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沉丹田,气贯小腹,为近代拳家所乐道。要知提气固非,沉气亦属非 是。求沉其气则气不能自然,实为如听其自然,不加经意为妙。所以拳家讲 运使以练其气者不足尚也。先哲有云:“气不养则馁,何以充体。”充体者气 遍全身也,非如拳家只言丹田也。既得养之之道,功夫一到,自然充实全 身,无不贯到。惟腹部因发力上运用之不同,而有松丹、实丹之别。

松丹:气极静之时也,其气至平,贯然全身,浑噩一致,此乃常态也。

实丹:气由静而动之时也,胸宽腹实为发力时瞬间之动用现象也。头顶 足蹬,手张胯坐,气注于腹,用以足力,此乃变态也。

十二、论意

罗斋先生解释拳义,说明精神气质之运使,至为详尽。运用肢体使筋骨 伸缩,气血川流,以强健身体,则属之气质方面,至筋骨因何运动则属之于 精神方面,身体之动用原由于一意之支配,意为所计虑及精神现象之总称, 意之所向,神即前往,全身因之运动而行发力,顺乎自然出露体外,由此可 知吾人之运动源之于意。而意之于身有全体统一之性。知悉之、观察之、应 付之、虚实动静,互为根用,乃均一意之所为。欲达此妙用,须要领会罗斋 先生“争力之生发和一意之支配”二语。意气力运用如自身之外尚须有其运 用之空间,意气力之守中处,舍此空间不能成其妙用。所以习拳有此身外空 间为运使,方能尽其运化之妙。茅斋先生曰:“练拳如在空气中游泳,意在 身外守中,身自然自整。”又言:“习拳存意,使意离开己身不合道理”。“只 有己身,更有不妥”。

习拳须具精神合气质,拳练合一之要件,方能其为拳。欲达此境须求之 于存意。欲言存意,须先知学者习拳之通病,在欲求速效,欲求速效,乃是 贪欲,此念一生,身心定然吃力,能阻气血运行,使其力不能外发。过于助 长,欲速不达。故制止身心用力是第一要事.制止之法厥为存意,存意检 身,稍觉吃力,便要挽回。一动便觉,一觉便转,久之归于自然,全身舒 适,如无力之人。其气力方能畅达周身,应运外发,无往不利。此即用力不 可反为力所害之谓也,学者宜熟思之。

“意存动之先”为习拳要诀,觉古人千言万语尽于此矣。要知力随动生, 基于争力,而以取势为主,系由静而动,由动而静所生之势也。运力得势则 随意动作无不得力,此则存意勿吃力之实功,所谓得意应手便成者也。势欲 左行者意先顾于右,势欲右行者意先顾于左,或上者势欲下垂,或下者势欲 上耸,俱不可从本位经精一往。古拳谱云:“用力如春蚕吐丝”,又曰:“起 势如挑担,进步如槐虫。虚中取实,以势为之变化得一。先以顺施,继以逆 送。”即详示势字运用也。顺施逆送,互根互用,同时并具。罗斋先生曰: “习拳须知来势去势”,来字去字,颇堪玩味,存意在此来去二字则得之。若 先如何用力,而后如何用力,此样讲求则非矣。意存动之先,其动已止而意 仍在,乃指示初学之语,亦求知求得求存之途径也。

芸斋先生曰:“操拳能做到不用心处方好”,又曰:“写意”两语最为微 妙。意非从外面来自身内,而是由身内达于外面。罗斋先生复常言:“身外 须有意,此意还存于身”。学者宜领悟也。

习拳宜知拳理拳意拳形,将意存在于周身之外,使意在身外,领取身上 法度,神理自然得之。专习拳之外形而不知拳理拳意者,劳心乱意,不但终 无获益,恐身反为之伤。罗斋先生曰:“意足不求外形似,意足者神足,动 则合意而得力,不求合而自合也。”习拳时时刻刻常想着芸斋先生“为什么 有此一动,此一动作的目的是什么?”二语,去体认,去努力,无有不成功 者矣。 ’

习拳讲求存意,须知得意者为其前一步功夫,不能得何以言存?何谓之 得意?须先知何谓之意。意字解前已言之,勿庸赘述。知字功夫要在动静变 化中求之。无论如何一动,便要先问为什么有此一动?又要问此一动是否合 于需要?大小关节曲折面积及点力有何作用?更问此动恰应时机否?尤要检 查动后全身处处是否完整舒适如不动之时,习拳如此用功无不得意者矣。

存意做到无有不至,身之动静完整舒适,非知意之存在者不能以意检 身,以身知意,意自能存,意存不出于意求,则拳功臻于几微。故曰脑中想 存意者,不能存意者也。因此一想便将此一点意用错。所以习拳者能自知意 做到得意,由得意做到存意,再臻于不知存意而意存,方能达到知意得意存 意之境界。多斋先生曰:“有形有意都是假,真到无心始见奇”即此之谓。

先哲论拳尝言守神专一,此说明得到存意真境界之情形和作用也。功夫 不到此境界后之情形和作用也。功夫不到如此境界,何能言及自然,身动与 意相忘,方得勿忘而免助长之害矣。

讲到存意,学者最易误解,认定存意乃是一种欲望作用。须知助长之病 多生于欲望,琴斋先生常教以求放心,讲求勿忘,以免助长,并尝以尔雅云 勿念勿忘用来解释勿忘之真义。如此看来,欲望必须根除,拳功方臻神化, 此事当不谬也。萝斋先生论养气尝言:“气调则妄念平,能无念而神自清, 神清方能心意定。”心意定,动则神归气足而如不动之时,如斯方谓之能动。 故心不外弛,意不外想,神不乱游,精不妄动者,乃从存意养气入手到来之 真功夫也Q

十三、试力

站桩基础做到妙处,应习气力之运用,其初步为试力。试力为得力之 由,力由试而知其所自发,更由知而得其所以用,故试力为习拳最大关键。

初试须使浑身气力匀整,关节灵活,骨骼支撑,筋骨收敛而舒放,然后 所有力气,自然应运外发。动时慢优于快,缓胜于急,更须注意意不使断, 灵不使散,动一处牵全身,所谓动无不动,动犹不动也。习拳若能达此地 步,全身合一,自然动静守中,试力功夫方得其奥妙。

前言气力匀整,关节灵活,骨骼支撑,筋骨收敛而舒放,冠以全身二 字,系说明四种作用同时并具于一身,互为关系,是整个作用不得分开。作 拳时从此体认,自能得到动静基于一意之支配,须使全身任其自然,不可稍 有滞处。最妙连试力二字亦勿存于意中,徐徐运动肢体,动一处即全身想, 以意领导神经支配全身。动时大动不如小动,快动不如慢动,动微而神全。 如能做到不动之动才是生生不已之真动,心意照顾周到,气力圆整,上下左 右不忘不失,如此则全身力一,力一则力止于圆中,动静处中,自无妄动矣 (滑力、硬力、滞力、溷力以及丛杂乱发出而四种不善之力自不生矣)。

力止于中者,永是而不变为静之至也。力一者形变之始、形变之终,始 终如一,动一守静,定心在中,无所妄动,动即适当也。此静为本体动为作 用之真理也。多斋先生曰:“不觉力之力,莫大于变化,顺生于自然,而不 觉其力也,故谓之浑元。”

试力要从“徐徐”二字作体认功夫,不如是不能试得本身气力如何以及 运使之所以用。

习时若出于急迫必先行吃力,吃力则不然,必偏重于一方,失之于滑于 暴,全身原有之浑元力(一贯力)不能畅达于体外矣。力之为莫大于变化, 阴阳虚实开合顺逆,互为根用,顺生自然,滔滔不绝,用之不竭。变化虽有 不同,其力则处一不变。而力之外发,手肩肘胯全身关节,缩骨伸筋,气血 鼓荡,面面有力出锋,生生不已,共争一中出。力出共争一中者,乃言相乘 力也。其力名曰争力,又曰浑元力,全身处处交互具有上下左右前后四隅之 相乘力。初步试习应求二争力,如手伸出,同时有前伸后撤,上托下压,外 撑里裹相乘之力,从一中心异向发出,相等相乘。悟得二争力,再求全身各 部分均同时面面发力,无不相乘,互有应合,浑元一致,共争一心,气力贯 通,全身无空隙。习拳得此争力,方能神气意力真实合一,然后可谓之得 中,可谓之得力矣。

力不从一边发出,今失此意,则无八面玲珑之巧,而失分合虚实互用之 基。“一动全身转”,此身字正宜领会,于有意无意间悟得自然神机之妙,方 是试力功夫之境。

罗斋先生曰:“初学试力,使手自腕及指尖可稍加力,腕以后则不可用 力,如此作法,容易入门。”又曰:“不论怎样作法,总要勿忘勿助长,以动 静互为枢纽,全身无不浑元一争,始得象外之妙,身外之意,拳外之拳。能 否得之在于一试,经此一试而得之者可与言拳道矣。”

浏览41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