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击类局部意念假设
矛盾假设
设想自己一只手是矛,另一只手是盾,敌方向我进击时,以盾相迎护自 己,同时以矛还击对方。这一假设可以锻炼自己两手之间的配合能力和保存 自己,打击敌人的作战意识。
牵挂假设
设想自己身体各部位之间被皮条牵拉着,如两手之间,两手与颈部,两 手与两脚,两脚腕之间,头顶与脚掌之间都有牵拉挂扯的关系。这一假设可 以加强全身的整体动作和身体的弹性力量。
螺旋假设
设想自己在发力时,发力部位如同木螺丝一样螺旋拧进。这一假设可以 提高自己在进击中力量的强度。
穿透假设
设想自己在发力进击时,发力部位虽落在敌方身体表面,但力量却穿过 对方身体,透到了另一方面。这一假设可以提高自己力量的强度,使敌方因 体内受到强烈震动而感到巨大威胁。
在大成拳训练中,养生功法是技击功法的基础。因此,养生类意念假设 也就成为技击类意念假设前导。通过在功法中运用养生类意念假设可以提高 身体素质,为进行技击练习创造了基本条件,而在功法中运用技击类意念假 设可以达到进一步提高技击能力的作用。
关于意念活动的内容,在大成拳中多种多样。这里为了便于初学,略举 几例,学者不可受此几种方法所限。只要通过某些意念活动,能使自身感到 轻松舒适,心旷神怡,力量圆整,精力充沛,或与技击时精神上、力量上有 所联系的任何意念上的假借,均无不可。这就是苔斋先生所说的“从抽象中 做到具体”的练拳方法。
四、姿势配备
站桩的姿势配备是大成拳的基础,也是本拳的精华,故学者必须刻苦钻 研,反复体会,戒骄戒躁,循序渐进,切实掌握其中要义,才能为进一步学 习大成拳打好基础。练习站桩功本无捷径可寻,只有老老实实地按照老师的 指点站在那里训练,几十年如一日地用功不已,才能练出真正的功夫来。故 这里所谈的“要领”,并非是可以替代用功的“诀窍”,恰恰相反,它只不过 是帮助初学者更好地用功而作的简明扼要的说明而已。
王琴斋先生在《大成拳论》的《规守》中谈到:传授程序首先以“四容 五要”(即头直、目正、身庄、气静,恭、慎、意、切、和)为本。在站桩 训练中毫无例外,它是必须遵守的准则。头直、目正、身庄、气静的要求很 明确,恭、慎、意、切、和这五要也不难理解,其意为:恭则神不散,慎如 临深渊,假借无穷意,精满混圆身,虚无求实切,不失中和均。这些原则不 论在站桩功的训练中,还是在不练功的时候,都应随时随地力求合乎其要 求。
上述所有的桩法中,不论练习哪一个,都应以松静自然,舒适得力为 准。上述各桩虽变化万千,但有其共同要领贯穿其中,那就是:含胸、拔 背、松肩、沉肘、吊顶、提肛、裹裆、护臀。为使习者容易领会,现分别解 释如下:
含胸:胸部肌肉放松、胸口内含,两肩微向前合(与挺胸的做法恰恰相 反)。
拔背:二肩当中之处的脊椎骨似有鼓出之意,并微微向上拔起。
松肩:肩部肌肉充分放松,肩向下沉,仿佛沉到了最低位置,但不可有 失自然。
沉肘:肘尖向下坠,并微微向外撑,而且要保持手腕的灵活。
吊顶:头颈保持正直,不低不昂,仿佛头上有绳索将头微微吊起,神贯 于顶而提挈全身。
提肛:二股微微用力,臀部往前送,使小腹有上翻之势。
裹裆:两膝着力,大腿肌肉微微拧起有内向之意,两腿如一条腿,前虚 后实。
护臀:二肋微敛,胯向下扣,有下收前合之势,内中感受松快。
上述各点要求达到之后,身体各部分就有了正确的姿势,但这还不过是 第一步,下一步则需要扫除万念,默对长空,即应达到入静之境地。而后, 则需加以某种桩法所规定的意念、精神和力量,不要忘记形松意紧的原则。 对初学者总是放松强调的多,因人体在学习、工作和劳动中往往处在紧张状 态过多,这时就使内脏、经络和气血的运行受到或大或小的不良影响,故对 初学者练站桩功时强调放松,否则就不能达到姿势挺拔,仪态端正的要求。 这一阶段要求学者做到松而不懈,紧而不僵,即要掌握好松紧的尺度,做到 松紧适度,恰到好处。须知,有松才能有紧,有极松才能有极紧。而在对敌 交手中发力之瞬间,就能做到极紧,才能在就地打击对方。松是手段,紧是 目的。
站桩中应使整个身体保持上虚下实,并做到胸腹空灵,进而手掌也要做 到空灵。然后在意念上再使之不断充实、盈满(所谓五脏充盈,指的也就是 这个意思),从而蓄力于全身。进一步再体会四肢之力——发欲冲冠,齿欲 断筋,舌欲摧齿,爪欲透掌。这样,浑身上下,就有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的力量。随着功夫的加深,功力也增加了。但力宜含蓄而忌外泄,故还需将 手心、脚心和身心用意吸于丹田,作到五心归一,这样功夫就更深一层了。
在站桩训练中,呼吸采用自然呼吸法,即听其自然。但久练有素者,应 该做到:“深、匀、细、慢、长”等要领。但这是长期锻炼,不期而然达到 的效果。有意或过多考虑呼吸,反成累赘。
此外,练功中还要用意念作到三夹二顶一一头往上顶,舌尖顶上甑;颌下需夹,腋下需夹,裆内需夹(以上均不可用力),久而久之扩充到全身关 节处,无节不顶,无曲不夹。就可达到周身鼓舞,四处牵连,而全身犹如线 系,遍体似弹簧之境。进而,双膝撑拔,力往上吸,足根微起,双腿如埋土 中,有拧裹横摇,拔地欲飞之势(不可失去平衡均整之力)。二臂左右钩拧, 外翻内裹,筋肉含力,骨节生棱,有怒虎出林搜山之状,有腾蛟入水卷巨澜 之态,有下海擒龙,入山伏虎之勇,周身上下每一细胞无不激励而鼓荡。正 是力如火药将燃,拳似待发弹丸。这样,通过站桩功训练所产生的力,正是 为技击所备,至此,圆满完成。
五、站桩后的若干效应
前面已讲过,练习站桩欲想达到炉火纯青之地步,非经几十年如一日的 刻苦用功不可,决不是轻而易举。但入门并不难,只要在老师指导下,诚心 诚意地认真坚持锻炼,一两个月乃至一两周就能收到初步功效,其表现就是 在练功者身体内部和精神方面会产生出各种效应来。如练习一个阶段之后, 食量大为增加(再过一个阶段还会恢复正常),体重亦有所增加(但并不是 发胖),唾液增多,睡眠加深。同时还会出现四肢轻度酸疼或麻涨的感觉。 这是练功中的正常反应,不必介意。另外还有眼泪、哈欠、饱嗝、虚恭、肠 鸣、蚁走等现象,这也是练功过程中的正常效应。有慢性病者,在患处会有 发热、酸麻胀痛等效应,这都是好现象。但对上述效应均不该有意追求,而 应对它持来者不拒,去者不留的态度。
经过一个阶段以后(三个半月到半年左右),会感到精力旺盛,头脑清 爽,行步敏捷,全身松快。功夫达到一定程度后,还会四肢变粗,手脚变 重,胳膊也不是轻飘飘的了,而是感到很有份量。而且手掌充实,手指鼓涨 并微微跳动。皮肤有微汗而体内亦有发热感,又有类似针灸的舒适感等等效 应。这都是站桩功训练在身体内部和精神方面引起的正常反应,是功力增长 的表现。
当然,如果练者缺乏老师指导而自己又喜欢独出心裁,标新立异,那就 容易出现某种偏差,或者把它叫做练习站桩功的异常效应。如站桩时前后或 左右剧烈摇动,或是困倦欲睡,站桩后胸背、腰腿、肩胯等身体的某些部位 酸疼、僵紧乃至胸闷、心慌等均属这种情况。需请人加以纠正或自己注意克 服之。
六、大成拳桩法中的技击因素
大成拳之所以成为一种实战拳法,是因为在它的功法中(特别是技击功 法中),包含着大量的技击因素。而大成拳桩法,是大成拳训练的核心,是 基础的基础,在大成拳所有功法中,占有百分之七八十的比重。因此,可以 这样说,大成拳桩法中包含的技击因素,对大成拳实战性的形成,起着决定 性的作用。
那么,大成拳桩法中都有哪些技击因素呢?本文拟以技击桩法为例。从 间架姿势、精神意念和作用效能三个方面试作说明。
符合技击要求的间架姿势
丁八步
除去金刚大力桩、降龙桩等少数桩法外,大部分技击桩都要求站成丁八 步。丁八步亦称非丁非八步,或称为稍息步。丁八步要求两脚负重之比为 “前三后七”,这种步型使两足分出虚实。比起双重步(两足平均负担体重的 步型)来,丁八步更有利于技击中的进退、变换、闪展、腾挪。另外,这种 步型利于下盘的稳固,于前后左右四面八方均有支撑之力,在敌方攻击我时 易于保持身体的平衡。
身体侧斜
两足站成丁八步时,如左脚在前,左肩相应在前,右肩在后;如右脚在 前,右肩相应在前,左肩在后。这样身体上半部成斜面,与丁八步配合形成 整个身体侧斜。
身体侧斜在技击中有重要意义。首先,我与敌方相对而立时,身体侧 斜,比起正面对着敌方,暴露的弱点要少得多,并有利于我的进攻与躲闪; 其次,身体侧斜可使自身间架调整到合理状态,充分发挥两腿的作用,并通 过腰部的旋转,发出斜面力;再次,身体斜有利于上下前后左右的虚实松紧 变化。
双手分高低
所有的技击桩,两手位置都是一高一低。双手分出高低,使上肢分出虚 实,易于变化,利于配合。双手分出高低,便于在发力的一刹那使身体形成
上、下、前后、左右等四面八方的二争力。
贯穿始终的技击意念
站技击桩时,从一开始抬腿起臂,姿势落成到最后结束收式,都始终处 于技击意念的制约与笼罩之中。
(1)局部的技击意念
头:头部应有顶与悬两种意念。假设头顶百会穴处有一鹅毛,不可使其 掉落,这就是顶的意念,这一意念可以保持身法的中正与身体的平衡。头顶 部似有绳牵,整个身体如同秤碇垂挂,这就是悬的意念,这一意念可使身体 挺拔向上,减小身体对腿部的压力,使双腿在移位中轻松灵活。同时有利于 向下发力,如运用刀、挂、偏等手法时可得机得势。
目:眼要毒。形意拳理论有“三毒”之说,即心毒、手毒、眼毒。“心 毒如狸猫捕鼠,眼毒如飞鹰捉兔,手毒如猛虎扑羊。”眼是心之窗口,若要 眼毒,先要心毒。站桩时,可设想面前有一敌手,乃是残害人民的凶犯,自 己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如此即是做到心毒,自然也就做到眼毒,做到心 毒、眼毒之后,搏击中手下才能凶狠。
耳:王萝斋先生在论述站桩功两耳的要求时有“敛神听微雨,调息听静 嘘”与“勒马听风”之说,这些就是两耳的意念活动,这些意念活动有助于 心静,心静才能耳聪,提高两耳听觉的灵敏度有助于在技击中准确地判断敌 情。
发:对于发的要求,应有“发欲冲冠”或“毛发直竖意如戟”的意念: 浑身毛发,没有神经,但在精神意念的作用下,亦被调动起来,有助于全身 形成整体一致的力量。
齿:站桩时应有“齿欲断筋”的意念。这一意念与心毒、眼毒同出一 辙,有恨方能“切齿”,恨得咬牙切齿自然能够增加进击对方的力量。
两臂:站技击桩时两臂环抱胸前,既有内抱之意,亦有外撑之意,还上 提下坠、左右开合以及钩、拧、翻、裹、推、错、兜、卷等多种意念。这些 意念可以保证自己双臂有圆整灵活之力,还可以使自己体内产生出多种形式 的技击力量。
两肘:两肘永远保持横撑的意念,切忌两肘忽然接近,忽然离远。这- 意念可以使上肢保持圆整之力,防止局部动作。
两手:两手为掌时,掌指皆应自然弯曲,无处不曲,不许有平面处,两 掌始终有“八面出锋”的意念。由掌变拳时五指如拧麻花,指力如婴儿持 物,有紧捻密持的意念,但决不可死握。拳掌的意念活动可以使全身力量顺 利达到指端O
两腋:两腋部位有如弹簧支撑,这一意念可使两臂的力量不被压瘪,同 时又可发出弹性力量。
两腿两脚:两腿两脚有大树向下扎根的意念,这一意念可使下盘稳固, 同时增加双腿的力量。
(2)整体的技击意念
相互牵拉意念:假想自己身体各部位之间被皮条牵拉着,如两手之间、 两腿之间、手脚之间、肩胯之间、肘膝之间、头部之间都有牵拉挂扯的意 念。这一意念活动可以增长身体的整体力量和弹性力量,并有助于技击时的 整体动作。
应敌意念:设想在自身周围三尺以外,七尺以内有毒蛇猛兽不断袭来, 或有强敌随时进攻,自己则不断做出各种自卫还击反应。这一意念可以锻炼 身体的本能反应,提高身体的抗打击能力,并加强技击动作的一致性。
抗击意念:设想自身周围有许多人手持刀、枪、棍、棒向自己轮番打 来,身体各部位不断做出各种反应以抵抗这些打击,这一意念可以锻炼身体 各部的灵敏反应和抗重击能力。
以技击意念与站桩姿势相结合进行锻炼,是习练者获得技击能力的基本 途径,但应切记,意念只是意念,决不可使意念从动作中表现出来。如“齿 欲断筋”,只不过是意念中假想牙齿有断筋之力,如果真地咬牙瞪眼,不但 不能得到益处,反会适得其反。
不同桩法的不同技击作用
所有的技击桩法都有增长功力,加强抗击能力,提高攻防速度等相同的 作用,但每种桩法又有自己独特的技击作用。
比如:
矛盾桩:练时意念中前手如盾,有撑、拧、裹、提、撞之力;后手如 矛,有无坚不摧之勇。运用时,可熟练有效地以前手护住头部或身体,另一 手隐藏在后,伺机进攻。
托婴桩:练时意念中两手托着一个婴儿,可增加两手、两臂的托按力 量,再配合以钩理试力的训练,逐步增长放人的能力。
扶云桩:练时意念中两手两臂之间如揪扯棉絮,有撕、拉、拧、裹之 力。站过扶云桩后,再运用劈、崩、钻、炮、横五行拳法时就会感到非常得 劲。
抓球桩:练时意念中两手抓着两个大铁球,可增加指部的力量,有利于 在技击中运用抓、拿、捋、带等手法。
子午桩:练时单脚立于地上。意念中抬起的一只腿搭在水中的漂木之 上,勾、蹬、踢、挂、任我所为,要使漂木不脱离我的控制,以锻炼腿部力 量和脚下的各种功夫。
伏虎桩:练时意念中双手如掐虎颈,身体坐于虎背之上。此桩法可锻炼 四肢的力量以及在技击中扑、撞的能力。
降龙桩:练时虽四肢有力。但意念中“心如止水”,如坐禅一般。此桩 法可锻炼双手的绞、锁力量,拧身发力的能力与身体处于特殊形态下变化的 能力。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大成拳技击桩法中,包含有丰富的技击因素,正 因为有了这些因素,练者才能通过站桩,逐步掌握技击能力与原则方法。当 然,大成拳其他功法也并非无足轻重,学者应综合练习,循序渐进,但永远 要把侧重点放在站桩上。
养生桩简介
壬多斋
养生之术历史悠久,方法繁多,锻炼方式虽各有不同,但总的目的都是 为了祛病延年,防止早衰。回忆数十年来我对养生术的学习和锻炼,自觉简 而易行,受益很大的是站桩(养生桩)。
站桩的姿势大体可分站式、坐式、卧式、行走式、半卧式等类型,每个 类型可分为几种,甚至几十种不同姿势。虽然姿势种类繁多,但除行走以 外,都有个共同特点,就是开始练功时要做到闭目,凝神静气,然后慢慢地 把姿势摆好,使躯干四肢一直保持不动,直到锻炼结束。初练站桩的人,可 以先练站式。站式练功开始时,要两脚八字型分开,宽度与肩齐,两腿保持 一定的弯曲度,臀部似坐,再把双手抬起,抬手的位置要求是高不过眉,低 稍过脐,近不贴身,远不过尺,臂半园,腋半虚,左手不往右身来,右手不 往左身去,动作变化在这范围内。站桩每天可站两三次,开始每次作十分钟 左右,以后逐渐延长到四十分钟,下面谈站桩问题的几个体会。
一、养生桩的起源和作用
养生桩是由我国“形意拳”的站桩演变而来。所谓“形意”者即:以形 取意,以意象形,意自形生,形随意转,也就是形体精神同时锻炼的一种基 本运动。它的基本作用,一方面能使中枢神经得到休息,另方面能促进血液 循环,增强个人系统的新陈代谢C中枢神经得到充分休息,调节功能就会加 强,血液循环加速和新陈代谢增强,使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得到充分的灌溉。 如果全身润泽生机旺盛就能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
二、养生桩的特点
健身之术虽繁多,但总的不外乎两大类——即动、静两种。一般说来, 运动是强身健骨的体育活动,静功多是锻炼内在的真气,充实三宝(神、 气、精)。站桩是精神、形体同时锻炼的一种方法,它的主要特点是在练功 的时候,不一定要注意呼吸和意守丹田,一般通过姿势、动静、虚实调配与 适宜的意念活动,就可达到腹式呼吸的要求和入静的目的。锻炼中虽然讲究 形式,但不必拘泥,虽言意念,但不必执着。它不仅能锻炼体力,而且简便 易行,无论行、坐、卧、立,随时随地都可以练功。
三、姿势和时间的掌握
养生桩虽然是一种静中求动,动中求静的功夫,初学者按照一定的姿势 做下去,但也不宜固定姿势和时间,可以根据体质的强弱和病情的不同给以 适当的安排,不要超过学者本身的负担能力。一般说来,姿势不宜多变,因 为在神静气平和姿势安定后,血液循环开始动打乱。所以,先师一再提醒我 们:“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不动之动才是生生不已之动。”但是, 若真正掌握了内在运动规律,能在形体的变动中毫不减低内在的运动时,则 可随意变更,不受姿势限制。先师所谓“形意是不求形骸似”就是这个意 思。练功时间最好让学者自己掌握,如觉轻松愉快全身舒适,则可多站些时 间,如感疲倦不适或神思烦乱,则必须停止练习,不要勉强支持。
四、 松紧问题
站桩是一种无力中求有力,不动中求微动,微动中求速动的运动。形体 愈松,血液循环愈快,气力增长愈快。如用力,则身必发紧,全身失灵,甚 至有血气阻塞之弊。这种力量主要是精神的无形的,如有形着力则失去运动 本质。故先师一再告诉我们:“有形则破体,无形则神聚,”也就是说,形体 尽量放松,精神尽量收敛,虽外形拙笨,而神意灵巧,功作久者自有体会。
五、 肌肉锻炼
“肌肉若一”,是锻炼中进一步的功夫,这与口述有密切的联系,就是姿 势改变一点,使肌肉的运动进一步增强。若没有这步功夫做基础,任何动作也没有耐劳和持久的能力,但是,在肌肉锻炼的同时,不应该放弃精神的修 养,仍是以形为本,以意为用。为此,加强运动,即可减轻疲劳,减低疲劳 正是为了加强运动。所以,把锻炼和休息应看作是一件事。但是调配适量, 使学者在不知不觉中增强持久耐劳能力。并注意到:在加锻炼的同时,要尽 量减少大脑和心脏的负担,以舒适得力为原则。
六、调配原则
姿势调配:姿势的变化建立在意识的基础上,反过来说,形式也可 以改变意识,所谓“意自形生,形随意转”的基本道理,就在这里。在调配 方面,根据学者的具体情况,不外乎高低左右,单重双重。不论头、手、 身、肩、肘、膝、髓等,都要有单双、松紧、虚实、轻重之别。凡是轻微细 小之处,都要如此。
内脏调配:内脏调配的关键是——意念领导心理,影响生理,生理 作用心理,互相作用。这种调配,必须通过学者的主诉后,从意念上给以暗 示,必要时也可以通过机体的局部调配而直接影响某一脏器。以上所说的调 配,仅是一般要领,也是针对初学者提出的。如果功行已久,有了深刻体会 后,这些方法就无关重要了。
七、克制杂念问题
因为这项运动是一种双重锻炼,不仅锻炼机体,而且能驯服精神,所 以,克制杂念也是比较重要的,但是人的思想是广泛的,尤其成年人杂念更 多,一般来说排除杂念是不易的。因此,多数学习养生者都把排除杂念看成 一个困难问题,注意追入静,但却不知追求愈急,精神负担越大,以贼攻 贼,贼去贼入,前念未消,后念又起,为此,历来养生学家设有许多方法, 如外按内托等,对初学者有许多帮助。但以本人体验,惟有采用任意自然不 加克制,来者不拒,去者不留的方法,才能恢复和稳定精神。在杂念干扰厉 害,本身应象烘炉大冶一样,宇宙间万事万物尽在我淘溶中,这样,往往不 期却而却,不期制而制的情况下而达到入静。
以上介绍,只能参考,不可执以为主,必须亲自锻炼体验。
站桩漫谈
养生桩是内在锻炼的一种基本功夫,是一种健身之术,同时因为它的姿 势动作都是和人身的生理组织相配合:一方面使高级中枢神经得到充分的休 息与调整,一方面使机体得到适宜的锻炼,兼有防病和治病之效(这是经验 已经证实了的)。因而也可说是一种医疗学术,又可说是艺术的锻炼。这本 小册,原为同学们人手一篇,领略较易,不同于问世之文,故不详解。大家 都知道口传心授尚不能在很短时日领会到,因此,我决不敢认为这是完整无 缺的。就算对的,也还须要逐渐改进。
我幼时多病,医药无效,于是弃读投师,寻求(健身)之术。即长,外 游各地,访名师益友,凡有关健身养心的学术和技艺,无不用心钻研,采其 精华,舍其糟粕,博采广收,以期于健身一道有所成就。平生师友最多,皆 各有所长,在教益和切磋琢磨中,经过数十年的研究体会,并结合《内经・ 素问篇》的要意和拳学的基本功夫,参互为用,终于获得健身术的梗概。因 此术的姿势,行走坐卧皆可用功,但以站桩为主,故名为养生桩(又称为浑 元桩)。
我年逾七十,身外无他物,仅对健身一道稍有心得,深愿供献给广大人 民,作为健身治病的一种方法。但我国健身之学,没有系统的文字记载,除 了片断点滴地散见于古人遗著外,仅凭口传心授流传下来,加之个人天性愚 鲁,学识浅薄,用文字来详细而正确的说明健身桩的具体内容是不可能的。 因此这段说明文字,不但失于简单,有挂一漏万之处,而且缺点错误也是不 可避免的。深望国内同好多加指正,并盼同学们在学习中体会改进。
二、养生桩的来源和变迁
我国养生之术历史悠久,但没有书籍稽考,也乏文字记录,偶获片纸,也多残缺不全。根据先辈传述和多方的参考,个人认为,应是古代人类,在 大自然界同毒蛇猛兽竞争生存时从斗争经验中逐渐积累演变,不知经过多少 千年多少万人的研究探讨中得来。
二千余年前,即有《内经》一书,为中医宝库,对防病治病之法,记载 甚多,其中《素问》一篇,就是专讲健身的。原文是:“提挈天地,把握阴 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文虽简单笼统,意义深厚,先哲把 它列入《黄帝内经》,一方面视作防止疾病的(健身)术,另一方面,凡药 石刀针不能奏效的多种症病,就根据这种道理,使患者锻炼休养,作为体育 医疗并和《灵枢》相互为佐。其主要内容是“养静”就是“独立守神”。
东汉以前,很多文人武士都会静养,行住坐卧皆可用功,成为一种普通 的健身术,后梁武帝时,达摩行教游汉土(此时达摩年六十七岁,是天竺国 王第三子番王之子——见高僧传,东流小传,梁武帝诏文、祭文)传来洗髓 易筋等法。唐代有临济、密宗两派,相继传出插条、柔杠三折、四肢功、八 段锦、金刚十二式、罗汉十八法——印度统名柔杠。后又有岔派,派别迭 出,不可枚举。居士尤多,标新立异,花样繁多,方法极乱,异论杂出,遂 使此术没有发展,反而有分裂情况,早在五百年前,已形成抱残守缺。
宋代之后,多亦为禅坐等法,也是门户迭出,互有异同。而且坐法多不 够自然,也不够具体,舍精华而取糟粕,不仅达摩师传湮没已尽,而我历代 先哲遗产也随之俱废。大好学术,无形销毁,殊为可惜。
日本相近此术者不少,每在用功之前首先凝神站立以定神思,并得到各 方面的提倡支持,也确有深造独专精特的功夫,但也系支离破碎,只鳞片 爪O
我生平对祖国遗产——健身术,拳学,特别爱好(这和幼年多病是有关 系的)。从青年时代略识健身门径之后,就一面求师访友,认真学习,一方 面博览古书,细心体会,同时按照师友的指导和《内经•素问篇》所载的道 理,朝夕不缀的练习。虽受个人智慧和其他条件限制,存在着不少缺点,但 五十余年的经验证明,它不仅有健身防病之效,而且对很多医药无效的慢性 病,确有不可想象的治疗作用。
三、养生桩的意义和作用
养生桩是一种学术,也是一种医疗体育运动。参加这种运动的人,不限 年龄性别,不拘身体强弱,亦无任何局限,有病者治病,无病者防病。运动 时不尽在姿势方面着想,也不在式之繁简上注意,更不在姿势的前后次序, 主要使大脑得到充分休息,使肢体得到适当锻炼,即静中生动,动中求静。
这种运动能调整神经系统的机能,促进血液循环,发挥体内燃烧,且能 加强各种系统的新陈代谢作用,因而能调整恢复和加强人体各个器官组织的 机能,对保持健康治疗疾病具有显著的特效,五十年来从无一人出流弊且百 分之九十几都有效果。这种运动能加强人体的吸收和排泄作用。古人云“提 炼精华,洗净糟粕”其意义就在于此。这是自力更生的运动,就是说,它对 于人身及其部分机体,具有生生不己的效能,譬如体弱的通过锻炼可使毛病 消除,恢复健康。健康者更健康,且容易体会到无穷的理趣。
这种运动和一般体育运动不同,它是把锻炼和休息统一起来的一种运 动。是在锻炼中休息,又在休息中锻炼的运动方法。因此它具有调整中枢神 经和末梢神经的功能作用,从而使人体各部分在高级中枢神经支配下密切协作。
四、养生桩应注意的问题
养成生桩不仅是健身治病的运动,也是一种锻炼意志的功夫,所以学习 养生桩的人必须注意这种锻炼。粗暴浮躁、气愤、忧虑、悔惧,得失之念和 侥幸思想等,都是缺乏意志和品质的表现,学者切要禁忌。对于治病的人来 说,凡是学养生桩治病的大数是久病不愈。药石刀针不易奏效者,但须要气 不自馁,应该积极的锻炼,认真的治疗,精神要焕发,蓄有弹力,时时作反 复斗争的准备,才能战胜病魔,恢复健康。如果悲观失望,生气着急,毫不 振作,一曝十寒,时作时辍,是不起作用的。医生常说病人的心情要愉快, 学习养生桩的人,•首要心情愉快,虚心体会站桩的意义,耐心地、持久地锻 炼,使精神焕发,久而久之,自可功到病除。
练养生桩必须心神安详,摒除杂念,“神不外溢,力不出尖,意不露形, 形不破体”。神态要轻松自如,蓄意要深憨雄浑,力量要稳准虚灵。“无动不 机,无机不趣,虚灵守默,而应万物”,虽是平易近人的道理,但初学不易 理解,主要是以神意为主,不求枝节片爪形式问题。意在整体与内部不要使 局部破坏整体的统一,不要使外部动作影响内部失调,要浑身轻松自如,心 旷神怡,好象在大自然之内似的。要做到这样,在运动前就必须做到心安神
定,摒除杂念。
还要注意四容五要:四容是头直、目正、神庄、声静,五要是恭、慎、 意、切、和。对人对事都要恭敬谨慎,意思周密切实,任何事不说硬话不作 硬事。这是学者内心和外貌应具备的练功条件。从个人意念来说,应具善 意,最好是以子女的行为,父母的心肠对人。在练功方面来说大都就是“只 要神意足,不求形骸似”这样才是练功应有的要意。
浏览1,09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