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尼苏达找到合适的大学就读,兄弟二人匆匆见面后,不得不再次分手。

从李小龙后来的发展看,这次分手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李小龙家人的本意 是,让李小龙与大哥待在一起,既能在生活上相互照应,也好让成绩优秀的李 忠琛指点李小龙的学业,看住这个到处闯祸的弟弟。如果事情真的按这样发 展,李小龙的生活就会从此改变,他所走的也许就是另外一条人生之路,振藩 国术馆会不会开办,李小龙会不会认识莲达,能不能在美国武术界打开一片天 空,都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这个世界很可能失去一位叱咤一时的功夫巨星 李小龙,而多了一个普普通通、可能现在还活着的李振藩。

半工半读的西雅图岁月

李忠琛走后不久,李小龙也离开了旧金山,前往位于美国西北的西雅图, 投奔李海泉的旧友周露比女士。周露比是有名的华人女社会活动家,在当地很 有一些名气,还开了一家餐馆。与文世伯一样,周露比女士并没有因为李小龙 是故人之子而对他另眼相看,而是要他签一份协议:李小龙每周必须在她开的 餐馆工作4小时,才能在她家借宿、搭伙吃饭。为了安顿下来,李小龙签下了 这份协议。

1959年9月3日,李小龙进入西雅图爱迪生技术学校高中部就读。这是因为 他英语不好,无法直接升入大学,不得不在这所学校补习一段时间,相当于大 学预科班。

在餐馆干活非常不易,那位周露比女士是个标准的“母老虎”,李小龙稍 有纰漏,就会对着所有客人的面对他大声训斥,把他完全当成一名劳工来使 唤。面对“老板”的吹毛求疵,李小龙硬生生压下胸中的火气,他知道现在不 是发火的时候,一旦跟周露比翻脸,丢掉的就不仅仅是一份工作,而是自己在 美国的整个前途。在餐馆打工的同时,李小龙也开始了自己在美国的学业。李 小龙在香港时根本不爱读书,但是到了美国后,他就像变了个人一样,不但改 掉了逃学的毛病,而且成了班里最认真的学生之一。

人只有在逆境中才会奋起,只有在吃过苦后才懂得珍惜。

李小龙曾在一封信中这样写道“赴美之后,我发现那些诸如恰恰舞等玩

意,皆属毫无意义的消遣玩乐;相比起来,还是读书实际得多,因为个人的将 来完全取决于学识。”

“威尔逊总统”号上的所见所闻和来到美国后亲身经历让李小龙在一夜之 间长大了,他开始试着收敛暴躁轻佻的脾气,开始懂得学习对自己人生之路的 重要性。尤其在语言学习上,李小龙更是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在餐馆打工也 让李小龙有了不少与外国人对话的机会,英语口语水平也因此得到了很大的锻 炼。李小龙能够强忍怒火和憋屈坚持留在餐馆,这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

半工半读很辛苦,也很充实,出身于富足之家的李小龙终于体会到了穷人 是怎样生活的。李小龙在另一封信中这样写道:“自从踏足此间,我再没有向 父母要过任何接济,而为了生计,课余唯有在餐馆里兼职。坦白说,日子确是 很艰苦。”

有压抑,才有爆发,18岁正是一个人人格形成完善的最关键时期,从李小 龙后来拍摄的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所扮演的大多都是一些有着鲜明性格的 草根英雄,他们所反抗的则是工头、无良老板之类的人物。李小龙之所以会选 择这个角度来惩恶扬善,可以看成是对这段时间生活的一种发泄,一种报复。

当然,这种内心的变化很难被外人所察觉,在大哥李忠琛眼里,李小龙变 得懂事了,能吃苦,还用功,全然不是那个横行香港街头的小霸王。李忠琢经 常会写信把李小龙在西雅图的生活状况告诉家里人,家人自然也是非常高兴, 看来把这个“顽劣子”放出去历练这步棋是走对了。

不过我们千万不要被李小龙表面的“顺从”迷惑了,他从来就不是一个逆 来顺受之人——忍耐,是被逼无奈;忍耐,是权宜之计;忍耐,是寻找机会。 只要机会一来,他就会寻找改变。

为了“脱离苦海”,在经济上完全独立,李小龙尝试着在外面找工作。在 美国,黄皮肤的人,尤其是华人是很受歧视,很不被信任的,因此找工作也很 难。几经周折,李小龙终于在《西雅图时报》谋得了一份折报的工作,就是每 天早上7点前将报纸送到订户的家门口。这份工作虽然轻松,但报酬也不多, 李小龙送完报纸后,经常会坐在马路边上,看着来来往往的人们陷入沉思。思

考是李小龙生活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对习武如此,对学习如此,对生活也是如 此。当时的李小龙是迷惘的,正如《士兵突击》里草原五班战士们说的,这曰












子看不到头,只能这么一天天熬着。

西雅图在美国是一座相对闭塞的城市,李小龙在报社兼职的消息很快就传 到了周露比女士耳中。周露比觉得李小龙吃在她这,住在她这,居然连个招呼 都不打就自说自话出去找工作是不可饶恕的大错,愤怒之余,当即找了个茬, 剥夺了李小龙服务生的资格,重新把他打发到厨房去刷盘子。

周露比绝对算的上青年时期的李小龙最痛恨的人,但是李小龙成名后,对 这段往事只是一笑置之,而我们的周露比女士,也对当年“虐待”李小龙之事 毫不在意。李小龙逝世二十多年后,有媒体找到了周露比,这位老人依旧“雌 威”不减当年:“我在照顾小龙的4年时间里,一向视他为亲生儿女,但他却 始终是那么粗野、无规矩,且不懂得尊重别人。我能够体谅习武之人因为缺乏 安全感而做出一些不可理喻的行为,但小龙那种靠故意伤害他人来宣泄情绪的 做法,我绝不赞同。他的脾气是否随着年纪增长而有所改善?对不起,我丝毫 感觉不到。”

周露比的话也许是一面之词,也许是她对李小龙根深蒂固的偏见,但是从 她对李小龙一如既往的态度可以看到,这位周女士也是个性情中人,丝毫没有 因为李小龙成为名人而人云亦云。周露比和李小龙有着同样刚直倔强的性格, 相处起来充满火药味,也就不足为奇了。

如果把李小龙在香港和在西雅图的学习、生活做一个对比,我们惊讶地发 现,二者竟然完全颠倒了过来:在香港,李小龙在学习上一塌糊涂,在校内也 是“恶名昭彰”,在校外却混得风生水起好不风光:在西雅图,李小龙在校外 的生活异常艰苦,在校内却是一名出色的学生,成绩也相当出色。

《无间道》里有这样一句经典的台词:“从来都是事情改变人,而人改变 不了事情。”

美国的生活改变了李小龙对待学习和知识的态度,却没有改变李小龙对人 生一贯的积极态度,更不能遏制他表现自己、展示才华之心。进入爱迪生技术 学校两个月后,李小龙就向校方提出开办交际舞班。这个建议虽然没有得到校 方的允许,但李小龙却获准在校庆典礼中表演他所擅长的舞蹈。李小龙觉得 这是一个让自己打出名声的好机会,于是花了大量心思在这次表演上。醉翁之 意

不在酒,表演舞蹈只是一个幌子,李小龙真正想要的,是利用舞蹈来展示功

其实,李小龙一直没有忘记曾经的功夫之梦,舞蹈只是一项娱乐,真正能 够让自己一鸣惊人的,只有功夫!在爱迪生技术学校学习期间,李小龙一直坚 持练武,还在住处绑了一个木粧,用来练习拳脚。那么,如何把功夫和所在 的学校环境结合起来呢?李小龙这才想到了跳舞,他要用跳舞实现“曲线救 国”,在缺乏经济基础和知名度的情况下把中国功夫亮出来,推出去。

校庆大会上,李小龙表演的“功夫舞蹈”赢得了满堂喝彩。所谓的“功夫 舞蹈”,其实是李小龙把咏春拳融入恰恰舞中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首演成功 给了李小龙极大信心,仿佛又让他回到了那段被鲜花和掌声环绕着的岁月里。 不久,学校又推荐李小龙参加“西雅图亚洲文化展”。

这无疑是一个比学校更大的展示平台,李小龙当即决定,把表演的节目从 “功夫舞蹈”改为地地道道的中国功夫表演。中国功夫在当时的美国还不为大 多数人所知,当李小龙来到位于先驱广场边缘的表演地时,很多围观者还在纳 闷,这个年轻的中国男子到底能带来什么精彩的表演。轮到李小龙出场了,一 出手,就吸引了全场的注意力。他的拳术,他的速度,他的敏捷,都是当地人 前所未见、闻所未闻的。

欢声雷动。李小龙的表演再次博得了满堂喝彩。

“这就是中国功夫吗? ”一个高大魁梧的美国黑人走向李小龙,他的名字 叫杰西•格鲁夫,前全美空军拳击赛重量级冠军,身高2米,体重220磅,是当 时西雅图拳坛的招牌打手。他向李小龙发出了挑战!

从体型上看,这完全不是等级的较量,观众也替这位身手矫健的东方人捏 了把汗。但是,李小龙却笑了——他等的,就是这样一个机会;他要的,就是 这样一个对手!

浏览83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