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斋先生曰:“用功须知全身气血川流(身外有物),养神敛性,通体无 滞,是初步功夫。若听得全体嘶嘶有声,无论行坐一触即发,能跌之丈外, 是中乘功夫;身外生气,光芒四射,如用目视人,其人如失知觉,然后渐入 神化之境矣。”

五、习拳阶段

习拳步骤有三,分述如下:

基础功夫

人之力生于气血,自然发动由内达外,故通畅气血,锻炼筋骨,为习拳 基础,其法为站桩。站时间架安排妥当,再从静止状态去作,整饬神经,调 息呼吸,温养筋骨,燃烧筋骨之各项体认功夫,而使内外合一,以达拙者化 灵,弱者转强之目的。

试力

前项基础功夫,作到妙处,应练习气力之运用,试力是其初步。试力为 得力之由,力由试而得知其所自发,更由知而得其所以用,故试力为拳最大 关键。

实用功夫

拳功做到全身舒畅而得力,运用变化,始能随机发动。至于快慢虚实与 精神时机之运用,开合松紧动静之互根,以及力量和假借之分析等等,尚须 实地研究,故习拳功夫未可稍松懈也。

又论习拳各段功夫曰:练习桩法时,形虽不动,而浑身之筋肉气血与神 经以及各种细胞,无不同时工作,若机盘之旋转快到极点,正是不动之动, 所谓生生不已之动也。此学拳当注意之要点,一念之差。舍此正轨则终身难 入门墙矣。应敌时势如猿兔,如龙蛇,而身心意力都要含蓄,暗中分析对手 究竟,须全身收敛,随敌而动,以待发动之机。虽动用极速,亦有高低左右 纵横之转移。而身心气血之悠扬飘荡,实动犹不动也。

以上为基础、实作两部功夫与动静区别原则,其中间试力方法太繁矣, 兹简述一二:

试力既不许有绝对力,首要体认全身之气力圆满否,光线锋棱与毛发接 触否,气力能否随时随地可以发出,自身之神气能否和空气发生应合作用; 抬手动足,全身各处都如有敌欲相比较,外形尚无动作,而精神早已与之周 旋。非如是其力不能试得,学者于此,岂可忽哉!

六、桩法前论

1.桩法为操练全身之功夫

吾人一身虽分身手足头五官五体,内外原是整体一体。习拳操练者为人 之全身一体,内外表里,身手头足、五官五体,既不得分开讲论,更不得分 别操练。拳理是非之分在此,而习拳能否入道亦在此。

意拳桩法是统一意志,统一动作,统一力气神,是基础功夫,乃统一全 身发达,增强力气神之法也。拳为全身动作,五官百骸、十指四肢以及毛 发,各有轻重慢急之司,要知少一件非完人,有一不动不足为万全之动。全 身一致受命者此意之所使,心之所系,气之所运,神明之感,自然之应也: 所以练习时,自习身、习心、习手、习足,须全身同时一致练习,不可分开,又不可偏重,尽其本能,统于一命曰意。若各不受命,自为动作,是自 为肢解,无能曰拳矣。

应知全身之位置

习拳应先知自身之位置。吾人一立,戴天履地,而有上下左右前后中, 其所处之境则天地四表,而身居空气之中,此人人所晓,不待言也。习拳者 须首先求得自身之位置,其法本身以外,四面八方,向自身看来乃得中立, 立基乃圆。得中用中,妙用无穷。

须明动静曲直

习拳应知人之能生在于能动。其动源之于静,静直动曲,一动一静,一 曲一直(形曲力直),拳理尽之于是。故习拳静以理其气。动以致其用,借 此气活吾血,强吾力,运动全身,事其所事,而其动静,互因互生,习拳者 乃习此动静也。习此动静,须慎之于始,其始则由直而曲,由静而动,形曲 力直,动而还静之时也。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求之大法则站桩耳。

习拳基础功夫为桩法

习拳站桩用意体察全身动静,功夫一到,方知如此一站,大有无妙不 臻,无法不备之滋味。欲尽拳功之妙用,应先致力于桩法。凡百运动皆基于 此,此论实不我欺,古人躬行实践,乃寻此滋味之唯一法门,学者曷致力乎 哉。

或曰:“习拳不站桩”。拳以站桩为基,以行动为用,基不固则无根。习 拳不可不站桩,为是而自误,一身功夫须从根本作来方属真实耳。

七、浑元桩一

浑元桩一为整饬立容(一名立势),立为拳功之基本间架,立时垂手直 立,两足跟并齐,两足尖外分,角度约60°,要安安稳稳,气静神怡,应戴 天履地,与天地合而为一之意。站时应注意以下各点:

“头”居人身之最高位置,为一身之主宰,不宜倾斜,须用力上顶,收 须挺颈而欲直,似顶非顶,似被绳提,要有领率全身之意。

“足”两足放平,大趾外蹬,小趾内扒,足心涵虚,脚根微起,两膝微 屈而上缩,使筋络舒展,不可吃力。足一吃力立便不稳。要知吃力于足必顶 于头,身体不舒,气力被阻,全身关节即不能灵活,又焉能求其站立稳定。 故曰修容足重者,非吃力于足之谓也。

“闾骨”为脊神经之壳,居人身之中部,为支配上下肢体之中枢。闾骨 要正直,平肩正臂,收颁挺颈,心窝微收,使胸宽而腹圆松,自无折腰、努 胸、挤背之病―

“手”两手下垂,指欲插入地内,但须向上微提,使肘稍屈,舒筋络, 并有外撑里裹之意。平肩正臂,腋下筋松,虚灵守默,如能容球。

“齿”齿轮上下衔接,不宜用力扣合,咬牙瞪眼乃最大毛病。

“舌”舌尖微卷,接触上额,似顶非顶,要领悟其有接引之意。

“鼻”为气官,呼吸要匀而无声,气不可提,尤不可沉,匀静自然,为 其要诀。气能主肃调息,方恰得其妙。切忌用口呼吸,犯之则气失其通,鼻 失其职,易致疾病,不可不慎。

“目”两目视贵平直,能不为物引(不他顾,不转眼,不流视左右),心 意自然不乱。

“耳”耳听八方,要用神凝。

八、浑元桩二

起以立势,立势站稳,使足向左右展开(横步),屈膝蹲身成骑马式, 两手高提,使骨肉筋络平行舒展,气血川流。此桩功力在于通气增力以及温 养筋肉,训练神经,使各细胞无不工作。站时应注意下列各点:

“步”:横步展开时,两足尖向前平行站齐,不可前后参差,其距离按个 人足之长短计量,以两足尖相距约一尺七八寸为宜。

“手”:出手时,两手向左右伸张,均不过鼻,以保中线。高不过眉,下 不过脐,前伸不过足尖,回搬不许靠腹,此乃最重要而不可违犯之规律也。 又不许有平面处,无处不曲,由处力无不相乘,体以八面出锋一语便得其奥 妙。变掌为拳,五指相次,为拧麻花,各指力一如婴儿之持物,要有紧捻密 持之意(此握出时易发力)。切忌死握。能不吃力于手两臂圆活,而气力畅 达手足相应矣•两肘要永久保持横撑力,勿使两手忽而接近,忽而远离,失 去活动之空间(所应与之面积),与人以进击的机会。

“肩步法改变两臂能否得力全系于两肩。要诀为松肩,松肩则下垂, 左右腋支撑其空间,如能容球,两臂得此空间,活动方能自如,再使心窝微 收,胸虚背圆,肩得其平,浑身气力贯于掌矣。

“筋骨”:力生于骨而达于筋,筋长力大,骨重筋灵,筋伸则骨节缩,筋灵则力实。伸缩腕挺(手足四腕与脖顶)则浑身之筋络开展,两肱横撑空 平,有挽抱开合伸缩之力,两腿有提挟扒缩趟崩拧裹之力,肩撑胯坠,尾闾 中正,均不可忽。骨重如弓背,筋伸似弓弦,运动如弓满,发手似放箭,用 力如抽丝,两手似撕棉。

站此桩时,全身上下左右前后八方并头与足、头与手、手与胯、肩与 膝、肘与胯等处处相应,如有交互反向之绳索牵拽,或有人互为推移,不为 行动之意。实际并无有绳索或人之牵拽及推移,不过存意如是。若真做出好 似有被牵拽用及推动之状则又误矣。是被欲望之支配其动作不觉而已吃力, 失于自然站时从此体认,全身易于完整。久之当能做到得中之意,气力乃 得中之意气力也。人身运动既有其运动之空间,而其运动头足身手各处所占 之面积,因头足身手各处作用之不同而亦各不相同。至其争力作用与各处因 应之关系,复因之各异。欲明乎此,于浑元三桩中求之,自然得其奥妙,凡 百运动皆由此基生出,岂可忽哉。

九、浑元桩三

学习以上二桩后,继习此桩。仍起以立式,站稳再行开步,左右两足前 后展开(是为进退步),屈膝蹲身,两手环抱,横撑拧裹,向前伸开,使筋 肉束裹,骨骼无节不屈,成钝形三角(即90°以上的角,不可有锐角)

浏览56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