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的时间内,许多民族仍然保持着原有的装束。如大理白 族、阿昌族、景颇族、拉祜族、怒族、普米族的男子都有佩刀的习俗,显得非常 英武潇洒;男子佩带长刀,有“不弹弦子不开心,不带双刀不出门”、“不会织麻 的姑娘嫁不出,不会佩刀的伙子不成人”、“男人无刀,猛虎无牙。姑娘不戴花不 美,伙子不挂刀不帅”之说。伉族男子身挎长刀、手持梭镖、身背弓弩,更是一 副古代勇士的形象。大小凉山彝族男子头顶前脑门蓄一缙长发,俗称“天菩萨”, 象征男性的尊严,神圣不可侵犯;并在前额处扎出一长锥形结,俗称“英雄结”,
滇黔地处偏远,山高谷深,动植物资源丰富。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当地持 刀、携弩、善歌善舞等特有的生产生活方式。这些生产生活方式同时也决定着本 地民俗民风的形成,而民俗民风同时也影响着本地域武术文化的存留式样。本章 从滇黔的民风民俗视角审视了滇黔有代表性的武术文化式样,巫风舞影、图腾巫 术、祭祀、武舞、戏曲、丰富多彩的刀文化、婚俗、丧葬习俗、民族服饰等民俗 活动中都含有丰富多彩的滇黔武术文化,它们都是滇黔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分。这些众彩纷呈的武术文化反映了滇黔的历史发展历程、政治形态、生产力发
展水平、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等方面的情况,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向人们展示 了滇黔武术文化的存留状态,印证了滇黔人的尚武之风。
滇黔一带巫风昌炽且历史悠久,有“巫风野火出滇黔”之说。由于滇黔特 殊的地理位置,这里的少数民族,保留着较完整的原始状态下的巫术形式。形形 色色的武术内容通过巫术这个载体传承下来。可以说滇黔少数民族的“巫术” 已经形成了滇黔少数民族武术表现形式的载体,并承载着中国武术套路形成发展 的历史轨迹。从研究中可以发现,武术的表现形式套路和对练、功法练习以及表 演要素都可以在巫术中找到相关的线索,这对我们丰富地域武术文化理论和挖掘 整理当地的传统文化具有积极意义。
滇黔少数民族众多,素有“歌舞之乡”、“活态民族舞蹈文化博物馆”之称, 是中国乃至世界民族舞蹈艺术宝库中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其中包含大量的武术 文化内容,且具有民族分布的广泛性、历史跨度的久远性、武舞风格的朴实性等 地域特色。本章以彝族大刀舞、彝族花鼓舞、景颇刀舞等为例,探究了其产生的 渊源、活动内容特色以及所包含的地域武术文化特色。
“武”和“戏”都与“戈”有着不解的渊源。“武”是“以武力制止战争”, 是习武的最终目的,是军事格斗的艺术;“戏”是源于竞技表演,是生活艺术的 反映。使用兵器的目的不在是为了格杀,而是为了娱乐。滇黔地区颇具地方特色 的戏曲种类繁多,如滇剧、布依戏等。其中,有很多表演武艺高超,演出时甚至 可以有用真刀真枪来表演,对滇黔武术的传播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本章节以具地 方特色的傩戏为重点研究内容。滇黔傩戏种类繁多,贵州影响较大的傩戏有安顺 地戏,威宁撮泰吉,福泉阳戏,盛行于黔东、黔北、黔东北、黔西北和黔南的傩 堂戏等;云南影响较大的傩戏有流传于盐津、镇雄等地的昭通端公戏,流传于西 畴、麻栗坡、广南等地的梓槿戏,流传于保山地区的香通戏(跳神戏)和澄江 关索戏等。其中,安顺地戏和小屯关索戏更具武术文化特色,有武术和戏曲开打 的特点及武术套路和程式化的倾向,表演中用真刀真枪进行格斗,极具地域 色彩。
滇黔民族用刀、爱刀。刀在滇黔民族具有特殊的地位。自古以来,刀就渗透 到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拥有着丰富的价值内涵。原始艺术、原始宗教、社会习 俗等便是其主要存在形态。刀在他们的心里,不仅仅是一把武器,它作为避邪消 灾的法器,作为生产工具、婚嫁礼器等,成为其民族特征的一部分,镶嵌在民族 心理的深层。①
滇黔地处群山峻岭之中,从林茂盛,鸟兽资源异常丰富,在相当长的历史时
概;另外身上斜挎用细牛筋编织而成的“英雄带”(古时用 于挂系战刀)。贵州凯里苗族妇女则在服饰上悬挂小刀银饰来表达对祖先蚩尤的 怀念和尚武的情怀,等等。
随着现代化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滇黔民族的传统服 饰文化有了很大变化,民族性逐步减少,趋同性日益增强,服饰文化渐渐失去民 族的表征性,一些民族地区,甚至已经见不到民族服装了。隆重、传统的服装, 只有在庄重场合、重大节日才偶尔穿戴。一般而言,50岁以下尤其是30岁以下 的中青年基本着现代装;而只有50岁以上的群众才多保留着穿戴民族服饰的习 俗。世代生息在贵州东南部大山深处邑沙一带的苗族,无论男女老幼至今还保留 着汉代古人的装束,却是个特例。
据邑沙人讲,邑沙苗族的祖先就是九黎部落的一支。在大迁徙中,他们作为 先头部麝战熊黑、开山辟路,勇武之至。他们非常重视身体的强健,狩猎技术十 分高超,还特别强调身体与装束的标志。邑沙男人崇尚武力,尚武好斗。刀、 枪、芦笙是邑沙男人三件宝。男人挽髻挎枪,眼神锐利如鹰隼,喜怒不形于色, 颇有远古武士风范。邑沙男子的发髻是男性成人的标志,在岂沙苗语里叫做 “户棍”。“户棍”就是剃掉男性头部四周大部分的头发,仅留下头顶中部的头 发,盘发为髻。据说此装束是由先祖蚩尤传下来的。经公安部批准,岂沙村成为 贵州省唯一可以携带火枪的村子。同时,这也奠定了这个村庄的地位——中国最 后的枪手部落。
总之,服饰是一种“历史符号”,汇聚了地域的、历史的、民族的气息。滇 黔民族的服饰,是一本活的、内涵极为丰富的文化教科书,是一本穿在身上的民 族文化史,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也是我们今天进行滇黔武术文化研究的有 力实证。
期内,弓弩不仅是人们获取生活资料的主要工具,而且还是滇黔各民族安身立 命、保家护院、防御外侮和自卫的重要武器。因此,弓弩在滇黔各族的生活中具 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从而演化出色彩斑斓的弓弩文化。
婚姻是人一生中的终身大事,同时也关涉家族香火的延续和社会的安定,所 以古今中外都非常重视。伴随着这一重大的人生仪礼,便出现了丰富多彩、各具 特色的婚俗文化。滇黔是多民族聚居区,各民族发展极不平衡。滇黔多种婚姻习 俗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极具地域特点。婚姻习俗作为一种世代相传的文化 现象,从中可以折射出民族心理,反映出一个民族的历史发展轨迹和民族性格。 滇黔民族尚武刚勇,从恋爱、择亲、订婚、娶亲、入洞房、回门等婚姻环节能感 受到滇黔民族的浓烈武风。
丧葬,古今中外各个民族都视为大事。各种丧葬风俗习惯往往最能形象地体 现一个民族的思想情感、性格特征和心理素质,并从一个方面进而透视各民族形 成和发展的历史。由于宋明儒家礼教的禁锢,内地带有“武”成分的丧葬习俗 大都销声匿迹了,而滇黔地处祖国边陲,山高路远,沟壑纵横,历史上交通极为 不便,民族发展极不平衡,一些少数民族至今仍保留着几个历史时期的丧葬习 俗。在这些丧葬习俗中呈现出大堇的武术文化表象,这对研究这些民族的性格特 征、民族心理、民族史等具有重要意义。
一个民族对服饰的选择是一种历史的选择、文化的选择和自然的选择。滇黔 服饰的历时性和丰富性为世界其他国家所罕见。其品种之多、款式之奇、色彩之 艳、花样之繁令人赞叹,素有“衣冠王国”之称,蕴藏着丰富、凝重、取之不 尽的武术文化资源。对滇黔无文字或少文字记载的民族来说,是“穿在身上的 书本、戴在身上的传说”。形象而含蓄地承载着本民族尚武崇武的历史。滇黔民 族服饰中大量的武术文化以形象直观的物质形式折射出民族的特殊文化心理与不 同的审美情趣,是勇敢、力量和智慧的象征,传递着这些民族朴素的民族风俗和 古远的历史痕迹,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具有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文化倾向。
浏览72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