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是人一生中的“终身大事”,同时也关涉家族香火的延续和社会的安 定,所以古今中外都非常重视。伴随着这一重大的人生仪礼,便出现了丰富多 彩、各具特色的婚俗文化。滇黔是多民族聚居区,各民族发展极不平衡。滇黔多
种婚姻习俗,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极具地域特点。婚姻习俗作为一种世代 相传的文化现象,从中可以折射出民族心理,反映出一个民族的历史发展轨迹和 民族性格。滇黔民族是尚武刚勇的民族,从恋爱、择亲、订婚、娶亲、入洞房、 回门等婚姻环节都能感受到滇黔民族的浓烈武风。
自由恋爱是从好感开始的。景颇族男子以擅长刀术闻名,刀技高超、勇敢过 人的男人往往为姑娘所爱慕,并把刀舞得好坏作为择偶和检验男子是否勇猛、是 否能抗击敌人的一种标准。而彝族、侗族、哈尼族、值族等民族摔跤高手的高超 技艺同样也可以俘获女孩子们的芳心。竞技的胜利者成为众人赞誉的英雄,倍受 姑娘们的青睐。人类早期激烈、野蛮的战争时有发生,保留最优秀族员的基因, 通过优生来繁盛自身类群成为种族存亡的大事。滇黔民族中的这些婚俗都有择偶 的动机和意味。
进入到恋爱阶段时,刀在滇黔民族的婚恋中具有特别的意味。“以刀甲为聘”① 是彝族古老的习俗。哈尼族的哈尼刀既是哈尼族小伙子勇猛剽悍、威武性格的象 征,乂是哈尼族男女青年谈情说爱时男方送给女方的定情物。景颇族等民族也有 把刀当做定情物的风俗。②景颇族在相亲时要扛着特制的矛去女方家,如果矛被女 方家留下,就说明女方同意了这门亲事。普米族订婚时,男方送给女方的礼物中要 有大刀一把。订婚之后,凡逢年过节每次所送的彩礼中,刀也是必不可少的。
娶亲是整个婚姻过程的重头戏。滇黔民族的尚武情结显现的也更为强烈。
侃族在迎接新娘那天,迎送亲的仪仗队非常严谨,仪仗人员特别是拄木杆长 镖者和挎长刀者,是有规定的。拄长镖走在前头的,必须是新郎的舅舅,紧跟拄 长镖者后面,挎长刀的人,必须是新郎的叔叔。因为舅舅在婚事中的权力大,所 以由他带头领路作前锋,他手中的木杆长镖就是权力的象征。叔叔挎长刀则是承 担保卫责任,来护送仪仗队的安全。普米族迎亲和送亲的双方都有摔跤高手,以 各自不凡的身手来祝福一对新人喜结良缘。普米族在办红事时常举行摔跤活动以 增添婚庆的红火。摔跤不仅仅局限在男人之间,生活在云南的德昂族至今还流行 着一种新婚之夜男女摔跤的习俗。贵州平塘县长蒲毛南乡的毛南族婚俗独具特 色,除了有抢亲、对歌、接外婆、过火盆、过七彩桥外,还要举行郎张弓妹搭箭 射向蓝天的活动。
阿昌族在举行婚礼时,当新娘到家门后,新郎要拔出长刀,一边砍“金竹 拱门”开新路,一边用刀尖比划着姑娘的后脑壳驱邪。①
彝族青年结婚那天,往往有泼水和抹锅灰大战,②气势非凡。当主客进餐后 还要举行传统的摔跤比赛。小孩先作开场表演,然后再举行正式比赛。终场时, 负队成年选手还要与胜队的一小孩比赛,使整个比赛形成“平局”,以此来表示 “亲谊第一”,皆大欢喜。③结婚后,丈夫还需要三番五次的武力征服和智慧的较 量,才能得到妻子的初夜权。不经拼斗而同居的夫妻反而被人笑话,甚至连所生 的子女也被人戏称为“不抗拒的母亲所生的儿”④。哈尼族卡多人在结婚时,新 娘要举起双手劈头盖脸地打新郎,以考验新郎是否对爱情忠贞。⑤
励腊县尚勇区、锄满区的克木人在婚嫁时,男子们要跳“刀舞”、“拳舞”。 在跳“刀舞”前,要先将双刀放于场中,舞者蹲于刀前,双手合掌向老人致敬 后,方起舞。舞时,由妇女们敲击铜鼓、锥和钗等打击乐伴奏,并沿着事先在地 上画好的线路图进行。“拳舞”徒手而舞;“刀舞”双手各持一把长刀,可单人 跳,也可两人、四人、八人同跳。动作有防卫有进攻,敏捷、刚健;幅度较小, 凡抬腿伸脚动作都有曲线,有一种柔美之感。舞蹈时,随意性较强。当一人累 了,另一人接上,或单刀单人,或双刀双人,随意衔接,舞蹈场面十分热闹。⑥
哈尼族婚后新娘回门时,新娘的娘家要送--把刀等物品。⑦
当夫妻感情不和或有其他原因而要离婚时,滇黔民族也会有一些独特的处理 方式。景颇族遇有离婚纠纷,男方须给女方一把刀、一支矛,其意是:“今后你 东我西,绝不反悔”⑧。而贵州高坡一带的苗族当相亲相爱的青年男女因父母之 命不能结为夫妻时,就要通过“射背牌”的方式来作为了结,于是就有了 “四 月八”射背牌的传统习俗。活动由寨主主持,靶板放在指定的位置上,寨主宣布射背牌开始,男女各向天空各放三箭,此后,男生向靶板中心姑娘的背牌放三 箭,姑娘对着后生连衣裙左下方放三箭。之后,激动的姑娘放声高唱三首背牌 歌。当竹箭射穿背牌插入靶板上时,人声、芦笙、颐呐、长号一齐鸣响,男女青 年跳起欢快的芦箪舞。射背牌之后,男女之间的感情便自然减退,以后不再 往来。①
除了以上简述的包含了武术文化的滇黔婚俗外,抢婚作为滇黔婚俗的留存方 式,广泛流行于滇黔地区的傣族、彝族、普米族、苗族、阿昌族等,其中的 “武”味更为浓厚。
抢婚是I种通过或者依靠暴力手段取得婚姻关系的婚俗,自古有之,世界其 他民族亦有之。人类最初的婚姻起于掠夺。②因而,抢婚又称抢夺婚,古时也称 劫亲等,尤其是指进入夫权制社会后男子没有得到女子或其亲属同意,采用劫或 掠的方式对一些拒不服从的妇女采取强制性的手段来强制妻子从夫居的嫁娶方 式。在古代部落战争中,每当一个部落获胜后,胜利者便将妇女掠获为妻妾。乌 丙安曾提出:“抢婚是古代氏族部落外婚时期用战争手段俘获妇女的一种野蛮的 强制婚姻形式。”③在我国古文字中“娶”原作“取”,即“捕取也”。以“取” 为“娶”恰好反映了古代抢掠女人以成婚姻的事实。所以,抢婚的源头即充满 了武力与暴力。
商周时期,我国的抢婚现象就已出现,“屯如,遭如,乘马班如,匪寇,婚 媾”,“乘马班如,泣血涟如”您。通过这些描述可见,男人骑着花斑的高头大马, 携带着武器,将还在哭泣、挣扎的女人抢回家里强迫其成亲的情景。
对滇黔地区抢婚的婚俗,清朝时,田雯《黔书》中记载:“女家亲戚锤击 之,谓之夺亲”⑤。清人陈鼎的《滇黔土司婚礼记》中,也记载了盛行于作佬、 布依、苗、彝等民族中的抢婚习俗。
随着社会的进步,义明的发展,我国内地的抢婚风俗渐渐泯灭。滇黔由于地 理位置的特殊性,这种风俗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侗族、布依族、傣 族、苗族、彝族、景颇族、像像族、哈尼族、普米族等民族还不同程度地保留着 这种遗俗。彝族人说,抢婚风俗在本民族中祖祖代代相传,男子抢亲并不表明女女方家的尊敬。
抢婚作为一种婚俗在滇黔的表现也不尽相同。侗族青年结婚时,女方的队伍 要与男方组织的人员在夜晚进行拼抢、格斗、抢亲。①宁菠普米族至今还保留着 古老的“抢婚”习俗。到出嫁之日,新娘不被告知,仍像往常一样外出劳动, 新娘一出现,男方就猛地以披毡将其罩住,将她带回男方家。②
但这些娶嫁仪式,大多只有象征与模拟意义了。陆游曾说,苗族嫁娶,男方 就在路上等着女方出门的时候,把她捆绑起来抢劫回家,其“怒争叫号求救, 其实皆伪也。”③通过模拟抢亲完成婚礼,反映了抢婚文化的深远影响,同时也 反映了武斗在婚俗中的重要角色。虽说这种抢婚大多属于模拟性质,但参加抢婚 的人员如果没有强健的体魄和一定的技艺,想在众人围攻之中带着新娘脱身也非 易事。所以,为了获得抢亲的成功,不给男方丢了面子,并让女方家觉得男方刚 勇强健有本事,抢亲的人员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婚姻作为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无论对青年男女 还是对家庭、宗族都有重要的影响,一直受到人们的格外重视。为了表达传宗接 代、祈祷平安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心愿,几乎每一个民族在婚俗中都有一些约定 俗成的文化因子,体现了每个民族独特的文化和精神信仰。在滇黔少数民族形形 色色的婚俗中,强烈的尚武意识时时都在提醒他们是一个尚武的民族。
浏览51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