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光急见荆轲,言举荐之事,荆轲应之。田光叹道:“吾闻长者之行 不使人疑之,今太子告光勿泄,是太子疑光也。夫为行,而使人疑之, 非节侠也。愿足下急见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毅然拔剑自刎,太 子丹闻之跪拜哀泣。翌年,荆轲受遣赴秦,行刺不中被杀。田光悲壮之 举,为后人传颂。唐代诗人李远赞叹田光说:“秦灭燕丹怨正深,古来豪 客尽沾襟。荆卿不了真闲事,辜负田光一片心。”(《读田光传》)
秦舞阳(约前240〜前227),燕国贤将秦开之孙。“燕国有勇士秦舞 阳,年十三,杀人,人不敢忤视。”燕太子丹找到了他,后随荆轲赴咸阳 刺秦王,“至陛,秦舞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连忙解释,“北蕃蛮 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史记•刺客列传第二十六》)
樊於期(?〜前227),战国末年秦国将领,河北省保定市蠡县南庄 村人。秦王嬴政十年(前237),樊於期任秦国将军。翌年与王翦、杨端 和率兵攻打赵,取邺(今河北临漳)等城,继而攻占平阳(今邯郸磁 县),大胜,杀赵将扈辄。秦王嬴政十四年(前233),他率军攻打赵国, 被赵国大将李牧击败后不敢回秦,逃往燕。秦王大怒,将其父母宗族全 部杀害。公元前227年,秦国灭赵国后兵至燕国南界。燕太子丹惧怕, 准备派荆轲去刺杀秦王。荆轲对太子丹说:“今秦王用黄金万两,封邑万 家的重赏捉拿樊将军,如果拿樊将军人头和燕督亢的地图献给秦王,秦 王必高兴见我,那时可趁机刺杀秦王。”后荆轲去见樊於期说:“秦王与 将军,可谓有深仇大恨,父母宗族都被他杀害,现在又重赏缉拿将军, 你难道没什么打算吗?”樊於期仰天长叹,痛哭流涕:“我每想到这些, 真是恨入骨髓,就是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荆轲说:“今我有个计策, 既可解燕国的忧患,又能报将军深仇,你看怎么样?”樊於期问是什么 计策,荆轲便将对太子丹说的话重述了一遍。樊於期赤膊取长剑在手 说:“我朝思暮想要报这切齿之恨,今日幸得指教!”遂自刎。荆轲刺 秦王虽未成功,但樊於期为国家甘愿一死,至今仍为人们所敬仰。后 人言“燕赵之地重节义之风,多慷慨悲歌之士”,是对樊於期、荆轲不 畏强暴、以身殉国壮举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据考,樊於期与荆轲 为好友,亦深得太子丹器重,死后,其遗骸葬于故里南庄村,后人立 祠祭祀。据清《蠡县志》载:“南庄有大冢,呼为樊将军墓。旧有庙 碑,今俱废。”
第二节秦汉时期
赵佗(约前240〜前137),名佗,秦朝恒山郡真定县(今河北正定) 人。秦朝著名宗室将领,南越国创建者,公元前207年至公元前137年 在位,号称“南越武帝气19岁获赐护驾御剑随秦始皇出巡。公元前219 年,被封副帅随主帅任嚣率领50万大军征战岭南。公元前204年,创立 南越国,自号“南越武王”。公元前195年,汉高祖正式分封他为南越 王。吕后时期,汉越矛盾激化,吕后发兵南下攻打南越。他发兵抵抗, 并反攻到湖南一带。最后,即位称帝,号为“武帝
窦婴(?〜前131),字王孙,观津(今河北衡水武邑)人。汉景帝 三年(前154),吴、楚等七国反叛,皇上考察到皇族成员和窦姓诸人没 有谁像窦婴那样贤能的了,于是就召见窦婴。窦婴入宫拜见,借口有病, 不能胜任。窦太后至此也感到惭愧。于是皇上就说:“天下正有急难,你 怎么可以推辞呢?”于是便任命窦婴为大将军,赏赐给他黄金千斤。这时 袁盎、栾布诸名将贤士都退职闲居在家,窦婴就向皇上推荐起用他们。 皇上所赏赐给的黄金,都摆列在走廊穿堂里,属下的小军官经过时,就 让他们酌量取用,皇帝赏赐的黄金一点儿也没有拿回家。窦婴驻守荥阳 时,监督齐国和赵国两路兵马,等到七国的叛乱全部被平定之后,皇上 就赐封窦婴为魏其侯。武帝初,任丞相。
耿纯(?〜37),字伯山,巨鹿宋子傅家庄(今河北新河)人。东汉 大将,开国功臣,“云台二十八将”之一。23年,刘秀被起义军首领派 遣北上,耿纯见刘秀仪表堂堂胸怀大志,并且他的部队纪律严明,便下 定决心跟随刘秀打天下,率宗族子弟、宾客两千人助刘秀平河北。25 年,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耿纯被刘秀封为高阳侯。26年2 月,真定王刘杨谋反,刘秀派耿纯前往平定,耿纯采取计策,诱杀刘杨, 迅速平定了叛乱。建武六年(30),刘秀改封耿纯为东光侯。32年,东 郡、济阴一带爆发农民起义,刘秀派耿纯前往安抚,由于耿纯素有威望, 他一到,起义军就迅速归顺,后刘秀又任命他为东郡太守。建武十三年 (37),耿纯病逝于东郡太守任上。东汉永平年中,汉平帝把28名功臣画 像供于尚书省云台,史称"云台二十八将”①。
刘植(?〜26),字伯先,东汉巨鹿昌城(今河北巨鹿)人。他是地 方豪强大族,乱世中在昌城拥兵自保。王朗称帝后,刘秀落难,刘植归 顺刘秀,后来还为刘秀和刘扬牵线促成了政治婚姻,为刘秀立足河北功 劳不小。后封为骁骑将军,封昌城侯。建武二年在平定密县残余乱兵时
① 云台二十八将:指的是汉光武帝刘秀麾下助其一统天下、重兴汉室江山的二十八员大 将。汉明帝永平年间,明帝追忆当年随其父皇打下东汉江山的功臣宿将,命绘28位功臣的画像 于洛阳南宫的云台,故称"云台二十八将”。后世民间传说,云台二十八将对应上天二十八星 宿。萧统《文选》史述赞:中兴二十八将,前世以为上应二十八宿,未之详也- 战死。“云台二十八将"之一。
卢植(139〜192),字子干,东汉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年轻 时与郑玄师从马融,通古今学,为当时大儒。马融是明德皇后的亲戚, 家中富裕.马融平素骄贵,讲课时,有美女在堂前轻歌曼舞,卢植始终 专心听讲,数年如一日,从不斜视偷看。时人谓:“卢植名著海内,学为 儒宗,士之楷模,国之桢干也。”因才兼文武,拜庐江太守,还拜议郎。 后任侍中,迁尚书。后来发生“黄巾之乱”,卢植奉命镇压,拒敌于广宗 一带,未见胜负,汉灵帝遣宦官左丰诣军观势,左丰是十常侍的人马, 权倾朝野。有人劝卢植花钱贿赂左丰,卢植不肯,曰:“军粮尚缺,安有 余钱奉承天使?”
张角(?〜184),巨鹿(今河北平乡)人。黄巾起义军首领,太平 道创始人。因得到道士于吉等人所传《太平清领书》,依书中部分内容创 "太平道”,自称"大贤良师",拳事黄老道,以阴阳五行、符箓咒语为根 本教法,信“中黄太一”之道,“持九节杖,为符祝,教病人叩头思过, 因以符水饮之,得病或日浅而愈者,则云此人信道;其或不愈,则为不 信道”。起初,张角的活动似乎仍属普通的宗教活动。但到熹平年间 (172〜177),随着汉王朝内部宦官集团和外戚士人清议集团间斗争的加 剧,张角以符水咒说为民治病,发展徒众,十余年间达数十万,遍及青、 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灵帝中平元年甲子岁(184)扬言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三十六方遂同时起事, 自号“天公将军”,以其弟张宝为“地公将军”、张梁为“人公将军”。部 众皆着黄巾以为标帜,故称“黄巾”。后角病死于军中,张宝、张梁先后 战败被杀。
褚飞燕(生卒不详),又称张燕,本名褚燕,东汉常山(今河北正 定)人。原本是黑山起义军首领张牛角的部将,张牛角死后,他被推举 为黑山军的首领。身手矫捷,剽悍过人,所以有“飞燕”的绰号。曾经 与袁绍、吕布的军队作战,不利。官渡之战时率领黑山军队投降了曹操, 并助曹操部将李典、乐进一同攻打高干把守的壶关,获得胜利,被曹操 封为平难中郎将。《三国志•魏书•张燕传》有其详细介绍。《三国志• 魏书八评》云:“(张)燕、(张)绣、(张)鲁舍群盗,列功臣,去危亡, 保宗祀,则于彼为愈焉。”
第三节 三国至隋唐五代
公孙瓒(?〜199),字伯珪,辽西令支(今河北迁安)人。靠自己 的才能逐步做到中郎将,以强硬的态度对抗北方少数民族,作战勇猛, 威震边疆。公孙瓒好战,与主张以怀柔政策对待少数民族的上司刘虞不 和,二人矛盾逐渐激化,发展到互相攻打,公孙瓒靠自己的军事才能以 少胜多,杀死了刘虞,并挟持朝廷使者得到了总督北方四州的授权,分 派刺史,成为北方最强大的诸侯之一。公孙瓒与袁绍相争,初期占据优 势,但因其只求自保的自私战略,逐渐失去了部下的信任,被袁绍击败, 最终被困于自己修建的高楼之中,引火自焚。
刘备(161〜223),字玄德,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三国时期 蜀汉开国皇帝,221〜223年在位。东汉灵帝末年,刘备因起兵讨伐黄巾 军有功而登上汉末政治舞台。三顾茅庐后始得诸葛亮辅佐。汉建安十三 年(208)与孙权将周瑜等大胜曹操于赤壁,其后得到荆州五郡,后又夺 取益州。夺取汉中击退曹操后,刘备于建安二十四年(219)七月自立为 汉中王。魏黄初二年(221),时曹丕已于前一年十月逼迫汉献帝禅让皇 帝位,蜀中又传言汉献帝已经遇害,刘备遂于成都武担之南即皇帝位, 年号章武。次年伐东吴兵败,损失惨重,退回白帝城。章武三年(223) 因病崩逝,享年六十三,谥号昭烈帝。后人称刘备为先主。
张飞(?〜221),字翼德,涿郡(今河北涿州)人。三国时期蜀国 名将,英勇善战,称“万人敌”。身高八尺,专用兵器为丈八蛇矛。认识 刘备、关羽之前,以屠宰猪羊为生,桃园结义行三。在长坂坡当阳桥头 上一声吼,吓退曹操五千精骑。入川义释严颜,分定州县,率精兵击败 张郃大军。刘备称汉中王后,拜为右将军;称帝后,拜为车骑将军,封 西乡侯。章武元年(221)死于暗杀,谥恒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张飞 以其勇猛、鲁莽、嫉恶如仇而著称,虽然此形象主要来源于小说和戏剧 等民间艺术,但已深入人心。《三国志》作者陈寿评曰:“关羽、张飞皆 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然 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
赵云(?〜229),字子龙,三国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人。骁勇 善战,胆略过人,一身是胆,军士呼其虎威将军。《真定县志》载:“常 山赵云,身长八尺,姿颜雄伟,刚毅任使,尤擅骑射,郡人景仰。”初从 公孙瓒,后归刘备。曹操取荆州,刘备败于当阳长阪,他力战救护甘夫 人和备子刘禅。刘备得益州,任为翊军将军,从攻汉中。建兴六年 (228),从诸葛亮攻关中,分兵拒曹真主力,终寡不敌众,退回汉中,次 年卒。他曾以数十骑拒曹操大军,被刘备誉为“一身都是胆”。赵云有两 个儿子,长子赵统继承其爵位,官至虎贲中郎,督行领军;次子赵广官 至牙门将,在沓中追随姜维时战死沙场。历代对赵云的评价都很高。如 明朝钟惺《史怀十七卷》:观云本末,自是大臣局量,不独名将而已。爱 新觉罗•弘历(乾隆):使如赵云所言,居河、渭上流,以伐逆寇,汉事 未必无成。
张郃(?〜231),字儒乂,河间(今河北任丘)人。三国时期魏 国名将。东汉末,应募参加镇压黄巾起义,后属冀州牧韩馥为军司马。 初平二年(191),袁绍取冀州,张郃率兵投归,任校尉。后因拒幽州割 据势力公孙瓒有功,升宁国中郎将。官渡之战时,本为袁绍部将的张郃 投降了曹操,并在曹操帐下多立功勋,于曹魏建立后加封为征西车骑将 军。张郃多次抵御蜀汉诸葛亮的进攻,于231年在木门道被诸葛亮设伏 射死。谥曰壮侯。张郃戎马一生40余载,以用兵巧变著称,又善列营 阵,长于利用地形。
程普(生卒不详),字德谋,三国右北平土垠(今河北丰润)人。汉 末三国时期江东名将,历仕孙坚、孙策、孙权三任君主。早年跟随孙坚 讨黄巾,破董卓;及孙策东渡,与之平定江东,战功卓著;孙策亡故, 与张昭、周瑜等共辅孙权,镇压山越,从征江夏,平讨乐安。赤壁之战, 与周瑜为左右督,并力破曹。乘胜进讨曹仁于南郡,有功。周瑜卒,代 之为南郡太守,迁荡寇将军。程普在东吴诸将中年岁最长,被人们尊称 为“程公”。
祖逖(266〜321),字士雅,范阳迺县(今河北潦水)人①。中国东 晋初有志于恢复中原而致力北伐的大将。曾一度收复黄河以南大片土地。 父亲祖武,任过上谷(今河北怀来)太守。父亲去世时,祖逖还小,但 逖轻财好侠,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他为人豁落,讲义气,好打不平, 深得邻里好评。他常常以他兄长的名义,把家里的谷米、布匹捐给受灾 的贫苦农民,可实际上他的哥哥们并没有这个意思。著名的“闻鸡起舞” 就是他和刘琨的故事。
刘馄(生卒不详),东晋中山魏昌(今河北无极)人,名将。任并州 刺史、司空,都督并冀幽三州诸军事,枕戈待旦,闻鸡起舞,坚守北方 二十年。
张金称(?〜616),隋清河人。隋末山东农民起义首领。611年 (炀帝杨广大业七年)率众起义,后发展至几万人。后于清河(今河北清 河)击毙隋军将领冯孝慈。616年(炀帝大业十二年)连克平恩(今河 北邱县)、武安(今河北武安)、镇鹿(今河北巨鹿)、清河(今河北清 河)等地。后因轻敌,为隋将杨义臣所败,与亲信逃到清河,又为杨善 会俘获,英勇牺牲,余部归由窦建德率领。
格谦(生卒不详),隋河间(今河北河间)人②。613年(隋炀帝大
- 《定兴县志》载,他是今河北省定兴县祖村店人。
- 一说为隋末厌次,今山东省惠民县东南人
业九年)起兵反隋,以豆子冈(今山东惠民)为根据地展开斗争,众至 十余万人。自称燕王十二年,为王世充所败。他牺牲后,余部由高开道 率领,继续战斗于黄河以北地区。
孙安祖(?〜611),隋末农民起义首领,隋末清河漳南(今河北故 城)人。611年(隋炀帝大业七年),农村遭受水灾,妻子饿死,官府仍 迫其服兵役,愤而击杀县令,逃匿窦建德家。因官府追捕甚急,建德乃 助其起义,入高鸡泊(今河北故城),自号将军、摸羊公。后被张金称所 杀。其余部归窦建德统帅。
窦建德(573〜621),隋清河漳南(今河北故城)人。世代务农,年 轻时就“重然许,喜侠节”(《新唐书•窦建德列传》)。曾任里长,为乡 里敬重。时炀帝募兵伐辽东,建德在军中任二百人长。目睹兵民困苦, 义愤不平,遂抗拒东征,并助同县人孙安祖率数百人入漳南东境高鸡泊, 举兵抗隋。及后窦建德一家被隋军杀害,建德乃率部众二百人投清河人 高士达的起事军队。
刘黑阙(?〜623),隋清河漳南(今河北故城)人。黑旧家贫,与 窦建德同乡里。隋末,农民起义军纷起,黑阙先从郝孝德,后归李密。 李密败,黑阙为王世充所俘,世充以他为骑将,守新乡(今属河南)。但 他对世充不满,乘机逃归窦建德,建德署为将军,封汉东郡公,命他率 兵东西袭击,往往克捷,军中号为神勇。武德四年(621)五月,建德被 唐军所败,夏政权被消灭。复召建德僚属,悉复用之,号汉东王,建元 天造,都于洛州。先败于秦王李世民之讨,后死于太子李建成之征。
苏定方(592〜667),名烈,字定方,以字行世,后人通称为苏定 方,冀州武邑(今河北武邑)人。隋末天下大乱.盗贼四起,定方父苏 邕,在本地组织了数千人的队伍,防护流寇侵扰本乡。定方从小就有大 丈夫气,敢说敢做,骁勇异常,同辈均敬服。年十五时.就跟随父亲与 流寇作战,常率先登城陷阵。定方原为窦建德、刘黑阀部将,骁勇善战, 及窦、刘败亡,定方归乡里。贞观初年,苏定方被唐廷重新启用,跟随 卫国公李靖进击突厥。定方率领二百骑兵为先锋,乘天大雾,直冲进敌 军统帅颉利可汗的帅帐,颉利仓皇而逃。定方独自杀死了数百名敌军, 其余大部投降。显庆五年(660),任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率薛仁贵东征 高句丽,得胜归朝,授右屯卫将军,临清县公。
张兴(?〜756),束鹿(今河北辛集)人。身长七尺,一饭斗米十 斤肉,剽悍丰力。善用陌刀,重五十斤。天宝十四年(755)冬,安禄 山、史思明谋反。次年(756)二月,史思明率叛军围攻饶阳。张兴向军 民陈述了守城与失城之利害,军民信心十足,勇气百倍,守住了饶阳。 十月,沧州和赵州等地先后失陷。河北大部郡县为史思明攻占,饶阳城 成了一座孤城。史思明率数万兵马再犯饶阳。张兴固守,终因寡不敌众, 饶阳失守。史思明许以高官劝降。张兴说:“你看历史上的夏桀帝、商纣 王、秦始皇、隋炀帝,穷奢极欲,荒淫无道,天怒人怨,所以被商周汉 唐所灭。唐皇没有违德的地方,安禄山也不是什么贤明皇帝,只不过是 苟延残喘,早晚只是瓮中之鳖罢了。”史思明大怒,命士兵将张兴锯解。
第四节宋元明清民国时期
赵匡胤(927〜976),宋朝开国君主,涿州(今河北涿州)人。后周 时任殿前都点检,武艺高强,创太祖长拳,领宋州归德军节度使,掌握 兵权。后发动陈桥兵变,即帝位,国号宋,结束五代扰攘的局面。天下 既定,务农兴学,慎刑薄敛,与百姓休息,但过度重文轻武、偏重防内, 造成宋朝长期的积弱不振。在位十六年,庙号太祖。
潘美(925〜991),字仲询,大名(今河北大名)人。北宋初名将。 父亲潘瞒。在常山(今河北正定)当过军校。潘美一生勇敢善战,多次 建功,“平南汉、收南唐、灭北汉,所向披靡,功勋彪炳”。是北宋王朝 大忠臣。
曹彬(931〜999),北宋初年大将。字国华,真定灵寿(今河北灵 寿)人。以败契丹、北汉功,任枢密承旨,灭后蜀任都监。雍熙三年 (986)率军攻辽,因诸将不服指挥,败于涿州,降为右骁卫上将军。后 复任枢密使。
王德用(980〜1058),字元辅,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名将王超 之子。德用17岁随军出击李继迁①,为先锋,率万人战铁门关,俘获甚 多。累迁内殿崇班,历殿前左班都虞侯、英州团练使等。天圣初,以博 州团练使知广信军,后历知冀州、随州、青州、澄州等地。明道间拜保 静军节度使、定州路都总管,使契丹慑服议和,以功拜同中书门下平章 事,封祁国公,改冀国公。皇祐三年(1051),以太子太师致仕。后起为 河阳三城节度使、枢密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鲁国公。德用有谋略, 治军有方,善以恩抚下,故多得士心。率军临边,未尝观矢石、督攻战, 但其名闻四夷(王安石《临川文集》)。

马全义(生卒不详),幽州蓟(今北京)人。宋初武将,十余岁学击 剑.善骑射。随宋太祖攻李筠,筠退保泽州,城小而固,攻之未下。全 义率敢死士数十人乘城,攀堞而上,为飞矢贯臂,流血被体。全义拔镰 临敌,士气益奋,遂克其城。景德间,迁任签书枢密院事、枢密副使和 知枢密院事等,成为参与大政的武将代表(《宋史》卷二七八《马全义传 附知节》)。
王则(? -1048),涿州(今河北涿州)人。北宋时河北士兵起义领 袖。因灾荒落贝州(今河北清河),卖身为牧羊人。后投宣毅军,升为小 校,参加弥勒教,习五龙、滴泪等经。本来计划1047年元旦起事,事 泄,提前于1046年冬至日在贝州发动兵变,捕知州张得一,他被推为东 平郡王,建国号为安阳,年号得圣。战士面刺“义军破赵得胜”字样。
李成(约1091〜约1160),字伯友,南宋雄州归信(今河北雄县)
①李继迁(963〜1004),银州(今陕西省榆林南)人。党项族平夏部人,为银州防御使 李光俨之子,出生地被称为李继迁寨.史书载,“生而有齿幼年时即以勇敢果断,“擅骑射. 饶智数"而闻名乡里, 人。《金史》载:(李成)勇力绝伦,能挽弓三百斤。宣和初为雄州弓手, 金兵陷雄州,率部众渡河归宋。建炎二年(1128)叛宋,连兵数万,在 江淮间烧杀抄掠。后为张俊所败,降伪齐,终降于金国。李成以骁勇闻 于河朔,善用提刀,刀重七斤,能左右手抡弄两刀,所向无前。宋高宗 曾亲自观察李成所用提刀,赞赏他的骁勇,为不能被南宋所用而叹息。
张世杰(?〜1279),南宋名将,张柔之侄,金朝中都路涿州范阳县 (今河北涿州)人。蒙古灭金后,张世杰投奔南宋,成为南宋末年最重要 的统帅。《宋史》称:“张世杰,范阳人。少从张柔戍杞,有罪,遂奔宋。 隶淮兵中,无所知名。”张世杰与陆秀夫、文天祥并称“宋亡三杰
史天倪(1187〜1225),字和甫,永清(今河北永清)人。1213年 (太祖成吉思汗八年)蒙古木华黎国王攻金,其父史秉直受降,荐为万 户,乃集结地方武装分兵出伐。1214年(太祖成吉思汗九年)授为马步 军都统,管统十四万户。之后或从木华黎,或自领兵进攻河北、山东、 山西,官至兵马都元帅。
张柔(1190〜1268),字德刚,易州定兴(今河北定兴)人。《元 史•张柔传》中记载,张柔“少倜傥不羁,读书略通大义,工骑射,尚 气节,喜游侠”。1213年蒙古军南下中原,河北大乱。张柔聚集乡邻亲 族数千家结寨自保,金当局任为定兴令,官至中都留守兼知大兴府事。 1218年与蒙古军战于狼牙岭,兵败被俘,降于蒙古。1234年,张柔入觐 窝阔台汗,升万户,兼管军民,成为独据一方的汉军首领之一。1260 年,元世祖忽必烈即大汗位,诏班师。二年,张柔献《金实录》于朝廷, 以年老致仕,受封为安肃公。
史天泽(1202〜1275),字润甫,大兴永清(今河北永清)人。元朝 名将,善骑射,勇力过人。1213年随父史秉直归降蒙古。1225年春,接 替其兄史天倪都元帅职。不久率军击败金将武仙,俘杀抗蒙红袄军将领 彭义斌,攻克赵州、真定(今河北赵县、正定)等地,1229年授为五路 万户。次年冬,配合蒙古军主力击败金援兵10万,攻克卫州(今河南汲 县)。后又参与围蔡州(今河南汝南)之战,灭亡金朝。此后挥军攻襄阳 (今属湖北),淹杀宋兵万计;率兵攻复州(今湖北沔阳),亲擂战鼓大破 宋军;随蒙哥入蜀,受命阻击宋军水师,三战三捷。多谋善断,量敌用 兵,主张攻心为上,力戒杀掠。
张宏范(1238〜1280),字仲畴,涿州定兴(今河北保定)人,元代 名将张柔第九子,元初武臣。武勇善战,深有韬略,在元朝统一南宋的 战争中功勋卓著。张宏范善马上枪法,常单骑冲敌,所向无前。曾参加 过襄樊之战,后跟随元帅伯颜灭宋。至元十四年(1277)被授予镇国上将 军的军阶,任命为江东道宣慰使。至元十五年(1278)使弟张弘正为前 锋,俘获南宋丞相文天祥于五坡岭(今广东海丰)。至元十七年(1280) 正月十日病卒,终年四十三岁。
韩山童(?〜1351),字韩林儿,出生于赵州栾城(今河北栾城)一 信仰白莲教的家庭。成年后一边务农,一边传播白莲教,宣传“弥勒降 生” “明王出世”,主张推翻元朝统治,并结识了安徽阜阳人刘福通。元 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元朝强征15万民工修筑黄河堤坝。韩山童、 刘福通认为时机已到,编造“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民谣四 处传播;同时在河道中埋设一石人,背刻“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 反”。待石人挖出,人心浮动,韩、刘乘机在颍州颍上发动起义。
刘六(?〜1521)、刘七(生卒不详),刘六、名宠,刘七,名寰, 兄弟,明霸州文安(今河北文安)人。《明史》、《明季北略》等载,刘 六、刘七兄弟为人任侠好义,骁勇善骑射,因不堪地主豪强的兼并和压 榨,初与杨虎等人应募参加捕盗。后因无钱贿赂,反被“诬为盗”,遭到 通令缉捕,时称“河北响马”。正德五年(1510),刘六、刘七十月二十 二日在霸州领数十骑起义,山东杨虎也率所部同刘六等人会合。义军提 出“建国扶贤”的口号,制订了先取河北、河南扩集兵马,再占南京, 建立政权的方针。据乾隆版《河间县志》载:“正德六年(1511),贼刘 六、刘七等寇交河(县)。将及,遥望城上,(有)神人,不敢犯而去。 正德六年,流寇刘六、刘七等奉杨虎为渠帅,引众攻河间所属献县等城, 劫掠甚众。马中锡出师无功。以陆完伐之。会副总兵许泰败杨虎于霸 州。”正德七年(1512),义军受挫,杨虎一路被击溃,刘六、刘七率孤 军转移南方走湖广,在黄陂建立基地。随后,湖广巡抚刘炳组织武昌卫 军追杀刘六、刘七起义军,刘六兵败被逼死水中,刘七率余部在黄冈团 风镇夺舟入江转战于九江至南通间,不久也全军覆没。
耿橘(生卒不详),字蓝阳,一字朱桥,河北献县人。明代著名理学 家、武艺家。万历二十(1601)登进士。曾任常熟知县,颇有政声。后 为监察御史。耿橘精武艺,长于剑法和双刀法。在常熟任职时,“盐监” 彭四髭等作乱,耿橘召募勇士,亲自训练,将彭四髭等击毙。著名武艺 家石电就是应募的勇士之一,耿橘教给他击剑及双刀法,后来石电成为 名播大江南北的武艺家,耿橘实为他的启蒙老师。
渔阳老人(生卒不详),明末清初的隐名武艺家,渔阳(今天津蓟 县)。清顺治十八年(1661),吴殳第二次游历于燕山,碰到这位“老剑 仙”,老人向吴殳传授了剑术,但叮嘱吴殳“慎勿轻传于人”。后吴殳据 老人所传剑术写成《剑诀》、《后剑诀》两歌,并以其斫削粘杆之法移入 双手刀法中,从而发展了由日本传来我国的双手刀技法。
王余佑(1615〜1684),字方祺,保定新城县人。出身世宦之家,少 有才誉。因明季天下多事,乃攻读孙、吴书,研习武艺,志在维护明朝 统治。李自成农民军攻克北京后,他与父亲及兄弟辈,在家乡组织武装 力量,对抗农民军政权。曾攻下雄县、新城、容城等县。清军入关后, 王氏一门又发动抗清起义,起义失败,王余佑乃隐居于五公山中。自号 五公山人。他深怀亡国之痛,义不仕清。王余佑喜谈兵,精技击,著有 《十三刀法》、《拳术》等武术书传世。晚年博览群书,潜心韬略及古今兴 亡之道,著述宏富,有《廿一史兵略》十卷、《通鉴独观》若干卷及《五 公山人集》十六卷等。
丁发祥(1615〜1694),字瑞羽,回族,河北孟村人。生于明末动乱 之际,为保护身家乃弃文习武,攻练拳术摔跤等技。隐于土窑中三年, 武功精进。清康熙十五年(1676)北游京城,适逢两个俄罗斯大力士在 京城设擂邀敌,一时名手,多为其败。丁发祥愤而应战,接连击败三人, 由此名播遐迩,声闻官禁。康熙皇帝亲自召见,赏“铁壮士”之号,并 赐给御书墨额,王公大臣亦多以匾颤绣帐及诗词相题赠。丁发祥为人恬 淡镇静,乐善好施,一生不慕浮华,居乡唯以灌园养花自娱。或传他所 传习之拳术乃八极拳,而一生教徒甚严,传其艺者绝寡。约康熙三十三 年,丁发祥往山东青州探望兄长,病逝于途中。

颜昶(生卒不详),河北博野人。清初著名学者颜习斋之父。形貌丰 厚,膂力过人。善摔跤,尝与人比试,时称猛悍者莫能胜。一肩所负, 二夫不能胜任。
颜习斋(1635〜1704),字易直,又字浑然,号习斋,河北省博野 人。颜习斋八岁就学于吴洞云,吴氏能骑射剑戟,曾潜心于百战神机。 成年之后,他进一步系统学习武术,坚持演练拳法及枪刀剑棍等法,“手 著作式,尝终夜不辍”(《居廿堂文集》)。康熙三十年(1691),颜习斋到 商水(今河南开封附近)拜访了侠士李木天。《颜习斋年谱》载:“先生 佩一短刀,木天问曰:'君善此耶?'先生谢不敏。木天曰:'愿君学之, 当先拳法,拳法武艺之本也。,时酒酣,月下解衣为先生演诸家拳法。良 久,先生笑曰:'如此,可与君一试?'乃折竹为刀,对舞不数合,击中 其腕,木天大惊曰:'技至此乎!
颜习斋一生积极主张文武并重之学,他注重实践,主张“养功莫善 于动。夙兴夜寐,振作精神,寻事去做,行之有常,并不困疲,日益精 壮”。“常动则筋骨竦,气脉舒。”(《习斋记余》)他大声疾呼:“文武缺一 岂道乎!”但他的学说得不到社会的重视。康熙三十三年(1694),他应 聘主持漳南书院,在经史课目之外,特为设立“武备课”,立孙、吴兵法 及射、御、技击等课目,旨在造就文武兼备之材,可惜因故未得付诸实 行。颜习斋是杰出的思想家,又是能身体厉行其学说主张的武术家,他 的思想被弟子李恕谷所继承发挥,故世称“颜李学派气
窦二墩(1680〜1720),清道光年间直隶献县(今河北献县)城西三 乡瞳窦家瞳村人。排行老二,故称二墩。窦少时拜饶阳县拳师韩实为师, 早晚练少林气功、十八般兵器,尤擅大刀。在饶阳、武强、河间、献县 等地,颇有名气。双钩是窦二墩把刀、钩、匕首等融为一体改制而成的 兵器。因善使双钩,江湖称其“虎头双钩铁罗汉气30岁“拉杆子”起 义反清抗暴。清军多次围捕,均未能将他拿获。他在一个名叫连环套的 地方安营筑寨,同清庭抗争。这时他的义军已经发展到了一万余人。有 一次,清太尉梁九公乘御赐骏马至围场行猎,窦得知后,只身下山,潜 入梁营中盗走御马,《盗御马》的戏剧由此而生。
吴钟(1712〜1802),字弘声,回族,沧县孟村镇(今孟村回族自治 县)人。《沧州武术志》载:吴8岁入塾读书,15岁弃学务农,习练拳 脚。据说吴钟后从一南方游客,自称“癞”,习武,尽得其术,二年后复 来一南方游客,自称“癖”,要与吴钟比试技艺,钟败北。吴钟欲拜师, 来者曰:“吾受癞师之命,授汝大枪奥妙与武术秘诀一卷。”艺成,吴钟 访福建晋江少林寺,遇武林高手李章、康大力为友。有诗曰:“神枪吴钟 世无双,提柳单刀数李章。擒拿短打康大力,三人同拜一师方。"吴钟传 艺于女儿吴荣。吴荣教人甚众,其中有罗瞳王四,王四传张克明、李大 中等人。于是八极拳除孟村吴姓世传外,罗瞳亦人才辈出。八极拳、枪 由孟村、罗瞳传及中外,实自吴钟始。
彭子谅(生卒不详),字中博,河北博野人。清初拳师。与颜习斋、 李恕谷相过从。康熙二十一年( 1682),李晦夫、李恕谷父子设谷日之 筵,彭子谅于席间演练双刀,又练单刀,旭武吐豪,张目如炬。子谅赭 面黄髭,昂昂英武,是一位有儒雅之风的武艺家。
魏秀升(生卒不详),字帝臣,河北博野人。清初武艺家,是颜习斋 好友,被习斋引为平生知己之一。秀升貌质躯健,有力如虎,身手轻捷, 精于技击。康熙二十一年(1682),李晦夫、李恕谷父子设谷日之筵,秀 升与冉怀璞、彭子谅二人即席表演技击。筵至夜深,秀升复在月下戏舞, 平地一跃,遂登东室之巅,宾朋惊叹不已,比之如常玉春飞身登采石。
颜保邦(生卒不详),清初拳师。河北博野县人。颜习斋族孙。初不 识字,多有勇力,习斋教以练武,并授以文史。是习斋弟子之一。
李昆(生卒不详),河北省沧县人。清乾隆年间的镖师,武艺出众, 尤善用弹弓,据说公案小说《清烈传》里的“神弹子李五”,就是以李昆 为原型创造的。相传后来凡镖船桅杆上都要系一条白布,就是为了纪念 李昆的。民国修《沧县志》有传。
浏览64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