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历史进程中,许多国家均有值得自豪的宝刀利刃,如 “世界五大名刃”:印度及伊斯兰刀剑、中国刀剑、日本武士刀剑、马来诸族刀 剑和西洋刀剑等。不同国家的刀剑可以反映其民族不同的价值观、人生观和哲学 观,展现着本民族的威武与尊严。如果说中原、闽粤、荆楚等地区的人们更钟爱 剑的话,那么,滇黔等民族地区的人们对刀更有一种特殊的情怀。此地区,直到 新中国成立前夕,一些民族还处于原始公社制末期向奴隶社会过渡阶段,他们或 刀耕火种,或采集,或狩猎,日出而作,日落而憩,保存着较浓厚的原始社会的 气息,展现着许多原古人类的生活景象,刀渗透到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他 们精神的载体,拥有着丰富的价值内涵。当中原等地区刀剑的辉煌渐渐淡去,在 当今社会逐渐销声匿迹或是被束之高阁时,滇黔地区的各种刀文化显示出独特的 地域特点。①
在这里,刀不仅是上辟天地,下惩恶人的正义的化身,也是人们战胜自然、 征服自然的工具和武器,从而被崇拜、被歌颂,并通过刀来释怀自然、表达人们 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而成为史诗歌谣之笔;它是民族的图 腾,乂是“招魂”、“驱鬼”的法器;它是见证爱情、陪伴爱情、保佑爱情的吉 祥物,乂是伴随男人走完人生,并带入墓穴的忠实伴侣;它是滇黔民族喜欢佩带 的装饰品,乂是舞者手中钟爱的道具;它是勇者无畏的表达,乂是名贯江湖的 利器。
滇黔打制尖端武器有着悠久的历史,南诏国的铎鞘、郁刃、浪剑,大理国的就名震江湖,有谓“吹毛透风乃大理刀之类”。范成大在《桂海虞 衡志》中提到云南刀,即大理刀,其“一鞘两室,各函一刀”。它做工非常精 细,“以象皮为鞘,朱之上,亦书犀毗花纹,靶以皮条缠束”,很受当时人们的 欢迎,视之为珍品,“贵人以金银丝”①。同书也提到爆刀,“崛刀,两江州崛及 诸外蛮,无不带刀者,一鞘二刀,与云南刀同,但以黑漆杂皮为鞘”。这些史料 都说明,滇黔在唐宋时,刀剑的制作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到明代时,阿昌 族的阿昌刀已成为刀家族中一颗耀眼的明星。
阿昌刀素有“东有龙泉剑,南有阿昌刀”之说。古代阿昌人的兵器,史书 少有记录,资料缺乏,唐代樊绰的《蛮书》“寻传人……持弓挟矢……每战斗即 以笼子笼头,如兜要状”②的记载要算是最早的,反映了阿昌族先辈远在唐代就 已有进攻兵器弓(弩)箭,也有防御性的兵器“笼子”(竹盔)。明代,在阿昌 族地区的屯军逐渐融合于阿昌族中,明军兵器生产中的锻造技术也为阿昌族所继 承和发展,逐渐形成了本民族的品牌一阿昌刀。阿昌刀,乂称“户撒刀”,因 多产于阿昌族聚居的陇川县户撒、腊撒地区而得名。阿昌刀,是中国遗存下来的古 老的实战军刀,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也是阿昌族的传统手工艺制品。民国时期张 笏的《腾越边地状况及殖边刍言》云:户撒“其地人民以制刀为业,工作在木邦 刀之上,即著名之户撒刀……刀制炼极精纯,柔可绕指,剁铁如泥”③。
不仅阿昌族视阿昌刀为珍宝,而且附近的景颇族、像像族、傣族、汉族、白 族、藏族等民族也特别喜爱。阿昌刀品种、款式纷繁众多,新中国成立前生产的 阿昌刀主要为生产、生活服务,新中国成立后,阿昌刀发展成为精湛的工艺品。 时至今日,阿昌刀有100多种规格、型号,如青龙刀、背刀、黑长刀、藏刀、宝 剑、蛇形刀、手仗刀、阿昌砍刀、小刀等。
户撒坝子的刀名目繁多,但制刀的寨子都有自己的看家绝活。如来福寨的黑 花钢刀、长刀,芒派寨的刀鞘,等等。④阿昌族是一个爱刀的民族,民族的精神 通过刀展现无遗。爱刀的过程,成了这个民族不断进取的过程。刀的性格,刀的 品性,折射出这个民族的气魄。多少年来,铸刀师傅一直将心魂与气魄融化在钢 铁的锻造与冶炼之中。每一次锤打,每一个研磨的动作,都渗透着铸刀师傅虔诚 的膜拜。户撒刀刀锋凌厉,刀身寒气逼人,融合着力与美、恐惧与敬畏,震撼激荡着人们的感觉。阿昌刀,以其精湛的艺术著称于世,在社会化、机械化生产程 度较高的今天,在刀具家族中,它仍然是一颗闪亮的民族瑰宝,人们通过它了 解、认识了阿昌族的经济、历史、艺术,同时这也让阿昌族对本民族文化产生了 一种民族认同感以及民族自豪感。如今,阿昌族的阿昌刀已经走出云南,不仅销 往青海、北京等地,甚至还远销印度、日本、英国等国,这一事实不仅证明了阿 昌刀顽强的生命力,也证明了阿昌族文化的经久不衰!①
滇黔民族素以骁勇威猛、热情好客、刻苦耐劳著称于世。他们有两句家喻户 晓的谚语:“本路不通长刀砍”,“要像狮子一样勇猛”。他们用长刀与恶势力作 斗争,用勤劳的双手征服大自然。刀的背影里,埋藏着的是,个民族深深的爱国 魂。它为驱除外国列强、为保家卫国、为祖国的和平解放立下了汗马功劳。滇黔 各族人民没有忘记刀的秉性,以不屈的精神,捍卫着一方热土,仗刀而起,洒血 如歌。②历史上,多次英勇顽强地抵御入侵,为保卫祖国领土完整立下了不朽功 勋。如1905年7月20 0,怒族、独龙族等各族群众二百多人,手持长刀在“白 汉洛教案”中创造过辉煌;1911年1月4日,在震惊中外的,,片马事件”中书 写过传奇。滇黔地区各民族人民群众在这块古老乐土上,手握大刀进行英勇的反 抗斗争,一直持续到1949年。他们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壮举永存青史!刀不仅仅 在民族危机时,代表着勇士的豪气和壮志,而且在和平年代也发挥着重要的作 用,显示着民族的尊严。
总之,地理位置的边远,交通的闭塞,山路的崎岖,是西南少数民族五彩缤 纷的刀文化现象形成的不自觉因素。“刀耕火种”成为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刀文化 的源泉。原始艺术、原始宗教、社会习俗等便是其主要存在形态。自古以来, 刀,让他们崇敬、倍爱有加,渗透到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他们精神的载 体。刀在他们的心里,不仅仅是一把武器,它作为避邪消灾的法器,作为生产工 具、婚嫁礼器、目瑙纵歌上的标志等,已成为其民族特征的一部分,镶嵌在民族 心理的深层。这种精神支撑着从远古走来的滇黔各民族,在偏僻、贫瘠的大地上 繁衍生息。刀代表着滇黔各民族的无畏与图腾,时刻照亮着他们前行的征途。③
弩在春秋晚期的实战中就已被重视,“矢弩”的作用在《孙子兵法》中就已提到。在内地,明朝以后,由于火器迅速发展,弩受到冷落。到清朝年间,军队 已经不再使用弩作为战斗武器了。而滇黔地处群山峻岭之中,丛林茂盛,鸟兽资 源异常丰富,直至新中国成立后,弩仍旧肩负着它的使命,续写着它的辉煌。弩 不仅是人们获取生活资料的主要工具;而且还是滇黔各民族安身立命、保家护 院、防御外侮的重要武器。因此,弓弩在滇黔各族的生活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 义,从而演化出色彩斑斓的弓弩文化。
滇黔弓弩溯源
弩是一种冷兵器时代重要的远程武器,它从弓发展而来。弩,《释名》卷七 释兵说:“弩,其柄曰臂,似人臂也。”①滇黔地区的民族使用弓弩的历史悠久。 由于滇黔许多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所以关于弓弩起源的文字资料很难寻觅。但 很多民族的民间故事或传说,如哈尼族《射太阳的英雄》、《阿都射日的故事》, 普米族的《土箭射日》,傣族的《青年射日》,保族的《射日》,苗族的《杨亚 射日月》②,水族的《旺虽射日》,布依族的《德金射日》等都说明了其历史的 久远。据彝族古史传说,弓箭是由“古夷人”伏羲部落中的几名“智者”发明 的。“夷”字从“大”从“弓”,标志着他们是制造并使用弓箭的民族。《山海 经》言:“少嗥生般,是始为弓矢。”③少嗥是古夷人伏羲的兄弟部落。《荀子• 解蔽》亦云:“绚作弓浮游作矢,而羿精于射……”④"羿”者,“夷”也。夏朝 便是由“西夷之人”禹所建立。⑤居住在黔东南的革家人自称是后羿的后人。革 家人的头帕,头顶都有一个光彩夺目的太阳,太阳中心的银钗,据说是代表后羿 射太阳的那一支利箭。在原像族史诗《创世纪》中也有关于弩箭发明的传说: 早在远古洪荒时代,像像族就已发明了弩箭,祖先启沙还用弩射落过八个太阳、 六个月亮,射穿挡住洪水去路的悬崖绝壁,成为今日怒江地区一自然奇观——石 月亮。如果这还不能充分说明滇黔地区弓弩文化历史久远的话,那么新石器时代 的云南沧源帕典姆岩画第1地点和壤典姆岩画第6地点等壁画上的弩、箭,以及 云南元谋大墩子⑥等-大批新石器时代石箭镶的出土,则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实
架弩在宋时就已名传四方。宋周去非在其《岭外代答》里载, 瑶弩,“状如中都之吃萱弩,盖不能弯弓,而皆能踏弓也。以燕脂木为之,长六 尺余,厚二寸、博四寸许,其长三尺余,厚止半寸,不划箭槽,编架其箭于枯, 故名编架弩”①,其箭乃“到竹为之,或用小圆竹,而皆有弩之箭户。镰如凿, 或如凫茨叶,以软皮为羽,利于高射,而不可俯射。”《百苗图》中也说,苗族 “携带强弓硬弩,名曰’编架’,三人共张,矢发则无不贯”②。这里所说的“编 架”,事实上就是大型的弩机,因为张力过大,需要三人协同,手脚并用,才能 将弓张开,这是苗族、瑶族等专用于射杀猛兽的利器。将它应用于作战时,则是 当时射程最远、穿透力最强的远战兵器。“无不贯”,意为不管是多么坚硬的盾 和铠甲都会被它射穿。
此外,许多史籍中也有关于滇黔民族用弓弩的记载,如“有名栗粟者…… 常带药箭弓弩,猎取禽兽”③,“像像,衣麻披毡,岩居穴处,利刀毒矢”④等 等。也有史籍说,滇黔的“石桑之弓(出鹤庆、永宁二府境),黑水之矢(爨夷居 黑水内,善造毒矢,著肤立死。今其种散居诸郡山谷间)”⑤。说明弩箭被滇黔各族 广泛使用,范围很大,并不是哪个民族的专利,因此其起源具有多元性特点。
浏览1,23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