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康熙时,史载潞江周围的情况时说:“两岸陡绝,瘴疡甚毒,夏秋之 间,人不敢渡。”①元江军民府,“地多瘴疡”②。乾隆三十五•您(坎70年),清 王朝第二次征缅,主帅傅恒带疟回京后病故,士卒因染疟疾而不得已退兵a乾隆 皇帝的谕旨说:“我八旗劲旅,以尝试毒疔之乡……于事体实为不值。”③咸丰年 间,清军在黔东南镇压苗民起义时,“该处瘴疥,过重兵勇水土不服,病者大 半,不便深入”④。
直至近代,关于疟疾危害的事件也屡屡被记载。1901年,法国人在滇南修 建滇越铁路,4万多中国民工死于疟疾等。⑤民国七年(1918年),疫区云南思 茅“ I•室九空,卜村九绝”⑥。直至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盈江地区因瘴疡 的流行,“夷人各寨竞至化为丘墟”⑦。
以上多为“南方陆上丝绸之路”上的描述,这只是滇黔“瘴病之乡”的冰 山一角而已,在怒江流域、金沙江流域、澜沧江等众多地域未写进史籍的地方还 比比皆是。但从以上的史籍中我们仍可以深深地领略到,滇黔丛林茂密,古树参 天,蚊虫肆虐,毒蛇猛兽横行,是疟疾、伤寒、皮肤病等疾病的多发区。勇敢的 滇黔民族面对如此险恶的自然环境披荆斩棘,艰难生活,拼搏求存,表现出极强 的生命力,从而孕育了滇黔民族“勇敢”、“强悍”、“坚韧”、“视死如归”、“敢 于冒险”的精神特质。恶劣的“瘴疡”环境再加上滇黔高山深壑的阻挡,使人 大多不敢或不愿涉足此地,从而与外界交流相对较少。正是因为如此,它使众多 的滇黔武术文化得以保存,并为众多的武术文化在这片土地上发育、成长提供了 肥沃的土壤,也为我们分析、研究滇黔武术文化提供了一个出发点和逻辑点。
滇黔位于北纬21。9'~29。15'、东经97。32'~ 109。32'之间。正好处在东亚季 风和南亚季风交汇区域,西北乂受青藏高原大地形影响,形成了复杂多样的气候 条件。滇黔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话:“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一日之间,乍此燥彼凉”。气候的复杂性也造就了动植物的多样性,动物 种类占全国总数的半数以L®;植物种类约占60%,素有“动物王国”与“植 物王国”的称号,是我国乃至全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最集中的地区之一, 是地球上不町多得的绿色宝库。滇黔矿产资源也非常丰富,铅、锌、磷储垃占全 国首位,素有“有色金属王国”的美誉。水能可开发量居全国之首。《后汉书• 西南夷传》载:西南夷出铜、铁、铅、锡、金、银、光珠、琥珀、水精、琉璃、 轲虫、蚌蛛、孔雀、翡翠、犀、象、猩猩、貂兽等②,《华阳国志•南中志》说: 滇人之地“有盐池田渔之饶,金银畜产之富”③。
汞矿是贵州开放历史最久远的矿产,是我国三大汞矿区之首,至迟在汉代已 闻名于世。《汉书•地理志》中就有“毋欲谈指出丹”④的记载,而且,历史上 贵州都以水银、朱砂作为贡品,“辰锦砂最良……佳者为箭龊'⑤。
滇黔的铁矿开采与冶炼始于什么朝代,未有定论,宋代的《溪蛮丛笑》记 载说,“铁之精英在水,数卜年者,名水秀铁”⑥。由此可知湘黔边境的民族已精 于炼铁。唐宋时期的义献中所记载的此地的民族“刀剑未肯离身”,“出入佩 刀”,说明铁器的使用已相当普遍。到了明代,播州(今遵义)宣慰司杨氏土司 “擅开尚瓷寨等处铁冶二十四处,令伪太监曾保烧炼熟铁,专造军器”,而苗刀 谓之“吹毛透风”、“锋利无比”。
贵州铅锌矿藏比较丰富,主要分布在赫章、水城、普安等地,大抵在唐宋时 即已开采铅锌,故《溪蛮丛笑》提到伉佬能炼铅的事。清康熙年间,极盛时年 产2000万斤,成为清代主要的产铅区之一。
金银的开采,在贵州是比较早的。宋代的《溪蛮丛笑》载:“沙中拣金,乂 出于石,碎石而取者,色视砂金为胜。金有苗路,夫匠识之,名上丝金”,乂 载:“彳乞佬之富者,多以金银像鸟兽形为酒器,或为牛角鹑鸠之状,每聚饮列以 夸客,名银鹑鸠”⑦。《元史•食货志》中列有全国产金之地,其中有一处就在贵 州乌撒。
贵州煤炭的储量为江南首屈一指。煤炭开采,始见于明嘉靖二I八年(1549年)刊刻的《普安州志》,里面著录了一首《过普安》的诗,诗中有“窗 映松脂火,炉飞石炭煤”①的句子,这里所说的“石炭煤”就是煤炭。
雄黄乂称鸡冠石,化学成分为硫化碑,可作颜料、药物及烟火,贵州在汉代 即已开采。《后汉书•郡国志》载:“夜郎出雄黄、雌黄。”②明代志书中记永宁 州、程番府、普安州、安南卫均产雌黄。
朱提盛产白银,其出产的白银和堂狼的铜器,源源不断地沿着五尺道进入中 原,这些铜器深受欢迎。滇东北出产的双鱼洗,更享有盛誉。《新纂云南通志• 金石考》载:“汉铜洗见于金石书著者已数百器,其铭文有此地名可考,则以朱 提、堂狼所造为最多”③。据《华阳国志》、《后汉书•郡国志》等书记载,博南 出金,还产光珠(琥珀);永昌出水晶、玻璃等;不韦出铁;堂螂出银、铅、白 铜;永昌还有“蚕桑”,能织毛织品及棉织品,“帛叠”、"兰干细布”,享有 “洁白不受污”美誉。④南诏皮罗阁时期,南面的“……占城、挝国……俱以奇 珍、金、盐……岁贡于王不缺”⑤。著名的大理马大量输入内地,数量惊人,宋 朝廷专在广西置专廨官措置买马的事。宋朝每年向大理买马,已成为国家的一项 重要事务,而大理国将出售马匹作为一项重要的财政收入。
唐宋时期,云南普洱茶、机井盐已十分有名,并成为一项重要的大宗贸易商 品。茶、盐的贸易在当时已成为互市的主角,并由此而得名的茶、马市网络不仅 伸向康、藏,而且伸至广西桂林及境外。除茶、马贸易外,云南其他物产也大量 售往各地,周去非《岭外代答》卷五载:“蛮马之来,他货亦至,蛮之所赍麝 香、胡羊、长鸣鸡、披毡、云南刀及诸药物。吾商(指内地)所贡绵、缱、豹 皮、文书及诸奇之物。”⑥云南除了土产外,由于手工业的发展,许多手工产品 也深受内地欢迎。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大理地广人庶,器械精良”,所产的 “蛮鞭”、“鞍辔”、“犀牛甲”、“细毡”及蛮刀、剑等大量销往内地⑦。当时认为 “蛮甲惟云南最工”,“蛮毡,出西南者,诸蕃以大理为最”,“云南刀,即大理所 作,铁青黑,沉沉不馁”。⑧
滇黔木材资源异常丰富。明清时期,每当修建皇宫,就要派官员到贵州采买八年杉”和“八年杉”驰名全国。
在山的王国里,密林葱郁,雨量充沛,孕育着丰富的宝藏,为滇黔民族的生 存不但提供了基本的物质、生产条件,同样也为丰富多彩的武术文化的孕育提供 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山高水险、交通闭塞
滇黔境内高山峻岭林立、大河纵横。河流均属山区雨季型,易涨易落,穿行 于崇山峻岭之中,-般说来,各河流的中游水流湍急,落差较大,不利航行,而 下游虽可通航,但乂多急流险滩。而陆路则因山川阻隔、地面崎岖,行旅艰难, 即使有了驿道,也只能以乘马、轿子、滑竿代步,人挑马驮运输,不能通行车 辆。因此,与中原地区形成了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明正德《云南志》载:“西 即麓川江。以麻索为桥。山上下各五七I浬。山顶天霁时见吐蕃雪山。马行者自 晨至午才到山顶,炊憩而下,徒步上宿于上。”①《华阳国志•南中志》说:“步 道度三津,亦艰阻。故行人为语曰:’糟溪赤水,盘道蛇七曲;盘羊乌桃,气与 天通,看都护比,往往呼尹,来降贾子,左詹七里,乂有牛叩头,马搏颊,其险 如此。’”②乂《水经注•若水注》中说:“朱提郡西南二百里,得所绢堂狼县, 西北行,上高山,羊肠绳屈八I涂里,或攀木而升,或绳索相牵而上,缘陟者若 将阶天。”③这尚且是汉晋时期道路经过修筑开凿以后的情况,秦汉以前其路之 险,可想而知。滇黔群山屹立,江河纵横,山高水深,坡陡流急。古代滇黔各民 族创造了大量很有民族特色的桥梁,如藤桥、竹桥、竹木桥、石桥、溜索桥和铁 索桥等。樊绰《蛮书》说:“龙尾城西第七驿有桥,即永昌也。两岸高险,水迅 激。横亘大竹索为梁,上布簧,簧上实板,仍通以竹屋盖桥。”《太平寰宇记》 说:“夷人于水上置藤为桥,谓之窄也。”这种竹索桥或藤索桥直到新中国成立 前在少数民族地区仍属常见。《徐霞客游记•滇游记》说:“龙江东之源,滔滔 南逝,作藤为桥,于上以渡。桥阔「四五丈,以藤三四枝,高络于两岸,从树林中悬而反下,编于藤上,略可置足,两旁亦横竹为栏以夹之。”①云南文山一些 江河“冬春水减乘筏,夏秋水泛,土人取藤系两岸巨树,编而为桥,高出水面 数丈。桥上受系长条,手引以渡,长丈余”②。至今,在怒江和独龙族所居独龙 江等江河上还有一些藤、竹索桥。生活在云南怒江峡谷的云南怒族、独龙族和保 像族先民,至迟在清代就发明了一种交通工具——溜索。过江时腰间系上套有溜 板的绳索,溜板套绑在溜索上,手脚并用,越江而过。《怒俅边隘详情》说: “曲人不知为船以渡。只用蔑索耳根,平系两岸,虽以木槽溜梆,衔索系腰,仍 须手挽足登,方能徐渡”③,“望之危余万状”四。到目前为止,溜索渡江仍在发 挥着作用。云南的铁链桥数量多,规模大,历史悠久,闻名全国。在西南丝绸之 路的永昌道上,至今保山和永平交界的澜沧江上仍横跨着一条号称“西南第一 桥”的铁索桥一霁虹桥。《康熙永昌府志》载:霁虹桥“以铁索横牵两岸,下 无所凭,上无所倚,飘然悬空”3在云南西或西北的高山峡谷里,云南古代各民 族始终不畏艰险,前仆后继地开拓着道路。明朝贬谪到云南的杨慎在他的《赤 虺河行》写道:“君不见,赤虺河源出芒部,虎豹之林猿猱路。层冰深雪不可 通,千寻建木撑寒空。”同时代的吴国伦也有一首《赤虺河》,表达的也是这样 一种恐惧的、避之忧恐不及的情绪。诗云:“万里赤虺河,山深毒雾多。遥疑骊 象马,直欲捣岷峨。筏趁飞流下,橘穿怒石过。劝郎今莫渡,不只为风波。”前 人的这些诗句真实地描绘了滇黔古代交通的艰险。而骆宾王的一首《军中行路 难》,更是道出了西出滇地的将士们征战的艰苦和辛酸。
正是由于滇黔险峻崎岖封闭的地理环境,使得滇黔与外界交流较少,从而较 好地保持了大量原始状态的武术文化。“礼失而求于野”,许多内地已经消失的 武术文化现象在这里可以找寻到,为研究武术的起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同 时为本书的撰写提供了丰富翔实的第一手资料。
浏览58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