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黔各族人民有反压迫反剥削的光荣传统。从商周到民国,数T年来斗,争不 息。从唐宋起,有记载的斗争就很多。元明时期,伴随着中央王朝势力的不断深 入,民族压迫越演越烈,滇黔各族人民的起义活动逐渐增多,明清时期达到高 峰。当滇黔各族人民轰轰烈烈地进行反封建革命运动的同时,滇黔各地也爆发了 反对西方列强的群众爱国斗争。这场斗争一直延续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贵 州、云南各族人民大起义和反对列强的侵略斗争是近代中国人民武装反对帝国主 义、封建主义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压迫、兵荒马乱、民不聊生使各族人民 不得不投身于战争与武力之中,这无疑刺激和推动了滇黔武术文化的完善和 发展。

明清时期,滇黔的反封建斗争达到高峰(见表6-1)。明代,发生在贵州的 斗争有百余次之多,有的规模很大。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腊尔山苗人龙许 保、吴黑苗等领导的苗族起义,长达十四年之久,先后抗击明军卜六万之众①。 隆庆六年(1572年),广西怀远瑶族举事,贵州瑶族群起响应。这次瑶族的反抗 斗争,规模很大,对明廷震动也很大。这次反抗斗争涉及广西、贵州的广大瑶 族,不仅地区广,而且参加的瑶族群众以万计,前后延续三个年头,这在瑶族历 史上也是少有的。清朝农民起义的频率加剧。特别是在1850—1873年的咸同农 民大起义,起义范围以贵州为中心,波及滇、湘西、川南和桂北,仅贵州高原上 就先后爆发了三四I•次各族人民起义。其间太平军乂转战到贵州。各族起义队伍互相声援、并肩战斗,给封建统治者以沉重打击,影响分深远。

1840年鸦片战争前后,欧美帝国主义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对滇黔民 族地区的全面入侵,给各民族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面对英、法等列强的侵 略,1840年以来,滇黔各民族人民掀起了一场场轰轰烈烈的武装反教会、武装 反抗侵略捍卫西南边疆领土的斗争。

滇黔各民族人民连续不断的反抗教会的斗争,给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以迎头痛击,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从而保卫了各民族自身的民族权益。一些斗争 已从“反清复明”,改为“灭清剿洋”。如1906年,苗族吴朝俊聚集苗、水、布 依、汉等族1万余人打着“灭洋兴汉”的大旗,提出了 “杀洋人,灭洋教”的 口号,起来反抗,捣毁了教堂,杀了不少不法教徒。1907年,独山汉民及都江 厅苗民杨景玉、杨景连也起兵相应。在吴朝俊起义的同时,贵定罗发先(布依 族)也以“反清灭洋”相号召,“籍仇教为名”,率布依族、苗族等人民起义。 他们制刀矛、造鸟枪,捣毁洋教堂、讨伐民团,连战告捷。1907年,镇宁扁担 山韦仁兴、独山吴天祥、三都吴承忠、都江杨景玉及荔波、八寨(丹寨)、丹江 (今雷山)、清江、定番等地人民也纷纷起义,一时间参加反教会斗争的群众达 10万余人。

在捍卫疆土的武装斗争中,滇黔各族人民以大刀、弩弓、长刀、砍刀、铲 刀、杂箭、火铳等落后武器,利用深山丛林的有利地形,采取游击战术,击退以 洋枪洋炮武装的侵略者,从而取得了反对侵略、保卫疆土的胜利。如1900年, 英国侵略者侵占片马地区,当地保健族人民联合景颇族、白族、汉族民众在土把 总左孝臣的领导下,群起反抗,将侵略军逐出国境。1911年初,英国军队再次 侵入片马地区,左孝臣在抗击英国侵略军中壮烈牺牲。保便族人民在像像族管事 勒黑摄帕率领下,组成用弓弩、长刀、戈、火药枪等武装起来的“蓑衣兵”①, 奋力抵抗。俾像族人民的抗英斗争得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声援和支持。在像傣族和边境各族人民的打击下,英国被迫正式承认片马、古浪、岗房三个像像族村寨 是中国领土。在1961年签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缅甸联邦边界条约》中,缅 甸政府同意将属于中国的片马、古浪、岗房归还中国。

总之,尚武崇武的滇黔各民族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是中国近代反帝 斗争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给帝国主义侵略者以沉重打击,捍卫了西南边疆 的大片领土,而且挫败了英、法帝国主义经云南到四川,将其在长江流域的势力 连在一起,进而占领整个中国的阴谋,使中国乂一次免遭帝国主义瓜分灭亡之 灾,也使滇黔人民高超的武功和英勇无畏的精神得到了充分发挥。

以秘密结社等组织和发动农民起义

唐宋以来,特别是明清时期,农民起义规模越来越大,组织的也越来越严 密。秘密结社往往成为发动农民起义的有效方式。秘密结社,也称秘密社会,学 术界习惯从类型上将其分为以白莲教为主体的教门系统和以天地会、哥老会为主 体的会党系统。两大系统是“历史上一些下层民众为了谋求精神寄托或生活互 助,在秘密状态下结成的各种名目不同的社会群体或组织”。教门,乂可细分为 “会门”如大刀会、小刀会等和“道门”如先天道、九宫道、一贯道等。它们 “是社会中一部分人为了寻求经济互助、精神寄托或为实现某种政治目的而结成 的反社会团体。”会党,乂称帮会,是一种以开堂、结盟拜会的方式招募群众, 崇尚忠义,以散兵游勇、江湖侠客为首领,以破产劳动者为主要成员的游民结社 组织。

地处偏远的滇黔两省,民间秘密结社组织形式多样,这里不但有白莲教、天 地会、哥老会等著名的大型结社,还有较小的地方性组织和某些著名结社的支脉 派别,被当权者称为“教匪”、“斋匪”、“缘匪”、“榔匪”、“号匪”等。《湘军 记》中称,总其名有六:苗匪、教匪,曰黄号、白号,其小者曰桢匪、狎匪。其 他滥练、游勇、逆回、悍夷,揭竿踵起者,不可枚举。①教匪者,其魁数十,其 徒党数万。②它们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充当着主要的角色。因此可以说发生封建的武装斗争中,有许多是由秘密结社发动和领导 的。秘密结社的教首与骨干组成了领导集团,广大农民在秘密结社的领导下,构 成了起义军的基本力量。如:

白莲教徒派出易文、老茶等人向石柳邓讲述一些白莲教的教义,宣传种种反 清道理,使石柳邓的政治眼界大为扩展,观察形势的能力大有提高。随后,石柳 邓采用白莲教的宗教形式发动群众。①咸丰四年(1854年),贵州桐梓县杨龙喜 利用白莲教的组织,在黔北起事,攻占桐梓、仁怀等城镇。

咸丰五年(1855年)在贵州都匀发动起义的罗光明为斋教②领袖。

灯花教③教主刘仪顺巧妙地利用各府州县绅耆组办团练的机会,实行“借团 行教”,“以教办团”,发展信徒,用教来控制团练。

独山布依族农民起义领导人杨元保与余光裕、杨官佑、舒裁缝等有志之士都 是天地会成员。④姜映芳在起义前,结识天地会会员陈大禄,于咸丰五年(1855 年)在织云秘密成立“天地会”(后创立“太平教”),宣传“反清复明”和 “均贫富”的主张。

著名农民起义英雄岩大五、祝万春、何玉堂都是哥老会成员。方显在《平 苗纪略》一书中记载了苗族“议榔”在反抗斗争中所起的作用。“各族农民起义 军将领相邀云集台拱展梅尼杀牛合榔……推举首领,制定榔约。”⑤张秀眉被推 为首领,在他的带领下,进行了历时「八年的起义斗争,沉重地打击了清王朝的 反动统治。

韦朝元在清嘉庆二年(1797年)正月起义前,利用“过阴”⑥和教练拳术 的办法组织群众。迷惑了统治者的警惕,掩护了革命活动,保护了群众,同时培 养了大批精通武艺的骨干。

而杜文秀在起义前,就投于蒙化(今巍山)小围埋掌教马七伊莫(马朝珍)门下,和武教师蓝老陕及勇士马金保、马天有、马云霄等以开茶馆为名,实则秘 密结盟,宣传洪秀全金田首义事略,成立起了联络各地豪杰的“忠义堂”和 “永胜堂”,演武习兵,待机举义。忠义堂的前身是义学堂。义学堂的创办者是 马天有、马天顺等弟兄兰人。马天有是大围坡村人,会武艺,家资殷实。相传杜 文秀避难成都就是得到了他的资助。马朝珍家有兄弟七人,他排行第七,他的大 哥是清真寺的教长,他武艺高强,是个文武全才的人物°通过他,杜文秀先后认 识了云州的马旭,下关的马名魁,大理的杜万荣,太和的张子经、杜老满等人。 他们以义学堂避人耳目,白日读书、夜晚操练,结交各方有志之士,秘密联络, 暗中组织反清活动。义学堂影响越来越大,各州、府、县有志之士相继来投。大 约在道光二年(1850年)前后,马朝珍等人在义学堂的基础上成立秘密帮 会一忠义堂。后来,还吸收了如陕西武士蓝金喜、云州武士蔡发春等外地领袖 参加领导,为起义做好准备。①哈尼族武术家田以政在举行起义前,以“习武”、 “布道”为名,遍游他郎、威远、新平、景东等地,广交朋友,向贫苫农民宣传 “杀尽汉宫庄主,推翻满清”的主张。②这种做法在起义之前的酝酿以及发动阶 段,所起的积极作用非常明显。

因此,秘密结社与滇黔轰轰烈烈的农民斗争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在战斗中紫 密配合,“每出战,教七苗三,战则依苗铢为助……有小挫,则苗教大出,祉声 满山谷”③;“教匪堪黯,常阴结悍苗为外援;苗贼阴狡,则附和教匪为牵制”④; “攻苗匪、则号匪梗其中,击号匪,则苗匪继其后”⑤等等。元明清时期,由于 社会各种矛盾激化,滇黔各种结社组织大量涌现。这些结社组织出于斗争的需 要,几乎无例外地习拳练武,壮大自己的力量,有的就直接被称呼为“拳匪”。

浏览1,14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