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无有平面部分,更无有绝对力,曲折玲珑,浑元一体,兼有以上二桩之功 用。遇机施巧,应变无穷,便于实搏,精于打顾。站时应注意浑元桩一、 二,腰膝两节所示各点及下列各点:

舒神情,周身轻快,妙不可言。李恕谷有云:“涤荡邪秽,动荡血脉, 流精神,养其中和之德,而救其气质之偏。”夫站桩之功用尽于是矣。

初站桩时,气血流行未能通畅,遇到阻塞时,发生震动现象。要知此种 震动,并非错误,亦非病态。用功日久若仍有此现象,气血流行不能平静, 恐无良好成效。若遇震动时,可以神经起变化分解之.经此分解,如仍抖 动,可每一姿势起变化,神经姿势同时起变化亦无不可,务使其平衡,至要 至要。

习拳动静殊操,宜寂弄趣之现象最难免去,比皆站桩功夫未到,心神混 淆所使然。平时锻炼应将心放下,不使浮动。气肃则胆壮,心静则神清。守 之不失,自然动无不合。习拳不以此做去,为之旁求,是妄费心力,定难求 得处一化齐之妙。

练习站桩,必觉浑身酸软,反如无力之人,及气血渐渐畅通,真力(即 筋骨气血受意志之支配,自然发生之力)生发,则不分动静,气力周身一 贯,而力之强大则当不可思议,功到自知,学者应求诸己者也。

多斋先生曰:“习拳平时用功,常使神气聚而不离,如站桩之时,用神 不外驰,意不外想,精不妄动,气不轻浮,神不乱游,无站桩之形而收其实 效,则有不可思议之妙。”

或曰:“细思站桩之益,学者何以不觉,则其心意注于手而不注于腰, 不注于周身之故。”斯言颇堪玩味。又曰:“习拳心动身不动则枉然,身动心 不动亦枉然,身心一致加功,除站桩外无第二法门心动系说心意之功用, 身动系说筋骨关节之功用,气血应合所生彻诸身之动用也。故习拳应从站桩 下功夫,不然是以有用之精神付之无用之地也。

站桩功夫是使吾人生机活动,纯任自然,毫无残害生理之实。故真善拳 者,其人必气力充精神足,皮肤柔润,筋骨强健,绝非皮粗肉厚结为铁石 者。练习站桩乃习拳攻本之学,有一势可变千百势,有千百势归于一势之基 也。须着实勤习(知其理,习其事),践迹是要,岂独拳学哉。

十、桩法后论

习拳站桩,时间愈久愈妙。站时所生现象,依功夫深浅而有所不同。初 学站桩,初站不过数分钟,汗即涔涔而下。再站过数分钟,即觉腹中蠕动, 甚至牵及全身。及练习已久,只觉周身嘶嘶作响,气血之动荡如源泉滚滚初练气血尚未通畅,两腿感有酸楚疲倦时,可以稍憩再练,以免因劳强行而 致吃力。拳功本在日积月累,以行之不间为要。(站的时间要逐渐增加)站 桩毕气身心要稳,再举两手。

“膝”:开胯屈膝,骑马裆欲其低不欲其高,向下坐,胯往回收,臀前裹 而胯外张(横撑腰平),两膝扣合,有外撑之意。膝盖骨处力之生发动用最 堪体认。由膝至脚面至膝有上撑之力,又有欲直立却被绳索将脚面与膝相连 不得撑开之意。而膝盖骨以上部分复有向上急提之力,同时更具有下坐之 力,膝内屈,大小腿筋络有相聚之力,同时又具有相反之支撑力,此等力易 生之自然相等相乘,名曰争力 习拳功夫一到,力动情形自然领悟而知其难 于进述也。

“腰”:为人身上下四肢运动之枢纽,全身中线之所在,乃重心之所系, 最忌腰背弯曲。头直、肩松、胯坐(臀勿前掀)则腰直而上下灵通一气。

“手”:两手高举,意在使筋肉伸展,而顺左右肩之方向,向左右伸张, 两手要向前微抱,肘曲腕按,五指离开,向上伸张,如此手势,乃此桩基本 姿势,两手姿势不论如何,筋肉与骨骸均系平行舒展,无拧裹力者皆属此 桩。

按式:提两手于脐前,大指朝脐,掌心向地,指尖相对,两臂环垂。

托式:两手高提与心窝高处相平,掌心朝天,指尖相对,两臂环垂。 (以上两式托式小指,按式大指离身四寸,两手指尖距离三寸,不可靠近)

推式:两手高举,手伸后再使两手指尖相对,掌心向外,肘腕平行,形 曲强弓。

抱式:两手平伸后使掌心向内,指尖相对,腕肘平行,形如抱鼓。

提式:两手下垂,使肘微屈,并微拳各指,如提物状。

举式:两手高举过头,使肘微屈(不可靠近头部),指尖相对,掌心朝 天。手中五指不可紧靠,应行分开,求其活而得力也。五指卷屈,如爪如 钩,虎口撑圆而指尖微敛,掌心内吸,有持物欲坠之意。掌心吐力,手指向 外扩张,又如柔丝束缚有不得伸展之意。而此种神情(亦是争力妙用)同时 并具,出之自然,方得其妙。

养气

习拳者多言气功,言论分歧,莫衷一是。萝斋先生授意拳,时尝以意、 气、力三字并用,或气力并称,极重气字。而所授养气之理在于不为害,其 法至简至易,本乎自然。以鼻呼吸,要细匀而无声,而以匀静自然为要诀。 今言气者,须知此气乃指呼吸碳氧二气而言,并须先讲明,人身动作与呼吸 运用之原理,习拳养气。调息呼吸,乃运用呼吸所生之弹力,以尽拳之妙 用,非如世人练成大肚子,即是气功名手之谓也。

气充力强为习拳之结果,气之须逆虚实关系人之壮老勇怯,而身体四肢 筋骨之运使变化因之赖之。所以无气无以养其用。气之于人为无量供应,此 人生原动力之所由生也,欲力之强大,须从养气入手自不待言也。

养气功夫亦可谓之理气功夫,气系呼吸碳氧二气而言,前已言之,用呼 吸方法,使身体内外之气川流不息,此种功能,全身血脉之催动,由此而知 气在体中或在体外,养之用之变化神乎至于无形,微乎至于无声,引自体 外,充于体内。操拳动也灵妙莫可推测,静也严肃莫可撼移,无不具于此 气,非养之有素何能臻此,养气之道岂可忽哉。

讲养气者多矣,或胸内努力以鼓荡两肺,或沉气腹内以求充实而气结不 通者,皆不明养气之理也。养气之理在于呼吸自然,既不许用力鼓荡,亦不 许故用我意之支配,不急不迫,徐徐为之,顺其自然。能于不觉呼吸而为呼 吸,全身血脉鼓荡,方能与呼吸相合无论行动立止,均能如此。方得气肃真 实功夫,而后得孟子浩然之气,而明至刚之奥蕴矣。

芸斋先生曰:“世人夫常以坐功为禅学之秘。自认已得且极是矣,其实 不过口云自然,岂不知盘腿一坐便不自然矣。即练之无害,必无所得。只知 一时之精神清呼吸静而已,不能明此,非具体功夫也(神经不能敏捷,肌肉 不能舒展)。”

气贯全身为养气要诀,气非通畅关节不能敏活也,盖因呼吸使血液为之 鼓荡,而浑身各种细胞(毛发气孔)均同时鼓动而生吸引之动作。此种呼吸 动作乃拳之基本功点。从此基点发生之操作,乃合理自如之动,动能自如然 后方得天然生生不已之气而知其真滋味矣。

全身毛发同司呼吸,与鼻息互为应合。毛孔呼吸,对于人身之功能实大 于鼻息而人不自觉。故言气功者多论鼻息而鲜及于毛孔。要知调息以匀静自 然为要诀,使呼吸免去急迫短促,使肺活量增加与毛孔呼吸互为应合。故曰 鼻息调而毛孔呼吸细匀一致。但知鼻息而不知毛孔呼吸者对于气力运用恐难 入妙境,以其不明了身内外气之运养而裕之也。

肺活量增大,在于垂肩虚胸(心窝微收),努胸挤背者误也,一试自知。 拳要虚中取气,气为虚中之实。芸斋先生曰:“动时要于身外留有余不尽之 力与气。而浑身毛发直竖如戟(气达稍端方谓之气足),不见力处正是有力 处,不觉呼吸时正在呼吸。”应于此处去下功夫。

或有问曰:芸斋先生曾云:“用神用意勿用力,能养气调息,川流不止, 使神意与气合,便得此道之真主宰和其奥妙机运矣。”而前言养气不许故用 我意之支配,而用神用意勿用力一语,又重在用意,岂非矛盾耶?答曰:未 也。不许故用我意之支配者,乃不许故意使气如何动用以防滞其气而失于自 然也。所谓用意,系以意念体察使气归自然,全身周到,而保其匀静也。语 虽不同而其用气则一,前者用则助,助则暴而乱其气,后者用则勿忘,得于 自然而气肃,不可不知也。

养气专调息,反不如求之身外,使气不去而自调。其方法以目注视远方,假定一标点,神合意合光线合,我动时使标点随之而动,标点放大,其 光如轮,缩小则大不可破,起始作时须令标点离身在十丈左右,与目光相平 成一直线,练习日久,可使此标点由远缩近或由近推远或上或下。由此去 作,气不练而自练,不养而自养矣。

浏览47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