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以前对滇黔文化的研究,只是注重民族起源、称渭、族属、迁徙、地 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政权、疆域、民族义化交流与交往等,而本书以武术文 化为主,全面揭示和探索此地域内的武术文化精髓和精神内核尚属首次尝试。
第二,滇黔是中华民族文明发祥地之一,此地域内有众多的武术拳种和门类, 为了提炼出其武术文化特色,本书首次从宏观上对其进行归纳、分析、总结。
第三,本书着重田野调查,运用历史地理学、人类文化学等知识,探讨研究 自然地理条件、生存观念、巫傩文化、尚武精神、物产、交通、移民、军事活动 等对此区域武术文化发生、发展的影响,揭示其内涵,丰富其地域的文化史。
第四,对滇黔地区武术文化进行全方位的理论研究前所未有,本书乃发朝 之作。
滇黔地处祖国西南的云贵高原上,古时共同被称为西南夷。最早记荥滇黔历 史文化与社会生活的文献是司马迁的《史记•西南夷列传》。其中说道:“西至 桐师(今保山)以东,北至叶榆(今大理),名为止、昆明,皆编发,随畜迁 徙,毋常处,毋君长,地方可数千里……”①除了司马迁所说之外,昆明族居住 的“南中”范围还要广。据《汉书•西南夷传》所提到的“昆明诸种”的居住 地,实际上已包括今四川的盐边直到滇池上下周围地带。而当时的滇池因其周围 多有昆明族居住,故称为“昆明池”。《汉书•武帝纪》说:“西南夷有越徭昆明 国,有滇池,方三百里。”②《史记•西南夷列传》文中说:“西南夷君长以什 数,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属以什数,滇最大;自滇以北君长以什数,邛都最• 大……”其中所说“夜郎”、“滇”为西南夷中两个较大的部落,其地域范围后 来经过历史的变迁,逐渐演变为今天的贵州和云南。
“贵州”这一名称的由来,可追溯至宋代。那时,在今贵州境内,有许多 “羁縻州”,其中便有一个“贵州”,它的地点,就在今日的贵阳。到了元代,由 于驿道的开通和战事的需要,“贵州”的战略地位凸显出来,于是便改贵州为顺 元城,设立八番顺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成为控制一方的军事据点。明朝建立 以后,设立贵州卫,并把贵州宣慰司的衙署设在城中,称为贵州宣慰司城。洪武 |•五年(1382年)在宣慰司城建都司居中指挥,仍以“贵州”命名,称为贵州 都指挥使司。永乐I•一年(1413年)建省,改宣慰司城为省城,设立贵州承宣立,相沿不改。不过, 当时贵州省的范围比现在要小得多,遵义军民府和乌撒军民府(今贵州威宁、 赫章)属四川,黔西南泗城州所属红水河以北地面和荔波县属广西,镇远等六 卫及天柱县属湖广。直到清雍正年间,云贵总督鄂尔泰奏请在西南“改土归 流”,为了 “归并事权”,加强统治,才将上述地区划入贵州。①
贵州省简称“黔”。黔之名,由来已久。早在秦昭王三十三年(公元前274 年),秦夺楚江南地,置黔中郡,辖及贵州东北部和东部边境,从此,“黔”字 与贵州便结下不解之缘。隋立黔安郡,唐置黔中道、黔州郡、黔州都督府,皆辖 及贵州。今贵州大部分地方,唐代属黔中道、黔州都督府,所以,历来都以 “黔中”相称。乂因黔州都督府治今四川彭水,贵州之地尽在其南,故乂把贵州 称之为“黔南”。贵州建省以后,仍沿其旧,以“黔”为简称。
云南古代文化,主要在滇池地区和洱海地区孕育、发展、丰富,并向四周辐 射,蔓延至整个云南高原,以至周边地区。“滇”,古代指滇国,而滇国名称源 于滇池,其活动范围在今滇池周围,即现在的昆明市及玉溪市、曲靖市的部分地 区。“滇人”生活的区域逐渐称为“滇地”。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 在今云南设置益州郡,统辖24个县。在今晋宁县设“滇池县”,为益州郡的郡 治所在地。两汉时,还在洱海地区设云南县,蜀汉设云南郡统辖洱海地区,因此 “云”也时常专指洱海区域,这是狭义的“云”。自唐代天宝战争后,“云南” 地名已逐渐和今天云南省的含义相近。1276年,元世祖正式设置云南行省,从 此,云南省的名称逐渐固定下来。到明代,以“滇”称云南已成习惯。到元代 以后,“滇”与“云”才扩大为云南的简称。②
从以上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滇、黔两地域的形成有着很久的历史渊 源,而将滇黔两区域合二为一进行文化研究的,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的谢圣纶, 在所著的《滇黔志略》中说:“滇黔古无分野之说,后世以滇在《禹贡》梁州之 南,遂以为井鬼分野;黔在荆州之南,遂以为参井分野。唐李淳风著《州郡蹲 次》,可谓踵以详明,而后人犹讥其谬乱。”③古永继在《谢圣纶与〈滇黔志 略〉》一文中进-步指出:滇黔位居祖国西南高原,自古以来在地理、民族政 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浑然一体。……难以截然 分开。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区域文化研究著作相继问世。李 勤德在《中国区域文化》中,将滇黔文化区域划分为“在我国西南边陲,北毗 巴蜀,东连岭南,有一处别具一格的区域文化一滇黔文化,它的区域大致包括 了今天的贵州和云南”①。该区位于青藏高原东侧,包括云南、贵州及广西等地。 王玉德等编著的《中国传统文化新编》中把滇黔文化定义为:“滇黔文化乂称云 贵文化,是西南各族人民在滇黔山水之间开创和发展的物质和精神文化。”②因 此,本书所指的滇黔,是指现在我们国家版图上的贵州和云南两省,所研究的对 象是云南和贵州两省地域内的武术本体及其相关的文化。滇黔武术文化从概念上 说有两个层面的界定:!,是地理上的,它是指产生于滇黔这块土地上的武术文 化;•是主体属性上的,它是指生活在滇黔的民族群体所创造的武术文化。广义 的滇黔武术文化,是指滇黔所有民族(包括汉族在内)创造的武术文化;狭义 的滇黔武术文化,是指滇黔世居少数民族所创造的武术文化。由于滇黔民族众 多,少数民族武术文化特色突出。因此本书所述,以狭义的滇黔武术文化为主; 乂由于滇黔武术文化是由滇黔少数民族与汉民族共同所创造,因而在某些部分, 也包括广义的滇黔武术文化。
蛮荒高原,瘴病之地
滇黔地处中国西南边陲。从地理上讲,滇黔藏身于云贵高原的莽莽群山之 中,高山峡谷雄伟险峻,山间盆地星罗棋布,大川大河纵横交错。历史上为 “蛮荒高原”,“瘴疔之地”。明朝正德年间,王阳明贬谪贵州作《座旅文》,哀 叹:“峰际连天兮,飞鸟不通;游子怀乡兮,莫知西东。”③更使人平添了一种悲 凉感。明万历年间,王士性作《黔志》,把贵州的地理特点概括为两句话,即 “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④。从经济文化角度论,滇黔由于地处中原文明的边 缘地带和山重水复的生存环境,历史上被称作“蛮夷之地”和“文化沙漠之度在全国排名居后。这 一地区,地跨多省,“生界”众多。直至清朝雍正时,滇黔的某些地区仍然是 “不隶版,不奉约束”①,而且“无君长,不相统属”②,“不藉有司,且无土司管 理”③,被视为“声教未通之域”④。
滇黔许多地区地处热带、亚热带,地面潮湿,阳光一晒,水汽大量蒸发,容 易形成瘴气,历史上被称为“瘴疗之地”⑤和“古蛮瘴之乡”⑥。骇人的“瘴疔” 对当地人以及途经此地的军人、商人和路人来说总是挥之不去的恶魔。《后汉 书》载,马援出征交趾时,由于所经地区瘴气严重,“军吏经瘴疫死者I•四 五,,⑦,给行军打仗带来诸多不便和众多的士兵伤亡。汉晋时期成书的《永昌郡 传》云:行者六I•人经泸昌津(滇西地区)时,因为中此津瘴气,“皆悉闷 死……中人则令奄然青烂”⑧。
三国时,诸葛亮的《前出师表》中有“五月渡泸,深入不毛”⑨之说。
唐朝时,樊绰在记述滇西边地以及缅甸东北一带的瘴疡情况时说:“地有瘴 毒……至彼中瘴者,「有八九死。”⑩
元朝时,史载元军出师八百媳妇国时:“及至,未战,士卒(因为中烟瘴) 死者I •已七八。”⑪
明初,钱古训随征麓川时,看到当地的情况,在其《百夷传》中说,麓川 一带,“春秋烟瘴居多”⑫。(弘治)《贵州图经新志》中说:“(都匀府)地多岚 瘴,春深草木畅茂,及秋禾扬花之时,岚瘴交作,俗呼为青草米花瘴,触之 即死。”⑬
浏览43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