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福魁(1799〜1872),字露禅,河北永年人。幼年家贫,约十岁被 卖至温县陈家沟陈德瑚家为僮。陈氏著名拳师陈长兴每晚至德瑚家前厅 教授族中子弟,露禅殷勤侍候,窥习拳艺。长兴喜其敏,遂收为徒,尽 传其术。约1850年,露禅返永年,寓居太和堂药号,以授拳为生。房东 武禹襄兄弟三人亦折节求教。后经武汝清推荐,到北京传拳。曾任京师 旗营武术教师。露禅擅长以柔克刚,避锐制坚,声名甚著。他为了扩大 传习范围,适应保健需要,把陈长兴传给的陈式老架太极拳进行修删, 逐渐删改原有的发劲、跳跃和难度较高的动作,编创成独具特色的杨式 太极拳。此拳套经其子健侯和孙澄甫的不断修润,定型成目前广为流传 的杨式太极拳套。
张学(1805〜1878),字琴堂,河北故城人,自幼家承武学功力拳, 性豁达,善技击,乐助人。清道光年间,本村刘家大户被飞贼三十余人 抢窃,声势浩大,张公闻知,与飞贼交手,击毁飞贼数人,与贼首只一 战,便将其擒获,送交官府正法。自此声威远震,后来在张家口设永胜 镖局,水陆数千里二十余年无失事。咸同年间捻军举事,张学受皇命在 高唐府内训练乡勇几百人,将高唐,恩县、夏津等地捻军去灭。
李飞羽(约1808-1890),字洛能,亦称能然、老农、老能,河北 深州人。自幼嗜武,习练花拳。后前往闻山西,学练戴氏心意拳,经十 年苦练,学乃大成。约1856年,李飞羽被太谷县乡绅盂勃如聘为护院。 此后,当地车永宏(字毅斋)、宋世荣,以及河北深县刘奇兰、郭云深等 相继拜李为师求学拳技。李飞羽遂整理所学,参益心得,易名“形意 拳”,广传徒众。随着形意拳在山西和河北的广泛传播,逐步形成了以心 意拳为母,而又有别于心意拳的形意拳技术和理论体系。
宋迈伦(1809〜1893),名彦超,字迈伦,人称“宋老迈”,河北冀 州人。出身武术世家,九岁学武,练弓、刀、马、步、石等。二十岁中 武秀才。旋外出访师学艺,遇乔龄(字鹤龄)传予三皇炮捶拳和大枪术。 经数年揣摩苦练,多有心得。中年至京,曾入清廷“神机营”供职,旋 灰志功名,游幕京畿,传徒授武。曾创办“北京会友镖局”、“南会友镖 局”。武坛后学尊宋迈伦为北京三皇炮捶拳的开拓者。
武禹裹(1812〜1880),名河清,河北永年人。禹襄自幼习文好武。 约1850年从杨露禅学得陈式老架太极拳。1852年,路经河南怀庆府赵 堡镇,从陈青萍学陈式新架,得陈式拳理精妙。1852年,其兄澄清在舞 阳盐店得王宗岳《太极拳谱》,武禹襄见而爱之,默识揣摩,更有发悟。 据说,禹襄练拳时,每有心得立即以纸条记下,贴于堂房墙上。经反复 实践,一再更正,最后以之发挥《太极拳谱》,写成言简意赅的《打手要 言》、《四字不传密诀》、《十三势行工心解》和《身法十要》。他还在钻研 太极拳陈式新、老架和杨式拳架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创编成“武式太 极拳气 武禹襄以儒生自居,教读自娱,传徒极少。
董海川(约1813-1882),世居河北文安城南朱家务。身材魁梧, 臂长手大,膂力过人,擅长技击。自幼嗜武,不治生产,性好田猎。少 年时即以武勇称著乡里。弱冠后技益精湛。后游山访友,创立八卦掌。 清同治四年(1865),董海川至京师,初充清官宦官,后入隶肃亲王府, 任七品首领职,约于次年收徒传艺。其术以“绕圆走转”的运动特点和 “以动制静”的技击特点,区别于以往流传的拳术,一些知名拳手相继来 较,均为董败。董海川名声日隆,弟子日众。尹福、程廷华、史计栋等 颇擅武技者数十人,亦先后带艺拜董海川门下。董海川在教学中,以绕 圆走圈为基本功,强调“百练走为先”,“百练不如一走”,以操练单式和 基本掌法组合,传授“以动制静”、“避正打斜”、“以正驱斜”的技击原 则,以见招打招的散手对搏练习,培养弟子临敌应变的能力。董海川还 注重因材施教。在传授带艺弟子时,多采用“纯以口授,由弟子理解动 作后,自己演示出动作”的方法,并且按照八卦掌技术要求,改编他们 原来习练的拳技。这些方法不但使弟子们各有所得,各有所长,而且不 断丰富了八卦掌技术体系,奠定了八卦掌理论基础。
刘奇兰(1819〜1889),清末河北深县人。幼喜拳术,拜李飞羽为师 学习形意拳。造诣甚深,常有闻名来访,数言后即拜服为弟子者。刘奇 兰无门户之见,破守秘之风,联络各派,集思广益,精通多种拳、械。 刘奇兰通文事,曾为深州卫门幕宾。后归隐故乡,教授门徒。由于他性 情宽厚,不轻易伤人,热心传武,循循善诱,因此高足弟子甚多,如李 存义(1847〜1921)、张兆东(1859〜1940)等均出其门下。奇兰寝馈斯 道,垂四十年,至70余岁而殁。其子文华(字殿臣、殿琛)继承父艺, 亦精形意拳。清宣统三年受聘至北洋政法学校教授武术,民国初年任清 华学校武术教员,兼任天津武士会、北京尚武学社总教习。著有《形意 拳术抉微》,阐扬刘奇兰所传拳技。
刘观澜(1820〜1910),号老观,蠡县赵锻庄人。武术门派戳脚的主 要传人,出身于武术世家,兄弟三人自幼随父习武练功。清道光八年 (1828),他与兄攀贵、弟俊杰,张村高擎天,前刘市卫老方等人,跟随 武术大师冯克善、杨景、唐有义学习戳脚(文武十八趟,内含八十一腿 法)、地躺拳、太极十三形,成为武术名家。他身材矮小,精干伶俐,动 作轻灵捷速,腿法灵活似臂,点腿如梭,点穴的“蹶子脚”尤其著名。
黄林彪(1831〜1907),字伟村,河北省盐山县黄龙潭人。清末同 治、光绪之际,与李云标、肖和成并称“燕南三侠”。黄林彪初习桃园门 拳艺,兼善陆合大枪及刀、剑等艺。他体魄雄健、才思锐捷,在沧县、 盐山、南皮、庆云一带武名赫然。后李云标、肖和成设计将其折服,乃
捐弃旧业,从李云标习劈挂等艺,并接受李云标之通备学说,成为通备 门承前启后之健将。同治五年(1866)代李云标为北京绿营总教习之职。 同治七年李云标殁于捻军之役后,肖和成心灰意冷,不复以武艺为能事, 李云标残存弟子乃公举黄林彪为宗师,但黄林彪有鉴于时局日艰,地方 多事,亦慎于授徒。光绪二十五年(1899)六月,在盐山县昭忠祠为纪 念李云标等而举行的“挂棍”活动中,因于保麟、安廷相等人之荐,黄 林彪破例收年仅12岁的马凤图为徒,此后数年中,专心为马凤图传艺, 直至光绪三十三年(1907)病逝。黄林彪为秀才出身,后来淡泊于功名, 唯以拳医二道寄志娱情,然对经史百家之学无所不窥,气度如饱学宿儒。 平生最服膺颜、李学派,常以颜、李之说讲解“通备”要义,善能深入 浅出,引人入胜。长子双亭,次子僧亭,皆能克绍家学,双亭精于枪法, 当时被推为高手。弟子有张玉山、李锦富等,张玉山有“铁胳膊”之号。 晚年弟子马凤图,最能发扬黄氏之学。
李经纶(1832〜1892)。字亦畲,河北永年人。22岁随母舅武禹襄 学太极拳。著有《五字诀))、《撒放密诀》、《走架行动要言》、《太极拳小 序》等。
史计栋(1835〜1908),字振邦。人称“史六”,河北冀县人。幼习 弹腿、连腿。在北京开设木厂经营木材为业。经同乡好友尹福介绍,拜 董海川为师深造。史计栋秉性聪悟,甚得董海川器重。董在授其八卦掌 基本技法的基础上,还因材施教地将史原习腿技按八卦掌拳理进行改编, 使史步捷径入堂奥,不数年即以精八卦掌名于世。史计栋曾随守备王德 录缉捕劫犯,以功获奖六品顶戴。史计栋为人慷慨侠义,尊师敬老。董 海川离肃王府后,居住其家,侍奉甚勤,其妻拜为董氏义女。
王占春(1837〜1920),河北良乡人①。初学少林拳,后从同邑陈庆 学通臂拳,得其真谛(听驼《国术史之研究》,吴图南《国术概论》)。王
(D 良乡1958年由河北省划归北京市,属今北京市房山区。 占春未曾设教授徒,仅传好友张策一人。另据张华《通臂拳浅释》云, 王占春幼好技击,初拜北京白云观某道长为师学通臂拳。不久,道长将 占春带至西山某寺,托其师弟哑老道代为督教,彼则远游他方。王占春 随师叔习练十八年,艺大进,悟通臂之妙。然而,正如此书作者所说: “此二道长未可考实,亦无法稽。”时至今日,此说仍无考据明其真伪。
王枝国(卒年不详),河北蠡县人。家资雄厚,曾创立永顺镖局于蠡 县段屯,行镖于南、北二京之间。他擅长翻子、戳脚,功力深,武德高, 远近慕仰,兼以精通骨伤科,求治者络绎不绝。死后,弟子张敬天等及 邻村乡亲为之树善德碑一座,颂扬其一生功德。王枝国传人甚多,其子 王占鳖、王占雄并能承继家学。王占鳌兄弟的子孙辈大都传习翻子、戳 脚,至今保持着这两个拳种的传统风貌。
陈善(生卒不详),清道咸时河北沧州人,人称“赛胜英”。学武于 秘宗门宗师孙通。陈善为人忠厚诚笃,聪明多智。孙通甚爱,尽授所擅 技艺。陈善得传后,从不以武炫耀。隐居乡间,授徒自给。据说陈善功 夫很硬,不论以手推脚踢皆可摧坍照壁,并且不畏人击,击者则手痛腕 肿。陈善授徒颇众。其子广智承其业,以擅长卸骨推拿术著称。
尹福(1841〜1909),字德安,号寿鹏,绰号“瘦尹”,河北冀州人。 早年至京师学做剪刀,旋以卖烧饼油条为业。尹福自幼嗜武,初习罗汉 拳,擅长纵跃术。时值董海川技惊武坛,遂拜董海川为师学习八卦掌。 董海川还将尹福原习拳技按八卦掌运动特点进行改编,收入八卦掌技术 体系。尹福亦随之形成了自己的技术风格。他练的掌法以“牛舌掌”为 基本掌型,动作刚猛,多穿点,尚直劲。艺成后,设教于北京朝阳门外, 形成了八卦掌东城支。今亦有人称此支为“尹式八卦掌”。尹福曾继董海 川之后,被聘入肃亲王府邸任教。后任民政部稽查。其子玉章继传父学, 著有《八卦掌简编》。
赵三多(1841〜1902),又名赵洛珠,字祝盛,人称赵老祝,河北威 县人。义和团首领。世代务农。青年时曾以贩碗为业。早年学梅花拳, 为拳教师。:1895年在河北、山东两省交界地区各村镇广设拳场,收徒达 2000余人。19世纪90年代初,山东冠县梨园屯发生反对教会势力勾结 政府,强拆玉皇庙改建教堂事件,他被邀率众声援。1896年4月,率众 至梨园屯,比武“亮拳”三日,周围拳众闻讯赶来,清军不敢动手拆庙。 1898年10月,发动起义。后作战失利。1901年参加景廷宾起义军。 1902年7月,因叛徒出卖被捕,于南宫县狱中绝食而死。
王正谊(1844〜1900),字子斌,回族,河北沧县人。依师兄弟排行 为五,故人称“王五”。后久居京城,亦称“京师大侠”。初求艺于肖和 成,后拜李凤岗为师。艺成后,活动于天津、北京一带。据赵炳麟《柏 岩文存》卷四载:“王侠客子斌者,燕人也。俗称为小王五。少有膂力, 长工剑术。燕邯侠子奉为领袖,开源顺镖局以护旅客。……乙未,开学 堂街京都香厂,名曰:文武义学,聘名儒教经史,王教武艺。戊戌参政, 谭嗣同就之学剑。及维新政败,谣传宫闱疑忌圣躬濒危,侠客欲负上逃 海滨,一日入瀛台者三,闻省两宫无恙,乃已。”胡里敬《驴背集》载: “王五字子斌。慷慨负气,好任侠……养死士数十人,往来山东、河南、 西道。盗贼慑其名。皆相不敢犯。……黄恩永下狱,倾资极力营救,得 无死。”浏阳谭嗣同十二岁时,经胡致廷介绍从王五学单刀(陶菊隐《新 语林》)。戊戌变法中,王五倾力扶助谭嗣同,曾建议谭恳辟满蒙,以助 京城。变法失败后,谭入狱,王五欲劫狱救谭,谭不从。谭在狱中数日 内,两度致函王五,并在狱中题壁:"……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 昆仑。”据梁启超注:两昆仑,一是指南海先生(康有为),另一是指王 五爷。《柏岩文存》又载:“谭嗣同之绞刑也,人无敢问者,侠客伏尸大 哭,涤其血殓之,道路目者皆曰:此参政剑师王五公也。”王五收谭尸, 扶棺送浏阳安葬,葬毕,复返京继谭之志,并为谭复仇,欲刺载漪,未 遂。1900年,王五亲率义和团包打西什库洋人教堂,配合义和团攻打东 交民巷,被洋枪击败。九月初三清政府御林军在镖局内捕提了王五等七 人,其中有王五得意门生二喜、山子和四名义和团首领。清政府将王五 等人交德军司令部,杀害于前门东河沿。王五就义时,大义凛然,高呼 “大丈夫生不能报效国家,以死殉国”。
郭峪生(生卒不详),字云深,清末河北深县(今河北深州)人。他 身材矮小,体格强壮,性情刚毅。幼年好习拳术,习之数年无所得。清 同治初拜于李飞羽门下,求学形意拳术。经十二年刻苦研习,得其精要, 尤善崩拳。清光绪三年(1878)设教于西陵。旋被聘为六陵总管谭崇杰 府中武术教师。继被聘为清宗室载纯、载廉等之教师。后为正定府知府 钱锡采之幕宾,兼授知府公子钱砚堂武艺。时有土豪窦宪钧者,为害乡 里,郭峪生仗义剪除。官府素知窦恶,仅以误杀罪囚禁郭峪生三年。出 狱后游访南北同道,阅历颇多。尝戏试其技,令五名壮汉各持木棍顶其 腹,郭一鼓腹,五壮汉皆腾身跌出丈余。《拳意述真》言郭峪生拳技云: “先生所练之道理,腹极实而心极虚。形式神气沉重如泰山,而身体动作 轻灵如飞鸟。”郭峪生晚年隐居乡里,七十余龄而终。
马维祺(1847〜1875),河北定兴(今河北定州)人。同治年间,董 海川因年老,离开肃王府,曾经住在马维祺家中三年,这段时间,马维 祺专心跟随董海川练功,功力精进,因而以武艺闻名北京。他擅长风轮 掌、点腿及翻背捶,有“铁腿煤马”之称,与尹福、程廷华、梁斋文 齐名。
李存义(1847〜1921),原名存毅,字肃堂,后改名存义,字忠元, 河北深县(今河北深州)人。少时家贫失学,以帮人赶车为生,暇即习 长、短拳技。及长遍游山东、河北、山西各地,访寻名师。中年遇形意 拳名家刘奇兰,遂师事之。旋至北京与程廷华等八卦掌名手为友,又兼 习八卦掌。曾充两江总督督标把总,因淡于仕进而辞职至保定开设万通 镖局,保护商贾,兼授徒众。1900年亲率弟子参加天津地区义和团,抗 击八国联军。李存义手持单刀,身先士卒,勇猛杀敌,时人誉称为“单 刀李气晚年弃镖行,专志授徒。1911年与叶云表、马凤图、张占魁等 人创办中华武士会,任副会长、教务主任。1918年9月与张占魁一道率 门人李剑秋、韩幕侠等数十人至北京参加“万国赛武大会”,挫败俄国大 力士康泰尔,后被聘至上海精武体育会任教,还在上海南洋公学(交通 大学前身)任过武术教师。著有《拳术教范》、《形意真铃》和《南北拳 术精华》。
程廷华(1848〜1900),字应芳,河北深县程村人。少年时至京师学 做眼镜,成年后即以开眼镜铺为业,绰号“眼镜程”。程廷华自幼习武, 弱冠时即以善摔跤术著称。28岁时拜董海川为师学习八卦掌术。经十数 年苦练深研,融会贯通,形成了独特的技术体系和风格。他练的掌法以 “龙爪掌”为基本掌型,动作圆活、多摔法、尚横劲。艺成后,设教于北 京朝阳门外,形成了八卦掌南城支。今亦有人称此支为“程式八卦掌”。 1894年,程廷华与刘德宽、李存义、刘炜祥等结为把兄弟,通过交流拳 艺,互授弟子,致力于合八卦掌、形意拳、太极拳三门为一家。他们还 倡导摒除门户之见,与其他一些拳种传人进行了交流。为促进武坛团结, 不断完善八卦掌技术和理论体系作出了贡献。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 京,程廷华暗藏尖刃,单身袭击德国巡逻队,力毙数人后,死于乱枪 之下。
刘德宽(?〜1911),字敬远,河北沧州人。自幼习武,博而能精。 初从金枪徐六学六合大枪,即显露英才,被誉为“大枪刘”。至中年时, 单身出游访友。曾于湖北宜昌遇上官氏,学得方天画戟六路。还曾从绿 林好汉学得暗器“月牙镖”和“十八魁手法”。清同治末期,应内蒙贵族 曼亲王之聘至京。时值董海川、刘士俊、杨露禅等设教京师。他立志集 各家之长,遂从董学八卦掌、从刘学岳氏散手、从杨学太极拳。1894 年,他与程廷华、李存义等结盟,倡议联八卦、形意、太极为友门,摒 弃门户陋规,交流拳技,互授弟子。刘德宽好学而不拘泥旧法,所习各 技多有创见。曾以戟法增益枪法;在岳氏散手的基础上创编成八路“岳 氏连拳”套路;在八卦掌散手掌的基础上创编成一种“六十四手”练法, 为武术运动的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
郝和(1849〜1920),字为真,河北永年人。郝和身体魁伟,容貌温 和,从邻居李亦畲(1832〜1892)学武式太极拳,追随颇勤,直至李逝。 经数十年勤学苦练,得太极拳窍要。动止合顺,转换自然。推手时能以 手引壮士不能自立,发人于寻丈之外。民国初年至北京,因患痢疾,卧 床不起。孙禄堂为他延医治疗,朝夕服侍,月余方愈。郝和感其诚,遂 授以武式太极拳。孙禄堂著《拳意述真》中为其立有小传,并收录郝氏 所述太极拳的三层意思等。
李瑞东(1851〜1917),名树勋,号瑞东,又号烟霞逸士,清朝直隶 武清(今河北武清)人。李瑞东一生历经多位名师传授武功,得内外家 各大门派的武学真谛,后融会贯通,将自己所得各大门派之精华熔冶于 一炉,创李派太极拳。并继承了各大门派的各种拳法、器械、内功功法、 辅助功法等极其丰富的内容,武林中统称为李派拳法。
吴英(1853〜1912)字子竹,回族,祖籍河北沧州,生于内蒙古托 克托城。个不高,背微驼。初从山东孙老学太祖拳和大杆子,从陈某学 弹腿和查拳,因闻董海川至丰镇二道河理事,遂慕名往拜,学习八卦掌 法。经数年苦练,以八卦掌称名托城。吴英为人正直豪爽。约1907年间 加入同盟会。吴英授徒,着重武德。要求弟子遵守“保国安民、抑强扶 弱、救世济人、锄恶除奸、保助孤寡、仗义疏财、见义勇为、兴旺门第、 舍身救难、传授贤徒”等“十愿”规矩。据《绥远通志稿》云:“吴英 ……嗣受八卦,转授于乡人。白福、苏二庆,皆为入室弟子云。”
刘凤春(1853〜1922),人称“涿州刘",“翠花刘”。河北涿州罗家 营人。农家出生,自幼随父耕作。9岁开始习武。初从当地承俊庆习练 迷踪拳、罗汉十八手等。1872年至北京打磨厂吉样翠花坊学徒,后以制 作翠花(妇女用装饰品)为业。邻里程廷华精八卦掌,遂求学于程。翌 年,经程介绍拜董海川为师深造。董逝后,刘凤春仍苦练不辍,几达吃 了就练、累了就睡的程度。刘凤春所习招法不多,但功力浑厚,擅长技 击。后被聘入北京体育学校任教,传授八卦掌。
李振清(约1855-1900),河北霸县大魏家营人。从本县姚楷学得 弹腿门拳技后,遂不治生产,以教拳为生,村人称之为“李把式匠”。李 振清曾往来设教于独流村、宛口、东江村一带。1900年参加义和团,被 外国入侵者枪杀于大魏家营村头。康戈武《八卦掌源流之研究》对李振 清生平有详考。
徐明德( 1857〜1937),字峻卿,河北遵化人。从河间罗从善学绵 掌,后到马兰峪一带传授绵掌三十余年。1919年到北京燕京大学、汇文 中学任教,传人较多,如河北遵化人姚馥春。
马贵(1857〜1941),字世卿,河北深水人,祖居北京。十八岁拜尹 福为师,并得师爷董海川亲授,故而造诣颇深。走转掌式子低矮而发劲 火爆,擅长判官笔、七星杆、子午鸳鸯钺等器械。精通点穴,好技击, 尤以直臂腕打见长,曾以一招切腕将澜公府一武师臂骨打折而名震京师。 民国元年,出任总统府武职教官。民国八年(1919)任宪兵学校武术教 师。民国十七年(1928)河北国术馆成立时,被聘为顾问。一生点拨学 子众多,却从不深授其徒,同门人皆称马贵“吝于传艺”。1937年吴图 南先生在其著作《国术概论》一书中记述:“马贵除师承外,兼得海川指 示,故于八卦拳术颇多独特之妙,惜乎以技自秘不肯授人,……虽年近 八旬,而更绝怜其技,故其困守平市,不亦宜乎?”
张占魁( 1859〜1940),字兆东,河北河间后鸿雁村人。初学秘踪 拳,旋拜刘奇兰为师学形意拳。后至天津,与八卦掌传人程廷华结为金 兰,又拜董海川为师学八卦掌。张占魁身材魁梧,性急胆大。初至天津 时,毅然与欺压良善、扰乱社会者为敌。几经艰险,制服邪恶,时人誉 为“赛天霸”。继入营务处任职,拿贼捕盗,成绩卓著。1911年参与创 办天津中华武士会,并任教其中。1918年9月与李存义一道率门人韩慕 侠、李剑秋等数十人至北京参加在中央公园举行的“万国赛武大会",挫 败俄国大力士康泰尔。年逾古稀后,还参加所在省市和全国性的武术大 会,担任筹备和评判工作,并表演八卦掌。张占魁传人甚众,门人姜容
樵将其所传技艺著刊传世。
张策(1859〜1935),河北香河人。自幼嗜武,初从族叔张大相学少 林拳,又习杨式太极拳二十余年,后从良乡人陈庆学通臂拳(一说得陈 庆之门人王占春转传)。张得传后,终日揣摩,苦练九年而成。此后,寓 居北京,设馆授徒。张策曾以擅长通臂拳名盛一时,但他平生以刀法为 最精。四方有名之士,有与较者,刀必落地。1935年卒于北京,享年七 十余岁。
耿继善(I860〜1928),字成性,河北深县人。幼习花拳、长拜,后 拜刘奇兰为师学形意拳。后至北京,与尹福、程廷华、刘德宽过从密切, 又入八卦掌门,研习八卦掌。并在北京创设“四民武术社”,传授武术, 后应聘于河北赵县中学,任武术教师。1928年逝于武昌其子霞光处。
孙福全(1861〜1932),字禄堂,世以字行,号涵斋,河北完县(今 河北顺平)人。幼从李魁元读书,兼习形意拳,苦练数载,尽得其术。 继从李魁元之师郭云深学,并随郭游访,增广见闻。至北京闻程廷华精 八卦掌,遂朝从程,暮从郭研习两家拳法。经多年揣摩,功夫深厚,享 名于京。时人因其相貌清灌,身材巧小,动作轻灵,誉称为“活猴孙禄 堂”。五十余岁又从郝为贞学武式太极拳。晚年融会太极拳、形意拳和八 卦掌技法,创编成进退相随、圆活敏捷的孙式太极拳。:1918年入总统府 充校尉副官,寻更承宣官授陆军少校衔。1928年被南京中央国术馆聘为 武当门门长,嗣改就江苏省国术馆教务长。著有《形意述真》、《形意拳 学》、《八卦拳学》、《八卦剑学》、《太极拳学》。
刘宝珍(1861〜1922),其名亦写为“宝贞”,河北固安人。因擅使 单刀,人称“飞刀刘”。幼从同邑和顺营张、马二位拳师习练戳脚。后拜 董海川为师,并将董海川请到该村设教,学得八卦掌。此后,刘宝珍遂 在红寺、柳泉、苑口、北辛街、永清等地设场教授八卦掌。后被县衙招 为马快,缉捕盗贼成绩颇多。1942年修《固安县志•国术》载有其传。
张长祯(1862〜1945),字寿亭,河北束鹿县(今河北辛集)人,外 号“醉鬼张三气后迁北京。幼随李姓拳师习穿掣通力功、三皇吞气功及 拳械散手。弱冠后曾从多师,得艺鸳鸯连环腿、旋转八方倒身套肘、轻 功、八卦刀、提炉枪、竹节鞭等。据传,他曾掌劈德军少尉,单刀独战 群匪,吓死荣府老爷。一生行侠仗义,济贫扶弱,不阿权贵,因有“隐 侠”之誉①。
杨兆熊(1862〜1929),字梦祥,晚自号少侯,后人呼为“大先生”, 河北永年人。七岁练太极拳。性刚强,喜发人,精推手,拳架小而刚。 因好出手,学者不能受,故学者甚少。对借劲、截劲、冷劲、凌空劲确 有深功,但知者稀。
梁振蒲(1863〜1932),绰号“估衣梁”,河北冀县后壕村人。自幼 好武,初从同村秦凤仪学弹腿和镖掌。1876年至北京学估衣业。正值董 海川崛起于武坛,遂拜董为师学习八卦掌。朝暮勤奋,得八卦掌真髓。 与人交手,善趋其后,以正击斜,借力发劲。曾击败冀县四霸天,鞭毙 恶棍赵六。晚年任教于河北省立十四中学和束鹿女子师范学校,传授八 卦掌,并授徒于京津一带。
李凤岗(生卒不详),回族,河北沧县人。世传六合拳法,擅长双 刀,人称“双刀李凤岗”,在沧、盐一带,声望很高。大刀王五奉为业 师。其叔李冠铭更是功力惊人,曾数征过往镖客,开创了 “镖不喊沧州” 的局面。
李书文(1864〜1934),字同臣,河北省沧县南良(今属孟村回族自 治县)人。开门八极拳的重要传人之一。自幼酷好武术,因家贫,苦于 投师之难,愤而自练,多有悟解。曾从沧县金氏习八极,及长,又从黄 四海、张拱辰习八极与六合大枪,又经张拱辰引荐,随盐山黄林彪习通 备劈挂拳。李书文身材短小,然矫健多力,功力醇厚,好勇善斗,一时
① 张长祯主要武术活动及流传事迹,主要是在北京,故一般人们更倾向于认为张氏为北 京的武术家。
罕有当其锋者。平生最重六合大枪,常以大杆子一对为伴,朝夕把玩, 形影不离,乃至膜拜如神物,当时号为“神枪李”。所持大枪,重在八斤 以上,拦拿擢挑,轻捷自如,技近乎神。民国修《沧县志》卷八载:“蝇 集于壁,以枪刺之,应手落地,而壁不留痕。”又载:“其与人较枪也, 恒以枪杆与之相搅,急掣枪柄,敌即前仆于地。又有单手托枪法,以一 手插腰间,以一手托枪杆,枪柄亦插于腰际,而运枪如神,人莫能当。” 宣统末,曾参与天津中华武士会的创立。民国初应许兰洲之请到奉军传 习武术,后又被李景林请到天津教拳。弟子霍殿阁、崔长友、张德忠、 孟显忠等,均以八极拳闻名于世。
贾凤鸣(1867〜1939),字岐山,河北束鹿马庄人。幼习拳技,后入 董海川师门,精八卦掌。1901年,被聘至河南沁阳县马坡村传授八卦 掌。其弟子中以傅振嵩为著。
徐兆熊(生卒不详),河北省蠡县人。自幼好武,是蠡县翻子、戳脚 拳家王枝国的高足之一。家本殷实,因专心习武而不事生产,遂使家业 衰落。及至四十岁左右时,一贫如洗,其子徐志新不得不外出当长工, 徐兆熊则远走高飞,漂游四海,以武会友。他在河北省雄县、山东省烟 台都曾设过拳场。光绪末到了东北沈阳,应长安寺之请设武馆传授武艺, 从学者甚多。徐兆熊是东北地区翻子、戳脚拳种的第一代传人,后来以 翻子、戳脚享名于关内外的郝鸣九、杨俊峰等,皆出自徐之门下。经过 郝鸣九、胡奉三、杨俊峰等及其门徒辈于伯谦等人的传习研究,充实发 展,终于形成了翻子、戳脚的东北风格及其体系。
吴惠清(1869〜1958),回族,河北省孟村县人。十三岁时从本族吴 恺学艺。光绪十九年(1893)为反抗盐巡的压迫,他曾率回汉两族人民 大闹清政府设置的“孟村巡检署”,取得胜利。后为逃避迫害流落东北, 以后回到家乡办起“益盛公”戏班,直到抗日战争。吴惠清很注意向其 他门派学习,常被推为沧、盐一带武术比赛挂棍的主要主持者和组织者。
赵老灿(生卒不详),原名赵灿益,也称赵灿,河北省宁晋县人。其 父为清朝官吏,为官时好从武技高强的犯人学习武功,所得均传给赵老 灿。赵老灿会拳甚多,但以戳脚、翻子为专精之艺。据传太平军北伐至 河北、山东,赵投奔太平军,在李开芳部下为将。他善用盘枪、奇枪及 套刀,身手敏捷,攀高登城,如履平地。北伐军困在连镇一带,赵老灿 在突围时与大军失散,流落到河北等地。五十余岁时在深县、饶阳、固 安、永清等地隐于民间,间或以教拳、行镖为业。初居饶阳县时,常住 段老绪、李老伟家中。八十余岁时,又由外地重归饶阳,病故李老伟家。 赵老灿是清末戳脚的主要传人,对戳脚的保存与传播有一定贡献。
周长春(生卒不详),字景阳,清末河北南皮县人。武庠生出身,弓 马娴熟,膂力超绝,因粗率少文,无晋升之机,遂沦为江湖武师。精拳 法,本习唐拳,后习劈挂、八极、戳脚、功力等拳,尤以劈挂见长。与 同时盐山县李云表交情最笃,对李的武艺道德最为服膺,其劈挂拳即得 自于李云表。善枪法,对陆合大枪独有心得。同治初,随李云表客居京 华,与京城八旗、绿营诸教习时相比试,鲜有能当其锋者,李称“铁胳 臂”,周号“断魂枪”,名播京师。亦喜弄江湖硬气功之术,常在通衙人 稠之处表演。南皮张之万的弟弟张之京欲观其技,长春露出脊背,声言 可以刀枪不入,张之京命人试之,果如长春所言,乃充当张之万家护院。 同治八年(1869)初,太监安德海奉慈禧之命往江南采办宫中用物,出 京时,招揽武勇之士以充爪牙。因久闻周长春武名,特命人重金招揽, 周乃与翻子拳名家韩录马一起投依安德海。至山东境内时,山东巡抚丁 宝桢奉恭亲王奕诉等密嘱,以祖制太监不得出京门为由,将安德海处死 在济南。周长春论罪当处决,但临刑时竟未能头随刀落,仅肩部受伤而 已。长春痛呼冤枉,自称受佣于张相国(之万)家,与韩录马到济南办 事不明安德海实情。山东驰书张之京查询,张之京复书为之开脱,遂与 韩录马均获不死。晚年蛰居乡里,绝口不谈武技之事。民国修《南皮县 志》有传。
张敬天(生卒不详),河北蠡县人。是翻子、戳脚拳家王枝国的得意 弟子。他一生追随王枝国,既学武艺,也学医术,并当过王枝国的管家 人。张敬天武功很硬,医术也很高明,德行为人景仰,死后村人为之立 碑颂德。王枝国的翻子、戳脚,除二子占鳌、占雄继承之外,张敬天、 徐兆熊是主要继承者。
姚馥春(1879〜1941),名兰,字馥春,河北遵化人。民国年间著名 武术家,精绵掌、太极、形意、八卦。1928年受李景林之邀,姚馥春赴 沪,作为发起人之一,在上海成立了 “中华国技学会”,后又与其师弟姜 容樵等人成立了 “上海尚武进德会”,并任原中央国术馆教员。1929年 浙江省游艺大会任监察委员,同年与其师弟姜容樵合著《太极拳讲义》 一书,并于1930年由上海、南京两版印刷发行,南京版为插图,上海版 为姚馥春照片,个别拳照由姜容樵增补,推手与其子姚士余合演。《太极 拳讲义》出版时武术名家、社会名流及当时的党政要员为该书题词作序, 蒋介石为该书作了 “自强之道”的题词,可见该书在当时之影响。《太极 拳讲义》今已由山西(南京版)、台湾(上海版)再版。
祁树兴(1870〜1945),河北省沧州南皮人。幼年拜韩玉林为师,习 武十几年。1887年因生活所迫至黑龙江省。初到卜魁城(齐齐哈尔), 流落在街头卖艺。后经人介绍到卜魁府当杂役,后以武显,被提为卜魁 府总教头,兼任双胜镖局总管。1928年至哈尔滨市,设立武术馆,收徒 教拳。他在黑龙江省传授的拳术主要有唐拳、韦陀拳六趟、炮锤、萃八 翻、劈挂拳及双刀、双钩、七星枪等器械,外号“双钩祁”。
王占鳌(生卒不详),河北省蠡县人。青年时膂力过人,双臂坚实多 力,故有“铁胳膊”之称。性豪爽耿直,嫉恶如仇,有任侠之名。曾经 齐姓太监的举荐,入宫禁为侍卫,后因性格不为当事者所容,乃退归乡 里。所练武艺主要是王枝国传授的戳脚、翻子,功力深厚,好勇敢斗, 曾在河北境内从事保镖业,武名为当时所推崇。教徒甚多,能传其武艺 者,有李孝先(又名李老书)、徐老方、仓老有、霍光、王彦等。
郝恩光(1871〜1923),字海明,清末民初河北任丘人。自幼好武, 拜形意拳家李存义为师学习拳技。曾设镖局于关东。1911年任天津中华 武士会教员。1914年承叶剑星介绍赴日观察我国留日学生之体育。至东 京,郝恩光在留日学生举办的欢迎会上,表演形意拳和八卦剑,博得与 会学生和日本教育人士的盛赞。此后,凡有我国侨日人士求教,皆殷勤 教授。回国后隐居天津。
吴鉴泉(1870〜1942)。满族,从汉姓吴。河北大兴(今北京大兴) 人,吴式太极拳创始人。1928年,吴鉴泉被上海精武会和国术馆聘为教 授。1932年开办“鉴泉太极拳社”,传授吴式太极拳。
浏览2,16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