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尼苏达找到合适的大学就读,兄弟二人匆匆见面后,不得不再次分手。
从李小龙后来的发展看,这次分手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李小龙家人的本意 是,让李小龙与大哥待在一起,既能在生活上相互照应,也好让成绩优秀的李 忠琛指点李小龙的学业,看住这个到处闯祸的弟弟。如果事情真的按这样发 展,李小龙的生活就会从此改变,他所走的也许就是另外一条人生之路,振藩 国术馆会不会开办,李小龙会不会认识莲达,能不能在美国武术界打开一片天 空,都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这个世界很可能失去一位叱咤一时的功夫巨星 李小龙,而多了一个普普通通、可能现在还活着的李振藩。
半工半读的西雅图岁月
李忠琛走后不久,李小龙也离开了旧金山,前往位于美国西北的西雅图, 投奔李海泉的旧友周露比女士。周露比是有名的华人女社会活动家,在当地很 有一些名气,还开了一家餐馆。与文世伯一样,周露比女士并没有因为李小龙 是故人之子而对他另眼相看,而是要他签一份协议:李小龙每周必须在她开的 餐馆工作4小时,才能在她家借宿、搭伙吃饭。为了安顿下来,李小龙签下了 这份协议。
1959年9月3日,李小龙进入西雅图爱迪生技术学校高中部就读。这是因为 他英语不好,无法直接升入大学,不得不在这所学校补习一段时间,相当于大 学预科班。
在餐馆干活非常不易,那位周露比女士是个标准的“母老虎”,李小龙稍 有纰漏,就会对着所有客人的面对他大声训斥,把他完全当成一名劳工来使 唤。面对“老板”的吹毛求疵,李小龙硬生生压下胸中的火气,他知道现在不 是发火的时候,一旦跟周露比翻脸,丢掉的就不仅仅是一份工作,而是自己在 美国的整个前途。在餐馆打工的同时,李小龙也开始了自己在美国的学业。李 小龙在香港时根本不爱读书,但是到了美国后,他就像变了个人一样,不但改 掉了逃学的毛病,而且成了班里最认真的学生之一。
人只有在逆境中才会奋起,只有在吃过苦后才懂得珍惜。
李小龙曾在一封信中这样写道:“赴美之后,我发现那些诸如恰恰舞等玩
意,皆属毫无意义的消遣玩乐;相比起来,还是读书实际得多,因为个人的将 来完全取决于学识。”
“威尔逊总统”号上的所见所闻和来到美国后亲身经历让李小龙在一夜之 间长大了,他开始试着收敛暴躁轻佻的脾气,开始懂得学习对自己人生之路的 重要性。尤其在语言学习上,李小龙更是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在餐馆打工也 让李小龙有了不少与外国人对话的机会,英语口语水平也因此得到了很大的锻 炼。李小龙能够强忍怒火和憋屈坚持留在餐馆,这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
半工半读很辛苦,也很充实,出身于富足之家的李小龙终于体会到了穷人 是怎样生活的。李小龙在另一封信中这样写道:“自从踏足此间,我再没有向 父母要过任何接济,而为了生计,课余唯有在餐馆里兼职。坦白说,日子确是 很艰苦。”
有压抑,才有爆发,18岁正是一个人人格形成完善的最关键时期,从李小 龙后来拍摄的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所扮演的大多都是一些有着鲜明性格的 草根英雄,他们所反抗的则是工头、无良老板之类的人物。李小龙之所以会选 择这个角度来惩恶扬善,可以看成是对这段时间生活的一种发泄,一种报复。
当然,这种内心的变化很难被外人所察觉,在大哥李忠琛眼里,李小龙变 得懂事了,能吃苦,还用功,全然不是那个横行香港街头的小霸王。李忠琢经 常会写信把李小龙在西雅图的生活状况告诉家里人,家人自然也是非常高兴, 看来把这个“顽劣子”放出去历练这步棋是走对了。
不过我们千万不要被李小龙表面的“顺从”迷惑了,他从来就不是一个逆 来顺受之人——忍耐,是被逼无奈;忍耐,是权宜之计;忍耐,是寻找机会。 只要机会一来,他就会寻找改变。
为了“脱离苦海”,在经济上完全独立,李小龙尝试着在外面找工作。在 美国,黄皮肤的人,尤其是华人是很受歧视,很不被信任的,因此找工作也很 难。几经周折,李小龙终于在《西雅图时报》谋得了一份折报的工作,就是每 天早上7点前将报纸送到订户的家门口。这份工作虽然轻松,但报酬也不多, 李小龙送完报纸后,经常会坐在马路边上,看着来来往往的人们陷入沉思。思
考是李小龙生活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对习武如此,对学习如此,对生活也是如 此。当时的李小龙是迷惘的,正如《士兵突击》里草原五班战士们说的,这曰
浏览83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