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源远流长,种类繁多,门派纷呈。流传于河南、山 西一带的心意六合拳是其中颇有影响、极具特色的拳种之一。 此拳动作简单,但内涵十分丰富,功用无穷,特别侧重于实战和 技击,是强身健体,格斗防身的重要拳种。它虽在海内外均有广 泛的影响,但真正知其真意者,却人数有限。
相传此拳为南宋名将岳飞所创。岳飞刚毅多谋,智勇绝伦, 精通枪法。在长期与金人的战斗中,他逐渐将自己精湛的枪法, 演化出一套拳术。拳术吸收了岳家枪变化莫测、神出鬼没的特 点,独创了一套“心到意到,意到气到,气到拳到”的拳法。这套 拳法刚猛狠毒,变化无穷,以之授三军,则将士个个如虎添翼,
令金兵闻风丧胆。此拳时称“意拳”。
此说在清雍正年间,河南新安进士、心意拳师郑氏之徒王自 成《拳论的质疑序》中得到了肯定。更有心意拳颇有权威的传人, 山西戴龙邦曾在洛阳与马公学礼处为《岳武穆拳谱》作序,即《岳 氏意拳原序》,他在序中说《岳武穆拳谱》“意既纯粹”,“语亦明 畅”。又说“岳王精通枪法,以枪为拳,内立一法,以授将佐,名曰 意拳,神妙莫测,盖从古未有之技也。”这些都可以为上述传说以 资证。
岳飞被奸臣以莫须有的罪名陷害至死,岳飞死后,意拳亦随 之消声匿迹。稍知历史者皆知,南宋已降,直至明朝,统治阶级对 人民的防范甚于洪水猛兽,民间的兵武组织势难生存。因此,金 元时期意拳数代鲜有其传。它的流传只局限在一些隐士间和深 山僻野、远离统治者耳目的地方。直到明末清初,才有山西蒲州 姬际可,访名师于终南山,得高人指教,并得《岳武穆拳谱》,磨练 数载,尽得其妙。
姬际可,字龙峰,山西蒲州(今永济县)诸冯里尊村人。生于 明万历三十二年,卒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04—1684),享年80 岁。据《姬氏族谱》记载,姬氏系由山西洪洞县迁至蒲州。自第一 世姬从礼始,至姬际可的父亲姬训已是第八世。姬训生两子,长 名时,际可是其次子。际可幼时文武兼习,聪明而刻苦。青年时 期,正值明末乱世,兵匪如蝇,百姓命如蚂蚁,十室九空。姬际可 为了能在乱世中自卫,遂外出拜访名师,学习武艺。后于终南山 中遇一隐者,传以《岳武穆拳谱》,归后潜心研读,磨练数年,终于 悟其真意,掌握了意拳的内涵,并将其发扬光大,形成了一套独 特的拳路,后根据其特点,命为“心意六合拳”。
际可中年,明朝统治被推翻,他同当时很多深受儒家思想教 育的人一样,投人了抗击清军,恢复大明的武装斗争。姬际可曾、六贫等居于河南少林寺十年之久,至晚年方离寺归里,教授子孙。他的 后代称心意六合拳为“际可拳”,至今在山西永济一带仍有此称。
关于姬际可的生平故事,在他家乡一带流传甚多。据说他晚 年曾率领弟子与一伙来自河西、为祸已久的强盗决战,亲自歼敌 魁首,使这伙让黄河两岸百姓闻之色变的大盗从此作鸟兽散,从 而赢得了家乡人民的尊敬和爱戴。姬公死后,当地人为他建祠纪 念,名曰:“奉先堂”。堂中供奉他的塑像,身高六尺,长脸,白发, 长髯,着明代装,神态安详威严,人以“夫子”称之。乾隆五十五年 手抄本《姬氏族谱•卷二》在对姬际可的论述中称:“技勇绝伦, 老年破流寇于村西,手歼渠魁,人号神枪,训次子,字龙峰,传艺 河南,至今人以夫子事之。”
姬际可一生从学者众多,其中马学礼是心意六合拳在河南 流传和发展的祖师。
马学礼,河南洛阳人。生于清初,生卒年待考。回族,先住马 坡村,后迁北窑村,幼家贫,为人牧羊,性刚毅果敢,体敏捷轻健, 有习武之天赋。
他的家乡距少林寺所在较近,他每天放羊经常在漉河中游 “十方院”歇脚。在他13岁那年,此处来了一位身高六尺,长髯飘 飘,目朗神健的老者。那老者见马学礼体貌轻捷,与之交谈,应对 如流,便很喜欢。问他愿不愿学武,马学礼欣然同意。于是,那老 者教了他几招,不料小学礼很快学会,且非常熟练,并能领会其 内在精神,招招动作都非常到位,这令老者惊喜不已。遂之,老者 将终生所学全部授予马学礼,并嘱其认真磨练,日行不綴,十年 后到少林寺去“试功”。
自此马学礼苦练此拳,朝朝暮暮,寒暑春秋,无日少怠,十年 后觉此拳内在之意已然尽悟,打起拳来,顿觉心意神志、周身气节,甚至五脏六腑、经筋脉络,无不贯通,合为一气,发于拳脚,有 无坚不摧,无往不胜之势,故去少林寺“试功”,老方丈对他非常 满意,笑曰:“我与你师关系甚好,知你必来试功。”
以上虽有传说的性质,但在洛阳一带人人皆知,并载入《洛 阳市志•民族体育部分》。虽然此说中关于马学礼从学之师并未 说明是姬际可,但根据以下几点,可证实此事。
第一,据《姬氏族谱》中记载,“姬际可传艺河南,至今以夫子 事之”,而马学礼是河南心意六合拳鼻祖,姬龙峰的传人应是马 学礼。
第二,姬龙峰曾在少林寺居住十年,而马学礼居住的地方又 与少林寺并不很远。
第三,根据马学礼老家传说,马学礼13岁时在“十方院”遇 一隐士传授心意六合拳,此隐士是一老者,身高六尺,须发皆白, 号称“神拳”。而姬际可原籍所记载,姬际可身高1.8米,须发皆 白,人称“神拳”,此刚好吻合。
第四,际可在少林寺住十年,而马学礼家乡传学礼跟“隐士” 学艺七年,时间接近,而马学礼遵师嘱,苦练十年去少林寺“试 功”,而姬际可曾居住少林寺,马学礼试功后,老方丈笑曰:“你师 与我关系甚好,说你必来试功。”
由以上四点看,马学礼师于姬际可是有道理的。
从此,心意六合拳在河南有了第一代传人。
自马学礼以下,心意六合拳的传播脉络就十分清晰。
马学礼一生主要传人有张志诚、马三元、马兴三人。
马三元一孙河一丁四一吕金梁一吕青魁一吕瑞芳
马兴一支主要在洛阳一带流传至今。
张志诚一支流传较为广泛。张志诚(河南郏县人)一李政(河 南许昌)一张聚(郏县)一买壮图(鲁山)一 丁兆祥(午阳)、安大庆(陕西西安)、袁凤仪(周口)、李海申(宝丰)、尚学礼(周口)
安大庆一宝显亭(陕西)
丁兆祥、尚学礼传吕瑞芳(午阳)传漯河、郑州、洛阳、商丘、 驻马店、长治等地。
袁凤仪一卢嵩高(周口)后传至上海、江西等地,杨殿卿(周 口)后传至陕西,宋国宾(周口)后传至安徽等地。
吕瑞芳老师虽已归真,但本书作者——吕瑞芳老师的高徒, 为继承师志,弘扬心意六合拳之精髓,在漯河一带传艺授徒。
必须同时说明的是,在心意拳传承中的一位重要入物、山西 戴龙邦将心意拳传授给徒弟李洛能(河北深州),在李洛能之后, 称之为形意拳,至今仍在河北、山西一带流传。故有北形意、南心 意之说。
以目前心意拳在全国流传的情况来看,是知之者众,习之者 寡。这和心意拳本身长技击、重实战的特点所要求择徒甚严,“宁 可失传,不可乱传”的祖训有关。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 武术在强身健体方面日益突出,因此,宣传、光大心意六合拳这 个重要的拳种,使其扩大知名度,吸引更广泛的练习者,并不断 丰富它的内涵,以焕发新的生命力,成为广大心意六合拳传人的 共识。
鉴此,1999年12月,来自江西、江苏、安徽、北京和东北等 地的50多位心意六合拳不同师承分支的传人,在河南漯河欢聚 一堂,召开了全国第一届心意六合拳研讨会,共商心意六合拳发 扬光大、继往开来、振兴雄威的大计。大家追溯了心意六合拳的 发展历史,总括了它的现状,认为心意六合拳的传承一直奉行着 严格择徒这条标准,虽然在其交流传播上受到了一定的局限,但 客观上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心意六合拳的原貌。更重要的是,它在 各地的流传基本差异不大,这给后学者避免了门派各异、无所适从的不便但大家也认为,必须打破封闭保守的局面,在重视武 德,严格择徒的原则下,要大力宣传,使人们充分认心意六合 拳是我国传统武术文化中的一块瑰宝,是集健身、养生、技击为 一体的群众性的健身运动项目,弘扬中华武术,继承传统文化, 是我们这代人的光荣历史使命,认真完成这项任务,是每一位心 意六合拳爱好者的责任和义务。为此,大家一致认为,有必要举 行规模更大、范围更广、参加人数更多的心意六合拳交流大会, 从而为各地拳师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共同切磋的机会,以不断丰 富发展心'意六合拳的内涵,同时也可以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为 心意六合拳的发展和振兴,制定更全面、更切实可行的措施。大 家统一认识,共同要求于2000年8月在漯河举办全国首届心意 六合拳交流大会。
2000年8月,在漯河市体委、武协的大力支持下和广大心 意六合拳爱好者的共同努力下,全国首届心意六合拳交流大会 如期举行。来自全国的400多名心意六合拳爱好者集会于漯河 市,有许多人虽未接到邀请,但也闻讯而至;更有数名心意六合 拳的爱好者,自国外万里风尘,疾赴盛会。会议参加人员之多、之 广,以及与会者热情之高,大出组织者之意料。这是一次心意六 合拳盛况空前的大会,会上诸多代表进行了表演,相互观摩切 磋,发现各地的练习者所表演的拳路动作存在着不同风格。大家 互相交流、学习,了解各地心意六合拳发展传播的情况。
这次会议最大的成果是,与会者更进一步提出,社会在发 展,时代在进步,心意六合拳也必须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 开放自己,大胆吸纳新人,欢迎所有的武术爱好者参加到心意六 合拳的练习队伍中来。在保持心意六合拳动作特征和风貌的前 提下,采取科学的训练方法,大胆突破和创新,并要总结和建立 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这套理论体系的建立,其一,能够发掘、抢 救流落民间的那些散乱但且珍贵的武术遗产;搜集、整理有关历 代流传、口述的语言、文献、图片等方面的武术资料,对它们规 范、科学地进行组织、整理、归纳、记载和编撰,使其理论化、系统 化,让这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重新焕发青春。其二,让心 意六合拳借助于现代化信息手段,更快更广地向外传播,使更多 的人了解并参与。其三,保证了心意六合拳突破传统的师授徒 受、言传身教的形式,并且不致以讹传讹,失去原来的面目和真与会者最后一致认为,像这样的盛会今后要经常举行,它是 心意六合拳不断发展,保持其旺盛生命力的重要举措。相信随着 形势的发展,心意六合拳也必将迎来新的昌盛繁荣。
浏览1,70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