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不仅注重军中练武,而且提倡民间习武,并创造性地 实行了时武考试,即通过定期科举考试,选拔大量民间武勇充实军队。 令人遗憾的是,这种时武考试不以文化为基础,而是单纯地建立在军事 训练的基础上。一般情况下,对投考者没有文化知识的要求,关键因素 是身体素质,通过军体项目的举重、剑术和射箭来进行。明代虽把中国 本部完全统一,但只在太祖成祖的极短期间有应付对敌的能力。此后百 余年勉强应付外侮的进袭,内忧外患,使得民间习武之风渐盛,如河北 唐山:

明代隆庆初期,倭寇入侵北方,朝廷调在南方抗倭屡战屡

胜的名将戚继光为蓟州镇总兵,驻守迁西三屯营。戚继光到任 后,修筑长城,领将练兵。同时,戚继光还派武艺高超的士兵 教练村民习武,军民同练武,武风日盛,当时几乎"村村寨寨 设拳场,男女老幼皆习拳这是唐山武术传承有籍可考的最广 泛的一次,戚继光抗倭走群众路线,为唐山武术注入了大量的 新鲜血液。这种习武风气不仅加强了蓟镇的防御力量,而且为 以后每年四月十八和十月十五两次景忠山庙会增添了新的项目

一武会。武会中刀枪剑戟、斧钺钩叉,十八般兵器应有尽有, 许多武士争献绝技,各显其能,自此景忠山庙会耍武会的风俗习 惯一直沿续至今。景忠山脚下有一片200余亩的开阔地,人称 放马场,因当年戚继光的兵将常在此放马而得名,放马场南面有 一条山沟,沟里泉水清澈,将士训练之后,就到这山沟里卸甲休 息和饮马,因此得名卸甲沟,现俗称谢家沟①。

如河北邢台:

前元大将李元福在广宗、巨鹿、平乡、南和一带屯兵多时, 办起了武学堂,教授出许多民间武勇;明永乐四年(1406),山 东武师杨四海迁居广宗大柳树屯(三杏村),教授秘宗内家拳; 五台山的一位号称“铁头罗汉"的武僧云游到威县、清河、南 官、广宗一带,教授少林拳;明万历三年(1575),平乡冯马寺 的方丈老养大师公开启坛授艺,传授清拳;河南武师高老计先 后云游顺德府辖的大半区域,将少林拳传至内邱、将太乙拳传 至威县。当时,许多庄民慕名而至,向其学艺,一时习武成风。 此间出现的16名武士和81名武举就是在这个时期习武成名的 (刘万春,1992)。

据《顺德大同观碑记》载,当时的兵部尚书赵孔昭、吏部尚书王本 固、大理寺丞杨珍、大理寺卿孟国栋、副都御史米裳、户部尚书李起元、 刑部侍郎李若主、吏部侍郎崔恭、通政右侍郎张绍先、铁面御史吴相、 兵备副史毛术、右参政朱天宝、户部主事李尚宾、童州判官陈观、户部 主事王可信、副渡御史朱正色、左布政史马全等52名文武进士,均因文 武兼修、文才出众、武技过人而及第成名①。

明朝建文元年(1399),燕赵大地发生了 “沧州惨案”②,当时,靖 难军在沧州大批杀害兵败难民。据《明史•谭渊传》记载:

沧州破,成祖命绐牒散降卒。未遣者三千余人,待明给牒。

渊一夜尽杀之。王怒。渊曰:“此曹皆壮士,释之为后患。"王

曰:“如尔言,当尽杀敌。敌可尽乎?"渊惭而退。

对缴械且看管的3000多名青壮年,只因“皆壮士”,就全部杀害, 残忍至极。沧州一带作为南北军的拼杀之地,长达四年的“靖难之乱” 使得此地十室九空,战后,明王朝不得不大量移民。以沧州郊区为例, 据《沧州市地名资料汇编•郊区篇》统计,明永乐年间计有南关口、双 官屯、李庄子、王庄子、刘胖庄、姚庄子、娘娘庙、八里屯、王官屯、 魏庄子等多个村庄,俱为外省迁入。

清军入关以后,把满族最擅长的骑射本领带到了中原,大大丰富了 当时武考的训练内容。当时的武校、演武堂的训练项目中的拳械、举重 和剑术没有多大改进,射箭则由原来的步射迅速发展为骑射。

受时局影响,满清感到有被内忧推翻、西洋吞并的危险,自己的力 量不足,清末就又借外力,不过借的不是外兵,而是外国的军器军火与 军事顾问。正如历代靠番兵不足抵抗外番,西洋的军器军火与军事顾问 也不足以抵抗西洋或彻底西洋化的国家。

鸦片战争,西洋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此时,林则徐已经

® 资料来源:邢台市武术协会整理,河北省武术协会提供。

②《明史盛庸传》云:"……盛庸驻德州,徐凯屯沧州,为特角。”《明太祖实录》云:"靖 难军施'声东击西'之计,迷惑徐凯,使其失备。凯于是派兵四出备料以修沧城。既而,靖难 军称夜奔袭沧州。”明万历版《沧州志》云:“建文二年九月,都督徐凯城沧州。冬十月,靖难 兵袭沧州,凯被执。”

注意到西洋的物质文明,故说:“窃谓剿夷而不谋船炮水军,是自取败 也/'①其意义为:

岸上之城郭墨庐,井兵营垒,皆有定位者也,水中之船, 无定位者也。彼以无定攻有定,便无一炮虚发。我以有定攻无 定,舟一问躲,则炮即落水矣。彼之大炮远及千里内外若我炮 不能及,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若内地之放排 枪,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转辗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 熟也……徐(则徐)尝自谓剿夷有八字要言,"器良技熟,胆壮 心齐"是也②。

所谓“器良技熟,胆壮心齐”,就是制造船炮.训练兵士。咸丰年 间,许多中兴名臣因见常胜军用洋枪而能所向皆捷,遂同意林则徐关于 轮船大炮的见解。咸丰十一年(1861)曾国藩曾言:

轮船之速,洋炮之远,在英法则夸其独有,在中华则罕于 所见。若能陆续购买,据为己有,在中华则见愤而不惊,在英 法亦渐失其所恃③。

鸦片战争之后,清室的权威没落了,道光三十年(1850),即鸦片战 争后十年,洪秀全揭覆清复汉之旗,起事于广西金田村,随即进兵两湖, 取南京,进逼天津,而令清室穷于应付。“以夷攻夷”,“以夷款夷”。“师 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参阅魏源编《海国图志•叙》使得军事上采用


  • 《致姚春木王冬寿书》,引自《中华民国开国五十年文献》第一编第七册.第36页。

  • 同上。

  • 《议覆购买外洋船炮为今日第一要务折》,引自《中华民国开国五十年文献》第一编第 七册,第60页。


洋器,可以说是必然的趋势,于是就发生了洋务运动。清朝资本主义萌 芽出现和西方火器的大量应用,使得武术功能价值发生了转变:武术已 由单纯的战争工具变为谋生技能,由单纯格斗的范围扩展到防卫、健身 和娱乐领域。武术本身与其使用价值的改变,促使武术普及于民间,促 使拳种流派迅速地繁荣发展起来。图片9

此时期的燕赵,是明、清两朝的京畿重地,也是全国政治、经济、 文化和军事的主要活动领域。这就形成了全国武林高手、各家流派云集 于畿辅之地,切磋武技的盛况。如光绪二十四年(1898)山东巡抚张汝 梅给清廷的奏折中称:“直隶、山东交界之区,拳民一年多一年,各种技 勇,互有师承。"光绪二十五年(1899)山东巡抚毓贤奏:大刀会由来已 久,直隶、山东、河南、江苏等省习者颇多,又有红拳会等。城市亦如 此,“当时各派各门武士聚集京师(北京)者,皆多名手。有的在各军营 教练外营兵士者(新兵);有立武场教授普通人民者;有在私宅传三五人 者,比比皆是”②。

虽然他们各自的动机、目的不尽相同,可确实给燕赵武术带来了繁 荣,燕赵大地不仅几乎包容了武术各家流派,而且还博采众家之长,开

  • 图中可见士兵在演练刺枪术。火器在清末时已广泛应用,武术在军中的重要性已大不 如前。到了 20世纪初,武术的定位已逐渐向强身健体的方向发展。图片来源于互联网。

  • 马良:《中华北方武术体育五十余年纪略》,原载《体育卫生》第3卷第3期,1924年9 月。《中国近代体育文选》收录,人民体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137页* 创了一些新的流派。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燕赵武术的繁荣,各流派 的兼容和创新,也正是全国武术繁荣的缩影。


就武术理论而言,明清两代是武术理论完备时期。其中大量论述武 术的著作问世就是一个显著标志。如继山西人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之 后,相继出现了《十三势》(一名长拳)、《十三势行工歌诀》、《打手歌》、 《身法》(武禹襄)、《打手要言》(武禹襄)、《打手散放》、《五字诀》、《撒 放密诀》(李亦畲)、《走架打手行工要言》(李亦畲)、《四字密诀》等有 关内家理论的专著。

就门派拳种而言,特别是明永乐十九年(1421)迁都顺天(今北京) 以后,河北为京师畿辅,各家拳派纷纷云集河北一带,争相献技,传授 武艺,使河北成为全国武术荟萃之地。据《武编》、《江南经略》、《纪效 新书》、《耕余剩技》、《武备志》等所载,当时70多个门派拳种、上百种 套路,多以不同的途径传入河北,对河北的武术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 作用。当时河北拳术主要有形意拳、太极拳、八卦掌、太祖拳、功力拳、 梅花拳、八闪翻、鹰爪、燕青、明堂、三皇炮捶、二郎、劈挂、佛汉捶、 少林拳等,器械则以刀、枪、棍为主。

同时还涌现出了一批职业武术家。如巡抚郑元善在顺德府城内开办 武术学堂。南宫开河村张怀武,曾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在北京开镖 局,并被御封为“永胜镖局”。归里后将威震江湖的金刚少林拳传授下 来,南宫方圆百里几十个村镇都演练此拳,在南宫及周边广为普及。冀 县马头李家庄的卢玉璞是三皇炮锤第五代传人,“京津南会友镖局”的镖 师,他在广宗、巨鹿、平乡一带创办了 “国粹武术馆”。乔德元在广宗西 关创办“民进武校”,后被选入清庭“神机营”,成为慈禧太后的贴身保 镖,并获赐“五品蓝翎”①。职业武术家的出现,对武术的繁衍有着不可 磨灭的贡献:他们把个人的气质、性格、修养和学识等个性特征融入在 武术中,使各武术流派的风格特点异常地鲜明起来,进而形成了不同的 拳派。更重要的是,职业武术家的出现,也标志着武术教育培训事业的 萌芽。

据《沧州武术志》不完全统计,明清两代河北沧州各地有武进士 200多名,武举士 1200多名。据邢台武术协会统计,晚清时期顺德府及 第武举、武秀才、武进士、武状元计有276人之多。据《文安县志》记 载,仅此两代,全县就有25人考取武进士,128人考取武举人,35人被 封为武胄、武职。由于受政治、经济、社会背景的影响,如随着“反清 复明”的民族斗争、阶级斗争和抵御外国列强侵略瓜分中国的义和团运 动,以及地主阶级保家护院之风的兴起,使武术的各个流派在其特定的 历史条件下,通过各种渠道、各种动机,从四面八方云集于燕赵,并在 此生根、开花、结果,形成了竞相献技、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这极大 地促进了河北“武术之乡”的形成。

第七节燕赵武术的辉煌(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的文化,在雷海宗先生看来,仍有汉代文化的烙印:

汉末以下侵入中国的武力与文化是分开的,武力属于五胡, 文化属于印度。最近一百年来侵入中国的武力与文化属于同一 的西洋民族,并且武力与组织远胜于五胡,文化也远较佛教为 积极……五胡与佛教入侵时,中国民族的自信力并未丧失,所 以仍能得到最后的胜利:五胡为汉族所同化,佛教为旧文化所 吸收。今日(民国时期)民族的自信力已经丧失殆尽,对传统 中国的一切都根本发生怀疑①。

① 雷海宗:《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岳麓书社2010年版,第126页。

国民的长期积弱,加之于新文化、新思潮以及现代枪炮等军事技术 的影响,使得武术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图强自卫、保国卫家为主旋律 思潮的影响下,民间习武仍有开展。如:民国初年,军阀石友三盘踞邢 台,二十九军退却南逃后,使邢台形成权力空白,兵痞匪患,猖獗一时。 此间,各武术团体仍然很活跃,民间习武之风依然很盛。他们平时操练 拳脚,有情况互相救援,在防止匪患、保家自卫的斗争中发挥了重大作 用。民国九年(1920), 一帮土匪袭击广宗大平台。大平台的“大刀会” 鸣锣求援,各村大刀会闻讯而至,激战一夜,歼匪百余。民国十六年 (1927),平乡的“周田大刀会”会同“广宗大刀会”,共计约28400人, 组成“自卫团”,互相支援,抗匪自救。

邢台抗日根据地的武术,更是如火如荼。1938年初,宋任穷、陈再 道、杨秀峰等受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派遣,率八路军十一团、二十一团 和二十五团等部,深入冀南敌后,开辟抗日根据地。先后在邢台地区各 县组织了 “抗日联庄会”、“抗日大刀会”、“抗日红枪会”等武术团体。 习武的拳民侠肝义胆,不畏强敌,白天练习刀枪剑棍,晚上配合八路军 作战,把日伪军打得闻风丧胆。同年,巨鹿县举行抗日救国武术运动会。 是年冬天,广宗县的乔金光组织农民习武练兵,次年组织暴动,转战广 宗各地,不断打击日本侵略者,一年多内,攻克日伪据点二十余处,歼 敌百余,名声大振①。

总体看来,该时期燕赵武术发展情况如下:

—、武术教育的兴盛

民国期间,新思维、新体育、新教法、新学堂等等,均粉墨登场, 这对武术绝对是一个不小的刺激。受西方文化的侵略,加上被讥以“东 亚病夫”,通过习武,达到提高身体素质的意识逐渐提上日程。民国社会 精英借助立法手段,按照体育系统的框图,通过“进入课堂,制定教材, 分配教学时数,规定学分,争取必修”等环节生产出武术教育的课程体 系。使武术朝着由攻防技击为主向以健身强体为主的转型,结果是武术 教育的兴盛。

1915年第一届全国教育会联合会制定的《军国民教育施行方法案》 中有“各学校应添授中国旧有武技”条款①。

1928年,大学院体育指导委员会在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上的提案 《改进体育课程提高体育师资案》中对“中学体育师范科课程”的拳术做 了时段时数学分具体决定:在第一学年中每周1小时,每学期1学分②。

1932年,衰软礼、郝更生、吴蕴瑞于全国体育会议提交的《国民体 育实施方案》的“体育课程(国术在内)”规定“大学体育课程标准,在 未经颁布以前,应由各校自定细目试行,每星期2小时;不及格者不得 升级或毕业”③。

张之江于1940年全国国民体育会议上以《拟请由部通令全国大中小 各级学校列国术为必修科案》,提议“列国术为必修科,并给予学分,凡 考试不及格者,不准升级或毕业”①。

1943年,崔亚兰在国民体育委员会第二次全体委员会议上,在《请 修正师范学院体育学系科目表案》“选修科目表”中将“拳术研究” 3学 分安排在第四、五学年中,每学年1.5学分⑤。

除上述民国政府以官方学校教育的形式推广武术之外,还出现了一

  • 国家体委体育义史工作委员会等编:■《中国近代体育议决案选编》,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1年版,第5页。

  • 同上书,第87页。

  • 同上书,第105页。

  • 同上书,第165页。

  • 同上书,第291页。


些以武术拳社为媒介的武术教育组织。如1927年,西北军将领张之江 (河北人)创办了 “武术研究所”(后改为“国术研究所”),1928年改建 为“中央国术馆”。其中的门长和教师多由河北籍拳师担任。同年3月, 河北国术馆成立,继而20多个县设有“国术馆”并举办武术活动。图片10

该时期,河北人参与创建其他省市武术馆、社及担任其拳师的还有: 1906年筹建的天津“中华武术会”,河北人李存义任副馆长,燕青门的 姜容樵任拳师;河北沧州人刘振山等创建的四川’'万县国术馆";在“湖 南国术馆”任教的有河北定兴拳师朱国祯、河北新城拳师时汉章;河北 武清县李瑞东,创建天津武德会,并任会长;在山东“黄县国术研究会” 任教的有河北沧州李书文等;在上海“武德会”任教的有朱国福;在上 海“武思会”任教练的有王子平等。河北任丘形意拳师郝恩光,还被天 津“中华武术会”派往日本,传授中国武术。

① 辛亥革命前后,思想界风行军国民主义,“强国强种” 一时成为教育界响亮的口号。 1915年,教育部明令“各学校应添授中国旧有武技,此项教员于各师范学校养成之”,武术被 明定为体育课的内容。但毕竟武术在中国社会长久不为人重视.当时西方近代体育活动又方兴 未艾,加上义和团事件后,很多人对习武存有偏见,所以即使武术被明确规定为体育课内容, 但实际效果不彰。

二、各地民间武术活动繁盛

影I■念税遇三就酬武德道图片11

民国期间天津“道德武学社”三周年纪念

(图片来源:金警钟:《国术周刊》,1935年第6、7期合刊)

据1929年傅振伦等主修的《新河县志》记载:民国初年,新河县的 武术会“种类颇多,有少林会技击角力,练习拳术、刀枪棍棒之属,南 关者成立甚早;有五虎会化装表演武术故事,与少林会稍异;他若张砖 村之钢叉会、沙洼村之八卦会,均农民锻炼体育之组织也”。1930年, 柏乡县召开运动会,首次将武术纳入了运动会,开创了县级武术比赛的 先例,当时大会的会长、县长蒋宝善是个武术爱好者,在他的努力下, 武术第一次被列入了比赛表演项目。1935年,南宫县国民政府召开全县 运动会,3000名中小学生表演了中国武体操①。民国时期,文安县城及 胜芳、新镇、苏桥、史各庄等镇,相继建立了国术馆,培养了一代武术 名人。1933年霸县曾举行了第一次武术观摩会②。图片12

三、武术理论长足发展

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武林前贤运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对 民间流传的武术门派种类、拳术、器械,进行汇总和整理工作,同时加 速了向外传播。如高振东、朱国禄、朱国福在中央国术馆任教时,弘扬 河北形意拳;太极拳通过杨澄甫在中央国术馆及上海、广州各地广泛传 播。据统计,全国现存400种武术专著,其中近100种为河北人编著。 主要的有:八卦掌传人、河北沧县八里桥村的姜容樵编写的《形意母 拳》、《太极拳讲议》、《形意杂式捶八式拳合编》、《形意十二目》、《形意 安身炮》、《形意拳》、《八卦掌新义》、《八卦掌》、《八卦练习法》、《写真 秘宗拳》、《雪片刀》、《八卦对刀》、《三才剑》、《写真昆吴剑》、《写真青 平剑》、《写真少林棍法》、《写真八卦奇门枪》、《写真太师水磨鞭》、《写 真太师虎尾鞭》、《太师鞭》、《写真鞭枪大战》、《秘宗五虎架》等22部著 作;杨式太极师杨澄甫.总结了多年练习和教授杨式太极拳的经验、体 会,写成了《太极使用法》、《太极拳使用全书》、《杨式太极拳》。孙录堂 先生写成了《形意拳学》、《太极拳学》、《八卦拳学》、《八卦剑学》、《形 意述真》等;赵连和先生写了《达摩剑》、《少林拳拆法》、《合战》、《弹 腿》;许禹先生写有《太极拳势图解》;王子平写有《拳术二十三法》;任 志诚写有《阴阳八盘掌》;李存义写有《南北拳术精华》;郭锡三写有 《国术基本操典》;陈子正写有《行拳》;薛颠写有《象形拳术真论》;刘 法孟写有《大雄拳图说》、《鹰爪108擒拿术》;孙剑云写有《孙式太极 拳》;刘殿琛写有《形意拳扶微》;徐致一写有《吴式太极拳》;黄柏年写 有《龙形八卦掌》、《写真拳械教范》;李剑秋写有《形意拳初走》;朱国 富写有《形意拳演流》、《形意六合拳谱》;尹玉璋写有《八卦掌》;吴梦 侠写有《八卦掌要义》;孙锡塑写有《八卦掌真传》;宫宝田写有《八卦 掌》;王怀玉写有《燕青拳全图》等。

四、 燕赵武术的地域性分布加强

随着武术活动的进一步普及,各地武术拳种日益增多,并逐渐壮大 成熟,如唐山地区多猿功拳、清八仙、言情、二郎等;沧州地区多六合、 八级、燕青、通背、劈挂、滑拳、二郎、功力、太祖、名堂等;保定地 区多翻子、戳脚、短拳、形意、八卦等,有,•翻子窝”之名;衡水地区 多形意、八卦、三皇炮锤、翻子、功力、太祖反拳、梅花、六合、太祖、 二郎、意拳等;邢台地区多梅花拳、大洪拳、查拳、随手、通背等;邯 郸地区多太极拳、佛汉捶、大小洪拳;廊坊据不完全统计有:八卦,八 盘、八极、太极,形意、功力、通备、少林、花拳、潭腿、戳脚、罗汉、 井泉、掌式、绵张、鹰爪、翻子、六合、劈挂、洪拳、查拳、仙立、太 祖、螳螂、地趟、梅花、象形等27种。

五、 跨出国门

以霍元甲为代表的精武体育会将中国武术带到了国外,迈出了跨出 国门的第一步。而对武术具有跨时代意义的是1936年8月1日〜16日在 柏林举行的第十一届奥运会,在这届奥运会上第一次出现了中国武术的 身影。河北武林选手温敬铭(蠡县人)、郑怀贤(安新人)等参加了中国 国术表演队,向各国观众和运动员三万余人,表演了中国武术的精彩拳 种和器械,博得了各国观众和运动员的一致称赞。郑怀贤表演飞叉,获 汉堡市市长杯一只。德国一体育博士在报纸上撰文称赞我国武术具有艺 术与奋勇及舞蹈之三大特点,世界任何方式的运动是绝不能与其相比的 (《第十一届世运会纪评》)。中国武术走向奥运会,这是历史的创举。图片13

武术的政治身份表达

武术的兴盛,究其缘由,政治因素至关重要。辛亥革命后,“革”掉 了传统的皇权制度,此后革命与反革命的斗争、军阀的混战、国共的联 合与对抗、中华民族的危机、抗日战争的爆发等等,都为武术提供了一 个政治场域。并且国术馆的发起人、赞助人等均为军政要人。更值得关 注的是,在《国术统一月刊》创刊号上,民国政府要人纷纷题词祝贺:图片14

(图片来源:《中国武术走向世界的序曲——国术表演队一九三六年赴奥运会》) 蒋介石的题词是:有勇知方

林森的题词是:综合众长

汪兆铭的题词是:发扬蠲厉

于佑任的题词是:自强不息

孙科的题词是:忧时俊彦,国术是崇;阐发奥妙,蜂思竭忠;月刊 宣传,力大声洪;编制精审,造极登峰;宏愿统一,遐迩从风;卫族御 侮,效莫与同。

褚民谊的题词(戴季陶书)是:中国固有之武术,实中国之国粹, 为心身并练最要不可缺之教育。在武术未进步之今日,足以补其缺陷, 在武器发达之将来,更足以增其效能。确信具有救国救人救世之功用, 不可视为陈旧而忽之也。

1928年“国术国考”的场面是盛大的。闭幕式时,蒋介石、林森、 戴季陶等政界要人和元老多人出席。沧州武士、中央国术馆教授马英图 和河南武士刘丕显登台献艺,表演了扎枪、劈刺等。图片15

杨澄甫与黄文叔太极拳推手

(图片来源:姜侠魂:《国术统一月刊》(第一卷),1934年第5、6期合刊)

关于国术馆的政治性,我们从《国术歌》里也能够感悟到:

国术历史民族同,刚毅文明,运动备全能。

六艺兼文武,学博而道弘。

尚廉耻,重义勇。

武装和平,国运兴隆,技击集大成。

国强健身利吾群,转弱为强,良法返无论。

六民齐奋斗,比户要风行。

铸铁骨,换钢筋。

延年袪疾,

积健斯为雄。

从军政要人题词,到参与国术运动;从民族同,到备全能;从武装 和平,到国运兴隆,无不是武术政治的呐喊。

欲靠武术发迹的军阀曹馄,更是大建“武术营”,网罗人才。今人李 文凯(武师)曾访问过1918年参加曹银“武术营”的沧州籍武士多人, 据他描述:曹馄的“武术营”也叫“卫队营”,驻保定。“武术营”下设 四个连,各连之间均有教官,为沧州人。一连:佟忠义、李福臣;二连: 陈玉山、刘文岭;三连:傅万祥;四连:魏宝贵。

其时,在“武术营”的沧州官兵近80人。除教练外,还有武林名家 孙玉铭、郭长生、郭寿臣、王百顺、孙福元、李玉平、李书楠、赵士奎、 余国栋、李元智、李凌宵、傅桂林、佟嘉祥、赵永福、陈凤岐等。

第八节燕赵武术的未来(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术作为民族文化遗产备受国家的重视, 在一系列指导性文件的指引下,武术逐渐向“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 方向发展。1952年,武术被正式列为推广项目,在“挖掘、整理、提 高”的方针指导下,燕赵武术中长期存在的封建糟粕思想、有害健康的 锻炼方法,以及武术中的玄虚、神秘、保守落后的色彩,得以进行整理 和“改造”。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燕赵武术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 时期。:1995年提出的全民健身计划,2007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 《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要求广泛开展“全国亿 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等,这对武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当 前,不仅河北省各地市相继成立业余体校,竞赛制度逐渐健全,而且各 种协会相继建立,各高校均开设有武术课程等。总之,燕赵武术的发展 正面临着一个美好的未来。图片16

一、群众武术的蓬勃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文化体育活动得以迅速发展。武术作为民 间固有的、喜闻乐见的传统体育项目,更处于领先发展的地位。1953 年,巨鹿县何寨乡两次在沙井村召开武术观摩比赛,第一次参加比赛的

① 原文如下:“之江委员:惠书早已收到。本想约谈,因循未果.近日查询,知先生已返 上海.只好待之将来了。先生热枕爱国,如有所见,尚望随时赐教。顺致敬意.毛泽东一九五 五年二月十一日。" 有何寨东、西两个班,大马坊班,柳茂班,南河口班,冯寨班,刘卢庄 班的200人,共进行了传统拳术套路、器械等20多个项目的比赛。同年 10月举行的第二次比赛有20多个队参加,无论是参赛人数,还是比赛 项目和技术水平都超过了前一次。到1956年,巨鹿县已经有三分之一的 村庄开展武术活动,参加人数达8万之众,建立武术运动队50多个①。

20世纪50年代末,河北武术之乡一-沧州,群众性的武术活动迅 速普及。据《沧州武术志》统计显示:仅沧州市就发展了 70多个武术活 动点(站)。保定市成立了群众武术研究会。衡水地区的深县、安平、武 强、饶阳4个县还相继成立了 7处群众武术骨干培训站。图片17

1979年成立了全省群众性的武术组织——河北省武术协会.随后各 地市武术协会也先后成立,加强了对群众性武术活动的组织与领导,密 切了各武术拳师的联系。近几年来,不少地方兴起了群众性的“武术 热”。据调查,沧州市有1/5 An习武,95%的中小学校开展了普及武术 基础知识基础技能活动;永年县60%的村有武术组织;博野县近半数的图片18

1985年,省体委评选沧州市、无极县、蠡县为武术之乡。1992年, 河北省沧州市、永年市、南宫市被国家体育总局评选为第一批武术之乡。 1996年河北省深州市、文安县、邯郸市峰峰矿区被国家体育总局评选为 第二批武术之乡。2001年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被国家体育总局评选为第 三批武术之乡。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群众健身热潮的不断高涨, 河北省的群众武术活动空前繁荣,街头公园、公路两旁、人民广场等, 处处有他们活动的身影。

浏览1,61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