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 之则合,无过无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 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由 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 贯通焉。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 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 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 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 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 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偏沉 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自为人制,双重 之病未悟耳。若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 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 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王宗岳
十三总式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稍滞。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
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全不费功夫。
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
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
人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
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
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字,字字真切义无遗。
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贻叹息。
捧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
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
引进落空合即出,粘连黏随不丢顶。
《中齒發界武术武式化》
一本收杀太极本粢展史略
陈式太极拳传人陈鑫著的《陈氏太极拳图说》中,载有 “杜育万述蒋发受山西师传歌诀”(杜育万系赵堡太极拳传人)。
可见陈鑫当时也承认太极拳得传于王宗岳、蒋发。年逾百岁的考 古学家太极名师吴图南先生,早在1917年就到访过陈家沟,亲 听陈鑫介绍陈家世传炮捶,属少林拳系。已有几百年历史,村人 称他们为“炮捶陈家”。
太极拳是河南人蒋发传给陈长兴的。武式太极拳的传人李亦 畲在《太极拳小序》中有记载“太极拳是宋张三丰,其精微巧 妙,王宗岳论详且尽矣。李写序时,杨露禅、武禹襄都健在,所 以《太极拳小序》被认为是目前最可信之作。杨式太极拳传人 杨澄甫在《太极拳体用拳书》自序中写到“先大父更诏之日, 太极拳创自宋末张三丰传诸,为王宗岳、张松溪、蒋发诸人相承 不绝,陈长兴师乃蒋先生发唯一之弟子……”
一不传根底不好之人。
二不授心术不正之人。
三不传卤莽灭裂之人。
四不授不忠不孝之人。
五不授目中无人之人。
六不传无礼无恩之人。
七不授反复无常之人。
八不传得易失易之人。
如其可以传,再授之秘诀。传忠孝知恩者,心气和平者,守 道不失者,以为师事,始终如一者。此五者,果其有始有终,不 变如一,方可将全体大用之功授之于徒。明矣,于前于后,代代 相继。皆如是之所传也。通和(玉瘫镇)宗师本讼
太极拳,沾连粘,南北宗,理同源。复太和,寻仙缘,辨 毫厘。用八法,妙在心,巧在根,缠丝封。奇正生,抓拿闭, 点打惊。
其奚人教鵬上师:太溆由功讼
三丰老祖,内功真传,采气炼丹,呼吸绵绵,武当一脉,太 极延年。
浏览78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