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黔文化乂称云贵文化,是西南各族人民在滇黔山水之间开创和发展的物 质和精神文化。”③20世纪初,滇黔文化的研究随着新文化运动蓬勃兴起逐步受 到注目,云南新文化的先行者袁嘉谷所著《滇绎》等书最早涉及了云南文化的 探讨。袁丕钧的《滇南文化论》可说是第一本论述云南文化的著作。1923年9 月,夏光南出版了《云南文化史》。1937年,云南大学成立“中国西南文化研究 室”,标志着云南文化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方国瑜的主持下,编辑出版 《西南边疆》杂志(季刊),出版《西南文化研究丛书》11种。其中徐家瑞的 《大理古代文化史》是云南文化史的开创之作。1977年,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云南各族古代史略》编写组编写的《云南各族古代史略》,是在“文化大革 命”后云南文化研究的一篇开山性著作。80年代,随文化研究的“复兴”,掀 起新的研究高潮,一批文化研究的新成果也不断涌现。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由 贵州省民族研究所编的《贵州的少数民族》和周春元等编著的《贵州古代史》。 80年代中期,著名民族学家刘尧汉主编的《彝族文化研究丛书》由云南人民出 版社出版,得到广泛的好评与肯定。

1990年,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贵阳市志•体育志》。1991年初,云南 人民出版社推出年轻学者刘小兵博士的《滇文化史》,这部著作从新的视角,较 全面地论述了滇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多元的特点,探讨了云南文化发展的规 律,为进一步研究云南文化提供了思路。这一年,云南人民出版社陆续出版了 《云南人类起源与史前文化》、《云南铁器时代文化论》、《云南青铜文化论集》、 《南诏文化论》、《毕摩文化论》、《贝叶文化论》、《东巴文化论》、《爨文化论》、 《中国民族文化专题研究丛书》、《黔西县体育志》等,这些专题文化研究的研究 者大都是该专题的专家,代表了该专题研究的先进水平。

1992年,云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西南研究书系》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重视。 1993年,云南人民出版社乂推出《滇文化丛书》。2006年,林超民负责主编的 《中华地域义化大系——滇文化》问世,较系统全面地介绍了云南义化的起源与 发展、哲学思想等。

2008是贵州文化研究硕果较丰的一年。刘晖、吴建民主编的《贵州省民族 传统节日进入旅游市场的文化条件分析》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介绍了 贵州省民族传统节日如贵阳苗族“四月八”、苗族“花山节”、布依族“六月 六”、水族“端节”、瑶族“盘王节”等。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刘磊主编的 《黔境民风》辑录了民国时期一些报人、旅游者及社会学家的文章。民族出版社 出版的杨昌儒、陈玉平编的《贵州世居民族节日民俗研究》,也对贵州民族节目 进行了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的申茂平等著的《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研 究》,贵州民族出版社出版的顾朴光、吴秋林著的《贵州少数民族面具文化》, 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黄才贵著的《贵州民族文化论丛》等专著以及滇黔学者 发表的一些论文,都从不同角度和层次对滇黔文化的形成、性质和特征进行了 研究。


  1. 滇黔文化的形成与演变。


滇黔文化是由诞生在滇黔大地上的“滇文化”和“黔文化”两种文化类型 共同合成的一种地域文化,它既有中华文化的共同内涵,同时也拥有自己鲜明的 地域特征。汉朝以来,特别是元明以来,随着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先民的陆续迁 入,各族文化之间交流学习加剧,彼此吸收,互相推动,共同演进,使滇黔文化 呈现出以本土文化为基础,融入了巴蜀文化、中原文化、荆楚文化、百越文化和 来自南亚的印度佛教文化的文化类型,这些文化区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 文化等形态都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切入滇黔文化结构之中,整合成滇黔 文化异彩纷呈、神奇迷离的文化整体。从而使滇黔文化形成了多样性、边缘性、 和融性等特点。①“中原文化通过四条途径影响云南文化:中原王朝的强行传播; 云南的主动学习;汉族移民对周围的辐射;民间往来。中原文化影响了云南各民 族的伦理道德及日常生活,缩短了中原文化与云南文化的差距,打破了云南原有 民族文化的平衡,冲淡了云南文化的民族特色”。②贵州高原在春秋战国时代就 产生了夜郎文化。夜郎文化受荆楚文化、中原文化、滇文化、巴蜀文化的直接影 响,不断吸取外来文化而发展。③夏志芳在其主编的《地域文化课程开发》中指 出:该地区在中原文化、巴蜀文化等的影响下,在高原高山义化的地理环境中,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由于该地域的自然条件所形成的天然阻隔,制约了 该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而云贵所固有的浓重的少数民族文化色彩,使该地区 的文化明显区别于其他文化。李勤德在其著的《中国区域文化》中指出,滇黔 地区众多古族聚居构成了滇黔文化既复杂乂单一的基本特征。复杂是因为这里族 系斑杂,迁徙乂多而语言乂多种多样,很难用一单线成因叙述它的全过程;简单 是指在这片特定的土地上的人们,虽然民族很多,但却存在着文化意识上的相通 性,存在着文化心理上的一致性,能够反映出来一种一体化的地域文化特征。王 鸿儒说: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永远是一个动态过程,文化的结构方式常表现为本 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或交接,从而导致耦合或是对抗。贵州文化结构的形 成,是有一个从传统的二重对抗发展到多元一体现代文化建设的历史过程。④史 继忠认为:演变过程中明显的阶段性、山地生境制约、多元性是贵州文化的重要 特征。贵州文化特征的形成和发展,有地理区位环境的限制因素,有不同历史时 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的制约,但自明清以来,与中国主流文化、与世界文 化交流是贵州文化能不断变化发展的深层次原因。⑤

  1. 关于滇黔文化的性质和特征


施惟达、段炳昌等在其编著的《云南民族文化概说》中提出,云南义化的 特点可以概括为:多样性、边缘性、和融性。蒋楚麟、蒋南华认为:囿于特殊的 生态环境、地理、历史,贵州文化具有不同于周边的巴蜀文化、滇粤文化、荆楚文化的个性特征,是一种多元一体的边缘文化和山地文化,是千百年来各世居民 族在各个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层面上、不同的历史阶段长期积淀的区域特色文 化。贵州文化是坚持本土文化,乂对外来的周边文化和中原文化采取妥协、宽容 与吸纳等态度,双方长期不断碰撞并交触的结果,是一种非此非彼,既此亦彼,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型文化形态和多元一体,异彩纷呈,既封闭乂开放的边 缘性文化特征便形成了。①黎铎认为,山地文化是贵州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分,其表现形式有:立体农业经济模式;二元的人口素质结构;大杂居、小聚居 的社会环境。除了这些特点以外,历史上滇黔地域的人们还擅长弩射,惯见刀 兵,性情彪悍,尚武好勇,具有不同于中原、巴蜀、吴越等的文化特点。②

综上所述,滇黔文化具有多样性、边缘性、和融性、山地性,淳朴秀丽、精 美柔顺、文化主体精神不强、开放性和封闭性并存的文化特质和勇敢强悍、民性 刚烈的精神特质。

滇黔武术文化研究综述

  1. 滇黔地域内的拳种研究


这方面的专著有吴荣臻的《苗族武功》(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贵 州省武术协会、贵州省体委群体处和贵州省民委文教处合编的《贵州少数民族 武术》(贵州科技出版社,1992),杨近文和杨敦慧合著的《贵州苗族武术》 (贵州民族出版社,2009)等几本著作,着重对苗族武术的发展历程、苗族武术 的特点及其兵器、某些苗族武术拳术套路和器械套路、苗族武术中的格斗技法等 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叙述。论文有天文的《苗山武艺》《武林》,1983 (10))、 王华、王金华的《苗拳》(《贵州体育文史》,1986 (2))、张凤贵、张伟岱《傣 族武术》(《中华武术》,1986 (10))、李德祥的《神奇的傣族武术》(《中华武 术),1998 (6))、石天敬的《傣族武术趣谈》(《中华武术》,1985 (2))、刘 扬武的《傣族武术》(《中华武术》,1990 (11))、石天敬《崩龙武术》(《中华 武术》,1984 (2))。遵义地区体委武术挖掘整理小组的《遵义地区拳种简介》 (《贵州体育文史》,1986 (2))、铜仁地区体委武术挖掘整理小组的《铜仁地区 拳种简介》(《贵州体育文史》,1986 (2))、洪治平的《布依族武术》(《中华武 术》,1992 (1 ))分别对滇黔武术的源流、分类和特点进行了研究。

  1. 滇黔地域内的武术器械及用法研究


石天敬《云南各族武术兵器多姿彩》(《武林》,1983 (10))对云南各少数扬《户撒刀的来历》(《武林>,'1984 (2))以讲故 事的形式讲述了户撒刀的来历。胡小明《少数民族武术拾趣》(《中华武术》, 1987 (4)) 1中对景颇族目瑙纵歌中的刀术表演和阿昌族的刀进行了生动的描 写。郭志禹《倏忽纵横释刀术》(《中华武术》,1987 (7))中讲,景颇族的刀 术除了 “正面劈击”、“左右弧行飞砍”等刀法,还有“躬腰飞速纵旋”、“仰身 腾越叉刺”、“转身三步跳”、“十字跳”,“七步跳”、“飞鱼跃”等大量的跳跃动 作。刘扬武《景颇族武术》(《武林》,1990 (3))中说,景颇族长刀不离身, 刀术成了景颇族的标志;长刀是战斗的武器,也是舞具。童恩正在、《我国西南 地区青铜戈的研究》(《考古学报》,1977 (2))中对西南地区的青铜戈进行了 系统分析。童恩正在《我国西南地区青铜剑的研究》(《考古学报》,1977 (2)) 中对西南地区青铜剑作出了系统分析。范勇《我国西南地区的青铜斧钺》(《考 古学报》,1979 (4))对西南地区青铜斧钺的类型、年代和分布、文化渊源及相 关问题进行了讨论。张增祺《略论滇西地区的青铜剑》(《考古》,1980 (7)) 对滇西青铜剑的分类、断代、族属、起源等进行了专题研究。李健民《云南青 铜矛》(《考古学报》,1995 (2))对云南青铜矛的类型和分布、春秋青铜矛、 战国青铜矛、汉代青铜矛进行了研究。肖明华《论滇文化中的横泰兵器》(《四 川文物》,2004 (1))对横琴兵器的类型、年代及发展、铸造及其使用诸方面作 了探析,认为横寒兵器在春秋晚期出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滇青铜文化的面貌。 王海平、史文《贵州出土兵器简介》(《贵州体育文史》,1986 (2))对贵州出 土的铜兵器、铜铁合制兵器等作了一定的研究。

浏览1,35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