弩张开时不像弓箭那样需要很大的动作,因此弩的工作特性决定了弩比弓箭 更适应滇黔丛林茂密、空间狭小的特殊环境,从而具有更大的普及率与应用率。 尽管弩本身的大小、射程、用法等有些区别,但各民族弩的制作、种类、用法、 射程等在滇黔地区基本上相同,正如范氏所云:“西南诸蕃造作略同,硬木为 弓,桩甚短,似中国射猎弩差大耳”⑥,显示出特有的地域文化特色。

材料的因地制宜性。滇黔地区林木种类繁多,特别是栗木、青冈木等质地坚 硬的木材为制作弓架、弩床提供了上好的材料。.麻类植物的适宜种植和牛这种动 物的广泛养殖为制作弦提供了材料;而制作箭的老竹更是取之不尽。铁、铜等矿 石的丰富储器和锻造技艺的掌握,为箭镰的打造提供了物质和技术支持。弦槽和动物的骨做成。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滇黔人民靠山吃山的 地域特性。如彝族用黄栗木、岩桑树或梨树做弩架、芋麻做弓弦、山竹做箭。这 些物品与彝族聚居的环境有直接的关系,在他们聚居的山林菁中,随处可取。彝 族聚居地富产铜矿,因此箭镰一般为铜质。苗族的弩床都是用坚硬的栗木做成, 麻绳或牛筋做弩弦,箭为木柄或竹柄。苗族的冶铁技术比较发达,铁矿相对富 有,因此他们用的箭头为铁质。像傣族的弩由青冈、栗木制作弩架、岩桑木做弩 背、麻线或牛筋搓成弩弦。拉祜族的弩和弓都是用质地坚硬的木和老竹制成,木 用来做弩身,竹用来做弩弓,用牢实的麻绳做弩弦,箭也是用坚硬的老竹制成, 箭头为有锋利的铁尖,弩一般重量较轻,携带和使用方便。独龙族的弩多以坚硬 的栗木或黄椒木制成,也有的以质地坚硬的竹子削成,弦用牛筋或麻树皮搓扭制 成,弦槽和扳机常用野牛骨、虎骨等制成,箭常用硬竹削制。这些弩箭的制作都 是由他们较低的生产力和他们靠山吃山的地域特点所决定的。

滇黔各民族制作弓弩因地制宜的地域性还表现在毒箭镰的制作和运用上。如 傣族的毒箭镰使用的也非常多,因其聚居地盛产箭毒木,平时弓弩所用的箭大都 插在村外的箭毒木树干上,到了战时才取出使用,因而每只箭头都带有箭毒木的 毒液,射中对方时,只要擦破皮流一滴血,毒液便会顺着血管迅速流遍全身,数 分钟便死亡,所以,杀伤力比较强,是傣族古代战争最厉害的武器。基诺族涂箭 镰的剧毒物称之为“俄木”,是用箭毒木树中提取的浆液,配上螟蚣、蝎子、毒 蜂,再加上一种名叫“狗闹花”的植物共同熬制的。其毒力之强,足以使动物 “沾血立毙”。怒族毒箭头可分为黑头毒箭、白头毒箭(剧毒,俗称:射中野兽, 五步封喉)、铁头毒箭等。《纂修云南上帕沿边志》一书中,对怒族以弓箭作为 “武器”作过以下记述:怒族所用武器,仅有刀弩两种。箭则以竹为之,内分三 种:-曰药箭,以毒药裹箭头,射中者登时立毙;一曰铁头箭,以铁炼为三叉, 或如矛,甚锋利。一曰白头箭,以竹削尖而用之。①

射技高超,矢无虚发

滇黔民族箭法精准,彰显着“矢无虚发”的英雄本色。顾炎武曾经描述过: “夷人步插三香,黑地指火影射之,一箭而三香俱倒,方为上技。”②《纂修云南 上帕沿边志》心载:“怒族自幼练习,技术最精,百发百中,为他种人所不南通志》:“善用弩,发无虚矢,每令其妇负小木盾,径三四 寸者前行,自后发弩,中其盾而妇无伤。”②《蛮书》:“朴子蛮,勇敢矫健,以 青娑罗缎为通身挎。善用泊箕竹弓深入林间射飞鼠,发无不中。”③在日常生活 中,这种射术高超的弩手更是比比皆是。

滇黔弓弩的神功威力

弩箭在滇黔的生活中,不仅仅是射猎的工具,也是作战的武器。宋史中有明 确的记载,“抚水州” 一带(即今三都水族自治县及毗连的荔波、环江等地)水 族的先民,“兵器有环刀、标牌、木弩。善为药箭,中者大叫,信宿死,得邕州 药解之即活”④。像像族也曾用它们“制服西番”⑤。所以,弓弩在反抗历代封建 统治者推行的民族压迫和经济掠夺的斗争,以及保卫祖国边疆的斗争中起到了巨 大作用。如1746年泸水县弄更扒起义时用“滚木劲弩”杀伤大批清军,1802年 维西县恒乍绷起义中义军用劲弩抗击清兵,1884年苗族首领项崇周曾率领射弩 队重创入侵法军,1913年独龙族人民用弓弩严惩进行间谍活动的英国侵略者布 里查等人,无不显耀着滇黔民族劲弩毒矢的威风。乂如片马事件中的褚来四⑥就 是-位射箭高手。在1911年的片马事件中,褚来四一箭结束了英军巡逻队官的 性命,迫使英军大部撤出片马,彰显出滇黔弩弓的威力和技艺的高超。

丰富多彩的弓弩校射活动

最初发明弩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猎物,提高狩猎效率,以及抵御外来的侵略, 与狩猎军事行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开拓土地,防御外族入侵,除了要求人们 有强健的身体,还要有高超的射技,因此经常进行射弩竞赛活动。后来这种以提 高军事素质为bl的的射箭活动,逐渐演变为丰富人们文化生活的一项文体活动。 《新唐书•南诏传》中有这样一个记载:南诏善阐府骤信“命左右驰射。每一人射,法马逐以为乐,数十发止。”①可见当时射箭活动多么广泛。在民间这种校 射活动更是丰富多彩。

忠实伴侣——终生相随的伙伴

弓弩除用作狩猎、战争和娱乐外,还另有非常丰富的社会内容。一个孩子几 手从出生时就和弓弩联系在一起了。拉祜族接生的老人要给男婴唱关于拉弓射弩 的歌:“雅八代,雅八代,快长,快大,快快成人。做你阿爸的好助手,拉弓射 弩,捕兽,除害护卫寨子。”取名时,南涧的彝族也要从箭中得到些保佑。南涧 彝族自治县浪沧区有两个石箭,•个石箭在公郎的石箭村田中,上面刻着“此 神物……穿地穴……”等铭文。由于石箭的年代久远,住在石箭周围的彝族、 汉族群众,给小孩取名字时,总喜欢带上一个“石”字,认为带有“石”字的 小孩,“石宝”、“石龙”、“石凤”、“石祥”等可以长命百岁,能够得到石箭的个石箭在浪沧区的马房村后面的旭山上。马房村的彝族群众称这个石 头为“鬼魔石”,地司先生称其为“泰山石”。祈求石箭保护田里面的庄稼。公 郎-带的彝族崇拜石箭的习俗由来已久。康熙《蒙化府志》云:“石箭,其一在 浪沧江巡检司北二里许,有石长七尺余,役二尺余,上锐如镰,下圆如干,屹立 田中,耕者误伤之则有m痕。右有方塔一座,高一丈零,宽八尺,谓系箭筒。其 一在司北马房村山上,横卧于地,镰哉昭然,土人至祭。相传诸葛武侯标此镇 地,箭有三,隐一见二,有铃记云。”①这反映了弓弩在人们心中的神圣地位。 弓弩也同样出现在人们的婚礼中,以求得它们所带来的吉祥。白族人结婚那天, 要在新婚夫妇进入洞房之前,非常庄重地端出一面崭新的竹筛子,筛子中间用红 丝线缀着桃弓掷箭和一把新剪刀,起到驱恶避邪的意思。拉祜族新郎到女方家 时,随身要携带弩。在滇黔的一些民族中,殉葬品中也要有弩或弓一张。.去世的 德昂族人出殡前,要用竹蔑编扎成一间小竹庄房,德昂族称之为“合帕”。合帕 内放些弓弩、统帕、砍刀、镰刀等死者生前使用过的生活和生产工具作为陪葬 品。像这种把弩弓作为陪葬品的习俗在滇黔其他民族中也较多见。②贵州黄平革 家人对弓箭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革家人始终认为他们是后羿的后裔。自古以 来,他们都要在自家的神台上摆放弓箭来祭祀祖先与缅怀祖先的功绩。革家人认 为:神龛一定要用弓箭来祭,否则就是没有香火。革家人去世后,还要在入棺者 的胸前盖上一块“亚”字图案的刺绣方巾,革家人亲切地称之为“归宗图”,是 挡箭牌,以防死者在归途中“受害”。

总而言之,弓弩在滇黔民族的狩猎、节庆活动、社交、婚恋以及在抵御外侮 的活动中都充当着重要角色,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是他们终身的好伴侣。在 许多民族中,甚至把它们作为丧葬时的陪葬品。这些都体现着弓弩在他们生命中 的地位。因此,弓弩在滇黔武术文化中所具有的意义更具有特殊性。

浏览1,62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