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斋先生教拳,申明争力作用,以求气力自然发动,乃拳学不传之秘。 今揭以示人,其理显,其法易,能得与否,则属于学者,学者志向体认如何 耳。

十四、运力

习拳得力后,才能进言运用动力之妙。固在于周身力一,运之于内灵之 于外而神之于用。力静为动之基,动为静之效。习拳致力于静,正是求动。 气充理足然后运用,方能静不滞其机,动不见其迹,能静若方能动,静者乃 万有变化之源,桩法各章已有详论矣。身手足之运用须要用意,使之灵通一 气,其用则腹为之主。语云“身化”,此之谓也。手为全身力气神之前锋, 其发出撤回非玩耍两手往来之谓,实根于腰之运转及两臂之伸缩而成。发出 收回之动作,实际上两手不使之局部运转也。所以习拳忌于空发空回,同时 变换成拳或掌或指,翻转变化运用灵活。但举忌过高,按忌过低,总以高不 过眉,低不下脐,左右不出肩窝为常度。至于步法应知步大不灵,所以进前 足须跟后中。两足虚实互为根用,前足尚虚,后足尚实,虚为灵活,实则山 安。前后虽分虚实,其力并无二致。而肩脐之间,为身手变幻之地,又神经 中枢之所在,上达于手,下贯于足,成一神经线,名曰中线,全身照顾在 此,可免有失矣。手之变换或拳或掌或指,切忌死握紧钻,能不吃力于两 手,两臂方活,气力畅达,手足相应矣。学拳要诀:步行要猫行一语颇堪玩 味。若吃力于足,或顿足进退,变换不得灵活,甚或戕害神经,易致脑病。 神经末梢受到刺激,因反应作用,致使神经中枢为受伤也。

习拳对于声势二字,应加领会。声字今姑不论,先言势字。运力得其势 则得其力而妙用G势生于气,为意所失,因形体动静变化表露于外,势之虽 有不同,其气则一也。

拳家言"合”有内外之分。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为内三合; 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为外三合。复有筋与骨、脾与肉、肺与身、 肾与骨为内三合;头与足、手与身、身与足为外三合。皆未得习拳之至要 也。须以力气神及光线声势统一于一意,方得谓之合也。但求形象对,岂得 谓之合哉。

或曰:“意拳在十字当中求生活也。”妙哉斯言,拳学真谛,一语道破。 所谓十字者,乃明争力之作用环中之奥理也。拳家皆言得其环中,以应无 穷。然所谓中者何在?所谓环者何为?环即俗称之圆圈也,其结心即中所 在。环中之力,同一结心而有若干相等相乘之十字也。人身上肢掌腕肘臂, 下肢趾踵膝胯各身各部,无不有其环中,然须统为一体。所以操拳非各处皆 不能得环得中,而得其环中。中属之于静,环属之于动,能静者方能动,待 时赴机,动静运用之妙也。习拳如何能得其环中,总之须由中以求其环,并 由环以求其中,两者化一乃得其环中,练习之法,应求之于站桩。

敌我两力相接即分强弱,运力之妙见矣。两力相接之时应知有所谓点力 者存乎其间。点力者何?即全身气力出露于外与对方相接部分之梢端力量 也。其力根源于周身之气力,彼此克化各求其中,妙在一转。彼力经我一转 即化为乌有,手腕腰背头等处之转皆然。浑身所觉松紧矛盾回旋者是也。有 时见于形,有时藏于肤中内部一点转动,全身一致各处动则俱应。各处俱应 对于点力之作用为足力作用,其实非各处俱应,乃同时俱动也。更有时无转 动之形变,而其默化之妙用须细心体会。俗谓某式为拳打某式为肘打者,实 未明运力之妙,不许部分推进或转动,岂得谓之是耶。

萝斋先生曰:“力不可由内向外张,须由外向内引,其力方能外发。”又 曰:“应敌出手前进时不许向敌发,方能应机应时此言运力须有意,勿努 力,并且要意中不可有敌人,意中若有敌则己之力己之气不免受气力之阻 也。我之行动要正正堂堂,如入无人之境,气力不为敌夺,方得莫可当锋之 效。然后始得运力之妙也。

萝斋先生曰:“运力外发,因其用之不同,运力可分为三种,曰虚中、 实中、化中疽 又曰:“应敌周旋,顺应来势,形变不测,通体齐动,敏捷异 常。而力之为用,不外刚柔方圆,斜面螺旋以及蓄力、弹力、惊力等等。变 化虽有不同,按其总要不外乎得其环中以应无穷耳。”兹分述之于后。

刚力直竖(刚者力方,便于转顿)如撞针然,浑身毛发直竖如戟,其力 尖锐出露体外,利攻守。

柔力短缩而力长(柔者力圆便于抽提),灵活如弹簧然,毛发动荡,锐 力内含。

斜面力以偏击正,机灵异常,易于进攻。

螺旋力出于拧转,不论刚柔应按应用乘隙而入,最易得力,有引导抛掷 与缠绕拧拨之用。

蓄力即全身气力波勇于内未荡发于外者,外刚内柔,静以待动,转变利 用,能生挺力及粘着摄引之力,其妙在于虚灵守中,易于变化,故曰虚中。

弹力又名挺力,如弹簧所发之力,此力生于振动,外柔而内刚,如绵裹 铁,为被动反击之用,故曰“实中”。

鹫力运用,在于身体之梢端,其变化主动于腰,如蛇如龙,刚柔相济, 而阴阳虚实互根互用,但查敌之千差万异,纵敌近我,旋绕而缠裹之,极其 神速,故曰“化中”。

拳学通于易理,操拳用力,不出乾坤,乾者力之一,坤者力之二,而仍 一者也。圆出于乾,方出于坤,而坤浑于乾则绕于圆。知其方而圆,遇机变 化不一,动分静合,阴阳交错,运转乾坤,其道得矣。

苔斋先生曰:“世之论拳者,有某拳生某拳或某拳克某拳之说,似亦有 理。但仍基于招法之讲求,若绳以拳理,当两手相接对出时,岂能有暇及 此。若以目之所见,心再思之,然后出手制之,实不敢信其能也。况敌之来 势逐迭更变,安有以某拳某式生克之,而能致胜之理,此欺人误人谬误之甚 也。倘能习得争力,守中不失,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尚未敢说定能制 人,如察来势思应付,出手论招操击论套者,真可谓门外谈拳者也。”

运力之妙,百出尽致,随机应变,方拟去而忽来,乍欲行而若止,阴阳 刚柔,形体无方,意则一定而不易,故操不可好奇,但取适意,适意则流, 永用不疲。初学应知吃力则力失中,不吃力而力自足,此乃用功所进之火候 也。

芸斋先生曰:“全身要浑元”。浑元力乃是争力,动静因而不同,不动时 其力一贯,属之于静。动时大小关节无处不有上下左右前后百般之二争力, 其力一贯属之于动。动时之力,又因其用之不同,而分为金木水火土五力, 实则乃一争力耳。兹分述五力于后。

金力:浑身之筋骨坚硬,心如铁石,运用时其力由虚中化为实中,有攻 坚之能,其性属金,故曰金力。所谓皮肉如棉筋骨如钢之谓也。

木力:四体百骸处处皆有若树木之曲直形,其力实中有动,其性属木, 故曰木力。

水力:身体之行动如神龙行空,矫蛇游水,行无定踪,灵活随转,犹如 水之流动,其力虚中,其性属水,故曰水力。

火力:发手如炸弹之爆烈,忽动如火之烧身,猛烈异常,其力由虚中化 为实中,而反归于实中。动也甚速,其性属火,故曰火力。

土力:完满敦厚、沉实,意若山之重,无处不生锋芒,其力化中,具有 虚实之妙用,其性属土,故曰土力。

芸斋先生曰:“古人有云:静如水止,动如水流,身若蛇龙,气若长虹, 能得枢纽环中窍,自然动静互为根,而周身之气力其中乎其化乎,堪与天地 一争,全身动用与天地应合。”此力学之运用,加以精神之支配,对于拳理 与实相,非得其三昧者,未易知也。

力之运用,阴阳虚实开合刚柔横竖等变化无穷。阴中藏阳,阳中含阴, 阴阳有斜复之变。动为静也,静为动机,动静有感通之妙。虚为实用,实为 虚体,虚实有真幻之巧。不开何合,不合何开,开合有噬嗑之理。刚须寓 柔,柔能克刚,刚柔有垢夫之化。横不离竖,竖不离横,横竖有衮补之功。 更有长出短出,专出抑扬。左柔右刚,或梢节刚而中节柔,亦有时刚时柔, 半刚半柔,复有柔退刚进,刚左而柔右,遇虚则柔而刚随其后。实刚刚,而 柔在其先,过刚易折,过柔不进,刚柔互用,随机应变,百出尽致,拟去忽 来,若行若止,虽形变而无方,意则一定而不易。运用之妙,不外归总于 “重心不失,中线不断”为准。

浏览51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