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万物,尽其象各有其能,习拳取象参其变化,以合形体之妙用。而 操练之时,应注意其动作神情,得其神则得其动静之势,得其势则得其力, 妙其用。若尽习其动作形式已失其真,则形非其形,便失取象之意。语云: “假道炼形,真道炼神。”学者善自取法,运化之妙不难得也(龙蹲,虎坐, 鹰目,猿神,猫行,马奔,鸡腿,蛇身)。
人身与空气互运,身体力运左旋,空气则反而右旋c身体有静力,所向 殊方,空气则随之亦生变化。空气动则生力,体外有力,回旋空际,盘绕如 游丝,虚动如飞龙,实则腾空去来无迹。习拳能体外生力,则势合意一,其 力乃大。然能无中取势。空际用意,此不传之秘也。萝斋先生尝言:“操拳 要和空气做争战而使合为一体。其运力施意之妙,与游泳相似,善游者忘 水,忘水则神全,所以能水也。”
十五、对手功夫
习拳练习对打,以求实搏功夫,是拳功中一部分也。练习时应辨虚套与 真艺之不同。谚云:“到厮打时忘了拳法。”此语说虚套花招之病,足见美观 不实用,实用不美观。而拳法运用,须随意应敌,临敌致胜,对敌发力,要 不早不退,恰合时机,势势相乘而变化无穷,微妙莫测,方可谓之得了应字 因字功夫。可知花法转身跳打,你来我往,不惟无益,且学熟误人,以其死 套不堪实用,盖以其非由此应字因字而生之变化,不合时宜之动作也。
推究花法来源,想系因练习实用,而行对打,演成之把戏也。对打一名 对手功夫,原系练习实搏,因先存有损伤之戒心,失去实搏精神气力,成了 好看勾当。观今对手套数,可资证明。由此看来,周旋华彩,俨然对局,拳 术病在于花法胜而正法昧定无谬也。所以花法胜而拳学对手功夫教习之道 远,于今论拳虚套而使艺之难成,当以此为因也。
练习对手功夫以备应用,须知其要点比较二字。比较者,比较其真实功 夫也。习时最好与真可相对搏打者为之,以免你强我弱,徒支虚架,演成花 法,以备人前美面之现象。致于实敌本事丝毫无得反增若干害处。
芸斋先生曰:“作拳时如身之前后左右均有敌人来与搏打。”又曰:“坐 作进退,要与空气(假设之敌)争地位,习之对敌,则动不可当矣。”又曰: “闲居坐睡嬉戏亦在练习,习以定时或场所,岂得谓之真练习哉。”
萝斋先生论拳极重“中”字,尝言“守中,用中,保中线,守中神,不 失中气,不失中力,不失中神”。又尝言“当中一点,敌我相搏,彼此应留 意”。此力对于自身则要守着当中一点,以防敌方侵入,对于敌方则向着敌 人当中一点,以收权败之功。初习对手功夫,最好用当中一点来说明或体认 中字奥妙之所在。能得当中一点之妙用,然后出手对敌。不必假眼目之端 详,一动即有夺其心志之神气,如此焉有失败之理。语云:“不招不架,只 是一下。”乃此理之申明。要知一下,亦即万一之谓也。
人身鼻居中央,其两侧形成长只有七八寸,交手时拨转敌力,出此七八 寸即不及我身,此乃动之果。言其动则俗语所云“妙在一寸中”之言耳,此 语说尽操拳时无须两手高舞为也。先哲有言曰:“不必远求尚美观,只在眼 前寸间变。”又曰:“不论姿势好坏,只看进退虚实之大意。”动作不怕繁简, 任意所之,得力为止,图好看者未必有实用。
习拳能学会打圈已足,此说极精。习拳打圈,打大圈不如打小圈,打小 圈不如打不显形之小圈,打不显形之小圈不如全身齐动。全其神,全其气, 全其力,此习拳求中用中之道也。
揉手你我争中线之功夫,亦试习与人对敌之功夫也。忌虚为招架,应着 实推究。各求其空隙,遇有所乘即行进击,不使失掉时机。作实功不可以胜 负为丑为奇,当思何以胜之,何以败之,勉而久试艺自精,胆自大,无怯敌 之虑。若虚为招架,徒具尔来我往之形式,乃于己无利之事,何须习为?语 云:“对手功夫不相等人打不得。”此语正防人有畏怯之念或自欺欺人之病, 而不能有所获益也。明于此后,手之转圈,足无进退,腰之运转,方有所因 有所为而得其效。身手步运用方法可以毕得,何旁求乎哉。
萝斋先生尝言“换转游身,如行空游水”,是说明“活”字功夫。使动 静一体,因势生发,八字灵动,力匀交插相乘,向左不离右,向右而起于 左,左无不宜,右无不有。上下四隅皆然,照顾周到,无顾此失彼之念,此 争力为之运用也。争力者乃得其环中,以应无穷之实质也。
动无直出直入,是说明运力由曲处求其劲促之状,由直处以取拳曲之 意。曲直相因,其变化不露痕迹,而力尤须内含,形曲力直,乃是说时此 理,应善自体认争力,不难求得也。
练习时要注意实搏功夫,前已言之,交手时彼此进退互相攻击,当知人 之头部或两肋前胸小腹心窝等处,一受拳击,重者能截断营卫,毙性命于于 倾刻,轻者或致伤其内部。要知攻击要害为应敌决战之动作,练习时慎勿行 此,致伤于人,至为切要者也。
十六、应敌
应敌千言万语,不外乎“制人而不制于人”。对敌要审,如何为审?是 一注意要点。今人言审敌,乃是审敌乃是审的,目中有敌在前去讲求如何应 付也。殊不知审的不过审中之一事,审字功夫求于“审之”二字可以尽之。 使吾人身体神气力动静守中,手之举,足之动,腰之运转,无不守中,安固 如不动之时,力之发出自无不中,无往不利矣。审之功夫,作到妙处,出于 意求,自然能审。
萝斋先生曰:“拳能得八面意,自然灵妙。”此审字功夫奥妙也,勿庸去 讲的,审的已审己,仍审己工中一部功夫,只专重“审的”则谬矣。拳家所 言目中有敌,方习出拳,意中有敌,方可动足也,审的功夫也;然动有原因 自无妄动妄为,仍审己也。
“应敌要明彼此”,顺人之势,借人之力,借力者乃拨转敌力而用之之谓 也。所谓一指拨千斤者是也。要敏速,适应时机,又要似进实退,不可急 进,以求攻敌。先退后进,蓄势审敌,分析敌人,得其力,得其隙,退以备 进,不败之道也。对敌“运力应机”须在势、气、力相因相生之际,求之后 人发、先人至,不可早,尤忌迟,更不管来的是拳是掌,认定他全身临 “机”时一下(其机要在敌方真实击出将着未着之间,或当应手而击即恰当 之火候),何须费力,以静待动,以逸待劳,微乎微乎。然应机者知机, “机”者神闲以意得之,以意应之,神之所为,任运而成,游于规矩准绳之 中而不为所穷,方谓之能变化运用,知机当神乎技矣。
罗斋先生曰:“畏心存则侮。”敌前先自怯,怯敌者必败,所以习拳者平 时练得精熟,临时手软身颤,举艺不起,此必缺勇气而无实功也。有实功而 得其艺者当无所畏也。
发手应敌,开声吐气,观敌心意,以张声势,须合时机,不用力变势, 只此一声而使敌胆寒。古人“声击”之说即此之谓也。但未与敌接,故意来 张盛武而开声吐气者实出于畏怯,先示人以弱,应知禁忌,岂可轻于开声自 馁其气,以致败于人也。
罗斋先生曰:“应敌时要审要因,更具有以下之神情和气势,头要撞人, 手要打人,身要摧人,步要逼人,足要踏人,神要过人,气要袭人,得机发 力,胜券定我操,事所必然,岂可疑乎?”又曰:“较技者概不思悟,思悟者 寸步难行。进退动转着意莫带形,带形定不赢。气如龙虎而动无定势,应机 发动,劲断意不断,意断神犹连,神全则身安,如斯临敌,安有不胜之理 哉。”复曰:“应敌知机,方能发动制人,不必度来势机会自能揣敌人之短 长,均在有意无意之间也。静以待动,动中处静,以退为进,以进为退,直 出而侧入,斜进而竖击,柔去而惊抖,刚来而缠绕,力之外发,缩骨而出, 缩即发也。发力时意透其骨而入其髓,意存数尺外,敌身为我所束,岂能逃
或问两人较拳,甲于未学之时固胜于乙,既学之后,反为所败,何也? 琴斋先生曰:“此由于较拳时不能应机运用也。较拳时不忍不可,不肯不可, 不狠不可(气要稳,心要狠,手要准)。李广射虎,视虎则中,知其为石则 羽不能入者,其神异也。胜负之际倾刻而决,其间错缩变化之由不一而足。 学理富而功力不敌不可,学理功力俱为富强而经验不足又不可,经验亦既富 矣,其权变不能应机而神气不全亦不可也。故艺之优劣,有时不能尽以胜负 判断,所谓是非不能以成败论也。学者但求其是而已,未可以一时之胜负馁 其志也。”
浏览63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