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很多天才导演一样,李小龙是一个思考者,喜欢富有激情和挑战的工 作,不喜欢按部就班的拍摄流程和打斗场面。在他看来,只有当你投入到影片 中时,你的身体和大脑才会迸发出超常的潜力。因此,《死亡的游戏》开机之 时,并没有完整的剧本,只是一个故事雏形,而影片的细节和镜头,则需要李 小龙和他的战友们在拍摄的同时来构思和设计。因此,李小龙在拍摄《死亡的 游戏》时没有采取传统的拍摄方式,而是先把已经构思好的若干激烈的打斗场 面拍摄下来,其他情节和镜头则等到故事完善后再陆续补上。
李小龙给《死亡的游戏》设计的故事情节是这样的:武术高手卢比利(由 李小龙饰演)的家人遭恶势力绑架并被扣为人质,对方开出条件,想要赎回人 质,卢比利就必须到一座五层高塔上去闯关,夺取藏在高塔顶层的一份“秘 宝”。影片的过程,就是卢比利过关斩将、挑战五位强大对手的“死亡的游 戏”。
影片的筹拍工作进展得很顺利,李小龙的好友,菲律宾棍王依诺山度也正 好在此期间来到香港进行交流访问。李小龙立刻找到了这位当年在美国结识的 老朋友,盛情邀请他加入到影片的拍摄中来。依诺山度爽快的答应了李小龙的 邀请,两人商定,在《死亡的游戏》安排一段精彩的双节棍对打,即李小龙和 依诺山度使用同样的武器,却采用完全不同的打法,最大限度地展现双节棍的 魅力和威力。
为了配合《死亡的游戏》的拍摄,依诺山度重新安排了在香港的日程,并 且专门抽出一个星期来与李小龙对影片进行讨论,然后紧锣密鼓地拍摄了一些 最为刺激的精彩打斗场面。拍摄完这些镜头后,依诺山度便离开了香港。临行 前,他与李小龙约定,只要一有时间,他就会赶回来补拍其他的细节,然而让 依诺山度没有想到的是,这竟是他与李小龙最后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在影片中的 合作。
为了让影片的拍摄场景更加逼真,李小龙亲自为片中的五层高塔绘制了一 张草图,并对高塔的每一层情况做了详细说明:塔外,也就是第一道防线,由 一群功夫武士把守;第一层,由韩国合气道金带宗师池汉载的弟子黄仁植把守
(黄植仁曾在《猛龙过江》中扮演日本空手道高手);第二层“豹殿”,由 螳螂派高手把守;第三层“虎殿”,由菲律宾棍王依诺山度把守;第四层“龙 殿”,由池汉载亲自把守;第五层无名殿,由NBA巨星、“天勾”贾巴尔坐 镇,也是最困难的一关。
从当时的功夫片水准来看,李小龙的构思可谓独具匠心一-夺宝行动,高 手把关,层层挑战,既能保证大量精彩而又各不相同的打斗场面,又能吊足观 众的胃口。而这当中,分量最重、名气最大的当属NBA湖人队的当家中锋、号 称“天勾”的篮球巨星贾巴尔。
贾巴尔是美国篮球职业联盟NBA历史上最伟大的球员之一,从高中时代直 到NBA时代,他一直都是当时最为出色的中锋球员,至今仍然保持着NBA历史 总得分第一的纪录。曾获得1969-1970赛季NBA最佳新秀,前后六次获得NBA最 有价值球员MVP,两次总决赛MVP,还位居NBA历史上的50大巨星之列,并且在 1995年入选NBA名人堂。在进攻中,贾巴尔最擅长勾手投篮,Skyhook——“天 勾”也成了他的象征。退役后,贾巴尔还成为一名出色作家和兼职演员^
戏外,贾巴尔是李小龙的徒弟;戏内,贾巴尔是李小龙的对手一~来自美 国的NBA巨星与来自东方的功夫巨星的联袂出演,无疑是《死亡的游戏》的最 大卖点之一。李小龙之所以选择身高2. 23米的贾巴尔来担当终极“Boss” 一 角,主要是出于三点考虑:第一,贾巴尔比李小龙高了足足半米,两人只需往 镜头前一站,就能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第二,李小龙很清楚贾巴尔的“实 力’’,“天勾”能够纵横NBA,靠的就是敏捷的身手和极佳的弹跳力,此外, 贾巴尔还是一位西洋拳高手。第三,向全世界展示他的截拳道如何对抗并击 败身材高大的强者也是李小龙设计这一情节的初衷之一,贾巴尔无疑是终极 “Boss”的最佳人选。
《死亡的游戏》开拍之际,NBA常规赛正进行得如火如荼,贾巴尔也在上 个赛季的总决赛中率领现在中国球星易建联效力的密尔沃基雄鹿队以4 : 0横扫 巴尔蒂摩子弹队(即今NBA华盛顿奇才队的前身),并荣膺总决赛MVP (最有价 值球员)。在美国,人人都知道“天勾”贾巴尔的大名,却很少有人知道他有 一个中国师父,贾巴尔在雄鹿队得到的薪水也比李小龙开出的片酬要高得多。 但是在接到李小龙发来的电报后,贾巴尔立刻向球队请假,以错过几场重要比
赛的代价前往香港。一周后,贾巴尔赶到香港与李小龙会面,商讨拍摄的细 节。很快,李小龙靠着个人魅力从韩国请来了合气道金带宗师池汉载,再加上 当时香港著名的武打影星田俊、陈元,组成了空前强大的拍摄阵容。
紧接着,李小龙就带着一众高手开始拍摄影片高潮部分的几场打戏,即勇 闯五层高塔中上面三层的打斗场面。李小龙这样安排并不完全是出于个人的拍 摄习惯,要知道,他邀请来的都是当时影视、体育、武术界一等一的名人,按 北京话说,都是“腕儿”。他们每个人都很忙,能够在短时间内一起赶到香 港,完全是出于对李小龙的友谊,如果按照常规一个分镜一个分镜地拍摄,不 但会让拍摄成本急剧增加,“腕儿”们的档期时间也难以照顾周全。因此,先 拍重要的打斗场面是当时最好的选择。
在影片中,李小龙、田俊、陈元三人分别扮演受命联手攻塔夺取宝物的三 位高手。其中,李小龙扮演的卢比利功夫最高,往往最后出手。田、陈二人对 李小龙高超的武功既妒忌又不服气,却又不得不仰仗他来闯关。当三人联手攻 到第四层“龙殿”后,田、陈二人竟趁李小龙与池汉载激战时先后开溜,丢下 李小龙潜入顶层,企图捷足先登抢先夺得宝物。
闯关三人亦敌亦友的关系可以说是李小龙在《死亡的游戏》一片中另一处 独具匠心的安排。在当时,李小龙虽然是中国人,却因耿直的作风和接近于美 国化的格斗方式而为传统武术界所排挤。李小龙一边要应付美国、东南亚、曰 本、韩国高手的“明枪”,也要防范传统武术界的“暗箭”。三位闯关高手互 相仰仗、互相算计、互不服气的特殊“合作”关系,正是李小龙影射当时武术 界那些为了一己私利名望而彼此拆台暗算、睚眦必报之人。李小龙一生行事光 明磊落,从不掩盖自己的情绪,闯关这一情节设计,也是在明确地告诉世人: 功夫是用来团结一致对抗外敌的,勾心斗角只有一个下场,那就是自取灭亡!
然而恶有恶报,当李小龙击败池汉载登上顶层时,才发现田、陈二人都已 被贾巴尔扮演的终极“Boss”格杀,一场决战就此拉开。最后,英勇顽强的 “卢比利”终于凭借高超的截拳道击败了强大的对手,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卢比利”迫切而激动地打开了存放宝物的匣子,然而让所有人没有想到的 是,匣子里根本没有什么宝物,唯有一张写有字的纸条:“生是一个等待死亡 的历程。”
这些精彩片断就是四年后嘉禾补拍的《死亡游戏》电影中后半部分的打斗 镜头,然而真正让人深思的,却是“卢比利”在纸条上看到的那句箴言:“生 是一个等待死亡的历程。”
当“卢比利”带着满身伤痕步履蹒跚的走下高塔时,人们不禁要问,这究 竟是死亡游戏的设计者跟所有人开的一个玩笑,还是他送给‘‘卢比利”的一份 礼物?这句冰冷而富含哲理的箴言,是李小龙想要告诉人们的话,还是他在历 经人生起伏坎坷后的心声?
我们不知道李小龙在设计这句过于经典的台词时究竟是怎么想的,但是从 “卢比利”疲惫而复杂的神情中,我们似乎能够看出一些端祝——在打开匣子 的那一刻,“卢比利”就是李小龙,李小龙就是“卢比利”,两人的经历、情 绪在一瞬间完全重合,“卢比利”历经艰辛闯关而上的过程,不正是李小龙生 命不息、奋斗不息的最好写照吗?
也许在那个时候,33岁的李小龙已经看透了人生的真谛,他很清楚二十年 来过度练功、过度依赖药物给自己身体带来的伤害,也清楚在美国检查时发现 的脑部异常意味着什么。但是他不能退,甚至连片刻的放松都不能,因为他是 李小龙,他是所有中国人的偶像,他必须以一个坚强勇敢的形象来示人。
正如很多名人经常感慨的,一旦站在镜头前,我就不再是我自己,而必须 为自己所扮演的这个戏里戏外的角色承担一切,不论所说所做是不是出自本 心,都必须把这个角色扮演好。而李小龙扮演的,也不仅仅是属于他自己的李 小龙,而是大众需要的,不容玷污的那个英雄李小龙。
对大多数明星来说,真实的自己和镜头前的自己往往是两个人,而对李小 龙来说,两者已经合二为一。为了扮演好“那个”角色,李小龙付出了很多, 也牺牲了很多(尤其是潜在的健康),但是这些付出和牺牲,却是他心甘情 愿,甚至已经成了生活的本能。即便知道最后的结果,他也无怨无悔。
因此,当纸条上的这句话在李小龙身上得到验证时,请不要感到意外,你 可以把它看成是命运的魔咒,但在李小龙看来,它却是必然的结局。当一个人 将生死看透,生,也就是一个等待死亡的历程;死亡,无非是命运的一场游 戏。
拍摄完《死亡的游戏》高潮部分的打斗戏后,李小龙陆续送走了他的朋友们。没过几天,好莱坞华纳电影公司的副总裁温特杜尔就从大洋彼岸给李小龙 打了一个电话:“我们想拍一部中国功夫电影,剧本已经写好,缺一个主角, 我们觉得这个主角非你莫属!”
浏览67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