到南京,为国术馆开创人之一。主要 为国术馆教授班学员教授八极、劈挂、苗刀,大枪等艺。20世纪30年 代末曾在西北军旧部刘汝明、宋哲元等部任军职或武术教官。1949年随 傅作义部队起义于北京。后因病退伍,在甘肃泾川县务农,1956年 病故。
郑怀贤(1899〜1982),河北安新人。幼年随李而清、金山习武。后 拜孙禄堂为师,习太极、形意、八卦及诸般兵器,尤擅长飞叉。郑怀贤 虚心好学,在练武的同时,刻苦钻研医学。1928年,在上海两江师范和 交通大学担任体育教员,并主办“新民国术研究所”。1936年代表国家 赴德国参加第十一届世界奥林匹克运动会,在汉堡、柏林等地表演飞叉 颇受欢迎。抗日战争爆发后,郑怀贤流寓四川,继续从事武术和骨伤治 疗,直到解放。郑怀贤精擒拿、散打、龙形剑等,尤擅长太极拳、八卦 掌。解放后历任西南武术总教练、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常务委员、中国武 术协会主席、成都体育学院教授、武术系系主任、成都体育学院附属医 院院长。著作有《武术基本功》、《伤科治疗》、《正骨学》、《伤科按摩 术》等。
刘实君(1900〜1964),又名瑶琨,河北沧州人。五岁习武,先后拜 刘德宽、纪子修、宋虎臣为师,从学八极、六合、通臂、形意、八卦。 对盘根气功较有研究。擅散搏,手快,有“快手刘”之称。一生从戎, 晚年授徒颇多。曾任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武术教师。
浏览2,92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