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黔丧葬习俗往往记载着一段难忘的历史,并通过丧葬而让后人永远铭记。 如文山县攀枝花一带居住的壮族,出殡时,不仅有抬筒钱、吹啖呐的,还有跳纸 马舞、耍刀的。那跳纸马舞的前后左右纵跳,或抖马铃铛,或昂头摆尾,舞姿优 美,舞步刚健。那耍刀的,或杀东,或杀西,舞得呼呼风响。送老人上山安埋, 为何跳纸马舞呢?传说宋朝年间,交趾人经常到壮族村寨骚扰。一年腊月,男人 们都抬着刀枪剑戟去打来偷牛的交趾人去了。女人们只好女扮男装,用纸、布做 了一些假马,系上铃铛,套在身上,有的提刀,有的舞箭,迷惑阻挡另一拨进寨 抢劫财物的交趾人。最后,女人们乘机杀出,与男人们里应外合,消灭了来犯的 交趾人。于是以此来纪念往日的武事。云南金平等地的苗族,则要在停放死者的 房子周围“巡逻”,巡逻的人数不定,在巡逻时要带弓弩、长矛、火枪等,并吹 响牛角,发出吆喝声表示搜查。相传,远古时期,苗族始祖蚩尤与皇帝打仗,战败而死。为了悼念自己的领袖,苗族先民把蚩尤的尸体安置好,准备隆重悼唁, 但乂怕皇帝的队伍来偷袭,所以,一面举行丧葬仪式,一面进行巡逻。①这些丧 葬习俗似乎都在告诉后人不要忘记先人们曾经经历过的战火烽烟。

综观滇黔少数民族的丧葬礼俗,可以看出它们富含着浓郁的原始宗教色彩, 强烈的落叶归根意识,与之相随的就是至死不渝的尚武情怀,反射出各民族天性 劲勇的民族性。自先秦以来,历尽沧桑的迁徙的历程,自成一条鲜明的文化纽 带,深深地镶嵌在族民的心坎上。世世代代的人们用心筑起一座铭刻着祖先迁徙 和奋搏不息的历史丰碑,成为千百年来人民以口耳相传的无字的历史。对于故土 的向往,对于先辈不凡历程,充满着缅怀。族祖、故土、先辈生活和生存斗争的 情况,时时回荡于后代人的心间。遥远的古代生活、迁徙的过程、反抗斗争等星 星点点的史迹,通过丧葬这种传承渠道,播撒在民族的心中。可见,滇黔各民族 的丧葬礼俗,是以武事活动为媒介,表现出具有多种功能的文化综合体,是特殊 的文化宝库。

民族服饰穿戴出的武术文化

“一个民族对服饰的选择是一种历史的选择,自然的选择,文化的选择。”② “是一个民族的最外在的文化征象,更是这个民族最直接的身份证。”③由于滇黔 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相对封闭的生活环境,在新中国成立时,滇黔民族尚处于不同 的社会历史形态和相对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形态,使其服饰文化在 相当长的时间内受外界文化的影响较少,更多地保留着传统服饰的特点。因此其 服饰的历时性和丰富性为世界其他国家所罕见。其品种之多、款式之奇、色彩之 艳、花样之繁令人赞叹,素有“衣冠王国”之称,蕴藏着丰富、凝重、取之不 尽的武术义化资源。对滇黔无文字或少文字的民族来说,是“穿在身上的书本、 戴在身上的传说”,形象而含蓄地承载着本民族尚武崇武的历史。滇黔民族服饰 中大量的武术文化,以形象直观的物质形式折射出民族的特殊文化心理与不同的 审美情趣,是勇敢、力量和智慧的象征,传递着这些民族朴素的民族风俗和古远 的历史痕迹,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以及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义化倾向。

史籍中的服饰描述及其揭示的尚武情怀

服饰作为文化形态最基本的功能是实用。每个民族出于自己所处的地域空间、 气候条件等地理环境不同,对服饰实用功能的选择和要求各不相同。一般来说,生 产力水平越低,人们越强调对服饰的实用性,反之就会被逐渐弱化。历史上,滇 黔地区崇山峻岭之中,荆棘丛生,狼虫虎豹横行,同时乂有来自外族的危险,因 此很多民族都喜欢佩刀、弓弩等器械。史籍或文物中多有记载。景颇族创世史诗 《宁贯瓦》中,景颇族的第一位首领拉思拥就是身佩长刀的英雄。南诏时,一般 将士和普通民众,都有佩剑的风俗,所谓“不问贵贱,剑不离身”①。宋代地理 名著《岭外代答》上有“西南夷大率……披毡而背刀带弩”的记载。




































民族武术文化内容
普米族佩刀披毡②
彝族腰刀长枪,行往不释③
纳西族男妇老幼率喜佩刀为饰,不爱彩i泽④
原像族长刀毒弩,日不离身⑤
独龙族左佩利刃,右系蔑管⑥
拉祜族跣足,挟刀弩⑦
阿昌族刀弩不去身魁

从古籍中所描写的古代滇黔人民的服饰中,我们可以深深地感受到滇黔人民 浓烈的尚武情怀。也许,他们佩带长刀或砍刀,不完全是为了征战,更大程度上 与其在山林荆棘中开道和防野兽毒蛇有关,虽然大部分的时间他们是用来狩猎, 但狩猎同样可以达到练兵的目的。在《清代滇黔图谱》这本著作中,作者就明 确指出,黑保罗“善于制造坚甲利刃,标枪劲弩,平时在家饲养良马,喜好骑 马驰骋,以射猎练习攻击,故其士兵在各民族中最为勇猛”⑪。描写壮族支系沙

滇黔服饰的武用功能

能够反映与代表本民族文化和历史特点的服饰,源于人们对所处人文与自然 环境的选择和适应。滇黔服饰具有浓郁的地域特征,民族服饰通常不仅反映出当 地的自然生态环境特点,更映射出各民族特有的精神风貌、共同文化心理素质以 及民族性格。怒江大峡谷以环境险恶著称。祖祖辈辈生活在其中的像像族,在生 存斗争中,把许多生存的本领运用到服饰的制作技艺之中。用五丈六尺长的青蓝 色布盘绕头部制作的像像汉子的包头,紧急情况时能够『拉就散,用来做攀崖上 树的绳索以及防身武器。苗族称包头为“头帕”或“苗帕”,是苗族男女必缠戴 的。苗帕杂耍经过练习,达到炉火纯青之时,一经甩出便可当成软器械,百步之 外伤人。苗族“棒棒烟”用坚韧木质雕刻而成的烟袋杆,烟管形似竹子,内灌 以铅,中留小孔,可以吸烟,也是苗族男人们随身带的饰品,乂可做短兵器,其 威力同“铜”,防不胜防。

滇黔服饰背后的武事

民族服饰作为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结晶,其民族性、区域性等特征的形 成,除了取决于生产力、生产方式与自然地理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外, 也取决于诸如宗教信仰、民族历史等人文环境因素的刻画和积淀。②因此,我们 只有知晓了与其表象相关联的文化背景,才能真正读懂每一个民族的服饰表象中 蕴藏着的文化内涵。滇黔有的服饰的来源与战争有关。上古时代蚩尤九黎部落战 败后,苗族民众就处于不断迁徙的状态,一直到近代部分苗族还处于迁徙状态。 在不断的迁徙过程中渐渐形成了将布匹蚕丝缠裹在头上,将金银珠宝披挂在身上 的习惯,便于携带迁逃&于是布匹蚕丝渐渐演化成了现在的头帕;而披挂在身上 以及头上的金银演变成了现在的苗族银饰。而像像族女子的“画眉衣”则寓意 着对英雄的崇拜,是像像妇女独具风采的传统服装。梭戛长角苗巨大的“8” 字形长角头饰,象征着反插的弓弩,以示对昔日苗王的怀念。宁菠等地区的彝族 妇女头顶的罗锅帽,不仅是服饰,还是防身的武器,是高贵和威严的象征,在当地有“宁挨男人拳打脚踢,不挨妇人罗锅一击”的说法。据说这个罗锅帽是很 久很久以前,国王赐予出嫁的女儿的,但凡哪个男人敢有冒犯之举,都可以用这 个罗锅帽惩罚对方,而对方也不敢还手。

居住在黔东南的革家人自称是后羿的后人,革家女人的服饰从头到脚都云载 着革家人的历史。她们的装束上身外披挂前后四片似铁甲,头上的头巾加一束红 璨珞,犹如将军的头盔,有如古代的将军;绑带和腰带上的图案记录着先祖征战 时曾带过9999个兵打仗的历史;银簪是代表后羿射太阳的那一支利箭;胸前项 间的银饰有一些刀枪剑锤之类的形状,披挂起来威风凛凛。据调查,革家姑娘的 打扮是从古代武将战袍演变过来的。头上的红缨帽就是武将头盔的变异。革家女 人头上的红缨帽还有一个值得称颂的传说:传说革家人的祖先是一位善战能攻、 武功高强的大将军,因战功卓越,皇帝就用红缨帽作为嘉奖。革家的祖先为了让 子孙们记住他的荣耀和继承家族的习武传统,就将红缨帽传给女儿世代相传。

阿昌族妇女的头饰造型既像铲形尖,乂像一簇倒立的箭翎,足有一尺五高, 在我国具有包戴头饰习俗的众多少数民族中,其高度可谓名列榜首。其来历一是 说代表始祖遮帕麻在开天辟地时射掉恶魔腊旬所造的假太阳的那把神箭的箭头。 二是传说在遥远的过去,阿昌人抵御外敌入侵,男子弹尽粮绝,女人送箭后援受 阻。一位聪慧的妇女想出一个绝妙的主意,让前方男子都用布带包成一尺五寸包 头,后方妇女便向“包头”射箭支援,从而最后获得胜利。新娘妆的头饰也是 用黑布包裹起来的,有一尺多高,并且也有为了纪念战争,继承父兄遗志而戴起 箭翎形包头的传说。而阿昌族妇女衣着上节子花图样,恰似一个手执兵戈的士 卒,传说是当年孔明特意鼓励南夷边民手执兵戈,把守好边关,保卫好自己的疆 土而特意设计。这些民族服饰就是折射这个民族历史的一面镜子。其服饰的佩 件、结构样式、装饰纹样等都有其历史的渊源和特定的含义,记载、传递着本民 族的历史,以鞭策和激励本民族的成员。①

宗教服饰所体现的武

滇黔民族对某一宗教的信仰或某一图腾的崇拜,使民族首饰也具有了或崇 高,或神圣,或威武,或吉祥的意蕴美,具有浓郁的地域性文化特点。纳西族的 大东巴帽,是东巴法器中最大神器,只有大东巴才能戴。东巴帽上铁角两边各插—把刀,不但有驱鬼的功能,还有保护东巴之意。①

丧服所体现的武

滇黔民族特别尚武,其尚武的情节不仅在日常服饰中很有体现,就是在丧服 中也深深地体现着这个情结。如傣族丧礼主家的男人着丧服要挎长刀。彝族葬礼 的男子丧服多为古代武士打扮,“身披甲胄,驰马若战斗状”②。

浏览55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