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11月27日早晨辰时(龙时),在美国三藩市旧金山市的唐人街的中华医院里,李小 龙诞生。

1941年2月,李海泉把仅有3个月大的李』、龙搬上银幕,这就是李小龙的处女作《金门女》。

1941年3月底,李海泉举家返回香港。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李小龙开始了其动荡不安的童年。

1946年,6岁的李小龙作为童星,正式演出他的首部影片《人之初》,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1946年9月,6岁的李小龙进入了香港名校拉萨尔书院小学部就读。

1950年,10岁的李小龙主演了电影《细路祥》,影片后来被称为是50年代香港影坛的力作。

1953年,李小龙第一次在巷战中被人痛击而倒。

1954年,14岁的李小龙开始学跳舞,后获香港恰恰舞大赛少年冠军。

1954年,李小龙师从名师叶问,开始系统学习林春拳(WING CHUN)成为“街头小霸王”。

1955年,16岁的李小龙勉强读完初中,进入圣•查米耶尔书院的高中部就读。

1957年,17岁的李小龙代表校方参加全港中学校际拳击赛,在师兄黄淳梁的指导下,以娴熟 的“东方式拳击”大获全胜而得冠军名衔。

1958年,李小龙还拍了他离港前的最重要的一部影片《人海孤鸿》。

1958年11月,李小龙只身离开香港,抵达美国旧金山闯天下。

1959年1月,他离开了旧金山到了西雅图。同年,李小龙进了当地的爱迪生高级职业学校 补习英语

1959年,李小龙结识了后来给他在事业上以很大帮助的挚友木村。木村亦放弃了所擅长的 柔道而改学中国功夫,这时木村已36岁,他比李小龙大17岁。

i960年,19岁的李小龙在西雅图开设了他的第一间武馆“振藩国术馆”(“Jun Fan Gung Fu In- stituet)”,下决心要独创一门武术。

1961年,21岁的李小龙顺利考上了西雅图华盛顿州立大学(University of Washington),主修哲 学(Hiilosophy)

1961年,李小龙还把武馆迁到学校附近的一个停车场内。十多年后中国功夫风靡一时,正 是从这间不太起眼的小武馆开始的。

1962年,应朋友严镜海之邀,李小龙到奥克兰与其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并认识了柔术高手威 利•杰依。

1962—1963年,李小龙曾被美国政府征为预备役军人,准备开赴越战战场。

1963年,即在李小龙上大学的第三年,他认识了美国著名空大道大师埃迪•帕克和拉尔夫・

卡斯特,此两人均为李小龙生平中的关键人物。

1963年秋,李小龙认识了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学生莲达•爱米莉,这是一位具有英国和瑞士 . 血统的美国姑娘。

1963年,李小龙正式出版了他生平唯一的一本专著《基本中国拳法XChinese Gung—Fu)o

1964年2月,李小龙与莲达在西雅图教堂举行了婚礼。

1964年6月,为了到风气较开放的加州去发展事业,李小龙夫妇双双辍学。

1964年8月,李小龙携妻子移居加州,并与美藉华裔名家严镜海合办了一个“振藩国术馆”。

1964年,李小龙参加了全美空手道(Ka血e)冠军大赛,这是李小龙一生中的转折点。在这次 盛会中,李小龙结识了共同出场表演的美国著名武术家达尼•伊诺山度(Dan Inosanto)和著名跆拳道 (Jae Kwon Do)教育家朱瑞(Julian),当时朱瑞是32岁,李小龙23岁o后来,伊诺山度成了李小龙的 弟子;此外,在这次盛会中,李小龙还结识了成为良师、益友和高徒的两届空手道大赛冠军查克•劳 力士 (Chuck • Norris )

1964年初冬,加州长堤(Long Beach)举办的世界空手道大赛上,李小龙又应邀表演了自己的 独创拳法截拳道,且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这也是他功夫事业上的一次飞跃。在这次盛会上,与李小 龙一同表演的还有“美国跆拳道之父”李俊九。

1965年初,李小龙又从奥克兰搬家至洛杉矶,进了“20世纪福斯电影公司”的演员学校,进行 了为期一个月的正规表演训练。

1965年2月1日,李小龙之子李国豪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的东奥克兰医院。

1965年2月底,李小龙之父李海泉谢世,李小龙携妻儿回香港奔丧。1965年8月,李小龙一家三口离开香港返回洛杉矶。1965年年底,李小龙参加了美国电视连续剧《青蜂侠》的拍摄,任2号男主角。由于李小龙 演技出众,其风头压过了饰主角的威廉士 筹,而引起了轰动。1966-1967年,《青蜂侠》陆续播出,此后李小龙又连续在电影《盲人追凶》等片中客串演出, 并收了一大批名人学生为徒,如史达灵•施里芬、詹姆斯•高宾等。 1967年,李小龙在伊诺山度与泰德,王的帮助下,完成了《李小龙技击法        乌耶哈拉整理后出版并发         行

1967年,李小龙在洛杉矶贝尔区买下了一幢带有花草坪的住宅,并拥有了自己的穗产名 牌汽车。这一切是李小龙开始成功的标志。 ’'

1969年年初,李小龙写下了他著名的预言:“从1970年开始,我会赢得世界性的声誉……

1969年,李小龙客串演出了好莱坞米高梅公司的影片《丑闻喋血》,主演由其弟子虐f姆斯担 当

1969年,李小龙与施里芬共同策划的中国武功夫片《无声笛》告吹,这使李小龙在戏中担纲 主演的梦想成了泡影。

1969年,李小龙的女儿李香凝出生。1970年,李小龙因腰部扭伤而卧床达半年之久,在卧床期间他写出了《李小龙截拳道)(Tao of 一书的手稿,后来该书由其弟子吉尔伯特•约翰整理出版,并成了阐述截拳道武道哲学 及技术结构的权威性经典名著。

1970年,李小龙携妻子及儿女回香港渡假,并与香港电影界进行了初次接触,同时应邀在电 视台做了精彩表演.

1970年7月,李小龙受香港嘉禾电影公司之邀,回港签约,并去泰国拍摄了

《唐山大兄》一片。自此,李小龙踏上了其一生中最辉煌的从影之路。

1970年8月,李小龙还在华人武师陈阿金的安排下,与一位泰国名拳王进行了一次友谊性 较量,战而胜之。

1971年10月,《唐山大兄》在香港公映,结果该片打破了当地影片的最高票房纪录,李小龙在 _夜之间成了影坛中的“天皇巨星”。

1971年12月9日,李小龙在香港接受了加拿大名记者皮埃尔•伯顿的电视采访,这是他今生 中唯一的一次半小时的英语电视采访。

1972年3月16日,李小龙的第二部影片《精武门》公映,该片的票房收入达 400万港币,这是一部体现李小龙个人风格的影片,也是李小龙生平表演最逼真的一部影片

1972年夏天,李小龙认识了刚出道的丁佩。

1972年夏天,李小龙举家搬入九龙塘高级新居“栖(亦说为梅)鹊小筑”。

1972年春天至当年年底,李小龙曾牵头筹组“香港演员工会”,结果因孤掌难鸣而告吹°

1972年下半年,李小龙组建了自己的电影制片公司——“协和”,并自编、自导、自演了影片 猛龙过江

1972年12月30日,《猛龙过江》公映,在世界上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其票房收入超过了 500 万港元

1972年秋,《猛龙过江》刚停机,李小龙便又开始投拍《死亡游戏》。

1973年元月,李小龙放下手中的《死亡游戏》,而开始投拍美国华纳公司的《龙争虎斗》

1973年5月10日,在为《龙争虎斗》配音时,李小龙突然昏倒。

1973年7月20日,李小龙与嘉禾总裁邹文怀赴女演员丁佩家商讨《死亡游戏》剧本。晚9时 45分,李小龙昏迷不醒,被送入伊丽莎白医院急救,11时30分死亡。

1973年7月25日,在香港有数万人为李小龙举行了葬礼。

1973年7月28日,在美国西雅图湖景墓地,李小龙生前的亲友又为他举行了美式葬礼。

1973年8月19日,《龙争虎斗》在美国公映。

1973年10月18日,《龙争虎斗》在港公映,创下了史无前例的票房纪录。

1978年,由嘉禾公司与华纳公司补拍了《死亡游戏》,但这部片子并不成功。因为在这部片 中,李小龙的许多意念已消失殆尽,可以说中国功夫片的特色也早已荡然无存。

陈耀佳1953年10月生,广东顺德人,本科学历,副教 授。1980年至今供职于广州体育学院,从事民族传统体育教学 与训练工作。国际龙狮总会国际级教练员、裁判员、中国武术 国家级裁判员。武术七段位,中国龙狮运动协会技术委员会副 主任。获广东省’'武林百杰”称号。广东省非物质文化保护工 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图片8

曾以南拳对打获全国武术比赛对练冠军。受聘执教过广东 武术队和澳门武术队。多次随中国武术团出访丹麦、挪威、日 本、泰国、斐济、西萨摩亚、瑙鲁、苏联等十多个国家进行武 术表演。应日本、毛里求斯、印度尼西亚、中国特别行政区香 港及澳门的邀请前往进行武术讲学;1999年被派往澳门,担任 澳门庆回归《千人南拳》节目的总编导与总教练。多次参加国 内外重大武术和舞龙舞狮比赛的裁判工作。2000年和2005年分 别担任全国武术教练员援外培训班和全国高等院校舞龙舞狮培训班的教学工作。

已出版有《南拳对练》、《武术入门》、《南拳》、《中国南拳 系列规定套路(初级南拳、高级南拳、南枪)》、《南狮运动教 程》、《南狮》等专著和《武术技击法》教学录像片;为澳门电 视台“运动与健康”专题编导并主演了 15集《武术》节目;已 发表武术和龙狮运动论文十多篇,其中"对广东武术队优秀运 动员南拳风格特点的研究”入选首届世界武术锦标赛论文报告 会,“传统南狮运动演练内容之研究”入选首届中国龙狮运动论 文报告会并获一等奖。

林友标1966年8月出生,广东饶平人,副教授。长期从 事民族传统体育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国家武术一级裁判,中 国舞龙、舞狮教练和裁判。

1985年入读广州体育学院,师从陈耀佳先生学习中国武术 及南狮,尔后荣幸地成为先生学术研究的合作者。1989年至今, 供职于广州大学体育学院,得到更为便捷的学术研究条件和机 会。近年来,主持厅局级以上课题三项,其中“大型体育竞赛 市场的开放研究”获得广东省体育产业研究一等奖。在《中国 2 体育科技》、《体育学刊》、《体育文化导刊》、广州体育学院学报》、《中国老年学杂志》和《搏击•武术科学》等期刊公开发 表武术、舞狮专业论文十多篇。论文成果曾获得"第二届世界 传统武术科研大会” 一等奖、“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届城市运动 会科研大会”主题报告、“广东省第六届大学生运动会科研大 会”三等奖。合作专著有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南狮运动教 程》和广东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南狮》。

蔡李佛是我国传统武术流派之一,历史悠久,享誉海内外。 广东新会崖门镇京梅村人陈享(1806—1875),于道光十六年 (1836年)创立了蔡李佛拳派,后来在两广各地广泛开设蔡李 佛洪圣馆,晚清时期发展成为广东较大的拳派。陈享曾先后拜 陈远护、李友山和蔡福为师,学成之后,于1836年回到家乡, 在“缘福陈公祠"设立“洪圣馆”,开馆授徒。蔡李佛的众多门 徒受陈享进步思想的影响,以“洪圣馆”为主体的各地武馆, 成为晚清及民国时期不可忽视的地方民间武术组织。蔡李佛拳 肇始岭南,足迹遍及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许多国家和地 区,历经170多年的广泛传播,如今已成为中华武术的一大流 派。2008年,蔡李佛拳被列为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 录①。蔡李佛拳的发展史,是一部锄恶扶弱、保家卫国、抵御外 侮、爱国爱家的沧桑历史。

以姓氏命名的武术拳种流派,多数采用单一姓氏,而蔡李 佛以双姓氏与信仰兼备,显得尤为特别,这也可以看出陈享的 思想境界。陈享将生平所学,“得李公之李家技及蔡师之传,投 合化之,自成一家,且名之曰:蔡李佛,以为纪念。”他不以族 叔陈远护之"陈”姓加入其中,而代之用“佛",是因为三位师 傅均为佛门弟子,此乃谦卑。技涵物之理,拳藏兵之谋,武有 刚坚之嫌,拳有急勇之忌,不以武道、拳道之类命名,借“蔡 李佛”为拳之名,以彰显陈享尊师、明理之底蕴。

在2008年,广东科技出版社的陈毅华编辑,再一次把信任 的目光投向我们,希望能编写一本有关蔡李佛的书,以便为保

①国务院国发(2008) 19号,序号为808,编号项目IV36。. 护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弘扬岭南武术文化做点微薄的贡献。 欣然应允之后,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越来越发现自身知识的 浅薄和对蔡李佛认识的狭隘。蔡李佛已经远远超出武术运动技 术技能的范畴,跨入多学科的领域。她是一种"文化”,属于亟 待保护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能不能完成好对蔡李佛文化 的归纳、梳理和提炼工作,我们倍感压力。经过一番资料的收 集后,我们制定了以介绍为主,梳理为辅,适当提炼的基本写 作思路。蔡李佛的形成、发展和变化以及对社会进步所发挥的 作用,是蔡李佛的闪光点,作为本书介绍的主线。蔡李佛技术 门类齐全,内容广泛,限于篇幅,仅选择本拳系基本技术作为 切入点,间以内容和意境更具“文化”味道的“小梅花拳”为 套路介绍。陈享平凡与朴实的武学思想和拳法哲理,渗透于蔡 李佛的生命历程,适当的提炼有助于对中国武术文化的弘扬。

蔡李佛文化的价值在哪里?我们可以在郑文德先生的《英 雄蔡李佛》中得到部分答案:“谁敢比天高,横刀仰天笑?我自 横刀仰天笑,大浪淘尽多少英雄。大中华,五千载,论武功谁 英雄?莫等待,风流人物看今朝。蔡李佛门,四海归心。五洲 英雄,耀我中华;蔡李佛门,海纳百川,莫问英雄来自何方。 男儿奋发豪壮志,莫等萧萧两鬓丝。不引洪流东海去,奢谈赤 手留青史。”

学术上予以帮助支持的有中国当代十大武术教练陈昌棉恩 师,有原广东省武术协会常务副主席董德强师兄等,对后辈的 呵护至精至诚,我们铭记在心,没齿难忘。广东省蔡李佛拳总 会、新会蔡李佛拳会、佛山鸿胜馆等组织为本书提供了大量的 素材,广东科技出版社的编辑以及其他同仁,为本书的顺利出 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深表谢忱。本书的材料,充分吸收了前 人的研究成果,包括书籍、报纸、网络、视频、访谈、笔记等。 诸前贤奖掖后进,铺砖引路,令人敬仰。

第1童整李情的起兼

一、陈享的个人历程

陈享(1806-1875)字典英,号达亭,享年70岁,广东新 会崖门镇京梅村人。

蔡李佛是我国传统武术流派之一, 历史悠久,享誉海内外。道光十六年 (1836年),陈享创立了蔡李佛拳派, 后来在两广各地广泛开设蔡李佛洪圣 馆,晚清时期发展为广东最大的拳派6 陈享曾先后拜陈远护、李友山和蔡福为 师,学成之后,于1836年在新会城开 “永胜堂”药房,悬壶济世,同时传授 武艺。几年后,回到家乡京梅村并在 “缘福陈公祠”设立“洪圣馆”,开馆 授徒。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以洪 圣馆为“祖师堂”,并在两广各地设立44间分馆,从学者众。 蔡李佛的众多门徒受陈享进步思想的影响,以“洪圣馆”为主 体的各地武馆,成为晚清及民国时期不可忽视的地方民间武术 组织。蔡李佛拳肇始岭南,足迹遍及亚洲、欧洲、美洲、大洋 洲许多国家和地区,历经170多年的广泛传播,成为中华武术 的一大流派。2008年,蔡李佛拳被列为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 遗产名录。蔡李佛拳的发展史,是一部锄恶扶弱、保家卫国、 抵御外侮、爱国爱家的沧桑历史。

(一)拜帅当艺图片1

陈享幼年聪颖,爱好武术。1813年,年仅七岁的陈享随族 叔陈远护学习武术。陈远护是少林俗家弟子,镖师出身,曾师 从广东肇庆鼎湖山庆云寺的独杖禅师,为洪佛拳高手,晚年深 居于新会圭峰山等地。在陈远护的悉心教授之下,陈享十五岁 时已练就一身本领,并在崖西坑头村及新会周馆等处任教。 1823年,陈享投拜在新会七堡人李友山的门下,历时五年。 1827年,陈享远上惠州罗浮山白鹤观,拜蔡福为师,长达十年 之久。

陈享在《蔡李佛技击学》的序言中,详尽地叙说了自己三 段求师学艺的历程:

首拜族叔陈远护:

余少好勇,年七岁从族叔远护公游。公之拳术名 闻一时,门人以千计也。其独善余,每当人静夜深, 常以秘术相传授。会城有张氏者,重币乞公往就专席, 公荐余往。余以学问肤浅辞。公曰:吾之秋术汝得其 八成矣,复何畏焉?张氏亦坚恳再三,余因往教。就 席期年,生徒日众,坊邻年少闻风而起,凡茶肆酒楼, 朝夕闻技击谈也。

再拜至善禅师入室弟子李友山:

一日,闻邻街周氏聘得技师李公友山(李公为新 会人),且闻李公为少林寺至善禅师入室弟子,技击异 乎常,所闻蹴打之术,尤为精绝。余闻而异之,角技 之心怦然大动,因窥李公在某肆品茗,暗趋其后,思 欲紧抱其腰,掷之地下,以显余之技能。正李公之马 步坚稳,虽直立未尝作势,亦如落地生根。余尽平生 力抱之亦难得其双足离地,且李公双手一分身,略为

—转,举足一蹴,余身不由主,颠仆逾丈,幸无所伤。 余即起立,方欲有言。李公趋前,问曰:观子受蹴仍 不动容,知汝亦习技击有年矣,然所师何人?所学何 术?既欲角技,何不明以相约,出其不意、攻人之无 备者,非大丈夫所为也!余曰:余粗知技击,今闻先 生技术超凡,是以不揣冒昧,特来求教。至于吾师名 字恕不相告,盖余学之不精,非师术之不善,未可以 余之劣而损吾师名誉也。李公曰:余自信技击不劣, 故令汝仆,以瞪汝技,若蹴及要害则身命殆矣。言毕, 余遂•行。李公目送余,且自语曰:是子有此根底而不 肯虚心求教,以求深造,殊可惜矣!语已为之叹息者 再。闻其语者,转以告余,余恍然大悟,于是翻然悔 少年气盛,自贻厥羞,而技击之术,学问无穷,未可 尽地自限也。

于是,辞席而求学于李公之门。初见季公,公坚 不纳。余辗转请托,始允所求。且问之曰:弟子尚未 及身,师傅何以得知,岂脑后亦有眼耶?李公笑曰: 否,我亦人也,岂异于众。惟谙熟武术之人,耳目较 为聪明,上阵交锋,务须耳听八方、眼观四面,方不 致为敌所算。且人之奋力伸拳时,兴.有拳风,蓼未至 而风先到,虽未留意,到时亦能因风而闪避。顷间, 子之手虽未及我,然脚步声已于脑后,突如其来,知 有不利,是以先发制人起一脚,以作连捎①带打之计 也。此技殊浅,不过子因满意于进攻,而不留心于招 架,致为此蹴而仆矣。余闻其言,心悦诚服。其后季 公以余灵敏过人,转甚相停所擅长者,悉以相传。出 街游行,常邀附骥,从学五年。“捎”为新会乡音,与“扫”同。三拜还俗和尚蔡福先生:闻有还俗和尚 蔡福先生,由福建至寓罗浮,

医术精微,活人甚普,所医刀伤跌打等症,过手便痊。 李公以其跌打医术既精,技击料当兴•怀绝技。好奇心 切,因约余同往,以觇其能。既抵寺门,见一老汉翘 首门前,年近六旬,双目闪闪如电,询以蔡福大师是 否在寺。老汉自承为徒,师出医症将归,欣然请客入 座,在阶前煮茗款客。老汉以手劈柴,如折朽摧枯, 毫不着力。李公见之大疑顾余而言曰:是欲玄其技耳, 欲以力威之。视阶下有一藏臼,臼重千斤。季公遂将 臼边积泥鳌浮,徐起脚一蹴,臼如猴子之跟然,距离 原位数丈外,地为之陷。老汉观状微笑,缓步而前, 以手执臼,立缺一角,以手捺之,其石即成灰碎粉。 老汉以粉掷向李公前,笑谓之曰:君以小技卖弄人前, 何异于班门弄斧,乃敢向蔡某卖弄耶?故留此作纪念, 以为好胜者戒。

季公观状大骇,急逊谢而遁。蔡师亦一笑置之。 余因是而知此即蔡福先师,前称门徒者,伪也。季公 既退,余见其技胜于季公,即走前为礼,恳予收留。 蔡师难之,余长跪不起。蔡师笑曰:约法三章,一须 十年始准下山,二须技成后不许伤人,三须将石臼蹴 回原处,则故留此,否则无相扰也。余当时自恃力强, 仍恐力不逮,故欣然试之,举足一蹴,果将石臼蹴回 原位。蔡师颌首许留学,其后探知蔡师当年九十有六 矣,而体魄精神乃如五十许人。技击手之学,足使体 魄坚强,于斯可见。蔡师教授每一手法、足法,兴■教 以明意劲妙之奥。学者运动敏捷,规矩准绳,方教其 次。常谓:技击之为用,兴正、兴•捷乃可制人。余初

尝疑其薪而不予,及习之数年,余术与前大异,不禁 沧海巫山之感。又见蔡师所教之术,层出不穷,而学 之余,蔡师复以医药、六任等术相传授,乃加蔡师初 实无隐。而学者贵精不贵多也。

迨至学习十年。一日,蔡师对余曰:某实福建少 林寺僧,人祢烂头和尚福者,即某是也。时清廷,正西 藏,三年不伏。乃召少林三十六僧,不三月而伏平。 清廷命僧授以官,僧辞而不受,后为上忌。至雍正甲 寅年七月廿五晚焚寺,达摩禅师显圣,救出六人,福 亦在其内。因头发被烧,人号为烂头福之故也。少林 技击,六年为小成、十年为大成,今子之术及大成矣。 然此术本源,汝宜切记之少林拳术远祖为达摩禅师。 近祖觉远上人,驰心技击,期以训僧人勿使外务, 于是去游天下,遍访名师,得季叟与白玉峰二师,聘 回少林,互相研究至于精遣,少林技击遂集大成。其 后白氏剃度为禅,而李曳则未尝剃发。某自少林遇灾 后,匿迹于山林,自分抱此技术,长埋名山,以没世 矣。今得子而传之,此固子之幸,抑亦吾术之幸也。 惟是技术男精,只可自图保卫,慎勿以技凌人;既勿 滥相授,庶免挟武犯禁;亦要代代有传人。世间能者 极多,同门老前辈亦不少,今后处世更宜谦恭,为斯 术王占也云云

(二)避辛历程

陈享在罗浮山学成之后,辞别了恩师蔡福,开始了不平凡 的武道生涯。

余诺而志之。虽说学术有成,而相得甚殷,犹不 忍超然远别,稍有暇日仍往候教。余下山归家后,在 新会城悬壶问世,跌打刀伤等症活人既多,医名渐著

矣。乡中父老知余随师习技数年,再三恳请回乡传授 诸族人。余允诺,收拾县城医馆而设馆于京梅村。

余有北洋之行,抵埠承中国会馆之聘,当教席三 年,授技于华侨;其后返香港,为广东同乡会之约, 就教席三年;其后,又被聘于南洋广东会馆授教。及 余归乡时,蔡师已羽化矣。十年从学,获益良多,竟 判别仙凡,不可复见,今思之犹有余恸也。蔡师享寿 一•百一二龄,吾今年愈六十,而精神闪烁,步履稳 捷,无异少年,足证技击之有裨于身命。惟是学,须 ,盾序而渐进,若越阶而趋,反为伤害。后之学者,留 意为佳。计余生平所学,得之蔡师者为多,兹将编列 成书,名之曰《蔡季佛技击学》。意谓得李公之李家技 及蔡师之传,投合化之,自成一•家,且名之曰:蔡季 佛以为纪念。

据资料记载,1836年陈享从罗浮山返回新会的途中,路经 增城县境时,恰遇增城匪患成灾。当时主掌增城的知县杨先荣 及参将双达、汤骐照(新会人)等人领兵及组织乡勇围剿,屡 遭失败。无可奈何,知县只好张贴榜告,招募能者勇士。陈享 探明情况,在金牛都(今增城市正果镇)拜会同乡汤骐照后, 揭榜进见知县。一番运筹之后,艺高人胆大的陈享携带双刀, 率领亲自挑选的一拨武士,深入虾公塘等村庄的匪阵,左冲右 突,如入无人之境,将土匪打得落花流水,救出多名被困官兵。 初战告捷,陈享又与汤骐照一起领兵乘胜追击,全歼了占领增 城各村庄的土匪。事后,陈享被授予“忠勇侯”衔,并封号 “达亭”。

此后陈享回到了朝思暮想的故乡。因为清廷规定“不许汉 人习武”,陈享在会城开设“永胜堂”药店,悬壶济世,以蔡福 禅师所兼授的跌打医术服务乡里,与此同时,陈享开始苦心钻 研武学。年底,陈享秉承先师“重光少林术”的嘱托,在京梅

村“缘福陈公祠”暗中设立洪圣武馆,正式开始传授武学。两 广各处的武术爱好者闻风而动,纷纷投于门下,而京梅村就此 成为蔡李佛拳派的发源地。

1839年至1840年间,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到广东禁烟,在 沿海各地招募乡勇,培育抗击外侮力量,陈享从民族大义出发, 义不容辞地协助林则徐训练义勇水师。

林则徐被贬谪后,陈享带领众弟子返回京梅洪圣武馆。抱 着“以武强族”的信念,陈享积极宣扬“吾技进可御外侮、退 则强身健魄”的主张,一边悉心传授武技,一边抓紧策划洪圣 武馆组织发展的宏图伟业。

1845年,陈享仿效洪门组织,将“缘福陈公祠”的洪圣馆 设为“祖师堂”,开立堂口,招贤纳客。由于组织得力,发展迅 速,随指派陈大楫、陈典桓、张炎、陈燕贻、龙子才等多名高 徒分赴两广各地开设40多间蔡李佛洪圣馆,蔡李佛武馆也随之 成为赫赫有名的民间组织。

1854年,陈享参与了同门师弟陈松年在江门狗山发动的 “天地会”起义(俗称“扯旗起义”)。

1856年9月,清政府追捕起义余党,陈享被逼逃往香港, 辗转东南亚各地,以授拳行医为生。他精湛的拳艺赢得极佳的 声誉,蔡李佛拳术在东南亚一带广为流传。

1864年前后,他受侨居美国的陈氏联宗会的邀请,在美国 任教3年。1867年,年近花甲的陈享应香港广东会馆之聘,任 武术教头。

1868年,陈享落叶归根,重返故里。他专心研究武学理论, 将少林内外功法、跌打医术、佛家技击心法以及西洋搏击技法 等融会贯通,再结合自己平生多年的实战经验和教学体会,总 结编成《蔡李佛技击学》、《蔡李佛派练拳行动秘要》等书,成 为蔡李佛拳的经典之作。“不能以武学典著传,不足以自成一 派;不能以正直心志维系,不会流芳致远。”陈享以其精湛的武

功及对武学拳理的深厚理解,成为蔡李佛流派的开山之祖,一 代宗师。

1875年8月20日,这位杰出的武术家在家乡京梅村逝世, 享年70岁。

在海外漂泊的13年间,陈享展现出个人德艺双馨的傲人气 节,痛击恶霸基利士和挑战俄国大力士的两个故事,被传为美 谈。

1864年前后,美国旧金山有位名叫基利士的恶霸,恃技横 行,欺压华侨,勒索所谓年规,遇有拒交者,均遭他拳脚摧残。 华侨们忍无可忍,以中国会馆的名义聘请当时远在新加坡办馆 授武的陈享去主持公道。陈享恰好虚岁六十,花甲之年巅峰已 过,但他为了让当地华侨能够安心生活,为华人争气解恨,他 还是毅然受聘前往旧金山。

到达旧金山后,陈享就与华侨们一道与基利土谈判。陈享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力劝基利士取消年规、两相和好。但是 中国人温、良、恭、谦、让的传统美德却被基利士等视为胆怯 和懦弱,自以为是的基利士提出与陈享比武决斗。在立下生死 文书后,陈享不得不接受基利士的挑战。比武中,基利士杀气 腾腾,不断地用凌厉的拳脚猛攻要害,招招致命。陈享则是身 手灵敏,擅走活步,恍如游龙一般。基利士见自己拳拳落空, 便暴跳如雷,瞅着一个空当,猛地飞起右脚,使尽全身力气踢 向陈享心窝,说时迟那时快,陈享避其锋芒,随即一招“骑龙 扛掌”,将之抛到一丈之外。基利士不甘败下阵来,从地上爬起 立刻再战。陈享看准空隙用肘撞其胸口,致其胸骨折断,倒地 不起。在场观战的华侨出于气愤,一致要求将其毙命,以免后 患。陈享没有乘人之危,叫人将基利士扶起,安抚华侨:“基利 土也是练武之人,经此一劫,相信他能够弃恶从善。”此后近一 月,陈享不计前嫌,施用少林跌打医术给基利士治伤,直至其 康复。基利士完全被陈享的技艺武德所折服,在当地登报公开

向华侨致歉,并保证永远不欺侮华侨。自此,陈享的威名不胫 而走,名扬海外。他随后受美国当地陈氏联宗会的邀请,留美 任武术教师3年。蔡李佛拳艺正式在太平洋彼岸传播开来。

1867 W后,年近花甲的陈享应香港广东会馆之聘,任武 术教头。适逢港英政府兴建跑马场,为招揽生意,当局聘得一 俄国大力士在湾仔设擂台,公开挑战中国武术。当时在港的十 多名中国拳师与之打擂,均败阵而归。大力士目空一切,登报 宣称:“中国人无能,没有一人能敌过我的一只手臂。”陈享在 其众徒的恳请下,前往应战。因打擂是按西洋拳的规则,双手 戴上拳套,不许踢脚用肘,中国武术的手法受到掣肘。陈享是 愈老弥坚,沉着应战,运用闪电般的步法左闪右突,在避其锐 气的同时,暗中摸清对方的拳路和破绽。来回数十回合,体壮 如牛的大力士体力渐衰,出拳的威力开始减弱。陈享见时机已 到,看准对方破绽,躲过大力士的一记重拳,以泰山压顶般使 出“擂阴捶”,直插大力士的肋部,俄国大力士惨叫一声倒地。

浏览1,35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