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龙用自己的生命为墨、以自己的实践为笔,描述他的内心世界说: “武术对于我的生命具有非常非常深远的意义,因为,不论作为一名演 员、一位武者,还是一个人,我所学到的一切都由武术中来。”
“武术也是一种保持或提升个人品质的修炼方式,武术还可拓展一个人 的赤子之心,这正是我的兴趣所在。”
“所有的训练都是为了让自己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要点是:以武术作为迈向真理之道的前进手段。”
李小龙通过将武术作为迈向真理的手段、完善人格的修炼方式、获取 知识的宝库,形成了包括生活观念、生活态度、生活方式三个层次的人生 理念。
李小龙语录:“从我成为习武者的那一天开始,我已经成长了许多,并 且仍然在成长的路上。活着就要在创造中自由地表达自我。” “生活是不断 前行的过程,你应在此过程中保持流动,不断去发现自己、实现自己、升 华自己。”揭示出李小龙生活观念的核心是“创造和发展”。生命活动的过程, 就是创造、发展的过程。
李小龙描述格斗体验说:“胜负输赢并不是问题,问题在于此刻要做什 么以及在此特定时刻要全心全意做到最好。不去空想未来结果如何d ”揭示 出李小龙生活态度的核心是“把握现实”。“胜负”决定于“此刻”,取决于 过程。丢掉“空想”,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是取得成功的基础。
李小龙总结性地说:“成为一名武术家,即意味着成为一名生活的艺术 家。”揭示出李小龙生活方式的核心,是把武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通过武 术去学习生活、驾驭生活、享受生活。
总之,李小龙笔下的武术,不仅是用于“制人”的格斗术,也是用于 “育人”的修身术。或者说,武术既有制人功能,也有育人功能。制人之术, 是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立世的手段。
《截拳道:李小龙武道释义》一书,内容丰富,涉猎广博;而且,言 简意赅,耐人寻味。要想在一篇文章中,提炼出书中全部精粹,几乎是 不可能的。而且,李小龙留下的这些武学笔记,写于不同时间、含有阅 读摘录、未经本人整理,加大了概括李小龙武学精要的难度。再者,李 小龙在他的有生之年,始终是“在不断学习、不断发现、不断成长的路上”。 他留下这些笔记后,又有了哪些新的思考、新的发展,笔者不得而知。因 此,要保证此文顺沿李小龙思考的延伸线和截拳道的发展趋势,亦非易 事。我之所以知难而为,是出于对李小龙的推崇,对截拳道继承人和研 习者的尊敬,对广大读者的尊敬。我希望多一些人、更多的人来研读李 小龙留下的遗作,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研究李小龙和截拳道。各抒己见,
相互交流,全面认识截拳道,真正读懂李小龙。这是我抛砖引玉的初衷, 敬请各位正之
康戈武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研究 员,九段,中国武术协会秘书长,国际武联 传统武术委员会副主任。1974年随中国武术 代表团访问香港,观看《精武门》后,与李 小龙的多位师兄弟建立了友谊,开始对截拳 道、咏春拳(咏春拳、永春拳)进行考察研究。 为1993年出版的《中国武术大辞典》撰写 了李小龙传记词条。此后,相继发表了《截 拳道源自咏春拳》、《李小龙启示录》等文章。
齡中文鹏二
武道思想的倡导者(代序)
钟海明
小龙是一位著名的武术家、技击家,也是一位著名的电影表演艺术 家。上世纪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他以其独特的技击风格与技 法蜚声国际武坛,他所创立的截拳道也因此而风靡一时。同时,他又以其 自编、自导、自演的一系列具有创新风格与技法的“功夫片”而轰动国际 影坛,以致在许多国家都兴起了 “中国功夫”的热潮。他让“功夫”在上 世纪七十年代成了中国的代名词。他如同一颗耀眼的彗星滑过了世界武坛 和影坛。
李小龙的一生,同时拥有着来自东方的传承以及西方文化的影响,这 促使他开创了中国武术以及功夫电影的新纪元。然而,这位上世纪七十年 代初就在全世界享有盛名的世纪偶像,却是在他去世十几年后才逐渐被他 自己的国人所了解和认识。李小龙被国人视之为中华民族之骄傲和偶像, 其实人们对他有所了解也是从他的功夫片开始的,是他在功夫片中展示出 的民族气节感染和激励了人们。
人们从“死亡之迷”到“王者之路”、从“一代巨星”到“一代宗师”、 从“成功之道”到“生命的感悟”,在不断地探解着其中之谜和人生之道。
在随之形成的李小龙文化现象中,更是把这种探解引向了对中华文化与生 命的探讨。但大部分人却依然很少了解他“一代武学宗师”的另一面。
随着李小龙文化现象的兴起,在国际上出现了许多李小龙文化研究的 学者,开始对李小龙功夫片背后的文化内涵进行全面系统而深入的研究。
相继出版了以李小龙原著为主题的丛书,以及由约翰•里特根据李小 龙生前手稿、日记、信件等为基础整理出来的“李小龙图书馆系列”丛书(七 册X从而为世人进一步了解李小龙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资料。
本人有缘因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翻译李小龙原著《李小龙技击法》(及mre 开始了解李小龙。从当初该书被视为“教打架”的 书不能出版、李小龙的功夫片仅能作为内部参考片,到如今各种形式的搏 击(包括在李小龙影响下形成的综合格斗运动MMA )、散打对抗赛风行全国, 我亲眼目睹世界和中国武坛近三十年之巨变,令人为之感慨。
特别是近些年来,可喜地看到和结识了一批国内涌现出的中青年龙迷, 以及一批比较专业的李小龙研究学者、截拳道传播者。他们可称之为当今 李小龙文化现象中的生力军,他们已走出了以往龙迷对李小龙外在形象、 精坪的单纯崇拜和迷恋,而是在向思想研究的纵深发展,更多地去研究了 解“龙之精神”与武道背后及内在的东西。更为可贵的是,他们能将其研 究成果与心得作为自己的人生准则,引导自身的成长与发展。
李小龙的一生是璀璨的一生,也是成功的一生。对其成功之路的解读, 会给人们,特别是年轻人一些十分重要的启示。对中年人来说,相信同样 也会有许多人生之道的感悟。
对中国内地而言,李小龙截拳道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才开始引入的。 由于时代观念上的差异,以及开放初期在文化上依然处于相对封闭的状 态,国人对李小龙知之甚少。仅能通过非正版的影视,以及部分图书的传 播来了解李小龙。可以说,经历了从起初的缓慢发展,到上世纪九十年代 初的民间截拳道技术培训开始进人蓬勃兴盛的发展期,各种纯粹出于商业
目的摘编、剽窃的书籍一时间也甚嚣尘上,鱼龙混杂,难分良莠。自进入 二十一世纪后,截拳道在全球的传播趋于下坡。然而,对李小龙文化的研 究则在不断深化。近些年,相继涌现出一批第二代、第三代的李小龙文化 研究学者和截拳道的传播者,李小龙乐园和李小龙纪念馆也已在李小龙的 故乡——广东顺德均安落成。截拳道的传播也开始由单一的技术传授向深 层武道哲理的传播转化……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全球化的进程,李小龙研究在国内不断深化的同时, 与海外的交流活动也在不断加强。其研究深度已不亚于海外,研究范围也 不再局限于李小龙武道体系本身,更多地开始向“龙之精神”与人生哲理 的启示方向延伸。
在国内的李小龙及截拳道的传播和研究学者中,郝钢、朱建华和陈琦 平素有“三剑客”之称。近期,他们通过多方努力解决了由约翰•里特整 理的“李小龙图书馆系列”丛书中《醒思录:李小龙生活智慧》、《截拳道: 李小龙武道释义》、《李小龙:肢体表达艺术》及《功夫之道:中国武术学 习之道》的版权引进问题,且邀请李小龙文化研究学者温戈以最快的速度 完成了翻译。无疑,这对中国广大“龙迷”和爱好者进一步直接了解李小龙,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其中,《截拳道:李小龙武道释义》将通过一代宗师李小龙对于武道的 释义,让读者了解李小龙截拳道的本质,给读者以武修道的人生启示。
李小龙曾说:“武术对于我的生命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因为,不论作 为一名演员、一位武者,还是一个人,我所学到的一切都由武术中来。”
李小龙写下《截拳道:李小龙武道释义》一书的经过,正是他超凡才 华与坚定决心、敏锐洞察与积极个性的明证。1970年因不当的重量训练而 导致严重背伤期间,李小龙写下了他的大部分武道释义。在那段时间里, 他实践了自己“把绊脚石变为垫脚石”的哲学。面对命运的残酷捉弄,李 小龙没有抱怨、哀叹。相反,他开始写作——写满了整整七大册。从中可
以较全面地了解李小龙的武道哲学思想和截拳道体系,以及他成为一代宗 师的内在奥秘。
这不只是一本关于武术的书。洞彻其所有的释义之后,从中展示了一 个真正的人是如何不断思考的。同时展示了李小龙每时每刻的体验与享受, 展示了一个32岁生命的求索与成熟。正如黄锦铭先生在前言中所说,“他 的勤奋多产与写作艺术简直是个奇迹一一尤其是在重挫之后! 一般人恐怕 早已放弃了,但李小龙从来就不是一般人。不仅对于像我这样的中国人, 对于世上一切像他那样激荡内心潜能、实现伟大事业、建立不朽功绩的人 来说,李小龙始终是一位巨人、一份鼓舞、一个榜样”。
李小龙的一生,虽然生命十分短暂,但是他在世界影坛和武坛上始终 都是一颗最为璀燦而耀眼的巨星。他虽然习武不足二十年,但是他从小就 极具武学天赋,他的个性和特有的经历使得他在武术的技击方面有了较深 的造诣。他广泛吸收各派传统武术中的长处,虽然并未拜多少名师,但是 凭借他的聪慧和在武学上的悟性,在实践和摸索中掌握了武术中的许多真 谪和精华。
李小龙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他能与众多国际武坛中顶级的高 手进行切磋交流,以亦师亦友的关系,从不同的技击家身上吸取经验和技 法。从不同的人和途径获取灵感和知识。特别是众多的高人,其中有拳击、 空手道、跆拳道、泰拳、柔道界的大师等。在哲理方面,既有中国老庄哲 学和禅宗思想作为基础,同时又受到其他东方哲学和西方哲学思想的影响, 如克里希那穆提、加利尔、季佰伦等等。他收藏了大量武术搏击、影视艺 术与东西方哲学思想方面的书籍。李小龙特别强调仅有技术是不够的,必 须要深人研究技术与艺术后面内在的哲理与精神。可以说他是站在众多巨 人肩膀之上而成功的。然而,他却能排除门户门派之见,唯我所用,从而 形成了独到的技击技术体系和武道哲学理念。
詹姆斯.科本(James Cobum )曾说:“我想他让自己的生命达到了圆
满,这是一种至高无上的成就,他的影响到现在都还在,你都还能感觉得到, 他的武术独具一格。在电影里,在书里都能看得到,也长存在我们对他的 回忆里。所以我们才会一直到现在还在努力寻找他伟大的原因。这当然是 李小龙所流露出来的特质,他有本事,他是真正的大师,十足的大师。” 李小龙不仅把中国功夫推向了世界,同时他的武道理念对中国武术的 发展意义深远。尽管李小龙所创造的截拳道在技法上未必尽善尽美,但是 他在传统武道理念上第一次提出了开放的理念,也就是在技法上无门无派, 以人为本,挖掘自身潜能,不断前行、向上,不断自我完善的精神,这正 是一种学无止境、艺无止境的心境。
李小龙首次打破了传统武术的门户之见,摒弃了武术中许多华而不实 的技法与套路,直取传统武术技击之精华。特别是将传统武术中长期蕴涵 的哲学思想——武道哲理提升了出来。创建了“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 有限”为核心理念的截拳道。从而为中国武术走向世界拉开了开创性改革 的序幕。三四十年的时间转眼即逝,后人还在为截拳道是什么喋喋不休地 争论着。那么,截拳道是什么呢?正如李小龙自己所解释的:“我只能说是 国术,一个没有门派之分的国术,是反对让武术流人形式化的国术,是从 传统中解救出来的国术。” 1
李小龙提出了 “国术应当有一套完整的道理才对,我希望用哲学精神, 融化到国术里面去”的思想。当前,中国武术的发展正处于十字路口的徘 徊之中。无疑,他的武道思想和理念对于当前抛弃“竞技”,回归“传统”; 以及对中国武术各门派之间的整合,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同时,对中华 民族武道体系的建立将起到十分深远的影响。
中华文化和中华武术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李小龙则是中华民族近代史 上最具影响力的武道思想、功夫实战技击的倡导者和推行者!
此次,约翰•里特的《李小龙图书馆系列》丛书得以在中国出版,该 系列丛书通过各种资料、信件、日记、图片作了详细的整理和对比、剖析,
从而揭示了李小龙鲜为人知的另一面。这定将有助于国人对李小龙的全面 了解,有助于国人对李小龙文化研究的深化,有助于国人对武术认识,特 别是对于中国武术的发展将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和深远的影响。
承蒙丛书主编、出版人兼好友郝钢、建华和琦平之邀为该书写序,而 丛书的译者温戈又是一位我十分熟悉、非常勤奋的年轻人。如此幸事,故 欣然应允。希望此书能感染和激发每位读者的内心,从而成为更优秀的武者, 成为更优秀的人。
撰此拙作,代以为序,文中尚有不当之处,诚请各位指正
2009年5月18日于北京
钟海明原信息产血部 某研究所主任、研究员、中 国有线电视综合信息技术学 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截拳 道国际联盟主席、东方文化 传播促进会秘书长和亚洲国 际传媒董事长。《李小龙技 击法》翻译者,中国李小龙 研究学者。
目前,在华夏文化纽带 工程组委会负责武术文化的 研究、传播与推动工作。
中文嘛三
中国的截拳道世界的截拳道
金基洞
为一位韩国跆拳道人,我定居中国传播跆拳道已经超过二十年,与 中国跆拳道界和武术界的人士多有交流与合作。
每年11月27日是“中国李小龙纪念日”,2009年的这一天,我应邀 在中国截拳道国际联盟湖南总部出席了“纪念李小龙诞辰69周年暨湖南省 跆拳道联盟研讨会”。截拳道和跆拳道共同举办研讨会,这在世界上可能是 首次,或许你会感到惊讶,甚至会觉得不可思议,但是我却有着不同的感想, 因为截拳道人与跆拳道人那由来已久的武道“缘分”。
1964年,截拳道创始人、一代宗师李小龙与“美国跆拳道之父”李俊 九,曾分别在美国长堤世界空手道大赛上做了精彩的武道表演,两人互相 欣赏,惺惺相惜,由此结识。李小龙曾向李俊久学习跆拳道,而李俊久也 有缘向李小龙学习中国武术,在这种跨越门派界限的不断切磋、交流乃至 心灵的碰撞中,两人结成终身挚友,成就一段武坛佳话。而我,作为李俊 九先生的学弟,我非常敬佩他。四十多年后,我很高兴在中国湖南结交了 李小龙截拳道的再传弟子、中国截拳道国际联盟共同主席郝钢先生、联盟 秘书长朱建华先生,共同探讨跆拳道与截拳道在中国乃至在世界上的发展
之道,我想,这也许就是由我的学长和截拳道宗师所奠定的,截拳道与跆 拳道友谊在二十一世纪的新延续吧。
我热爱中国文化,每年我都会去山东曲阜拜祭孔庙五至七次。孔子笔 下的“大同”世界,事实上,正是万事万物之间“和”的理想状态。在《论语.子 路》中,孔子告诉我们:“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可见,“和”与 “同”有别,截拳道人与踣拳道人都应该具有“和而不同”的胸襟,天下武 道人亦应如是。
对截拳道宗师李小龙,我很尊敬和佩服。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当我还 在中国台湾传播跆拳道时,就看过他的功夫电影,感觉很振奋,非同凡响。 李小龙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中国人之一,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亚洲人之一, 李小龙不仅在全世界树立了中国功夫的品牌,更重要的是大大改善了中国 人乃至亚洲人在世界上的形象,同时通过他深具东方文化底蕴的李小龙精 神影响了全世界不同领域的人。我认为,他不仅为中国功夫争光,也为亚 洲武术争了光,他不仅是中国人的英雄,也是亚洲人的英雄。同时更敬佩 他在精神层面上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境界,我希 望武道修炼者都能够见贤思齐。
对于截拳道,我认为它不仅是“中国的截拳道”,更是“世界的截拳道”, 因为它与跆拳道一样,都是世界性的武道,不再属于某一个国家或民族, 而是属于全世界,因而它们都能够在全世界拥有最广泛的认同者和习练者。 二者在武技和精神层面各有优长,也有很多共性之处,他们都强调借由武 技的磨练,追求人格的修养和武与道合的极致境界。我相信截拳道人和跆 拳道人如果能够彼此吸收对方的长处,一定能够做到更加优秀。
跆拳道所传播的坚持力、忍耐力,特别是道德伦理观,如尊老爱幼等 思想,其实就是中国孔子的儒家思想。因此,我认为一个跆拳道师傅不仅 要拥有良好的技术,还要有优良的道德观和伦理观。同理,武道合一的截 拳道也在不同层面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我相信,一个好的截拳道
师傅不仅要掌握系统、科学的李小龙技击术,更需要了解截拳道“以无法 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的哲学纲领,以及李小龙宗师“WALK ON”精 神等要义背后所蕴藏的哲理和社会价值。我相信,任何一门武道在现代社 会的传播,必须将武道精神、道德礼仪与格斗技术相结合,才可能构造完 备的武道体系。现代武道和冷兵器时代的武道的最大差别,应该不仅是通 过武技和武道精神的艰苦磨练,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和伦理观、身心健康、 积极向上的武道修炼者为最终目标,以此来促进社会进步,促进人与人之 间的和谐,从而在相当程度上弥补法律、法规所不及。据我了解,截拳道 的中国道馆化普及发展在中国截拳道国际联盟领导下正在起步,已经拥有 了良好开端。目前在世界上拥有188个会员国。堪称世界上最普及武道的 跆拳道,在有关人性教育、有关道馆的经营与管理等方面有许多成功经 验可供截拳道人分享,希望我的跆拳道苍明研究院能够对截拳道人有所 帮助。
武道传播既要强调技术、技巧的实践,更要注重理论和学术层面的高 度研修,这样一门武道才能够得到社会上不同层次人士的广泛认同和修炼, 才能拥有更广阔空间,才有更大发展的可能。很高兴看到中国截拳道国际 联盟在截拳道推广过程中在这两点上的高度结合,我很赞同他们与中国大 专院校合作,开展李小龙与截拳道研究,以及创建“振藩学”的发展目标。 因此,我很高兴能够为中国截拳道国际联盟和振藩文化传播公司联合引进 并组织翻译的这本《截拳道:李小龙武道释义》撰写序言。虽然我对于截 拳道的了解还很有限,但是我知道李小龙的英文原著内涵深刻,内容广博, 在世界上,包括在韩国一直很畅销,可以说已经影响了世界上几代武术人 的武道观。我认为,中文版李小龙经典原著的出版,是很有现实意义的一 件事情,它将成为中国李小龙与截拳道研修者不可或缺的参考原典之一, 也将为提升中国在学术层面上对李小龙和截拳道的深入研究,促进“振藩学” 的基础建设做出贡献。
期望中国武术人和跆拳道人继续努力,取长补短,共同奏响东方武道 文化世界传播的新乐章。
是为序
2009年n月27日于湘中
金基洞(韩国):法学博士, 国技院九段,中国文化大学教授, 国技院讲师,国技院咨询委员,韩 国新生活运动中央本部研修院院 韩9料道苍院院长, 韩国正道馆总馆长,在中韩人师范 — 会会长,国际社会教育院院长,中
国跆拳道协会顾问。出版专著有《知识分子的责任》、《中国兵法的智慧》、 《中国历代兵家的军事思想》、《孙子兵法思想研究》,曾编译“国技院跆拳 道教程”被指定为中国跆拳道协会指定教材。获得韩国勋章,包括《报国 勋章》、《新村勋章》等十几枚。
中文版序四
仅仅知道是不够的
麦克•鲁特尔 4这本书——《截拳道:李小龙武道释义》被引进和翻译并在此刻被 引荐给所有的中国人之时,受邀撰写序言让我感到荣幸之至。此书 由著名的约翰•里特先生根据李小龙武学遗稿主编并结集成册,堪称能够 完美地检释和演绎李小龙对于徒手格斗所做的精深研究的优秀成果。
今年早些时候,我接到了从中国湖南娄底打来的电话,电话那头的郝 钢和朱建华师傅询问我是否愿意远涉重洋来中国,举办一次关于原本截拳 道的长期的教练特训营,当时我心里并没有什么谱,但数次电话交流之后, 答案渐渐明晰了,不仅仅是因为我跟邀请方的沟通进行得十分顺利,重要 的是获得了我的老师黄锦铭师父的首肯,于是我最终回答:“是的,我愿 意! ”在黄锦铭师傅和我家人的大力支持下,我毅然辞掉了工作,离开了 当时正风景如画的明尼苏达州,登上了前往中国的班机。从此,我生命的 中心开始变为与学生们分享我的偶像一李小龙的艺术,以及我的师傅—— 黄锦铭的教学艺术,而我的教学对象正是通过中国截拳道国际联盟和振藩 文化传播机构精心挑选出来的一批学生。他们以后将成为截拳道的职业教 练,那么,《截拳道:李小龙武道释义》这本书,必然会成为提升他们个人 武术修为的诸多学习参考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约翰•里特,我曾经跟他在以前的振藩截拳道核心组织里面有过几次 交集,通过“李小龙图书馆”系列丛书,他为全球各地的武术家和功夫爱 好者们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相信通过阅读《截拳道:李小龙武道释义》 这本书,全中国所有的武术家和功夫爱好者们都将从中获益。你们会发现C截 拳道:李小龙武道释义》不仅内容充实,而且阅读它会使你如沐春风,正 如中国湖南这些截拳道教练学员们全心全意的训练所带给我的感受一般。
这本书在技术上的分类是科学而精准的,而且每当我特训的那些学生 中有人提出让我觉得难以解答的问题的时候,这本书总是我从书架上找寻 答案的首选。“武道释义”并不仅仅希望你只是流于简单的阅览即止,更重 要的是要将其付诸于实际而积极的“行动”。
为了更好地在中国传播和弘扬真正的截拳道,李小龙的《截拳道:李 小龙武道释义》绝对不可错过,希望您也会同样喜欢它。
麦克•鲁獅
2009年5月24日于湘中
麦克.鲁特尔(Mike Rutter)——中文名
鲁宇龙。黄锦铭师傅亲传弟子,中国截拳道 国际联盟副主席、美国振藩截拳道核心(现 美国李小龙教育基金会)认可振藩截拳道全 职教练;中国截拳道国际联盟特聘永久国际 教练、原美国独立空手道教练联合会(AIKIA ) 教练。曾兼修曰本柔道、空手道、咏春功夫、 太极拳和气功,并获得美国两个组织的唐手 道黑带。2009年5月应邀来华执教“首届中 国截拳道教练特训营”,
齡概述
李小龙
武术与任何一门艺术一样,是人类对自己的表达。有些表达意韵悠长, 有些则符合理性(在必要时),然而,大多数武术仅仅是机械地表演某种固 定的形式罢了。
这是最大的误区,因为生活就是表达,表达就要创造。而创造绝不是 重复。记住,一切体系都是由人建立的,人永远都比体系更为重要。体系 已经完成,而人还在成长。
因此,武术从根本上说是身体的动态表达。最重要的是表达自己内心 的人。武术是人类内心——如愤怒与恐惧——的真实表现,在所有这些人 类自然本性(我们都曾体验过)之下,在一切动荡干扰之中,一名真正的 武术家能够始终做他自己。
胜负输赢并不是问题,问题在于此刻要做什么、以及在此特定时刻要 全心全意做到最好。不去空想未来结果如何。
因此,成为一名武术家,即意味着成为一名生活的艺术家。生活是不 断前行的过程,你应在此过程中保持流动,不断去发现自己、实现自己、
升华自己。
关于格斗
mi~~mst
武术包括一切格斗术,如空手道、柔道、中国功夫或中国拳、合气道、 韩国空手道……我还可继续不停地列举。但它只是一种打斗的形式。我的 意思是,有些已经演变为一种运动,有些则还没有,就是说,有些还使用 踢裆部、插眼睛之类的技法。
动物听到每一声响动都会跳起,树叶遇到每一阵风吹都会摇摆,但聪 明人在格斗时,只有在必要的情况下才择机而动,事实上,他必须料敌先机。 他警觉,却不紧张;他灵活,绝不僵化。
众所周知,我是一名教练,而且授课费高得惊人。因为我的时间极其 宝贵,所以学生必须为此支付相当的费用。时间对我来说意味着太多,因 为你知道,我也是一名学习者,常常沉湎于永无止境的进步之中。
译注:李小龙设计的振藩国术馆教学名片。
很遗憾,在拳击中,只允许使用拳法。在柔道中,只允许使用摔法。 我并不是轻视这类武术。我的意思是,如今有太多的人为规则,造成了各 个门派的不同。结果,武术界被分拆割裂。
另外一点缺憾是,当某派创立后,该派弟子就会将其武术技法视为唯 一的真理,不敢对它进行革新改进。结果,他们就被限制在自己狭小的世 界中。他们的弟子也变成模仿套路的机器。
事实上,每个门派都有其优点与弱点,都需要进行自我评估与改善。 他们大都过于狭隘,只能看到自己的优点,不承认自己的弱点与别派的优 点。一个思想和语言均受到限制的人是无法自由表达的。因此,若要寻求 真理,就不要被僵化的形式所限制。
咖的狀家
真正的武术家应该:
浏览98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