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永龙《贵州武术史话》(《贵州体育文史》,1987 (4))、张凤贵、张鸿力 《云南少数民族武术的特点及发展战略》(《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集》,云南 民族出版社,1991)、李德祥《中国哈尼族武术文化初探》(《云南师范大学哲学 社会科学学报》,1994 (6))、石天敬《云南少数民族武术文化概论》(《体育文 化》,1995 (4))、饶远、杨万智《民族文化对民族体育的影响一云南彝族体 育的历史探索》(《体育文史》,1991 (1))、张延庆《西南少数民族武术文化阐 析》(《体育文化导刊》,2009 (1)),对滇黔武术的历史渊源、分布特点、活动 特点、拳种特点、技术特点等进行了研究,并对云南民族武术存在的问题以及滇 黔民族武术的发展战略进行了探讨。另外,在地方志中也夹杂着一些武术的内 容,如《云南省志•体育志》、《贵州省志•体育志》和一些有关民族文化的著 作和研究中也有一些关于武术的史料,如曹先强《阿昌族文化大观》(云南民族 出版社,1999)、峻骤《我国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中的武术》(《中华武术》,1991 (11))、龚成政《德宏州德昂族武术》(《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集》,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等。虽然这些研究所使用的多为口头史料,缺乏严格的考证, 但对我们研究滇黔武术仍提供了一些宝贵的史料研究线索。


  1. 以往研究不足以及本书的研究方法


滇黔地区拳种众多,但专题研究较少,仅有的一些研究大多集中在苗 拳、傣族拳术等少数拳种上面,而其他拳种的研究或描述大都散落在相关民族文 化研究的书籍中,大都没有作专题深入研究。

研究形式多为拳种的梳理,且研究成果多集中在《武林》、《中华武 术》、《武魂》等信息性杂志上,在专题学术研究刊物上鲜有相关研究成果的 出现。

滇黔武术的片区研究主要集中于贵州的黔东南州、铜仁地区、安顺市, 云南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大理白族自治州、楚雄彝族自治州等区域内,其他地区面广且多为泛泛而谈。

对滇黔武术的历史与文化、风格与特点、现状与发展的研究,虽然早 在20世纪80—90年代贵州的袁永龙和云南的石敬天等就进行了初步探讨,但研 究深度不够。

民俗艺术与体育中的武术文化可谓浩瀚繁多,但多繁杂,缺乏专题研 究与疏理。

本书希望通过借助民族学、民俗学、历史地理学、历史文化学、历史人类 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运用地域文化理论,通过滇黔武术本体,深入分析、探 索、研究滇黔武术文化蕴含着的文化内涵,提炼滇黔武术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地域 特征。

滇黔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发展历史过程中,出于种种原 因,不可避免地要与外界或内部发生冲突或矛盾,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他们 必然习练武功,拿起武器捍卫自己的领土或财产,这样就产生了每个民族的武 术。但由于社会、历史及种种客观原因,滇黔武术发展史的相关历史文字资料极 为匮乏。某些古代文献资料中只言片语的零星记述简略,且大多语焉不详,甚至 还充斥着封建社会对少数民族的偏见。这样,便给开展滇黔武术文化发展史的系 统性学术考证带来了极大的闲难与障碍。但值得庆幸的是,一方面,流传于滇黔 的世居民族中数以千计的关于民族武术的民间神话、传说、故事等口传或文本文 化资料,以及民族民间武术家世代相传的大it珍贵武术拳诀等口传文化遗产,给 我们留下了一种特殊的民族武术史;另一方面,散布于滇黔东南西北各个地区数 以千计的崖画、纹饰、石刻、木雕、壁画、画像砖、青铜器、古建筑上象形文字 及形形色色的武术直观形象的资料,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民族武术纪形史,为滇黔 武术文化研究提供了较为接近历史事实的直观形象和重要的补遗与佐证客观史实 的资料依据。在探究黔武术文化的历史及文化背景时,除了研究滇黔武术文化与 滇黔地区的人文生态、地理环境、民族构成、社会发展等密不可分的关系,还须 重视中原华夏文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等文化在各个时期对滇黔武术文化的重 要贡献。因此,本书首先在1983年滇黔武术挖掘工作的基础上,找出滇黔境内 每个民族聚居地比较集中的地区,实地考察,充分收集资料,反复精心考证,从 文化社会学、历史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社会人类学的视角,运用区域文化理 论,从文化空间特征、地理特征及其联系的角度对各民族武术文化进行系统地研 究。研究这个地域内武术与本地域文化的内在关系,分析影响滇黔武术文化形成 的因素。不仅从横向研究滇黔武术文化的发展特征,还从纵向研究滇黔武术文化 发展的脉络,从而总结出滇黔武术文化的深刻内涵和精髓。

六、研究内容和方法

(-)研究内容

为了更好地探讨和研究滇黔武术文化的概念、发展历史、形成因素、个性特 点、理论构建等方面的内容,从而揭示滇黔武术文化的现象和实质,本书将围绕 滇黔武术文化这一中心,并紧密联系本地域的史载文化、典籍文化、考古文化、 民俗文化、个案文化、思想文化、人物文化、艺术文化、学术文化、赛事文化、 近代馆校文化、制度文化、军政文化等方面,全面分析,进一步概括出滇黔武术 文化的地域特征,从而体现滇黔武术文化价值。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文献资料法是指对文献资料进行合理地收集、使用和再创 造,以获得间接理论知识的方法。通过检索中国期刊网、超星数字图书网,查阅 上海体育学院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上海市图书馆、云南省图书馆、贵州省 图书馆等与本书内容研究相关的期刊、书籍资料以及在访谈、实地调查中获取的 民间个人珍藏资料、相关书籍以及若干民间武林人士个人珍藏典籍等完成。

  • 访谈法:就滇黔地方拳种的源流、传承方式、礼仪特征、练功方式及发 展状况等进行访谈。在预调研及调研的过程中,先后对位于滇黔地域内的部分武 术人士进行了专家访谈。充分利用上海体育学院在全国武坛的高水准平台,积极向对滇黔武术文化研究有造诣的相关专家进行了专门咨询和求教,对今后研究给 予必要的指导。



  1. 实地调查法:由于滇黔地域面积广阔,因此,为了做到重点突出,在分 析现状的基础上进行了个案实践研究。本书先后选择贵州安顺、天柱、镇远,云 南昆明、西双版纳、丽江、大理、宁菠、剑川、思茅等地进行了实地调研。

  2. 归纳法、演绎法、逻辑判断法、数理统计法:本书研究的具体内容和结 论推理使用了归纳法、演绎法、逻辑判断法。对滇黔武术拳种的调查、论文数量 统计以及滇黔竞技武术比赛获奖情况等采用了数理统计法。

  3. 个案分析法:滇黔地域范围广阔,民族种类多,拳种繁多且分布广泛, 针对滇黔武术文化的研究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因此,从客观现实的角度出发,本 书有目的地进行了个案分析研究。

  4. 比较法:有比较才会有鉴别。比较研究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普遍采 用的研究方法。滇黔是多民族地区,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对不同地域武术文化 从民族风俗、宗教信仰等进行比较,找出差异与特性,研究民族风俗、宗教信 仰、行为模式、心理特点等地域对武术文化的影响。通过比较,不同地域武术文 化的特征才会更鲜明,对地域武术文化的理解才能更深刻,对今后武术在多民族 地区的发展提供借鉴。滇黔是个多民族聚居区,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经过分化、融合、重 组后,形成了不同的语言、习俗、宗教信仰、节日祭祀活动等,从而形成了不同 特点风格的武术文化。这种多样性不仅表现为拳种繁多,而且还表现在武术文化 与该地区的巫风舞影密切相关。它们除了具备武术的技击功能外,还具有较强的 节律性、娱乐性,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武术文化。其理论假设为:

    1. 独特的t'l然地理是滇黔武术文化形成的环境致因。滇黔高山峡谷雄伟险 峻,山间盆地星罗棋布,大川大河纵横交错,素有“地无三里平”、“望山累死 马”之说,地形和自然条件极其复杂,交通极为不便。闭塞偏僻的地理环境对 滇黔武术技术特征的形成、发展具有根本性作用,同时也奠定了滇黔地域武术文 化的特征和文化内涵。这为研究滇黔武术文化提供了理论背景。

    2. 崇武尚勇是滇黔各族武术文化产生的基础。险恶的生存条件,使崇武尚 勇成为滇黔各族人民共同的特点。“强悍”、“武勇”、“善战”、“粗犷”等民族 特征的描写成为历代地方史籍中的高频词汇。此现象反映了滇黔各族好勇尚武的 传统已经深深地渗透进民族的风俗礼仪之中,深深地镶嵌在人民的心理深层,从 而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构成部分。

    3. 历代战争和部落冲突是滇黔武术文化产生的根源。在氏族和部落联盟时 期,各氏族、各部落之间战争时有发生,与凶猛野兽、与自然界的搏杀也是生活 中的常事。随着阶级社会进一步推进,战争频仍,且规模越来越大。滇黔虽然地 处祖国西南边陲,但战争并没有因为它的偏隅而被遗忘。从古滇国时期的庄跻 入滇,到诸葛亮南征、爨氏统治、唐九征讨击云南、天宝大战、元世祖平云南、 舍利畏大起义、明朝平定云南与“三证麓川”、大西军进云南、吴三桂征剿云贵 与削二藩、雍黔农民起义、乾嘉农民起义、咸同农民起义等重大军事战争,都从 根本上推进着武术及尚武之风的发展。

    4. 社会制度激发着滇黔习武人群的习武取向。历史上,滇黔各族人民被历 代封建王朝称为“化外之民”。新中国成立前,遭受了极其暴虐、残酷的压榨与 剥削,同时他们也进行过激烈的反抗。反抗斗争极其频繁,可谓大者众达数万, 小者亦不下数千。血与火洗礼后,滇黔各族人民的性格中拥有了更多的勇猛和血 性,凸显于武术文化中就是粗犷强悍、崇刚尚强,尤其注重锻炼技击和格斗的本 领。滇黔武术文化就是刀光剑影中由自强不息与血性的观念铸塑而成的。

    5. 移民推动和丰富着滇黔武术的发展和内容。内地人民移居滇黔地区,早 在秦汉时期就已经开始了,其中习武之人和善于打造武器器械的高手不乏其人。 这些掌握着武技的武术家、军人和懂得武器制造的工匠的迁入,对滇黔地区武术 的传播、发展与提高所起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6-宗教信仰等影响着滇黔武术文化的式样。滇黔少数民族多认为万物有灵, 不仅雷、电、风、雨等自然现象有灵魂,各种动植物也有灵魂,崇拜自然、图 腾、祖先,这也大量反映在武术文化中,从而造就了像仿生拳术众多等文化 特点。

    1. 滇黔文化对滇黔地域武术文化起着主导作用。滇黔文化是多民族、多区 域、多形态文化汇聚的产物。古代的众多族群,经过长期的交汇、融合,汇聚成 现代各民族。滇黔现有人口在5000人之上的世居民族30多个,是我国少数民族 族别最多的两个省份,是民族文化形貌最为复杂的地区。云贵高原还是各区域文 化交汇的枢纽,滇黔文化以本土文化为基础,融入了巴蜀文化、中原文化、荆楚 文化、百越文化和来自南亚的印度佛教文化,上述各文化区的物质文化、制度文 化、精神文化等形态都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切入滇黔文化结构之中,整 合成滇黔武术文化异彩纷呈、神奇迷离的文化整体。

    2. 生产生活方式决定着武术文化存留的式样。滇黔地处边远,交通闭塞, 生产力发展相对落后,“刀耕火种”、狩猎等生产生活方式长期存在,从而作为 “亦兵亦器”的刀、弩文化丰富而多彩。

    3. 滇黔是我国武术最早的萌发地之一。滇黔是人类起源的发源地之一,这 里有距今800万年前的禄丰腊玛古猿,距今约170万年前的亚洲目前所知的最早 古人类“元谋人”。除此之外,云贵高原上还发现过“晚期直立人”、“观音洞 人”、“晚期智人”、“兴义人”等等,这些古人类的出土,以及旧石器时代、新 石器时代“石箭镰”等石兵器的发现,无不印证着这一论断。

    4. 滇黔存留了武术较完备的发展阶段,是研究武术发展的活化石。滇黔在 新中国成立初期,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初期资本主义社会等社会形 态并存,且巫术、原始宗教、傩文化等盛行,一些舞蹈、戏曲、祭祀活动中包含 有大址的武术形成发展信息,是研究武术形成进化的活化石。



浏览65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