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黔农民中发动起义的领导人和主要将领多为武林高手(表6-4),如张秀 眉、姜映芳、九松、马连升,战将蔡发春、杨荣等,成为滇黔农民起义的一大特 色。他们自己不但武功高强,还在起义前期的准备过程和作战间隙中积极组织起义人员练功习武,对提高他们的作战素质,对武术的传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 作用。
由于武功杰出的将领众多,本节只选蔡发春、杨荣两人作为个案分析。
蔡发春,云州回族,形貌魁伟,臂力过人。沉勇有大略,常习武事,舞关王 刀七I•二回合而色不变,由是人皆以“七二”呼之。性倜傥,广交游,乡里青 年多亲之;尚任侠,能济人之难,见不平事,必助弱锄强,不计己身之安危。蔡 发春父蔡黑老,长兄蔡遇春,弟得春,皆武勇善战,数I •人莫能敌也。后俱为起 义军将领。蔡发春为回民起义军之著名将领,深明韬略,骁勇善战,其战术多 变,常以百里奔袭,猛扑猛打,使对方仓皇失措,防不胜防。故其纵横滇西二十 余郡县,攻无不克,战无不胜。①每战必身先士卒,军将皆无敢后者,将士伤 病,必躬亲慰问,为之裹创抚痛,赏罚严明,是以人皆效命,所向无敌。与大司 藩李文学合作,三败清军于云弥之间。歼褚克昌之劲旅,不仅人和取胜,亦因地 制敌之超人战略有以致之!
杨荣,杜文秀大理政权主要将领。文武双全,性豪迈,广交游,有众望,被 推为大爷。虽非文武官吏,然亦一呼百诺,声势赫然也。拜荣为骤骑将军,统兵 略取附近州县,立功甚多。咸丰七年丁巳(1857年),率大理衍义军随扬威大都 督蔡发春征蒙化,继取景东、勘缅、顺云、保山、云龙、腾越等地,荣披坚执 锐,所到克捷,为发春所重。每临大敌、攻坚城,必以荣为先。发春殁,与诸将 并肩作战,收取迤西各郡县,战功卓著。“杨荣才略出众,勇冠三军,殊难力 敌。”谋勇兼备,治军严肃有威。令行禁止,违者虽将军、都督动辄斩首,不少 宽减。是以率「万之众如一人,指挥如意,每破大敌,克坚城,所向有功。庚午 岁(1870年)孤身脱走,率兵再战,数月之间,败清兵数百营。追奔逐北,清 营兵将闻风而溃,使苍洱局势转危为安。杨玉科《从军纪略》谓:“不知沿途收 集之兵,本惊弓之鸟,闻杨荣兵至,皆惧而逃。亲兵亦为所动摇,随之过半。是 夕余枕戈卧守营门,不许一人出入。漏将尽,巡视营中,只余文案营务数「人, 始知余遏于前,兵遁于后……”此于敌将眼中知荣作战,骁勇绝伦,实有先声 夺人之势,一时名将,无其匹偶。每战必亲率其敢死队为先,冲锋陷阵,所向披 靡,大有张辽合测破吴、薛仁贵纵横辽东之概。
武术训练活动备受关注
“用兵攻战之本,在乎一民”①,“军无习练,百不当一,习而用之,一可当 百”②。起义领导人深知打仗杀敌,要有战略战术和过硬武功。因此,在起义前 后,特别注重武功的训练。如姜映芳,赴湘学习武艺,练就“空手夺刀刃”的 绝技。返乡后,在剑河凯寨设馆授拳,并深入锦屏、三穗、台江等地传授武术, 结交了一大批习武农民。③映芳从中挑选精壮若干人组成常备队,亲自教练,余 者编为预备队,遣徒教练,无事种田,有事参战,同时雇请能工巧匠锻造武器。 每年秋收之后,各地宴请拳师,开堂散打。咸丰五年( 1855年),高禾、李洪 基、九松等举行起义时,就号召当年在六码头学习拳术的青年集结九结寨,杀牛 “议榔”,习练武术。因此,起义军练兵,人人都参加,处处是操场,既练杀敌 本领,乂练气量胆量。起义军训练的内容有拳术。这里流行着苗拳、侗拳、布依 拳、回回拳等众多拳种0这里的“猫儿拳”,“猴儿拳”等,敏捷急速,防不胜 防。器械中的棍术、钩钩刀、连枷棒、竹条镖、镇等就地取材,门类繁多,适战 性强,技巧变换,杀伤力大。为了提高实战技能,起义军常常以猛兽为目标,搞 实战演习。由-人站在高坡,摇旗吹角,众人听其指挥,锻炼适战本领。由于在 长期劳动中得到了很好的锻炼,都具有使用武器迎击敌人的技能。因而能“披 荆棘,捷如猿猴”,“左手持木牌,右手扶铁镖,口衔利刃,行走如飞”您,精于 技击。
滇黔地处边远,文教晚开,历史上曾长期处于母系氏族部落阶段(如纳西 族支系摩梭人至今仍保留着母系社会)。妇女较内地而言,受封建礼教的影响较 浅,许多妇女不裹脚,个性比较自由,有更多的机会和权力走到社会的前沿,参 与到更多的社会事务当中去。许多妇女也同铁血男儿一样习武,献身于革命洪流 之中,在革命斗争中充当着重要角色,涌现出大批像王囊仙、石乜妹、杜凤杨、 梭将、方姑妹的巾帼女英雄,是旧时代妇女中一颗颗耀眼的明珠。
她们武艺超群,智慧出众,叱咤风云,威震一方。如杜凤杨,她是中国清朝 咸丰一同治年间云南回民起义军的青年女将。历任大理农民革命军典军、元帅等 要职,参加过许多重要战役的作战和指挥①,作为云南回民起义军统帅杜文秀的 长女,杜凤杨从小跟随父亲征战,智勇双全,谋略过人。她奉命至征昆军中任监 军。“杜文秀以其女为帅,称帅小姐,率部下……兵四卜万,分三路攻省。”在 杜凤杨统率下的这支征昆军军容极盛,“戈矛耀日,旌旗蔽空,其声之盛,不亚 于曹操伐吴”。在寻甸之战中,她骑匹青马,奔驰在各个战场指挥,经过激战, 将清军各个击破。到同治七年(1868年)十二月|•六日,清军全面败退,连最 精锐的湘军果后全军也被她击溃,义军转危为安。杜文秀收养的义女杜鹃杨,也 “为女中之魁”②。杜文秀“教之以文,练之以武”③,“文武、经典胜凤杨”④。
苗族妇女梭将(? —1871年)。响应张秀眉起义,带领当地农民先后配合起 义军攻打夭坝土司、丰乐屯堡(大朗)。同治十年(1871年)|•月,清军大规 模围剿八寨厅境,进攻长塘等寨,梭将率众坚决抵抗。清军屡攻不克,遂施奸 计,谎约和谈。梭将不察赴会谈判,遭清兵暗杀,利刀刺中腹部,肠子露出肚 外。梭将愤极,负创挥刀奋力拼杀,亲手杀死清兵10余名后,壮烈牺牲。⑤
王囊仙,自幼习武,能以巫术为人治病,以宗教形式组织布依族人民起义。 战斗时,王囊仙常披甲率军迎战,奋勇当先。⑥由于王囊仙武艺高强,杀敌 无数。⑦
从江县样洞乡宰转村登央寨人方姑妹(1836-1911年),侗族。姑妹出身农 家,身材健壮,不善挑花绣朵,却好与后生们弄枪使棒。⑧家里有匹白马,她骑 走龙图、洒洞访友学艺,与六洞款队罗汉操习刀箭,练就一身武艺。咸丰五年 (1855年),姑妹投奔洒洞梁维干组织的款队。维干看到姑妹聪明能干,有胆有 识,不畏强暴,让她在独洞、塘洞、龙图一带组织罗汉队练刀习武,随时听召。
贵州省松桃厅大塘汛人(今松桃苗族自治县长兴区大寨寅)石乜妹(?一 1797年),清代著名的苗族女拳师、苗民乾嘉起义杰出的女英雄。石乜妹出生于 武术世家,从小习武,善鞭。青年时期,正逢苗民乾嘉起义的准备阶段,各地练 武成风,且。度作为全民族的武备活动来开展。石乜妹组织并亲自教习了一支女 儿队操练武功,兼以舞取神。当时,乂称这种操练方式为“登仙”。于是,石乜 妹便成了这支女儿登仙队的“仙师"a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冬,石乜妹随 同堂兄石柳邓及湖南永绥厅黄瓜寨石三保等首领欷血结盟,商量举行苗民大起义 事宜。嗣后,她亲手为石柳邓领导的黔东苗民起义军绣了五面战旗。乾隆六十年 (1795年)正月,苗民大起义总爆发以后,石乜妹亲自率领一支女苗兵投身到起 义战争的风云之中。贵州兵败以后,她乂跟随石柳邓转战湘西,在吴八月的旗帜 之下,与清军奋战了两三个春秋。她是苗族妇女的杰出代表和英雄。至今在苗拳 中还有“乜妹敬酒”的策手招式。①石乜妹的名字也随着苗拳的流传和发展而万 古流芳。
浏览1,74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