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手法

一、单掌

心意六合拳的单掌要求是,五 指各分,虎口要圆,食指微上翘,中 指指尖微扣,无名指、小指微屈,手 心要回。中指、无名指、小指微扣,有 鹰捉之意。如此长期练习、长留此意 即是拳谱所说“把把不离鹰捉”。

二、双掌

心意六合拳的双掌,是两掌同时 向前推,其掌的手形要求是,手心朝 前,五指分开,指尖向上,虎口要圆,两 掌拇指重叠扣合。此掌二手相互助力,同时出掌,两掌合一,劲力强大,杀伤 力极强。

三、拳

心意六合拳的握拳方法是,四指 (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像卷炮一 样由指节一节一节往里卷,拳要卷 紧,大拇指曲扣在食指和中掼外侧,

拳眼朝上,微微向下勾头,拳向前领 顺,出击时不是以拳的平面击人,而 是用其立面即食指、中指部位击人。此拳劲力顺达,接触点小,威 力大(图2-3)。

四、鹰捉手

在心意六合拳中鹰捉手主要用 于提、拿、抓、带。鹰捉手要求,虎口要 圆,大拇指第一节内扣,食指伸直微 曲,中指、无名指、小指内扣,手心要凹

第二节步法

步法有:寸步、过步、垫步、快步是也。

一、寸步

在技击中距离一米左右时多用寸步,即行进中后脚催,前脚 进;前脚落地,后脚向前紧跟半步,这时位置仍是前脚在前,后脚 在后。如:右脚在前,左脚在后,进步时右脚先离地,但不是右脚 向前迈进,而是左腿向前蹬劲,催右脚向前进步,当右脚落地时, 左脚向前紧跟半步,这样还是右脚在前,左脚在后。

二、过步

在技击中距离两米左右时,多用过步。即在行进中,后脚抬 起过前脚,向前迈进一步,另一脚跟进半步为过步。如:右脚在 前,左脚在后,左脚向前迈进一步,右脚变后脚跟进半步。第二步,右脚向前迈进一步,左脚跟进半步。

三、垫步

在技击中距离为三米左右时,多用垫步<JP进前步,过后步, 另一脚跟进半步。如•.右脚在前,左脚在后,右脚向前进一步,左 脚急过右脚向前进一步,右脚再紧跟半步,成左脚在前,右脚在 后姿势。

四、快步

在技击中距离四五米以上时多用快步。如•.右脚在前,左脚 在后,先进右脚,左脚再过右脚向前进一步,右脚过左脚再向前 一步,左脚跟进半步,落势时,右脚仍在前,左脚仍在后边。快步 者要前脚箭般迈出,后脚平飞而去,如马奔虎践之势击敌人。拳经云:“右腿惟起左腿随,左腿未落右腿追,右腿未落左脚随,虽 然两脚分前后,不胜两腿胜一腿”。

四、快步

在技击中距离四五米以上时多用快步。如•.右脚在前,左脚 在后,先进右脚,左脚再过右脚向前进一步,右脚过左脚再向前 一步,左脚跟进半步,落势时,右脚仍在前,左脚仍在后边。快步 者要前脚箭般迈出,后脚平飞而去,如马奔虎践之势击敌人。拳经云:“右腿惟起左腿随,左腿未落右腿追,右腿未落左脚随,虽 然两脚分前后,不胜两腿胜一腿”。

一、溜鸡腿

心意六合拳十分重视鸡腿功的练习。拳谱云:“步步不离鸡 腿,把把不离鹰捉练拳不溜腿,到老落个冒失鬼”。在与敌交 手时,速度的快慢,步伐是否灵活有力,都与溜鸡腿有着直接的 关系。通过溜鸡腿的练习,可达到速度快,步伐灵活,进退平稳自 如;后腿蹬劲大,前脚踩劲足是技击中取胜的关键,所以要想有 必胜的把握,就要在溜鸡腿上狠下功夫。

溜鸡腿时周身自然下沉,含胸拔背,收臀-肛,肩下沉,头上 顶,两腿弯曲,十指抓地,二膝内扣,剪股裹裆I双腿磨胫摩踵,踩 踏而行。开始练习时,动作可适当高一些,练一段时间后,随着腿 部力量的增长,可逐步放低架子。刚开始两手不必做动作,两手 放松下垂于身子两侧,像平时哄鸭子时的架势一样。每步迈出 时,后腿都要有前催之意,走动时身体不可忽高忽低,步子可由 慢到快。溜鸡腿时,如能在沙滩地、或农村刚犁过的土地练习效 果更好。

通过溜鸡腿的练习,可进步平稳、灵活,并能产生强大的向 前催动力。开始练习时手可不必做动作,练习一段后,步子走熟 了,上边手和身法可任意做。溜鸡腿时路线可走直趟,也可转圈, 练一段后也可转九宫,也可将心意把中的任何一把作为上边的 动作随意加入,也可福插自己设想的需要,加入十大形中的任何 一形。

二、转九宫

转九宫是按图上所标的9个方位顺序,从1到2到3直到 9,用实线表示去时的路线,然后再从9到8到7直到1,回来时 用虚线表示。练习时可从1到9,再从9到1反复练习,下边用鸡 形步,上边手法动作、身形可按拳经“操练时面前无人似有人”的 原则随意加入。

转九宫时除用溜鸡腿外,也可把寸步、过步、垫步几种步法 根据自己的假设和练习的需要随意加人。如从1到2时可用溜 鸡腿,从2到3时,假设3是我所击的目标,可根据两点间的距 离,确定所需用的步法,如有四五米远,可用垫步、快步快速而 去,用双把攻击。其他的转法都是如此。转九宫时,鸡步和几种步 法配合,或进或躲,打顾结合,身法在九宫位置中任意变化。如此 练习对鸡腿、步法、身法都会同步提高,如长期练习转九宫,必能 达到步法快、身法灵、动作活之目的。

第四节鸯提基本功


一、抓掌扣指

练习抓掌时可站马步,双手握拳放于腰间,手心朝上,周身 下沉,右手变掌,从腰间向左方伸出,手心朝上,有起躜之意;然 后手掌向左自转,变成手心朝下,并慢慢地均匀向回拉,五指在 手往回拉时,一节一节地向里卷扣成拳;在手拉回的同时,用鼻 排气,牙要叩,舌要顶,意要领,指要扣,力要狠。如此左右手反复 练习。平时练拳时握拳如卷炮,出掌时中指、无名指、小指都要有 内扣之意。通过长期的练习,可使五指产生很大的抓、捉、扣劲, 两手随时都有捉扣之意,也就是拳经所言:“把把不离鹰捉”。

二、抓铁球

可选一圆形铁球,重量根据自己的情况而定(5千克~ 7. 5 千克)。练习时用五指抓住铁球的上半部,手心朝下,然后手向上 提起铁球后,五指松开,另一手迅速在空中抓住铁球的上半部, 使铁球不落在地上。铁球重量可由轻到重。如此双手交替抓球, 重复练习,使五指产生强有力的抓劲。

三、抓沙袋

用细帆布做一个小袋子,约能装5千克〜7. 5千克铁沙或 沙子,然后把口缝好,用手指抓起沙袋,往高处抛去,当沙袋落下 时,用另一只手抓住沙袋,使沙袋不能落地。如此双手反复练习, 久练功自成,抓力自然大。

第五节給填功

蛤蟆功是初级阶段对胳膊、膝、腿、腰等周身劲力和协调性 配合的一种练习,容易学,长功快。

第一动

两腿跪在地上,两脚面平放在地面上,两肘着地,两膝与两 肘接触,两小臂平放在地面上,两手伸开,掌心平放在地面上,两 手所按地的位置与两脚所接触地面的位置就是以后练习蛤蟆功 时的固定位置,距离不能变,两手之间、两脚之间的距离约0. 33 米(一尺)

第二动

两手按地,两脚前掌落地,两腿蹬直,臀部上起,脚、手、臀成三角形,但手与脚之间的距离,必须是第一动所定的距离,然后 两臂伸直,臀部尽量向后移

第三动

接第二动,两肩尽 量向后移动,脸尽量贴 近地面向下落,两脚向 前蹬劲,使身体慢慢向腹贴地前移,直到两腿 伸直、上身移至两手前 为止,由两脚和两手支 撑全身重量

第四动

接第三动,身体完全伸直,两手支撑全身重量,整个身体不 能着地,然后身体再沿第三动的路线,向后移动,顺序相反,先是 腹部沿地面向后行,再到胸,最后脸贴地面返回,两臂伸直,动作

复原到第二动。按以上顺序,可 根据自己劲力的大小来决定练 习次数的多少,通过锻炼,慢慢 地增加次数,由少到多。也可根 据自己的情况,用五指着地练 习

第六节心意六合拳动作要求


心意六合拳是我国的内家拳之一,所以对身法和动作要求 是很严格的,练拳时不论什么动作,都必须做到沉肩,坠肘,含 胸,拔背,尾闾上提,周身自然下沉,上下高度协调配合,一招一 式都要发自于心,行自于意,起为横,落为顺,起为钻,落为翻,动 作千变万化,始终保持内中平和之气。以上要求不可忽视,否则 虽习此拳,难得其艺,枉费心机。

一、沉肩

肩指的是两肩顶端高骨和肩关节。初学者应首先做到松肩, 松肩则气通,沉肩则气贯。如在练拳时肩部不能放松下沉,则气 血内劲都不能顺利通过肩而达到肘,再通过肘而达于手,而且还 会严重地影响整个上肢在运动中的灵活性。如能做到沉肩,则可 达到气血通顺,劲力充实,以便促使气血和内劲下注于涌泉,上 达于肘手,可以起到坚固下盘和增大上肢劲力的作用。

二'坠肘

肘在上肢之中是连接根节、操纵梢节的中间环节。练拳时要 求肘必须下垂,有下坠之意。力的大小在根节,达不达在梢节,中节是承上接下的关键部位,拳经云:“肩沉气贯肘,肘沉气贯手”, 如果肘关节不沉,则肘关节必空,肘关节一空,则整个上肢的劲 力就送不上去,这正如拳经中所言“中节不明x,浑身是空”、“中节 空节节空”的道理。所以在发力时,肩不催肘it无力,肘不催手手 不力,惟有以肩催肘,其气力才能贯肘,以肘催手,劲力才能到 手,练拳者有肘里藏千斤之说,就是此意。

三、含胸

含胸和拔背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如果胸不含,背也是拔不了 的,所以含胸有助于拔背。

含胸有助于呼吸畅通。含胸可使原来的胸部起伏式呼吸,变 为胸肋左右横向的呼吸。这样不但能使心肺、胸肋部位得到相应 的放松,而且也相对地增大了肺活量,增加氧气的吸人,使运动 者不会因运动量大而造成缺氧无力。气足则自然会有力。

含胸有助于内气下沉。含者虚也,含胸则气降,挺胸则气涌, 气涌会导致气逆上行,使心肺受上逆之气的排挤而功能失常。含 胸后,习惯性的胸部起伏式呼吸,就会改变成胸肋横向开合式呼 吸,呼吸量也相应增大,内气便自然得到下沉,内气沉者重心自 然下移,形成上虚下实,即胸虚腹实,下盘自然稳固,站立就会平 稳,如不倒翁一样,重心在下,上边空,把它推倒,它也会自动地 站起来。

初练含胸不可操之过急,更不可强行用力,使胸部向后凹, 这样不但不利于舒胸,相反会使心肺受到压抑而影响心肺的正 常活动,使人体缺氧或供血不足造成头晕、胸闷等症状。所以在 练习心意六合拳时,要正确掌握含胸的要求。

四、拔背

背指的是脊椎两侧,上至左右两肩、下至腰部以上的部分为 背。拔背就是指练拳时,不论是左右横向或上下纵向,都要有相 互争衡的拉劲。

横向的拔背,主要是通过扣肩来完成,两肩的内合和互拔, 可使劲力集中在脊椎骨的大椎部位而保持中正,并能将肩胛骨 的劲力传送到左右两膀。拔背也有助于含胸和内气下沉。

纵向的拔背,是从大椎至尾巴骨要产生一个上下互拔的劲 力,它可使背部肌肉得到锻炼,也可促使整个脊椎体的伸拔,这 对气通督脉、调合气血等都有很大的好处,并可使督脉之气顺利 上行,直达天宫泥丸,又可加大中节的束长弹性力。

总之,不管是横拔或纵拔,都不可使用拙力,否则会使整个 身体和四肢受到束缚,造成僵化而不灵活。

五、气沉丹田

练习心意六合拳时,必须做到气沉丹田,只有这样才能降低 身体重心,稳固和增强下盘功夫。气沉丹田能使呼吸之气在体内 的运行距离增长,通过深长的呼吸,增大氧气的吸入与水谷精气 的化合机会,产生更多的真气,使丹田气得到充实;在发劲时,意 动气达,声随气发,力随声落。气沉丹田还可促进肠蠕动,有助于 消化和吸收。气沉丹田者上虚下实,减轻心肺压力。总之,通过气 沉丹田的锻炼,可使下盘稳固,内气充实,促进新陈代谢,适应激 烈运动的需要。

六、尾闾上提

尾闾上提又称收尾。收尾和头上顶,可使整个脊椎产生上下 互拔的对挣劲力,使整个背部在伸拔和韧性、弹性方面得到锻 炼。

收尾可使气贯四梢而力达四梢,拳经云:“尾闾上提气贯四 梢,低则势散,固宜稍高”。

收尾有利于命门、尾端、丹田三点相抱聚合,不使劲气分散, 又可重心下移,稳固根基。收尾还可消除下蹲时尾部的明显角 度,调顺劲路,使劲力顺达,增大下肢对身体的支撑力。

在发劲之前,收尾还起着蓄气、储劲的作用。发放功力时,必 须以尾部发出的转抖,才能在发劲的一霎间,爆发出全身刚猛、 清脆的弹性抖绝劲。

七、腰要塌

腰塌者,不僵而灵(灵活于腰)。腰是连接周身上下中节的中 节,是上下左右转换的枢钮,如果腰部不能塌劲,总是很僵硬,则 周身不活,动作变换就困难,灵活、速度、虚实就无从说起。腰节 如果塌劲,在运动中,力不但能从腰节顺利上行,而且腰节还可 以发出强有力的束长弹性力,还可以在上行力的基础上,改变力 的方向,使上行力和腰节的旋转弹性力合一送往肩背。如果腰节 不松不活,运动时力到此就会因受阻而中断,动作慢而僵,在技 击中取胜是不可能的。

八、头上顶

头为周身之主,头上顶有冲天之雄,精气贯顶,后三关易通, 肾气因之可上达天宫泥丸,使督脉之气顺利上行,并使脊椎骨顺拔而使身体保持中正,否则身体东倒西歪,上行之气力就很难顺 利发放,ffil且还会因上身的左歪右斜使身体失重而重心不稳,重 心不稳则自身难保,就更提不上发力、放人和取胜。

第七节身形六势

一、鸡腿

鸡腿在心意六合拳中是很关键的,速度的快慢,发力的强 弱,都与腿有直接的关系。常言说:“练拳不溜腿,到老落个冒失 鬼,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拳经曰:“去意好似卷地风,消息 全凭后腿蹬,步步不离鸡腿”,都直接说明了腿的重要性。在技击 中腿的应用有明显的威力,腿如能做到速度快,蹬劲猛,动作灵, 踩劲毒,取胜是必然的。

鸡腿的动作是,双腿弯曲,两膝向内裹扣,剪股磨踵,脚膝摩 擦踩踏而行。双膝弯曲,下盘稳固,可保持关节附近肌肉的伸缩 弹性,使之动作灵活而富有弹性。双膝内裹,使裆部保护严密,中 门闭合,进退提落转换,皆应轻灵而干净利索。所以,练心意六合 拳要求步步不离鸡腿,习练者在溜鸡腿上狠下功是非常必要 的。

二、龙腰

龙乃三折九曲之体,身体左右盘旋,束裹旋拧,内活外顺,松柔灵活,首尾接应,劲力顺达,必须要有灵活的腰。心意六合拳取 龙腰之妙,而成龙腰之法。腰是人身的中节,周身是否灵活在腰, 左右旋转自如也在腰,缩身而起、长身而落,以及中节是否能发 出束长弹性力,都与腰有着很直接的关系,所以腰在心意六合拳 中是非常重要的,只有练好龙腰才可曲伸自如,旋拧收发,顾打 合一,收如伏猫,放如纵虎,变化莫测。龙腰在心意六合拳之重要 不可不知也。

三、熊膀

熊有沉稳之态,上肢膀宽背厚,力达千斤,行动沉稳;立起身 时,两膀松沉,上肢自然下垂,看似沉稳,却威猛逼人。熊膀是指 练拳时身体应做到,空胸、紧背、气沉丹田。背不圆则力不全。心 意六合拳取其真意,取法为拳。熊膀者,两膀内扣,两手上提,两 肘下坠。两膀内扣者胸自含,可开胸顺气,内气下沉,根基稳固。 肘坠者气能贯手,手为先行,根基在膀,膀不进则手怯而不前,膀 进则肩催肘,肘催手。两膀内扣者背自拔,拔背可使背部肌肉得 到充分锻炼,使之肌肉发达,膀宽背厚,劲力猛增。因此,熊膀之 法在内气下沉和上肢蓄劲发放中都有着重要作用。

四、鹰捉

鹰有捉拿之精,鹰动作极为敏捷神速,俯冲而下势若闪电, 捕捉食物速度快而猛,捉拿准而狠,爪如钢钩,抓则入骨。心意六 合拳取鹰捉之大法真意为拳,在练习中或与人交手,不论是抓、 拿、撕、拧、带都离不开鹰捉之法;在基本功上专门有练习指与抓 的方法;在掌法中,特别要求中指要扣,无名指、小指要屈,要时时不离鹰捉之意念的练习3拳经云:“步步不离鸡腿,把把不离鹰 捉”,“手去无空回,空回非奇拳”。十大真形中有鹰形,心意把中 有鹰捉把,身形六势取鹰捉之法,在劲意上鹰捉把又称为恨天无 把,形容此法有落如霹雳击地。心意拳把鹰捉定为收势之法,可 见鹰捉之法在心意六合拳中的位置。

五、虎抱头

虎为兽中之王,速度快,动作猛,生性凶狠。虎在快速扑食 时,两前爪向前平扑,上肢根部有沉塌之势,头在其后,起到很好 的保护作用。拳经云:“二手不离腮,两肘不离肋”熊出洞,虎坐 窝,两手莫离齐腮搁”(又云:两手莫离跻腮胳),都严格要求对头 的保护。因为头为人之首,在技击中胳膊、腿或其他部位即使击 断,一般不至于毙命,但头就不同,若遇重击,轻则倒地,重则有 生命危险。所以,在技击时攻击的重点是头,保护的重点也是 头。在心意六合拳中取虎抱头之法,就是要求练习时,不论是进 攻或是防守,必须保护好头部,不是消极的防护,而是时时处处 有保护之法,防护之意。

虎抱头,看似防守,实乃进攻意识很强的动作,虎抱头是虎 在快速扑食或搏斗时而出现的一种本能反应。所以,我们不能单 纯认为虎抱头就是为了防守,恰恰相反,虎抱头则是进攻的需要 和本能灵法的反应。有进攻之形,必有虎抱头之意。不论在任何 情况下,都要取虎抱头之内涵,练其灵法,使其意合与心,灵合与 体,手自能应心,势自能合意,头自可安全。

六、雷声

雷声在日常生活中有意无意地都被应用。如两军交战冲锋 时,喊声震天,奋勇冲击,气势逼人,使敌军闻声丧胆;平时多人 抬重物时,为使动作整齐,用力一致,都会共同发出“噴”或“嗨” 之声。在心意六合拳中,雷声显得尤为重要。出击时手随声落,气 随力发•,发声越大,发劲越大;气足力大,声响如震雷,发劲如炮 崩,既可提神壮胆,又有助于整体抖绝劲的发放。发力时,发声可 降低内压,排出浊气,保护内脏,因此雷声之法在心意六合拳中 起着提神壮胆、气血激荡、劲力惊炸、气势逼人和保护内脏的作 用。练心意六合拳,要想达到出手如放箭,发劲如炮崩,必知雷声 之法。

第八节心意六合举练功进程


 

一、站桩

练心意六合拳在静止状态下掌握好要领和要求,使动作得 到规范的训练方法叫做站桩。

心意六合拳动作简单,但要求很严、很细,在练拳时不但要 掌握动作的练法,还要掌握好全身上下的要领和要求。每个动作 都要做到:沉肩,坠肘,含胸,裹背,气沉丹田,腰塌劲,头顶劲,目平视,后脚蹬,前脚踩。也就是说要符合身形六势“鸡腿、龙腰、熊 膀、鹰捉、虎抱头、雷声”之要求。如双腿弯曲,后脚蹬,前脚踩即 为鸡腿;两肩沉劲,两膀裹劲既为熊膀;两手心内含,中指、无名 指内扣即为鹰捉;腰塌劲即为龙腰;头顶劲即为虎抱头;含胸时 气沉丹田,发声时气自丹田吐即为雷声。

通过一段时间的站桩,要领逐步明白,要求能够慢慢得到掌 握,并能逐步上身。练习站桩的目的,就是为了调顺劲路,给以后 盘拳和发力打下基础。如做双腿弯曲下蹲的动作时,由于下蹲使 膝部和大腿弯处形成了明显的角度,不但两腿的负荷过重,变换 不灵活,而且上蹬发力时缺乏弹性。如尾部内收,则可调整尾部 和膝部的角度,使其劲路顺达。如含胸可使内气下沉,根节稳固; 沉肩裹背,既有助于含胸,又可使劲力贯肘而达于手。初练时,这 些要领要求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如果直接盘拳,既要做动 作,又要想要求,掌握起来既难又慢,是不可能的。所以,初学者 只有在静止的状态下,把盘拳的要求逐一掌握,这样比在运动状 态下要容易得多。

如单把站桩时,右脚在前,左脚在后,两腿屈膝下蹲,重心在 左腿,尾要收,肛要提,腰要塌劲,头要顶劲,肩要沉,背要裹,肘 要坠,胸要含,气要沉丹田,两脚跟要向外旋劲,两膝要向内扣 劲,后脚要蹬劲,前脚要踩劲,右手在前,手心要回,中指、无名指 要扣,食指微翅要领,并要往远处伸劲,全神贯注、意念集中,等 等。这些要领须通过站桩在静止的情况下去调整,如直接盘拳, 有很多要求不容易做到,会顾此失彼,得意而忘形。所以,站桩练 习其一,可比较容易地掌握动作的要领要求;其二,可使拳架在 静止状态下得到规范;其三,可在静止状态下调顺劲路;其四,可 通过站桩,使身体各部分肌肉得到锻炼;其五,通过站桩,可使内 气下沉,减轻心肺压力,使根基稳固。

二、盘拳

通过第一阶段的练习,使动作规范、要领掌握以后,第二步 可以做定步的动作练习,也就是在步子不走动的情况下去练习, 使两臂、手、肩、腰、腿仍按某一动作的练法和要求作配合练习。

如右势单把练习,先按原站桩的姿势站定,然后腰向右旋转,右 手屈肘拉回,放于右面外侧,右脚在前,左脚在后;双腿屈膝下 蹲,重心在左腿;然后左腿蹬劲,腰节由原来的右旋变为向左旋 转,肩随腰旋,催右臂向外伸出,在手伸出的同时,前脚要下踩。 反复练习,由慢到快,首先从外形上要达到周身动作一致。在这 个练习阶段,要使所做出的动作达到整齐如一,也就是要做到手 脚齐到,而不是手到位而脚没有落地,或脚提前落下而手还没有 到位。只有思想上高度重视,做每一个动作都要使手与脚紧密配 合,才能做到手脚齐到。拳经云:“打法须要先上身,脚手齐到方 为真”。

在手脚配合一致的基础上,肩与胯也要达到配合,使全身的 动作合拍,变化整齐,达到一动周身无有不动,一停周身无有不 停。在动作一致的同时,还要注意做动作时一定要姿势端正,不 可前栽后仰,左歪右斜。“低头弯腰,学艺不高”,如果在盘拳时姿 势不端正,前栽后仰,低头弯腰,不但自己重心不稳,而且还会影 响左右旋转的灵活和动作的协调。这段练习重点是周身动作的 协调一致。不用力,而是用意。因为初习拳者,如果用力去做某一 动作,容易造成局部用力,而使身体歪斜。如单把在向前推掌时, 向前推出的意念过重,就会造成有意识地向前用力去推,而不是 身上发出的整劲,是单纯的肩催肘、肘催手去完成。心意六合拳 中要求,周身一动无有不动。一动均是周身的合劲。动作时,不仅外形动作相合,内在的气、意、力也要与外部动作协调配合。在心 意六合拳理论中提到•/‘心为君,意为相,周身各部皆为臣”。也就 是说,心一动,意要领,周身皆随。在心意拳中,动则不分先后,并 不是脚蹬后躯干再随,躯干动后梢节再动,而是动则周身齐动, 脚到手到,周身齐到。拳经云:“周身齐到方为真”。只有做到周身 动作的高度协调配合,才能给以后的动势盘拳打下基础,才能给 运动状态下盘好拳创造了条件。

有了以上动作配合的基础,下步就可以练习动势练法,动势 练法也就是盘拳。在动势练法里,盘练某个动作时,可采用任何 一种步型,也就是说,练单把时,步法可用寸步,或根据你所设想 的,反击对象距离之远近,采用过步或垫步。不管采用哪种步法, 在盘练时,都要做到上、中、下的高度配合。在这段练习中,仍然 不强调用力,而是要求上、中、下三节在外形动作上必须配合好, 不但要按以上的要求练好动作,而且下身的步法还要与上身的 动作保持一致。所以练习时进步、退步要和顺,步子变化要保持 平稳,不可忽高忽低,运动时两脚的位置也要摆正确,步子过大 变换不活,步子过小,有些动作落不下去。如前脚偏向一边,中门 合不住,对方容易直取中门;两脚在一条线上,则身子站立不 稳。在这段练习中,动作与步法纵横交错,并有各种各样的变化, 所以,除要求姿势正确、整齐以外,还要做到进退和顺,重心下 沉,变化平稳。

在下一步的训练中,除以上要求外还要着重意念和呼吸的 训练。因前段的训练重点是外形动作的配合,也就是“外三合”的 训练。此段盘拳训练要加入意念配合。动作变化幅度由大变小, 动作的发放距离由近变远。如单把第一动:右脚在前,左脚在后, 右脚尖上跷,脚跟着地,重心在左腿;右手屈肘上提至身体右侧, 两肩下沉,两膀内裹,上身束身下沉,腰向右旋拧。在做这个动作时,意想重心后移至左腿,左腿就像一个压紧的弹簧,只要一有 动的信号,他立即就会向上反弹。腰向右旋拧,这个拧劲不同于 我们平时锻炼身体的转腰,而是要求有旋拧的拧劲,又要有蓄而 待发的虚含灵劲,只要一有发射信号,立即会有一触即发之势。 收臀、沉肩与含胸使中节产生虚含裹合的上下束劲,就如裹紧的 炮,随时都有爆炸的可能性。由于在第一动时,周身上下处处旋 拧裹合,虚含待发,所以以上的动作该旋的、该收的、该裹的或该 束的都要做到位,幅度适当大些。在心意拳中处处都要有弹性, 成手练拳时,出手干净利索,有很好的爆发弹性力,而动作变化 幅度很小,内在发放劲力很大,发放距离很远。初练时应在外形 上适当加大变化幅度,通过锻炼,逐步使变化幅度变小,以至到 最后,只见身体略一抖动,爆发的威力却很大。所以在第一动练 习时,必须用意念去支配,不要只着重外形上的训练。

单把第二动:左脚蹬劲,右脚踩劲,脚催腰旋,腰发肩催,达 至于手。这段练习要求脚手齐到。虽然做动作时好像是脚先蹬, 劲力上行至腰,腰又旋力到肩,肩又催劲力到手,可实际上训练 要求不是这样。例如,很多人移动一个大的重物时,有在前边拉 的,也有在后边推的,不管他们前后距离有多远,只要指挥一发 出信号,前后左右所有的人都要同时用力,这个重物才会被移 动,这反应了大家的合力。否则,大家也都很卖力,但不是齐心协 力,重物是不会被移动的。练心意六合拳也是这个道理,不管你 的动作有几个环节,在往外发放的时候,首先周身动作要达到协 调一致,一动同时都动,不能有先后顺序。此外,练拳时应选好一 个目标,或在思想上假设一个目标,在向外发掌时,要意想我的 力和掌是向目标处发的,所以,不管是腿或腰或臂,周身的动作 目标都是一个,也就是说,心里一有发掌的意念,周身的运作要 一齐动。有了统一的指挥(意)和整齐的动作,才能反应出整体的 合劲。因为心意拳要发之于心,动之于意,所以意念是心意拳的 指挥者,此不可不知也。

练盘拳时意念固然很重要,但如何配合呼吸也是很关键 的。如单把第一动时,周身是虚、是束,也是蓄劲,呼吸应是吸气; 而第二动是实、是长,也是发放,呼吸应是排气。所以,前边提到 的含胸,气沉丹田,以及腹式呼吸等,都是为了给练拳和发劲服 务的,因为在动作时,能合理地运用呼吸,才能发挥超常,达到目 的,该吸气时,却排气;该排气时,却憋气,不但速度、劲力不理 想,而且长时间练习还会出现偏差。

通过以上练习,使意念、呼吸和周身动作达到高度协调,一 动无有不动,一停无有不停,一合无有不合,给下一步的发力打 下坚实的基础。

三、发力

前边的训练过程主要是外三合的配合,内在的因素也有。在 发力训练时,内三合就显得更为关键。前段动作的高度协调配 合,使周身上下一动无有不动,整体而动。发力训练时,一定要着 重于意念支配动作,这样发出的力是整体的,而且各部力的分配 也是均匀的。练习每一把,在动作高度协调配合的情况下,速度 由慢逐步加快。发力要选定一个较远的目标,在做第一动时,周 身要蓄劲,重心要往后移,腰要旋拧,躯干部要束,也就是周身要 虚,目视远处的目标,意念要想前边的目标,就是要击中的目标, 这样训练,才能把力发得远,穿透力也强,只有周身的束而虚,才 能更好地长而实6如平时向上跳时,都会很自然地向下一蹲,身 子一虚,然后向上猛弹,这样即跳得高,而且也很轻松。否则,周 身不放松,浑身用劲反而跳不起来,这就是虚实不分。虚阴也,实 阳也,虚实不分也就是阴阳不分。练拳发力也是这个道理,只有 虚才能更好地实,只有束才能更好地长,只有蓄而待发,才能更 好地发挥人体的潜能。不论是虚或实,束或长,蓄或发都离不开 意念的支配,只有意念放得远,力才能发得远。例如,你去掂一个 水桶,在你的印象中水桶里有半桶水,结果一掂,把水桶掂起很 高,自己也差点摔倒。原因很简单,你去掂的桶是空的,而你的意 念支配的仍然是掂半桶水的力,所以才会出现以上情况。因此, 平时训练时一定要把意念放远,通过长期训练,力才能发得远。 通过周身的协调配合训练和意念的放远训练,已使内在的气、 意、力和外部动作达到高度的协调配合,所发放的力已是整劲, 力的距离也已较远。下一步应用意念支配,使力在质上发生变 化,也就是由整劲向灵劲发展。整劲虽大,但杀伤力并不大。拳经 云:“练拳容易得艺难,灵劲上身天地翻;六合相合人难躲,遇敌 好似弓断弦”。也就是“心如炮药手如弹”,在发劲前,周身一虚, 意想自己就是一个裹紧的炮,一旦爆炸,全身各部的力同时发 放,如炮崩一般。训练发力时,还要注意前脚的踩动。周身向外发 力的同时,前脚不但要踩,而且还要有截劲。就像飞快行驶的汽 车一样,脚一截,一脚急刹车,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发力效果,如果 能掌握此劲,则会触人则翻。心意六合拳中常用“遇敌好似火烧 身”来形容发力时的顷刻效果。在练习发力时,包括盘拳到了一 定的程度,都要有动则翻,动则好像火烧身一样。盘拳时,要求虚 实分明,一举一动干净利索,弹、抖、颤、绝,每个动作都要有很好 的爆发弹性力,都必须是绝断劲,都要打出火烧身的灵劲,才是 心意六合拳的劲路标准。所以在盘拳时要进人状态,全凭心意下 功夫。有的人盘拳很下劲,拳架盘得也很好,但确发不出力来,特 别是发不出火烧身的灵劲,主要原因就是没在心意上下功夫。有 些人认为心意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只要下功夫去练,就会有功夫,这种想法是错误的。练拳的方法很重要,如果方法不对,就 不会有好的效果。如训练短跑运动员和长跑运动员的方法绝对 不一样,如果一样可能他们都不会有好的成绩。短跑运动员要的 是10秒内的爆发速度,运动员快速跑完100米后,停一阵再 来。可能他们停的时间要比跑的时间长,但训练方法是对的,所 以就会有好的成绩。反之,短跑运动员若像长跑运动员一样,一 跑就是几个小时,看起来下功夫很大,但成绩不一定好。这就是 训练方法不对。练心意六合拳也是这个道理,训练方法不对,想 在瞬间发出火烧身的爆发弹性劲是不可能的。心意六合拳强调 心与意的作用,下死功夫去练拳都能做到,但说到心意就困难 了。拳经曰:“练拳容易得艺难”也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我们不仅 在盘拳上下功夫,更要在心意上下功夫,“全凭心意下功夫”是武 林泰斗王培生前辈的一句名言。所谓整劲与合劲,不但要外在的 合,还要与内在因素相合,内在也就是心、意、气、力。要全神贯 注,意念集中,把意念与盘拳融为一体,身临其境,这样意念就会 与动作、身法高度配合,充分调动自身的潜在因素,练拳的效果 就不一样。时时处处有实战感,意念要高度集中,不能有丝毫马 虎,静则虚灵冷静,发则刚猛狠毒,出手如放箭,触人即翻飞。如 拳经云:“行如病郎一身疮,动如猛虎把人伤”。即平时走路或练 功不出手时,好像是一个周身是疮的病郎,周身每一个部位都不 会让你去碰;不动则已,动之如猛虎伤人,奇快而又狠毒。心意六 合拳要的就是这样的效果,所以在盘拳时虽然面前无人,但一定 要像有人一样,而且是与你拼命的敌人。你能进入这样的境界, 练拳才谓之认真。

心意六合拳的训练,是在心意的支配下,通过合理的盘练, 逐步调顺劲路,达到练功找劲的目的;通过练功找劲,逐步使人 体的潜能得到开发,使之达到最高的极限,这才是练习心意六合

第九节习武三总初学武术之人,当谨记三忌。三忌者,忌拙力、努气、挺胸提 腹。

一、拙力者

拙力则四肢百骸中血脉不能流通,筋络不能顺畅,手足不能 灵活,身为拙力所致滞,滞于何处,何处成病。

拳经云:“练时洁内华外”。因此,练拳时一定要做到内活外 顺,虚实分明,这样才能周身灵活,气血畅,速度快,发力抖绝,威 力无穷。如虚实不分,不但不能很好发挥,还会对身体造成很大 伤害。

二、努气者

努气则胸闷气满,肺为气所排挤,易生满闷肺炸之症。 拳经云:“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任何运动都与气有很大关 系,不论是意与气,或是力与气,都必须很好的配合,否则,会因 努气而减少呼吸,体内因缺氧而使内脏机能减弱,导致气血两 亏,头晕恶心,四肢无力,头重足轻。

快速运动时努气,肺部受到气的挤压,使心脏受到压抑,造 成心肺机能失常。发力时努气,又因力的作用,使内压很高的内脏及血管受到大力冲击而破裂,形成内伤。

有些习拳者不会合理地运用吐纳术,不能正确掌握意与气 和气与力的运行,会导致造成尿血、吐血、流鼻血。这些人下的功 夫越大,内伤越严重,如果停止锻炼,反而会好一些,就是这个原 因。

三、挺胸提腹者

挺胸者气逆上行,气不能归于丹田,两足无根,如心君不和, 百官必失其位,拳法依然。力和气顺,虚心实腹,久而久之,练至 绝境矣。

挺胸者气涌,提腹者气提。气涌者气不能归于丹田,则头重 脚轻;反之含胸者气降,气降者内气下沉,重心下移以固根。提腹 也是这个道理,由于提腹造成腹部内收,腹部之气挤于胸部,而 造成上实下虚,使下盘难于稳固,心肺受上涌之气的挤压导致心 肺失调,血气不畅,严重影响身体健康和练功效果。

所以在练拳时,必须掌握拳理要求,做到含胸拔背,沉肩坠 肘,气沉丹田,虚实分明,合理吐纳,以上三害便会得到解决。

浏览1,44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