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园三结义是《三国演义》中的第一个故事。提起刘备、关羽和张 飞,人们总是会联想到他们早年在涿郡张飞庄后那花开正盛的桃园,备 下乌牛白马,祭告天地,焚香再拜,结为异姓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 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人们一直传诵着这个故事,也一次次有人效 仿着焚香结义。
张飞是刘备的同乡,其故里忠义店与楼桑村毗邻,在涿州城南十里。 忠义店原名桃庄,因刘关张“桃园结义”的故事而更名。今村中仍有一 口古井,相传是张飞卖肉存放多余猪肉的地方,井旁立有“汉张桓侯故 里”和“汉张桓侯古井碑记”两通石碑。古井附近,还有张飞饮马槽。 据《涿县志》记载,古井附近即桃园结义旧址。忠义店曾建有张飞庙。 庙内有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的像。张飞的像最为生动,豹首环眼, 威风凛凛,旁置丈八蛇矛。在庙的大门上,有清乾隆皇帝御书的对联: “雄赳赳吓碎老曹肝胆,眼睁睁看定汉室江山”。
当下,一些研究者对三人结拜持怀疑态度,并引用陈寿的《三国 志•关羽传》中记载:“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 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三国志•张飞传》中提到:“羽年 长(张飞)数岁,飞兄事之。”《三国志•刘晔传》也说:“且关羽与备, 义为君臣,恩犹父子。”说明一则刘关张三人关系亲密的“恩若兄弟”; 二则是“恩若兄弟”而非结拜兄弟。对结拜的真伪超出了本研究论述范 畴,故不予论述。
九、“杯酒释兵权”
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夺得后周政权后,有鉴于唐中叶以来藩 镇割据,武将拔扈,不利于中央集权,乃与宰相赵普密商,决定削夺大 将兵权,即杯酒释兵权。
起初太祖以石守信等人都是自己的故友,并不介意,赵普就向他数 次进言说:“臣也不担心他们会背叛陛下,但是如果他们的部下贪图富 贵,万一有作孽之人拥戴他们,他们能够自主吗?”这些话实际上是提醒 宋太祖,要他记住陈桥兵变的事件,避免类似的事件重演。果然宋太祖 采取措施要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
961年8月22日(建隆二年七月初九日)晚朝时,宋太祖把石守信、 高怀德等禁军高级将领留下来喝酒。当酒兴正浓的时候,宋太祖突然屏 退侍从叹了一口气,给他们讲了一番自己的苦衷,说:“我若不是靠你们 出力,是到不了这个地位的,为此我从内心念及你们的功德。但做皇帝 也太艰难了,还不如做节度使快乐,我整个夜晚都不敢安枕而卧啊!”石 守信等人惊骇地忙问其故,宋太祖继续说:“这不难知道,我这个皇帝位 谁不想要呢?”石守信等人听了,知道这话中有话,连忙叩头说:“陛下 何出此言,现在天命已定,谁还敢有异心呢?”宋太祖说:“不然,你们 虽然无异心,然而你们部下想要富贵,一旦把黄袍加在你的身上,你即 使不想当皇帝,到时也身不由己了。” 一席话,软中带硬,使这些将领知 道已经受到猜疑,弄不好还会引来杀身之祸,一时都惊恐地哭了起来, 恳请宋太祖给他们指明一条“可生之途”。宋太祖缓缓说道:“人生在世, 像白驹过隙那样短促,所以要得到富贵的人,不过是想多聚金钱,多多 娱乐,使子孙后代免于贫乏而已。你们不如释去兵权,到地方去,多置 良田美宅,为子孙立永远不可动的产业。同时多买些歌儿舞女,日夜饮 酒相欢,以终天年,朕同你们再结为婚姻,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 相安,这样不是很好吗。”
石守信等人见宋太祖已把话讲得很明白,再无回旋余地,当时宋太 祖已牢牢控制着中央禁军.几个将领别无他法,只得俯首听命.表示感 谢太祖恩德。第二天,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赵彦徽等上 表声称自己有病.纷纷要求解除兵权,宋太祖欣然同意,让他们到地方 任节度使,并废除了殿前都点检和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司。
“杯酒释兵权”事件的背后,隐喻着中国历史上文治、武治的博弈理 论。盛世的文官重于武官,同品的文武二员.文员的地位总是高些。如 唐初处宰相地位的三省长官全为文吏,军权最高的兵部附属于尚I?省, 唐制中连一个与汉代太尉相等的武官也没有。盛世是皇帝一人的武力专 制.最高的军权操于一手.皇帝的实力超过任何人可能调动的武力。武 力虽是最后的条件,可直接治国却非用文官不可;文官若要合法的行政, 必须不受皇帝以外任何其他强力的干涉支配;若要不受干涉,必须有大 强力的皇帝作为后盾。所以治世文胜于武,只是一般的讲;归根到最后, 仍是强力操纵一切(雷海宗,2010)。 •,杯酒释兵权”很好地阐释了该 道理。
十、“镖不喊沧”
说的是过去南来北往的镖车,不管是黑道白道.也不管是水运路行, 只要是车到沧州、船过沧州,你必须扯下镖旗,悄然而过,不得喊镖号。 否则,无论你有多大的名头,多好的身手,只要在沧州喊镖叫板,保管 你栽个大跟头,丢尽脸面。
传说一,据《沧县志》记载:
清代,无论南北镖师,乃至皇亲国戚,只要通过沧州地面, 就要落下镖旗,不准喊镖。一日,一外地镖局通过沧州,高声 喊镖,没落镖旗.行至南门,被李冠铭骑马追上,李冠铭大吼 一声,纵身而起,双手抓住城门,把烈马用双腿夹起,马被悬
在空中唳儿峻儿乱叫,却动弹不得。镖客个个吓得面如土色。 李冠铭并没有给镖客出难题,而是一笑了之。
传说二,据《国术名人录》:
李凤岚,直隶沧州人,为清真教友 在沧州以治技名震
大江南北,故镖师压镖过沧州.向例不喊镖,以示同道尊敬之 意。某日有镖师过境.喊镖(汝泉按俗称喊镖趟子,有专书纪 载其一切规则,旁及各种黑话,其书即名镖趟子)过街,进北 门出南门,初无人过问,镖师意自得.以为沧州徒拥虚名耳。 或有诉于李者.李意弗善,乃以粪筐赤足着布衫布裤作乡民拾 粪状,绕至城南八里许,地名红孩口者,系运粮河湾,由镖车 之前面,以粪叉迎头铲粪。镖车来伪而不知者,镖师高声詈曰 老乡.欲速死乎,须即滚开。李则置若罔闻,铲粪如故,镖师 愈怒。下车走向李曰,尔小子聋乎,抑或寻对头耶。近前欲攫 李,意在至於河堤,方伸手,遽为李捉住右腕,用卷拿法掷镖 师於寻丈外,镖师目瞪口呆,右腕伤矣。镖师者,身强体壮, 虎背熊腰,远胜李十倍人皆为李危。镖师视李,瘦小枯干,似 无缚鸡力者,亦易之,所谓轻敌者败,信哉!李掷镖师后,乃 肩粪筐,驱镖车返城。客商出资治酒,宴全城武术家,镖师赔 罪始矣。时李年仅二七岁①。
传说民间传说:
清朝时.有镖船过红孩口,镖旗不落,在运河沿上玩耍踢
I 金恩忠,《国术名人录》,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版.第28〜29页。 健的小女孩一个飞犍向河心踢去,击落了镖旗,小姑娘飞身上 船讨键,一老者责备"孙女不懂事”,小姑娘破涕为笑,“人家 是闹着玩儿"。消除了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
通过该民间典故,至少我们可以管窥到:
其一,沧州一带习武风气盛行。汉时渤海郡(沧州前身)守龚遂曾 告示乡民“卖剑买牛,卖刀买犊”。沧州武林人士广纳东西之精华,融集 南北之风韵,随着习武之人的不断汇入,使得沧州武术门类和技艺更加 丰富。在国家审定的129个拳种中①,在沧州形成并广为流传的就占50 多个。上述传说一中的主人公李冠铭②,本身就是六合门的代表人物, 传说三的小姑娘飞身上船讨箱,更是功夫了得。
其二,京杭大运河纵穿沧境,带来的是沧州地域文化的变迁。京济、 京大要道贯通南北。沧州、泊头、郊州、河间、献县均为南北水旱交通 要冲,为京、津、冀、鲁、豫商品流通必经之地或商品集散中心,亦为 官府巨富走镖要道,故沧州镖行、旅店、装运等行业兴盛。各业相争, 必握高强武技才可立足。正如陈山所言:“宋以后的武侠,有相当一部分 存在于镖师之中。”③在明初的大迁徙中有许多武林才俊驻留侨寓沧州, 以作镖为业。还有一些失意的拳师和落难的侠客,也纷纷来沧,隐身镖 局,既可以谋生,又可以以武会友,切磋武艺。发展到清代,作为京津 南大门的沧州“东负沧海,西通燕赵,南接齐鲁,北拱神京,昔为边关 门户,今为漕运咽喉”①,“据水陆之要冲,擅盐嵯之大利,舟车辐辕,
- 20世纪80年代,国家体委下发的《关于挖掘、整理武术遗产的通知》,提出了 "流源 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指导思想,最终发掘出129个拳种,发展至今,木兰 拳等也被收录其中.
- 详见第三章《燕赵传统武术主要人物系谱传承》"李冠铭”。
- 陈山:《中国武侠史》,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196页。
® 清康熙十三年《沧州新志》卷之二,《疆域志•形胜》。 厘市殷繁”①,“贡赋仕进,行役商贾水浮陆走,凡赴于京师者都需经 至”。所以沧州镖局的生意更加红火,习武之风更加普及。清末,“镖不 喊沧”,已为南北镖行同遵之常规。“实则沧州一带,最出镖师,高人尽 多也”(万籁声《武术汇宗》语)。
其三,沧州一带习武礼教②的反映。沧州武林门户林立,各门各派 均重武德,讲礼教,遵门规。而且沧州人创立的镖局在同行中影响巨大, 如李冠铭创立的沧州成兴镖局、张德茂的玉勇镖局、佟存的天兴镖局、 大刀王五的顺源镖局等。其中大刀王五的顺源镖局最具代表性。据清人 胡思敬《驴背集》记载:“王五,字子斌。慷慨负气,好任侠……养死士 数十人,往来山东、河南、西道。盗贼慑其名,皆相不敢犯。”徐柯的 《清稗类抄》亦有“大刀王五疏财尚义”条:光绪时,京师大侠有疏财尚 义之大刀王五者,以保镖为业,能手定法律,约束河北、山东群盗,其 所劫必赃吏滑胥之财也。因此,“镖不喊沧”演绎的正是一种侠义、仁义 的武德风范。
十一、“卢沟晓月” “大刀风流"
- 大刀出鞘——喜峰口大捷
“卢沟晓月”③是“燕京八景”中的一处名胜。崔永元的《我的抗 战》,通过对学生、居民、战士等亲历者的口述,还原了该段历史:
他们记得南苑兵营师部门前影壁上写的"奋斗"二字如猛
- 于振宗:《直隶疆域屯防祥考》,民国铅印本。参见《沧州文史研究武术专刊》第3 期,第225〜226页。
- 详见本书第六章第二节《沧州武术民风民俗》。
- 乾隆皇帝曾在秋日路过卢沟桥,看到这里涧水如练,西山似黛,再加上倒映于水中的 月色,于是题"卢沟晓月",立碑于桥头-
虎下山,他们记得二十九军①士兵守在北平,个个武艺高强. 他们记得士兵们身后背着的大刀,明亮锋利,就如天空的月牙 明月。
……老人们说,里面有个旅长,马术精湛,经常和他的副 官赛马。士兵们个个身体结实,不仅武艺好,还都是体育健将。 ……二十九军原属西北军,由于武器装备落后,军长宋哲元② 购置锭铁,为每位士兵打造大刀一把.并请来西北武师③传授 刀法。二十九军的将士们都有一个背包,三斤来重的大刀被他 们插进皮鞘.捆在背包里,背在背上。遇到敌人时,大刀能够 很容易地抽出来和插进去。1933年,二十九军在长城喜峰口夜 袭日军.肉搏战中,将士们手中的大刀砍死日军五百余人①。 从那以后,二十九军的将士们就成了大家心目中的英雄,而他
- 按李文厂主编的《沧州武术》(第119页.新华出版社2()06年版)所述:该军方四个 师:一四二师赵登禹部(驻沧州之任丘、河间)、一四.帅刘汝明部(驻察哈尔)、-:I-匕师冯 治安部(驻京)、:I八师张F1忠(驻天津和沧州青县之马厂一带)。他们本是冯K祥领导的西 北军之一部分193()年,蒋、冯、阎大战后.西北军解体;其解体人马之中的2.2万人组成:
I•凡军(张学良改编)众多高级将领.多与冯K祥、张之'江有着乡谊和知遇之情.因此.与燕 赵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如:冯玉•祥.沧州北之兴济镇(当时属青县.今属沧县)张之江. 沧州人(原盐山县.今黄骅人)二卜北军军长宋哲元.为张之江好友.副军长佟麟阁.河北高 阳人.副军长兼暂编第二师(后改称一四.师)师长刘汝明.沧州献县西抛庄人,副参谋长张 克侠.沧州献县侯陵屯村人.中共地F党员.即著名的,•佩剑将军二卜九军三I•八师副师长 正锡町•沧州青县大盘占人.此外.沧州籍(盐山县)将军高树勋所部.匕匕事变前已划归二 t•九军。
- 宋景文、唐祖诂口述:《哲元将军和二I凡军》,第301〜306页。载于•刘则刚、林治波 主编的《文史资料存稿选篇•抗II战争》(上).宋哲元.山东勒令人.采取演习野战.夜行军; 练习急行军;平时注重体操锻炼等七兵训练F段 同时更视大刀冲锋.火〃白刃闪处.便见肢 体分裂.鲜血涌流I】述作若宋景文系宋哲无将军之女;唐祖诂系宋哲元将军女婿.原中央军 校毕业“
- 据《沧州武术志》记载:H军侵华时.沧州马凤图在西北军IH部刘汝明、宋哲元部任 军职或武术教官.西•北武师为马风图无疑。
① 喜峰LI西南离遵化HO 11.东北距平泉190里.在地势上具有重要:军事战略之价值. 是自占以来的军事要隘之一。当时日军第一线已在喜峰II内左方的老婆山头布防。是役.冯治 安师长挑选大刀队,)()名.夜袭H军.干余敌军被砍殆尽.收复日军之第一条防线.50()勇士生 还仅3()余人*
们手中的大刀,也成了二十九军的标志。
1933年3月19日,天津出版的《益世报》对喜峰口的民族英雄F以 尽情讴歌:“……中国人民永世万代应不忘记喜峰口血战中的英雄。…… 十九路军淞沪一仗.使世界认识了中国人。喜峰口的几仗.使我们中国 人还可以做人……"
1933年3月17日,上海《申报》在社评中说:此次悲壮艰苦之争 斗.自应并列上海“一 •二八”抗日血战.永耀光辉于我民族之史册 而此立于我民族革命争斗最前线的忠勇将士 .尤应受我全民族之钦崇爱 护.顶礼膜拜。
- “卢沟晓月"尽显“大刀风流”
1937年7月8日.在日寇挑起t匕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第2天. 二十九军大刀队乂英勇机智地向卢沟桥畔的侵略军发动了夜袭.“战I:们 用大刀、手榴弹.与敌人展开肉搏战,终于夺回rmi龙庙与铁路桥”。 “就连当时的日本舆论界也惊呼:皇军6()年来胜利攻取之声威.被:卜 九军’大刀片'剥削净尽!"据董升堂先生问忆说,此前,日本兵夜间都 是脱衣大睡,疏忽警戒,轻视我军。日遭此打击后.鬼子兵不但头蛾钢 盔,颈项上还要戴上铁转脖.以防大刀队砍掉他的头。
二十九军大刀队之所以能杀敌扬威.一方面.与其一贯的尚武传统 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军中以张之江、马凤图.盛玉龙'等为首的众多 燕赵武林人士的努力密不町分。另外.当时的燕赵武术名家尚有祥、帏 慕侠和李尧臣等也分别在军中传授r形意拳“五行刀”孙炮捶拳
大刀向
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二十九军的弟兄们,
抗战的一天来到了!
抗战的一天来到了!
前面有东北的义勇军,
后面有全国的老百姓。
咱们二十九军不是孤军,
看准那敌人
把他消灭!
把他消灭!
冲啊
杀!
燕赵成语典故众多,是燕赵文化的鲜活载体,多数与战争直接或间 接相关,构成了燕赵传统武术文化场域,对我们追溯、体悟燕赵武术文
①《中华武术在抗日战争红的作用》一文提到:“曾有两位著名的武师受聘军中任教。一 位叫尚云祥,为'单刀李存义,得意弟子,在军中传授’五行刀'刀技;另一位叫李尧臣,精 通三皇炮捶拳械,曾当过慈禧的保镖.在军中传授'无极刀法二十九军将士在两位武林高手 教导下,大刀技术进步极快该文收录于《中央国术馆史》,1996年.第317页。
化具有不可替代性。按照成语典故的发生和寓意,对此白云霜,王春光 对燕赵成语的判定标准有四:
第一,成语典故以燕赵历史名人为主角。如燕昭王的"千 金市骨",荆轲的“一去不返",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廉颇 的"负荆请罪",刘备的'‘三顾茅庐",刘琨的"枕戈待旦",祖 逖的"闻鸡起舞""击楫中流"等。
第二,源于燕赵籍圣贤、文人作品。如荀子的"锲而不
舍"、卢照邻的"九州四海"、王实甫的"半推半就"等。
第三,源于客居客游燕赵的文人作品。如曹操的“老骥伏
杨",陈子昂的"前无古人"等。
第四,源于外地人为主角的燕赵事。如项羽在邢台"破釜
沉舟",韩信在井隆"背水一战",孙膑用计“围魏救赵"①。
总之,众多的成语典故,作为燕赵武术生产的文化产品形式,其背 后书写的是“慷慨悲歌”、“重然诺,轻生死”的燕赵人文情怀。燕赵儿 女或因武而侠,或因侠而武,因而在这片土地上会产生豫让为主报仇的 侠义之举,会产生荆轲、高渐离前赴后继勇于刺秦的悲壮牺牲,会产生 两汉时期铜马军起义、黑山军起义……可以说,近乎常态的战争给生活 在这方水土的人们打上了鲜明的烙印,特别是在民族危亡国家动荡的时 期,燕赵儿女总能表现出一种崇高的爱国爱家的风骨。而此种风骨的形 成,是以燕赵儿女“尚武好勇”的风俗为基础的。
① 白云霜、王春光:《燕赵文化视角下的燕赵成语研究》,《大家》,2010年第24期,
第三节“俗重侠气”-小说人物形象的表达
小说之名.昔者见于庄周《庄子•外物》,云:,,饰小说以于县令”. 然案其实际.乃谓琐屑之言,非道术所在.有别于后来所谓小说、而 中国真正的小说,即着意虚构、讲述完整故事和刻画人物形象.以表情、 达旨、寄意、明志。唐人以前的中国文学形态里.存在着一种混沌形式 的丈门类,即班固所称呼的:•,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 听途说者之所造也。"(《汉书•艺文志》)鲁迅说《汉书•艺文志》小说 类所录十丘家.千三百八十篇“大抵或托古人.或记古事,托人者似子 而浅薄.记事者近史而悠缪者也町见古人之“小说”大都真假参 半・作史论,宁信其无,莫信其有.但是对这些篇章所透露的艺术信息, 即形象故事所反映的古代社会生活状貌,时尚风俗倒宁信其真•不可 忽略。
“战争”、“尚武"、“狭义”、"壮士”架构起了燕赵文化内容的主体, 勾勒出r燕赵雄健豪放、慷慨悲歌的人文风貌,此风貌遍及于诗歌、成 语典故、戏曲、影视等文学艺术中。甚或燕赵民歌也赋予k壮美的性情。 据《宣和遗事》记载.此地民歌“新番嚎唱”:“臻蓬蓬・外头花花里头 空。但看明年二三月.满城不见主人翁。”每唱至曲尾.即有“蓬蓬蓬 (鼓心声音)、乍乍乍(鼓边声音)蓬‘‘,是用鼓奏出的“尾声此歌因 切中时弊.具有唤起士气,激励斗志作用。.'慷慨悲歌”、“俗重侠气“之 风.除以上表现形式外.还在小说文学体裁中多有表现。
中国的武侠小说之肇始.学者们意见尚未统一。多数认为武侠小说 产生亍唐代。如谭正璧在《中国小说发达史》中说:“豪侠故事亦为唐代
b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1:海占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页。
2 同上书.第2〜3页。
特有的产物.前述恋爱故事里的黄衫客、许俊•他们的举动也属于豪侠 一类。"蒋祖怡《小说纂要》中提到:,'六朝佛教甚盛,以无为为事•故 狭义故事不行.至唐而始有狭义小说。”在《中国武侠小说史略》以为: “六朝志怪和笔记小说虽能考虑到赏心怡情的效用……但究竟是传录形成 的奇谈.多所舛讹.且大旨还是述而不作。到了唐代,终于出现J'真正 艺术性的小说.六朝志怪发展到唐代升华为传奇。
一、《燕丹子》* —有仇不报非君子
被誉为“古今小说杂传之祖”的《燕丹子》.是中国第一部武侠小说 (罗立群. 2008)。燕太子丹3是一个有着强烈的复仇意识的年轻统治者。 他说:“丈夫所耻.耻受辱以生也;贞女所羞・羞见劫以亏其节也。”把 自己被秦王凌辱比作女子失贞般的奇耻大辱.他礼贤下士.黄金可作瓦 砾.名马可以取肝,美人可以断手.置黄金.美人、名马于不顾•可见 其雪耻之志坚如磬石,不可动摇。荆轲“士为知己者死"的传统报恩形 象同样感人。荆轲未出场之前,田光将他与夏扶、宋意、秦舞阳等勇上 进行比较.说他“为人博闻强记,体烈骨壮,不拘小节,欲立大功”。至 燕后,太子置酒招待,席间,门客发难提问.荆轲应答如流,“坐皆称 善,竟酒不屈”。荆轲行刺秦王由于一时疏忽,不解琴音,以致功5 • 簧。但他最后仍掷匕首刺伤秦王耳朵.并箕踞而骂.视死如归的侠七本
'I; E海林:《中国武侠小说史略》.北岳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13页.
忠«燕丹于》, «汉书•艺文志》来著录.最卜讪载此B的是《隋书•经籍忐八该忐f部 小说家著北"《燕丹子》一卷«IH
唐书•经籍F》内部设录小说类"《燕丹子•:卷” «新唐 B •核文:))内部子录小说类-《燕丹予》一卷
® 燕太于丹(?〜前226).姬姓.名丹.乂称燕呼.战国末年燕T.喜的太子.秦火韩曲 夕,被送至秦国当人质.受辱后回到燕国 因秦军遥境•兵临易水・太子丹找人奇刺秦I:政. 最先找到田光.田光说1*1己年高.不能成大事.于是推荐「荆轲 太子丹遂派荆轲与奉舞阳入 秦.交验樊於期头颅,献督亢(今河北涿县、易县、同安•带)之地图,图穷而匕见.荆轲刺 秦被肢解而死。秦E大怒.派将军E翦进攻燕国.公元前226年.秦军攻破蓟(今北 京).燕E再及农*丹逃奔辽东.匿于衍水(今江阳太f河〉.燕K再听信赵代「嘉之计.将大 子斩育以献秦国
色尽显。
此书借助燕太子丹、荆轲的形象,将报恩复仇的心理要求与反抗强 暴结合起来,使得他们的举动行为成为正义之举。其中所表现的“有仇 不报非君子”、“士为知己者死”的传统复仇报恩思想,正是中华民族传 统文化心理的深刻积淀。《燕丹子》所宣扬的这种侠义观念对后世的武侠 小说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赵太祖千里送京娘》——尚武任侠
该篇载于《警世通言》。是时,赵太祖赵匡胤尚未发迹,避祸于叔父 主持的太原清油道观内,恰逢响马张广儿、周进抢掠的美女赵京娘也关 在此道观。赵匡胤弄清事情原委后,仗义施手,救京娘出观,并与她结 为兄妹,不辞辛苦,千里送其返回家乡蒲州。赵京娘与赵匡胤的朝夕相 处中,深感赵匡胤的人格高尚,仰慕他的英雄侠义,情愿以身相许,赵 匡胤持礼拒绝。回到蒲州,京娘父兄怀疑二人有私情,欲招赘赵匡胤以 杜绝外人的闲言碎语。赵匡胤一怒之下,拂袖而去。赵京娘为了洗清自 己和赵匡胤的冤屈,留诗自缢,以示清白,用自己的生命报答了赵匡胤 的恩惠。
《赵太祖千里送京娘》中真实型的武功描写逼真、细腻,招式清晰, 精彩纷呈。它不但增加了小说情节的吸引力,而且,生动的表现了主人 公的侠勇气概。在途中,赵匡胤击毙了张、周二人:
公子知是强人,并不打话,举棒便打。周进挺枪来敌。约
斗上二十余合,林子内唉罗知周进遇敌,佛起锣一齐上前,团 团围住。公子道:"有本事的都来!"公子一条铁棒,如金龙罩 体,玉蟒缠身,迎着棒似秋叶翻风,近着身如落花坠地。打得 三分四散,七零八落。周进胆寒起来,枪法乱了,被公子一棒 打倒。众唆罗发声喊,都落荒乱跑。公子再复一棒,结果了
周进。
公子隐身北墙之侧,看得真切,等待马头相近,大喊一声 道:"强贼看棒!"从人丛中跃出,如一只老鹰半空飞下。说时 迟,那时快,那马惊骇,望前一跳。这里棒势去得重,打折了 马的一只前蹄。那马负疼就倒,张广儿身松,早跳下马。背后 陈名持棍来迎,早被公子一棒打翻。张广儿舞动双刀,来斗公 子。公子腾步到空阔处,与强人放对。斗上十余合,张广儿一 刀砍来,公子棍起,中其手指。广儿右手失刀,左手便觉没势, 回步便走。公子喝道:"你绰号满天飞,今日不怕你飞上天去!" 赶进一步,举棒望脑后劈下,打做个肉饱。可怜两个有名的强 人,双双死于一日之内。正是:三魂渺渺"满天飞",七魄悠悠 “着地滚
第一段赵匡胤独对群盗,毫无畏惧,反而越战越勇,高超的武艺和 神勇气概相得益彰。第二段打斗,赵匡胤更加出色。不仅表现在动作的 敏捷、棍法的纯熟,更表现在应用心机,出其不意,避实就虚,先打折 马腿,断绝贼首退路,然后从容收拾敌人。此两处打斗描写,武功逼真, 招式分明,使得赵匡胤艺高胆大、铮铮侠骨的形象呼之欲出,有力地表 现了赵匡胤的狭义气概和英雄本色。
赵匡胤的尚武侠义之气,在打杀贼首后,给予了进一步升华。即他 赦免了喽啰们,并让他们饱餐一顿后予以遣返。他留用了日走千里的陈 名,让他为自己服务,去京城探听消息,事后去太原清油观相会。他把 贼人的财货分成三份,一份散给贫苦百姓,一份给陈名当路费,还有一 份给他叔父去修建被他捣毁的道观内殿。他将盗贼的尸体和武器聚在一 起,让镇上居民去官府报案领赏。

三、《水浒传》——任侠尚义
《水浒传》一部震铢古今的皇皇巨著.翻开书页,这里有杀富济贫的 英雄.有嫉恶如仇的好汉.有怀才不遇的豪杰.更有见义勇为、患难相 助的侠盗 刀关剑影的厮杀、仗义疏财的行侠、铤而走险的反抗、忍无 可忍的复仇.一言以蔽之.忠义水浒传.武艺大观园。在众多任侠尚义 的人物中.涉猎燕赵的就有多个:
(一),,门招天下客" 柴进
沧州横海郡人,精通武艺.人称柴大官人.江湖上乂唤做“小旋 风”仗义疏财.喜爱交结天下英雄.曾帮助过林冲、宋江、武松、杜 迁、L伦、,勇、李逵等人。宋江等人大闹高唐州后上梁山入伙.为山 寨掌管钱粮二头领之一。其尚义之举在一出场,便给fK高度称赞:
林冲道:“不卖酒肉与我.有甚好意?"店主人道:“你不知 俺这村中有个大财主.姓柴名进.此间称为柴大官人。江湖上 都唤做小旋风。他是大周柴世宗嫡派子孙。自陈桥让位有德. 太祖武德皇帝敕赐与他誓书铁券在家.无人谁敢欺负他?专一 招接天下住来的好汉.三五十个养在家中。常常嘱付我们:.酒 店里如有流配来的犯人.可叫他投我庄上来.我自祥助他。’我 如今卖酒肉与你吃得面皮红了,他道你自有盘缠,便不助你。 我是好意。'’(第九回:柴进门招天下客.林冲棒打洪教头)
,,专-招接天下往来的好汉”,“-:五I•个养在家中”,F叫他投我庄 上来”.店主人寥寥数语.表达K柴进“门招天下客”的仗义疏财,扶危 济困的尚义之举。
B中.“小旋风”多次出场。除第九问.还有第二十--.H -横海郡柴 进留宾,景阳冈武松打虎”,第五十二回“李逵打死殷天锡,柴进失陷高 唐州”,第五十四回“入云龙斗法破高廉,黑旋风下井救柴进”,第七十 二回“柴进簪花入禁院,李逵元夜闹东京”,第一百零八回“乔道清兴雾 取城,小旋风藏炮击贼”。
(二)“急侠好义” 武松
行者武松,清河县人,排行第二,江湖上人称武二郎。幼年父母双 亡,由兄长武大抚养成人。武松自小习武,武艺高强,性格急侠好义。 景阳岗打虎后任阳谷县都头,后因斗杀西门庆、潘金莲刺配孟州,又因 血溅都监府逃至二龙山落草。三山聚义打青州后上梁山入伙,为山寨步 军十头领之一。施耐庵对武松的描述,可谓浓彩重墨,从其出场回次可 窥豹一斑,如第二十三回“横海郡柴进留宾,景阳冈武松打虎”,第二十 四回“王婆贪贿说风情,郛哥不忿闹茶肆”,第二十五回“王婆计啜西门 庆,淫妇药鸩武大郎”,第二十六回“郛哥大闹授官厅,武松斗杀西门 庆”,第二十七回“母夜叉孟州道卖人肉,武都头十字坡遇张青”,第二 十八回“武松威镇安平寨,施恩义夺快活林”,第二十九回“施恩重霸孟 州道,武松醉打蒋门神”,第三十回“施恩三入死囚牢,武松大闹飞云 浦”,第三十一回“张都监血溅鸳鸯楼,武行者夜走螟蚣岭”,第三十二 回“武行者醉打孔亮,锦毛虎义释宋江”。
唐朝李德裕《豪侠论》云:“夫侠者,盖非常人也。虽然以诺许人, 必以节义为本。义非侠不立,侠非义不成。”施耐庵妙笔生花,将武松急 侠好义的性格刻画得活灵活现,刚猛不屈、敢做敢当(在张都监府杀人 后留名“杀人者,打虎武松也)、嫉恶如仇、正义、勇敢(对蒋门神)、 恩怨分明、知恩图报(对宋江,对施恩),不向恶势力低头(怒杀西门 庆)。其中敢做敢当(阳谷私设公堂审王婆,张都监府)是武松最大的人 格特点。一身虎胆,武艺高超,嫉恶如仇,行侠仗义,路见不平拔刀相 助。金圣叹评武松,有所谓“武松天人者,固具有鲁达之阔,林冲之毒, 杨志之正,柴进之良,阮七之快,李逵之真,吴用之捷,花荣之雅,卢 俊义之大,石秀之警者也”。
“侠以武犯禁”(《韩非子•五蠹》),“行剑攻杀,暴傲之民也,而世 尊之曰廉勇之士”(《六反》)。武松的急侠好义还表现在“武”的层面上。 书中描写武松“武”的场面更是多处。如:曾在清河县一拳打晕当地一 名恶汉;景阳冈赤手空拳击杀伤了数条汉子性命的吊睛白额虎;狮子楼 斩杀阳谷县恶霸西门庆;十字坡降服母夜叉孙二娘;快活林几个回合击 败了三年泰岳争交未逢敌手的蒋门神;飞云浦击杀了两个官差和两个蒋 门神得意弟子;鸳鸯楼杀死了张都监、张团练和蒋门神等;螟蚣岭斩杀 飞天螟蚣王道人;醉打白虎山庄少庄主孔亮;上梁山后曾参与车轮战卢 俊义,过招三合随即转身遁走;征讨辽国时,徒步诛杀辽国十二星耀大 将之一的耶律得重;争田虎一刀砍死偏将沈安;征方腊一个照面徒步斩 杀了方腊军团的三大王方貌;助阵鲁达时,迎面赶来方腊阵中马军大将 贝应燮被武松硬扯下马一刀砍死……
武谚云: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武松的功力更是惊人:
施恩道:'‘三五百斤石头,如何轻视得他!"武松笑道:"小 管营也信真个拿不起?你众人且躲开,看武松拿一拿。”武松便 把上半截衣裳脱下来拴在腰里;把那个石墩只一抱,轻轻地抱 将起来;双手把石墩只一撇,扑地打下地里一尺来深。众囚徒 见了,尽皆骇然。武松再把右手去地里一提,提将起来,望空 只一掷,掷起去离地一丈来高;武松双手只一接,接来轻轻地 放在原旧安处,回过身来,看着施恩并众囚徒,面上不红,心 头不跳,口里不喘。(第二十八回:武松威镇安平寨,施恩义夺 快活林)
三五百斤石头,提将起来,掷一丈来高,作为小说虽有些夸张,但 武松膂力过人不能不令人称奇。所以才有施恩近前抱住武松便拜道:“兄 长非凡人也!真天神!”众囚徒一齐都拜道:“真神人也。”
除了功力外,武松的戳脚技艺也可谓高超:
蒋门神见了武松,心里先欺他醉,只顾赶将入来。说时迟, 那时快;武松先把两个拳头去蒋门神脸上虚影一影,忽地转身 便走。蒋门神大怒,抢将来,被武松一飞脚踢起,踢中蒋门神 小腹上,双手按了,便蹲下去。武松一蹩,整将过来,那只右 脚早踢起,直飞在蒋门神额角上,踢着正中,望彳爰便倒。武松 追入一步,踏住胸脯,提起这醋钵儿大小拳头,望蒋门神头上 便打。原来说过的打蒋门神扑手,先把拳头虚影一影便转身, 却先飞起左脚;踢中了便转过身来,再飞起右脚;这一扑有名, 唤做''玉环步,鸳鸯脚这是武松平生的真才实学,非同小 可!打得蒋门神在地下叫饶。
戳脚是拳谚南拳北腿所讲的北腿的典型代表,武松打蒋门神使用的 “玉环步,鸳鸯脚”,据专家考证,就是戳脚中的典型动作。
鉴于武松的武艺高超,后人还创编了武松脱铐拳,该拳据说依据小 说《水浒传》中“武松大闹飞云浦”的故事情节,并通过形象思维,模 仿武松在披枷戴铐的情况下,运用武术的攻防技术,战胜敌人的形象而 编创的拳术套路。这个套路里共有十六种手法、六种腿法,并运用肩、 肘、胯多种技击方法。脱铐拳法以腿法为主,手法为辅,结构清晰,技 法独特,突出实战,是一套带有情节的别具一格的拳术套路。
(三)“艺高人胆大” 卢俊义
卢俊义是河北三绝之一,江湖上人称“河北玉麒麟”。书中第六十回 “吴用智赚玉麒麟,张顺夜闹金沙渡”,宋江说他是“一身好武艺,棍棒 天下无对”,“大名府第一等长者”。
卢俊义的艺高人胆大,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着确凿的根据,如: 活捉盖世武林高手史文恭,卢俊义一战扬名。史文恭射死晁盖,刺伤秦 明,使梁山其他好汉大为失色,而卢俊义神速生擒此敌,震撼群雄。征 辽之战中,卢俊义大显神威:
三军众将,隔的七断八续,你我不能相救,只留卢俊义一 骑马,一条枪,倒杀过那边去了。天色傍晚,四个小将军却好 回来,正迎著卢俊义。一骑马,一条枪,力敌四个番将,并无 半点惧怯。过了一个时辰,卢俊义得便处,卖个破绽,耶律宗 霖把刀砍将入来,被卢俊义大喝一声,那番将措手不及,著一 枪,刺下马去。那三个小将,各吃了 一惊,皆有惧色,无心恋 战,拍马去了。卢俊义下马,拔刀割了耶律宗霖首级,拴在马 项下。翻身上马,望南而行,又撞见一夥辽兵,约有一千余人。 被卢俊义又撞杀入去,辽兵四散奔走。(第八十四回:宋公明兵 打蓟州城,卢俊义大战玉田县)
此“壮举”是卢俊义武力发挥的颠峰,也是卢俊义傲视“水浒群雄” 的最大资本!
(四)“多才多艺”——燕青
绰号“浪子”,原是卢俊义的心腹亲随,会吹箫唱曲,又射一手好 箭,有百步穿杨之功,平方腊后,燕青感于政治纷争复杂难测,便独自 隐退。“自幼跟卢员外学得这身相扑,江湖上不曾逢着对手。”黑旋风李 逵在梁山上天不怕地不怕,翻了脸宋江也敢骂,唯独怕燕青。“李逵若不 随他,燕青小厮扑手到一交。李逵曾着他手脚多次,因此怕他,只得随 顺。”擎天柱任原身长一丈,貌若金刚,有千百斤力气,在泰安摆擂两年 未遇对手,结果被燕青“头在下,脚在上,直搐下献台来”:
浏览65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