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滇黔文教晚开,远离国家政治、经济、义化中心,被视为“蛮荒 偏僻”之地。这里没有形成像少林、武当、峨眉这样显赫的拳派,也没有形成 像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这样大的拳种。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滇黔武术发 展较晚、落后,从而没有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被视为“武术的荒漠”。事实果 其如此吗?大呈的考古发掘证明,滇黔不仅是人类的发祥地,而且是中华民族和 华夏文化的最早诞生地之一。这里有距今约800万年的腊玛古猿、亚洲大陆最早 的距今约170万年的原始人——元谋人;有旧石器时代早期的贵州“观音洞文 化”等;这里的先民3000多年前开始步入青铜时代;1955年来晋宁石寨山的发 掘,与河南殷墟、陕西临潼兵马俑发掘被国际上誉为中国三大出土奇迹;古老的 沧源射猎武舞岩画向我们展示了 3000年前的武术活动画卷;2000多年前开辟的 “南方丝绸之路”比“北方丝绸之路”还要早200年;唐朝期间的“天宝大战” 更是彰显了这片土地上高超的武功韬略。丰富的少数民族拳种和多彩的武术文化 是一座宝藏,等待着我们去发掘去研究。然而,苍茫深处,山重水复,瘴疡满 地,外地人很难涉足其中,黔滇深厚的武术文化底蕴一直“养在深闺人未知”, 就连本地人也有“不识庐山真面廿,只缘身在此山中”之感慨。因此,本书试 图从这一动机出发,通过探讨和研究滇黔武术文化的历史渊源和技术风格特点、 形成要素、本质特征等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中华武术文化理论发展提供依据。

研究对象

将中国地图展开,在祖国的西南部有一块北倚四川、重庆,南濒广西及越 南、老挝、缅甸,东临湖南,西接西藏的地方,这便是滇黔地区,或称云贵地 区。它位于北纬21°9'~29°15'、东经97°32'~ 109°32'之间,地理情况错综复杂其间高山峡谷雄伟险峻,山间盆地星罗棋布,高原波状起伏。就是在这山水之间 孕育着神秘多彩的滇黔文化。本书所指的滇黔,是指现在我们国家版图上的贵州 和云南两省,所研究的对象是云南和贵州两省地域内的武术本体及其相关的 文化。

研究目的

本书从地域文化和传统文化的视角入手,探讨和研究滇黔武术文化的历史渊 源、发展演变过程;从地理特点、民族特征、文化结构等方面解读滇黔武术文 化,力图深入发掘和精心梳理滇黔武术文化的优秀传统;建立和丰富滇黔武术文 化系统,为滇黔地域武术文化的理论建设提供参考;正确把握和科学诠释滇黔武 术文化的时代走向,继承、弘扬并努力探索滇黔武术文化精神在当今时代的积极 意义和价值。

研究意义

滇黔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它对中华民族大一统的形成与发展,对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成与丰富均有着极大的贡献,武术文化在其民族精神体系中占 据着至为重要的地位,是其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滇黔武术文化的 研究有助于:


  1. 彰显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就构成而言,它是56个民族在内的民族 大家庭,而世居滇黔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民族就有33个。其披荆棘,辟草莱, 建家园;文化灿烂,人才辈出;英勇尚武,勋业昭著。因此,对滇黔武术文化的 探索和研究,不仅是出于全面认识滇黔文化的必要,而且更有助于我们认识中华 民族及中华民族精神。

  2. 弥补滇黔文化研究的不足。百年以来,学者们对滇黔文化的研究取得了 丰硕的成果。但深入考察学者们对滇黔文化的研究方向,可以发现他们更多关注 的是各民族的称谓、族属、起源与迁徙、政治、经济与文化、疆域、文化交流与 交往等,而对滇黔武术文化专题研究较少。因此,本书对滇黔地域武术的拳种风 格、技术体系甚至技术层所隐含的文化精神内涵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具有重要 意义。

  3. 滇黔武术文化研究将纵向分析滇黔武术文化的生成原因和演化过程,横 向探讨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对滇黔武术文化的影响,对丰富和完善中国地域武术 文化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4. 滇黔武术文化作为滇黔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然有其独特的文化 内涵和精神价值,因此本书的研究,将有利于对滇黔文化的补充和解读。

  5. 地域文化研究综述地域文化是一门研究人类文化空间组合的地理人文学^^, 乂称区域文化或地 缘文化,是指因人类地理分布而形成的地域性群体文化,属于历史地理学范畴。 其研究主要指以文化地理学和历史地理学为基础而进行的文化研究。“地域”的 概念通常是约定俗成或古代沿袭的历史区域。

    近年来,文化学随着“历史地理学”和“文化地理学”等学科的兴起,我 国的地域文化学研究也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吴越文化、楚文化、巴蜀文化研 究率先兴起并向纵深发展,滇云文化、黔贵文化研究业已全面开展,齐鲁文化、 燕赵文化、湖湘文化、闽粤文化也从点到面铺开8 —部部地域文化丛书和专典相 继问世。

    • 地域武术文化研究综述


    地域武术文化研究,就是将区域按照约定俗成的历史划分,从地域文化的视 角,运用历史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社会学、历史学、哲学、文化学等研究方法 对这一地域重大武术事件、重要武术人物、武术的渊源、历史沿革、发展与演变 规律、拳种及其风格特点、文化内涵、价值观念、功法、礼仪、道德规范等进行 研究,从而总结出这一地域武术文化的个性特征,揭示地域武术文化差异,领略 地域武术文化的独特魅力;并从地域武术文化的多样性中寻找中华武术文化的统 一性,进而直观地展示中华武术多元化的特点和丰富内涵,为今后武术的发展提 供借鉴。武术史学考证的研究开武术地域文化方面研究的先河。较早涉及地域武 术文化的领军人物是20世纪20年代的唐豪先生。他的《少林拳术秘诀考证》、 《少林武当考》以及太极拳源流和拳谱的系列考证论著等颇具代表性。其“材料 翔实,推论细密。……为现代武术史学科打下了基础。”①

    20世纪80年代,我国耗资100多万元,动员了全国专职武术工作者、业余 爱好者8000余人,“普查武术家底,抢救武术文化遗产”,可谓是区域武术抢救、整理的大工程。1983—1986年,我国出版了一批武术专著,如《四川武术 大全》、《广东武术史》、《中国武术拳械录》等。同时,地方性的武术学术活动 也I•分踊跃。如1986年、1987年福建省武术协会等分别主办了全国性的“中国 武术理论研讨会”等,“麦积山武术学术研讨会”等①也于1990—1993年由甘肃 省武术协会和省体育科学研究所等陆续举行。

    近年来,一些学者对地域武术的研究学术论文频频发表,如1990年收录于 《中国武术与传统义化》学术论文集上的蒋松卿的《楚文化与楚国武术》,高正 的《武术健身》(《武当山与武当武术》,1991年第1期),秦文忠、王春菊的 《回族武术文化浅谈》(《体育文史》,1992年第5期),李德祥的《中国哈尼族 武术文化初探》(《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6期),刘汉杰的《沧州回族 武术文化探源》(《西北民族研究》,1997年第1期),李成银的《子午门功夫与 齐鲁文化》(《体育文化导刊》,2002年第2期),李湘远等的《试论岭南文化对 广东南拳形成和发展的影响》(《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陆草的 《论中原武术文化》(《中州学刊》,2007年第1期),李吉远等的《从非物质文 化遗产视角探究广东南拳形成的地域文化》(《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6 期),李吉远,牛爱军的《南拳文化探究》(《体育文化导刊》,2008年第11 期),彭鹏的《地域文化学视野下的湖北武术发展探讨》(《成都体育学院学 报》,2009年第10期)等,这些研究已经逐渐从单一的地方拳种挖掘迅速上升 到地域文化的理论与地方拳种的结合研究,研究数量渐多且成果初显。

    21世纪以来,地域武术文化的研究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03年, “地域武术文化”的概念首次在上海体育学院郭志禹教授承担国家体育总局武术 运动管理中心武术研究项目“传统武术历史与文化信息内容构架的研究”中被 提出,并提出了 “地域文化一武术文化一地域武术文化”的新思路来进行地域 武术文化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初步勾勒了中国武术的地域分布:燕赵、中原、齐 鲁、荆楚、秦晋、吴越、黔贵、巴蜀、闽粤、西域、西北、赣皖、西南边疆、海 南、关东、广西、港澳、台湾及其他区域武术。从2005年以来,上海体育学院 韩雪的博士论文《中州地域武术文化研究》、上海体育学院陈振勇的博士论文 《巴蜀武术文化探骊》、上海体育学院丁丽萍的博士论义《吴越武术文化研究》、 上海体育学院郭守靖的博士论文《齐鲁武术文化研究》、上海体育学院张胜利的 博士论文《陇右武术文化研究》、上海体育学院申国卿的博士论文《燕赵武术文 化研究》、上海体育学院王家忠的博士论文《荆楚武术文化研究》、上海体育学 院李吉元的博士论文《岭南武术文化研究》、上海体育学院杜舒书的博士论文《秦晋武术文化研究》等一系列研究都对其所研究的地域武术文化进行了较为全 面系统的研究。

    郭志禹教授的《中国地域武术文化研究策略构想》(《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6年第10期)通过对地域武术义化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今后中国地域 武术文化研究对策,确保地域武术文化的可持续性研究。①此外,马敏卿、张艳 霞的《地域文化对武术拳种产生和发展的影响——以齐鲁文化为例》(《北京体 育大学学报》,2006年第10期),汪俊祺的《徽州地域武术:一种民间文化现象 综述》(《黄山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陈振勇的《武术文化继承与发展: 地域武术文化发展展望》(《体育与科学》,2008年第2期),李玉兰的《武术文 化的地域性特征初探》(《搏击(武术科学)》.,2008年第4期),申国卿的《地 域武术文化研究初探》(《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郭三卿的《对 地域武术文化研究的现状分析》(《搏击•武术科学》,2009年第6期)等也对 地域武术文化的发展、特征等进行了初步探索。

    郭志禹教授的《中国武术发展模式研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 的哲学方法,将武术的发展变化分为:单一水平运动、下降运动和上升运动,进 而提出了中国武术发展的三种模式,即分离模式、多元模式和整合模式,同时也 提出了中国武术发展模式的策略选择:下限模式、最适模式和上限模式。②这对 中国地域武术文化的研究具有较大的指导作用。郭志禹教授2010年出版的《武 术义哲子集》对地域武术文化的研究在理论层面作了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并 形成了基本理论。

浏览1,07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