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镖”,形状像长矛的头,有的称“飞矛”、“飞镖”,属于暗器类,隐 蔽.易携带,投出去杀伤敌人,旧有“金镖压绿林”一说。与“镖”对 应的还有镖师,因他们护送财物银两,故其行为称为“保镖”(或走镖、 压镖)。掠夺他们护送的锱铢,称之为“夺镖”(也称劫镖)。清代,镖 局、镖师(镖客)、镖事盛行,镖师们吃的是玩命的饭,穿的是玩命的 衣,更是一群玩命的主儿。而他们把护送的财物看得比命重,因为一旦 被劫,不仅有失信用,超出原价赔偿,而且镖旗一倒,饭碗丢了不说, 自此无法立足于江湖。

所以,为确保货物的万无一失,为使自己镖旗不倒,他们必须是练 家子,有真功夫。燕赵武林中人,不仅从事镖业的人众多,而且他们凭 借自己的真本事,在全国各地开设了自己的镖局,并兼练武授徒。

一、会友镖局

创始人宋彦超,生平绝技乃是三皇炮捶拳。三皇炮捶门历史渊源悠 久,至明末清初年间河北冀县武术名家乔三秀传授此艺,始有文字记载 和文物可考。乔三秀传其子乔龄(字鹤龄)作为第二代。乔龄将此艺微 妙真谛传给第三代宋彦超(字迈伦)、于连登、张文彩、王双奎四弟子。

宋彦超集平生所学,潜心钻研,创“夫子三拱手”之绝技。清道光 二十五年(1845),宋彦超来京投“神机营”报效国家。神机营老七王爷 令宋与营中教练武林高手比武。宋出手神奇微妙,众高手皆败于宋手下, 老七王甚喜,惊呼“真乃神拳也”!遂赐五品亮兰顶戴。此后,“神拳宋 迈伦”的名字享誉武林。宋漫游京城,结识八卦掌祖师董海川,遂交成 挚友。宋在为官生涯中耳闻目睹了朝政腐败,自感报国无望,便弃官从 贾,在北京前门外粮食店街创办“京都会友镖局”,以武会友,从事保镖 生涯,同时传授武艺。从此开拓了北京三皇炮捶门历史的新纪元。

清同治五年(1866),于连登之子于鉴(字镜堂)先得其父亲授,后 来京拜宋彦超为师,得宋之奥妙后技更精绝,功达上乘。自此于鉴在北 京大开山门,传授三皇炮捶拳。在一大段历史时期内“京都会友镖局” 同“三皇炮捶门”名声大震,镖局生意兴隆。三皇炮捶拳也广为传播, 得到了很大发展。后来镖局还出现了李尧臣这样的杰出镖师。他在抗日 战争期间将自创的无极刀法传授给抗日军队,喜峰口战役中,学了无极 刀法的大刀队,手刃鬼子近百人,追杀日寇60余里,缴获大炮18门。 跟李尧臣学过武术的人很多,京剧武生泰斗杨小楼演闹天宫的猴拳和梅 兰芳演虞姬的剑法,都是李尧臣传授的。

二、 成兴镖局

该镖局有个规矩叫“镖不喊沧州” ®。说的是过去南来北往的镖车, 不管是黑道白道,也不管是水运路行,只要是车到沧州、船过沧州,你 必须扯下镖旗,悄然而过,不得喊镖号。否则,无论你有多大的名头, 多好的身手,只要在沧州喊镖叫板,保管你栽个大跟头,丟尽脸面。

这规矩的来头就是成兴镖局的开山人李冠铭。继他之后其侄李凤岗、 李庆临等三代经营的“成兴镖局”亦声名显赫。

三、 玉永镖局

嘉庆年间,由河北沧州人张德茂创立,其外祖父张景和是康熙年间 著名拳师,江湖人称“神拳教习”。张德茂随其学成武艺后,遂在苏州开 办玉永镖局,镖走大江南北,威振海内。一次走镖北京,收左昌德为徒 弟。回苏后,因见左昌德才高义重,遂将镖局转赠于他。

四、 源顺镖局

王子斌,回族,沧州南门外人。十二岁在一烧饼铺学徒,常到成兴 镖局偷艺自习,t分刻苦。后来被镖局掌柜李凤岗发现,欲收为徒。但 因李系回族,王系汉族,当时有艺不传教外之说。经人说合,王改为回 族,拜李凤岗为师,习练六合拳法。他在师兄弟中排行第五,又因其刀 术精妙,所用之刀又大于一般,故人称大刀王五。

大刀王五早年闯荡江湖,广交天下英雄豪杰。这就是他创办源顺镖 局的主要资本。现在尚存的前门外西半壁街13号院就是原大刀王五源顺 镖局的旧址。据大刀王五的后人介绍,源顺镖局正门原是个朱漆的大门, 其右侧悬挂一面杏黄旗,上书“源顺镖局”四个大字。门道东墙上高挂

①见本书第五章第二节“尚武好勇”——成语典故的文化生产,“镖不喊沧”。

“德容感化”金字横匾,西墙上高挂“义重解骖”金字横匾。大门里还有 “尚武”、“济贫”两小块匾额。这几块匾都是北京城的老百姓赞誉大刀王 五轻财重义、济困扶危的精神所挂。整个镖局有前院、后院和西跨院、 共30多间房屋。前院有大车棚、马和仓房,王五的家属和存放贵重货物 的地方都在后院,西跨院是众镖师练武的场地。练武的场地上摆放着刀、 枪、剑、戟等长短兵器和石锁、砂土口袋等练武所需之器械。光绪二十 六年(1900),八国联军侵人北京,在北京城内杀人放火,无恶不作。大 刀王五义愤填膺,英勇地反抗侵略军。在前门外护城河边与敌人战斗时, 中弹而牺牲。

大刀王五被害后,源顺镖局就没有人掌管了。又由于京奉、京汉火 车线建成后,商人运货大都由火车站托运,从而源顺镖局的生意被铁路 夺去。大约在光绪三十年(1904),源顺镖局就歇业了。

五、万通镖局

创始人是赫赫有名的“单刀李”李存义。李存义原名存毅,字肃堂, 后改名存义,字忠元。生于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河北深州南小营村 人。秉性温厚,轻财好义,性喜拳术,幼年学习长短拳。

三十八岁时,李存义拜形意拳名师刘奇兰为师,学习形意拳,习之 数年,深得形意拳之精髓。以后闻听北京董海川精于八卦掌,便进京欲 拜董海川为师。由于他与程廷华是同乡人,便请程廷华介绍拜董海川为 师。董海川知道李存义精于形意拳,起初不肯收他为徒,后经程廷华、 刘凤春、梁振圃等八卦掌门弟子一再说情,董海川才同意收李存义为徒。 李曾任两江总督督标把总,后至保定开设万通镖局,兼收徒授艺。

1900年,李存义以五十三岁高龄,毅然投身义和团,手持单刀上 阵,奋起抗击外敌,面对洋枪洋炮,毫不畏惧,奋勇杀敌。在天津老龙 头车站一役,他手刃洋兵十几人,誉满中原,一时间“单刀李”之名不 胫而走。晚年弃镖局,专志授徒。宣统三年(1911),李存义与叶云表在

津创办中华武士会。

六、热河源顺镖局

徐金钊(1867~1944),河北肃宁人,精八翻拳,对七十二进法、三 百六手短打运用自如,并喜醉仙拳、单刀、大枪之术。徐金钊二十一岁 即闯荡江湖,或传艺,或充当镖师。四十岁时,在热河创立镖局,走镖 从无闪失。1914年,徐之师兄边老春领奉天德顺镖局时,在皇姑屯失 镖,遂请徐相助。徐与劫镖者相见,先以武德感化,劫镖者不服,遂交 手,徐连胜其数人,劫镖者仍不肯交镖。第三日,与劫镖首领交手,仅 数招即扼其咽喉,迫其交出镖银。自此,与之结下冤仇。9个月后,徐 亲押一支重镖赴山西,令其子徐振川和四名小徒留守镖局,不料有7名 劫镖者趁机袭击镖局,时年二十二岁的徐振川重伤其中四人,终因寡不 敌众而遇害。徐金钊的老母闻讯悲痛万分,严令他不许再从事保镖业。 徐金钊将所获利银分与众弟子、同道,解散镖局回乡侍母,传徒授艺 以终。

七、 会友镖局

黄焕章(1873~1958),沧县小集村人。黄自幼喜武,投八极拳师王 勇门下,苦修十数年,尽得其师衣体。1935年,黄已过六旬,因家境贫 困,携眷至东北谋生。初以卖艺、售卖外科药物及授徒传技糊口,后辗 转至哈尔滨创立“会友镖局”,以保镖及授徒为业,门徒众多。

八、 辽宁奉天天兴镖局

由沧州人佟存创立,约活动于清咸丰至光绪年间。其三子忠恩、忠 成、忠义,皆随其习武。

此外,还有众多的武艺高超者,投身“镖”业,或为镖师,或为总

標头。如:

大枪刘德宽,沧县何官屯人,幼时从田春奎习六合拳法,后经人介 绍,曾人北京永胜镖局。一次押镖立功,升为一等镖师。后辞别镖行, 专一习武。其徒赵鑫洲、许禹生、吴俊山、再传弟子万籁声等均为武术 名家。

陈广智,沧州城东孙庄子人。幼从父陈善习武,精燕青拳艺,擅八 卦奇门枪及刀剑棍棒等术,其父将点穴卸骨术传之,故有“卸骨匠”之 称,后于鄭州一镖局任镖师。晚年会乡里,设把式场数十处,教授弟子 数百人。

李凤山,沧县崔尔庄人,少年从师戴根山习螳螂拳、天资聪颖,练 功刻苦,青年时名扬乡里。因家境贫寒,十九岁只身去奉天铁岭镖局, 比武大胜,名声扬开,为镖局之名镖师。后拜少林寺还俗和尚王校仁为 师,苦练数载,武艺精进,人称“飞镖李”。一次保镖途中,遇两俄兵抢 劫一中国商人,李取飞镖击杀两俄兵。光绪三十年(1904)七月,李得 知沙俄军又抢劫民财,即与单刀武士夜闯沙俄仓库,被哨兵发觉,开枪 击中左臂,因伤重而手术锯掉,此后回乡授徒授艺。

邵长治,沧州人。曾云游四方,拜访名师,于奉天遇“铁和尚”醒 珠得十二经穴。在奉天勇胜镖局行镖十余年,未尝有失。一日,邵押重 镖到宽城(今属河北承德),经金家屯时,突遇十余名盗行劫。邵抽刀迎 敌,连劈四人,余盗逃窜,刀杖尽脱,邵声名大震。庚子之乱后,火枪 盛行,邵遂辞归故里,开武场授徒自娱。民国初年,邵应聘天津保安队 武术教练。民国十八年,又被天津第三国术社聘为社长。

祁树兴,沧州南皮人,外号“双钩祁”。幼年拜韩玉林为师,习武十 几年。1887年因生活所迫至黑龙江省。初到卜魁城(齐齐哈尔),流落 街头卖艺。后经人介绍到卜魁府当杂役,后以武显,被提为卜魁府总教 头,兼任“双胜镖局”总管。1928年至哈尔滨市,设立武术馆,收徒 教拳。

朱承泰,沧县人。性格豪放,精于武术。二十岁只身到关外保镖,东三省胡匪咸服其勇。时任吉林将军长龄喜其技艺超群,拔为吉胜营前 哨哨长、磨盘山捕盗营营长,后因功升千总,任职一方,颇受百姓爱戴, 号为“朱凤凰”。

叶雨亭,沧县人,七岁随父习家传之少林迷踪罗汉拳,十四岁时已 功底扎实,旋随叔父叶玺振精研武艺。二十四岁奉叔父之命,至东北长 胜镖局任镖师。当时,东北各地盗贼如毛。有一伙土匪以为叶雨亭功夫 有限,又系初涉江湖,乃横劫辎重,强夺镖旗,不料叶雨亭初试宝刀, 当之者无不披靡,由是长胜镖局之名、叶雨亭镖师之誉,一时大噪,剪 径之徒睹长胜镖旗而敛迹,闻叶镖师之名而丧胆。北京九门提督王淮庆 慕叶雨亭之武技,委为北平第一大队武术总教练、北平守备队武术教官。 后来叶又被张学良和张宗昌聘请为军队武术教师。不久加入上海精武体 育会,拜于赵连和门下,习少林拳技。晚年栖居香港,任香港南华体育 会少林拳班教师。

王会远,任丘丰镇胡家村人,有“飞毛腿”、“神力王”之美誉,天 津长裕镖局总镖头。

张国帽,任丘丰镇胡家村人,擅使七节鞭,天津百忍镖局总镖头。

王玉山,任丘丰镇胡家村人,擅使双刀,天津同生镖局总镖头。

郝海鹏,任丘人,为单刀李存义弟子,曾任镖师。1911年任天津中 华武士会教员。1914年承叶剑星介绍赴日观察我国留日学生之体育。在 留日学生举办的欢迎会上,表演形意拳和八卦剑,博得与会学生和日本 教育人士的盛赞。

李振声,东光连镇北古树于庄人。从表兄张贵林习沙教武功,艺成 后为镖师,深藏十二把飞镖,操“双头蛇”兵器。

由上可知,镖局是以镖师人身为资本,以镖师的武术和江湖经验为 商品的经营实体。就燕赵儿女而言,他们或为镖师、或为创立镖局,走 镖之余,交流武艺,传授武艺,使得燕赵尚武传统不胫而走。其中,尤 以沧州人为重,诚如陈山所言:“宋以后的武侠,有相当一部分存在于镖师之中。”“镖不喊沧”代表的是一种民间权威,而民间权威的成长、塑 造和被承认与传统的民间权威形象是有关联的,对此,刘铁梁认为:

传统的民间权威大多为乡村的士绅阶层,他们代表着国家 的权力意志,又能够维持家族和村落的局部利益,他们是本家 族、本村落或者地域的代表性人物,代表性使得他们在地方上 获得领导权力。

通过家族全体成员与邻近家族的参与,向族众强调家族内 部的凝聚力量以及家族内部的不平等,向其他家族渲染家族力 量的强大,换言之,家族通过文化的仪式表演达到家族的政治 和经济目的®„

“镖不喊沧”的主角李冠铭,以及后来众多沧州籍从事镖业的武术高 手,他们不仅武艺高超,是武林界的代表性人物,而且他们的武德高尚, 在江湖上也是深受同行敬佩。正是基于这些优势,他们以籍贯沧州为一 整体,视从事镖业人员为一大家族,凝聚内部力量,向其他家族谊染家 族力量的强大,并实现了他们以镖业为生的经济目的。

此外,镖业的兴盛,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 贯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在元代已经修通,纵穿沧境,“贩缯,贩栗,贩 盐、铁、木植者往来穿梭期间”。除了水运,沧州陆路也是通达四方,在 南北纵横、东西交错的众多陆路中尤以河间的南北御路最为气派。所以 这才有了 “青县、沧州、古城、兴济、东光、交河、景州、献县等处皆 漕鲩,河间、肃宁、阜城、任丘等处皆陆运〃®的说法。沧州成为京、 津、冀、鲁、豫商品流通的必经之地和商品集散中心。由此,镖局在当

0刘铁梁《村落庙会的传统及其调整——范庄“龙牌会”与其他几个村落庙会的比较))。 郭于华:《仪式与社会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04~209页。

嘉靖《河间府志》卷七,《风土志•末俗》。

时社会经济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促进了当地乃至全国商品经济的发 展。虽然随着近代交通事业的发展,到19世纪20年代初,镖局这一古 老而特殊的行业逐渐沦为历史的陈迹,在古旧的官驿大道上再也听不到 抑扬顿挫的“喊镖”声了,但镖客的侠情轶事却被人们广为传颂。

图片4

清末前门外大街,镖局集中开设在这里 (图片来源:方彪著《京城镙行》,第65页)

第六节武术拳社、校馆的生产

武术拳社古已有之,如南宋时期都城临安府(今杭州)就出现了争 交的“角抵社”、“相扑社”;射弩有“锦标社”、“川弯社”、“射税弩社”、 “川弩射弓社”、“射弓踏弩社”;使棒的“英略社”等®。据《西湖老人 繁胜录》载,每社“不下百人”。社中的成员因社不同而异。如“射弓踏 弩社”,成员大都为武士,要求“能攀弓射弩,武艺精熟,射放娴习,方 可人此社耳”。角抵、相扑社多以有膂力者居多;而“射水弩社”,“则非 仕宦者为之,盖一等富室郎君,风流子弟,与闲人所习也”。这些结社多

①《武林旧事•社会》;《梦粱录》卷十九((社会》;《都城纪胜•社会》;《西湖老人梦繁胜 录》。引自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中国武术史》,人民体育出版社〗996年版,第205页。 在瓦舍、勾栏的“游鹏”®之处,“作场相扑”、“使棒作场”。

以上城市结社组织的活动注重表演、娱乐,与当时北方农村以习武 御敌为目的而组成的“弓箭社”和“忠义巡社”完全不同。如河北的 “弓箭社”,据《宗史•兵志》载:神宗熙宁三年(1070)十二月,知定 州腾甫言:“河北州县近山谷处,民间各有弓箭社及猎射人,习惯使利, 与夷人无异。”哲宗元佑八年(1093)十一月,知定州苏轼言:“今河朔 西路被边州军,自澶渊讲和以来,百姓自相团结为弓箭社,不论家业高 低,户出一人,又自相推择家资、武艺众所服者为社头、社副、录事, 谓之头目。带弓而锄,佩剑而樵……”据苏轼调查,当时仅“定、保两 州,安肃、广信、顺安三军,边面七县一寨内管自来团结弓箭社,五百 八十八村、六百五十一伙,共三万一千四百一十一人”。这在当时,无疑 是大创举。

除弓箭社外,北宋末至南宋初,各地乡村居民还组织了寓兵于农的 抗金武艺组织“忠义巡社”®。“河朔之民,愤于贼虏,自结巡社”,或忠 义社®。他们“各随乡村多寡团结,推择豪右从年服者,以为正、副, 置枪杖器甲之属”®。忠义社除“依时农作”外,就是“御贼备战”。他 们“尝于庄井附近便处”,“教习武艺”⑤。

据吴自牧《梦粱录•瓦舍》说:“瓦舍者,谓其‘来时瓦舍,去时瓦解’,易聚易散 也。”瓦舍是宋代城市中出现的群众性游艺场所。瓦舍之中,用装饰有花纹图案的栏木或绳网, 拦成一个个的圈子叫“瓦栏”或“游鹂”,是专门表演各种技艺的场所。

其制度为:每五人为一甲,五甲为队,五队为部,五部为社,各有长至五社则为都 社,有正及副。如两都社及万人以上,择土豪二人为都副总辖。其借补官之制,则万人以上, 成忠郎;千人以上,保义郎;八百人以上,承信郎。自甲长至总辖,三岁递迁。建炎元年,宋 高宗屡次下诏在全国普遍组建忠义巡社,在宋朝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忠义巡社很快地从河北发 展到京东、西、河东、陕西等路。

《续宋中兴编年资治鉴引自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中国武术史>),人民体育出 版社1996年版,第20页。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七十七。引自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中国武术史》, 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203~204页„

《宋会要辑稿》第一百七十二册兵二。引自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中国武术史》, 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204页。

清同治皇帝还曾在宫中设置武术场。因注重练习大杆子,故称杆子 库。河北东光王书本曾被聘人任教。从学者亦有民间子弟。名拳师王义 本、庞万春等均卒业此种。

步人20世纪初,社会上一些武术社团又逐渐兴起,如北京的“四民 武术社”、河北定县的“濮阳拳社”、上海的“精武体育会”、天津的“中 华武士会”、青岛的“中华武术会”等。

图片5

孙禄堂(中)李星階(右)李敦素(左)在天津中华武士会合影
(图片来源:河北省武术协会提供)

辛亥革命之后,受民主潮流影响,尤其是五四新文化的带动,科学 与民主呼声高涨。受社会风气及政治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武术界有 志之士纷纷团结起来,积极组建武术社团。据林伯原在《民国时期民间 武术组织的建立与发展》调查:他们提出了“保存国粹,强国强民”, “锻炼身体,培训人才”,“提倡武术,增进民众健康”等口号,宣传武 术,传授武术,出版书刊,改革教法,表演交流,举行竞赛,推动了民 间武术的大发展®。

①林伯原:《民国时期民间武术组织的建立与发展》,《体育文史)),1994年第3期。

图片6

1916年,精武体育会教师在上海中华铁路学校技击部传授武术留影

(图片来源:互联网络)

图片7

滨江中华武士会副会长证章(图为证章正面)

(图片来源:《天津曰报》,2009年7月26曰)

当时,一些武术拳社组织多建立在大中城市,如上海不仅有“精武 体育会”,而且还有中华武术会(1918. 8. 7)、武术学会(1918)、上海第 一公共体育场国术部(1918)、中华国技研究会(1920. 1.23)、武术研究 会(1923.6.4)、致柔拳社(1925)、俭德会国术社(1928.7)、尚德武术 研究社(1928. 7)、上海县民众教育馆体育部国术会(1928. 11. 10)、上 海基督教青年会国术馆(1928. 12)、中山武术社(1929.10.22)、尚武国 术研究社(1930.4.1)、电报震强国术社(1931.9. 3)鉴泉太极拳社 (1932)、达摩国术社(1932.5)、上海聚胜体育会(1933.8)、忠义国术 社(1934.11.14)、武学精神研究社( 1935.4.28)、民众国术研究社 (1935.4.21)、上海市砖灰业国术研究社(1935.4.21)、上海民生国术研 究社(1935. 12. 10)、得胜国术社(1938)、达群国术社、中华剑研究会、 蝗螂拳术研究社,郝氏太极拳社、武德会、新民国术研究所等数十家武 术组织。

北京有北京体育研究社(1912. 12)、北京剑术研究会(1912.7)、中 华尚武学社(1912)、行健会(1914)、北京武术体育会(1918.10)、中 华国技武术研究社( 1922.12)、国强武术研究社( 1923.2)、群武社 (1923.4)、陶然武术团(1924):四民武术研究社(1921.6)、大兴国术 社、太极形意拳社、北京私立民议武术传习所(1930)、正义武术研究社 (1932.10)、普光国术传习所(1937.2.20)、东华国术传习所( 1938)、 中国通臂拳研究社(1939)、北京市普育国术研究社、北京健民国术传习 所、国强武术研究社、太极拳研究会、太极拳术研究社、新中国武术社、 第三教育馆国术研究会、中国武术社会、北京五虎少林会等等。

其他各地也有一些著名的武术组织,如天津中华武士会(1911)、天 津武术学会(1923. 7)、天津进德武术会( 1923.8)、天津道德武术研究 会(1923. 11)、四川武士会(1912年成立、1924年又成立了重庆分会)、 重庆冀蜀国术馆、青岛中华武术会、山东武术传习所(1919)、黄县国术 研究会(1926)、安徽拳术研究会( 1924. 5.11)等。这些拳社中大都有 燕赵武林前辈的身影,如,1933年4月甘肃省国术馆在兰州成立,主要 发起人为马凤图(河北沧州人),1930年山东省国术馆在山东济南成立, 馆长是退离中央国术馆不久的李景林(河北枣强人),教务主任李玉琳 (河北任丘人)湖南省国术馆1936年成立于长沙,其前身是湖南国术训 练所,朱国桢(河北定州)兼总教官等等。他们或为社(会)长、或为 教师,默默地为中华武术的传播贡献自己的力量。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和国家政策的扶植下,燕赵武术迎来了新的 发展势头,不仅在各个地市成立了众多的武术研究会,如河北邢台自 1984年刘玉拳社、万庆拳社、长青太极拳社相继成立以后,1992年4月 邢台市武式太极拳研究会、2000年3月邢台市王其和式太极拳研究会、 2001年12月清河县太极拳研究会成立。河北保定则有保定形意拳学社、 保定孙氏太极拳研究会、保定市杨氏太极拳研究会、水碾头武术会等等。 而且,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体育产业化的飞速发展,燕赵武术馆校如 雨后春笋,迅速成长,如2009年在国家武术运动管理中心最新审核通过 的全国各省符合参赛条件的武术学校中,河北省以17所武馆武校数量名 列全国第三名

第七节民间秘密宗教结社中的燕赵武术

民间秘密结社组织是中国封建社会中长期存在的一个社会现象,作 为非常态社会组织,其往往以反主流的面目出现®。民间秘密结社活动 在宣传秘密宗教教义的同时,又往往同武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此 美国学者周锡瑞曾指出:“在秘密教门中增加习武活动不仅吸引了更多的 人,……当秘密宗教领袖策划起义时,争取其他成员特别是青年男子就 非常重要,而练拳是达此目的的方法之一。”®由于吸引教徒的需要,民 间教门中的武术往往与巫术结合在一起,使之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宗教与武术的联姻构成了困扰中国历代政府的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梳 理燕赵文化历史我们会发现,燕赵地域中民间宗教和秘密结社组织的武 术活动历史比较久远,如张角创立的太平道并以此为平台组织的武装起 义,清代赵三多率领的义和拳运动等。

一、太平道与黄巾起义

张角与其弟张梁、张宝信奉黄老道,在传布黄老道的同时,还吸收 和利用了当时流行的《太平清领书》中的一些思想资料,张角自称“大 贤良师”。在进行太平道组织发展的同时,张角也开始制造起义的舆论, 宣称:“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这句话既是当时 起义的口号,也是行动的纲领,表明了太平道的意向和斗争的目标。经 过十多年的酝酿、宣传,太平道已深人到贫闲农民当中,信奉太平道的 有数十万人,遍布八州®,组织成为三十六方的庞大队伍。

® 欧阳恩良:《民俗文化与秘密社会》,《中国文化研究》,2009年第3期。

© [美]周锡瑞著,张俊义、王栋译:《义和团运动的起源》,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第56页。

③八州指:青、徐、幽、冀、荆、扬、兖、豫。

光和七年(184) —月,起义计划暴露,二月,张角当机立断,提前 起义。起义军头裹黄巾标志,所以称黄巾军,也称为黄巾起义。“遐迩摇 荡,八州并发,烟炎绛天,牧守枭裂,流血成川”,一时间八州并起,取 得了一些战果。在起义军暴风骤雨的袭击下,东汉政权岌岌可危,汉灵 帝刘宏下令各州郡,修理城池,简练器械。并由外戚何进为大将军,率 左右羽林五营将士,驻扎在洛阳都亭,以镇京师,并在洛阳周围的大谷、 广城、伊阙、轘辕、小平津、孟津、函谷等地设八关校尉进行防守。同 时,调兵遣将,派北中郎将卢植到冀州镇压张角,派左中郎将皇甫嵩、 右中郎朱儁到豫州、荆州等地分头镇压黄巾起义®。随着东汉朝廷的调 兵遣将,黄巾军还没有来得及联合成为一体,就被东汉军队分割在冀州、 豫州、荆州等各个地区的战场上各自为战,彼此不能呼应。六月,冀州 黄巾军遇到挫折,损失了万余名战士。八月,朝廷调左中郎将皇甫嵩到 冀州镇压黄巾军,皇甫嵩败北。同月,张角因病去世,坚守在广宗的黄 巾军在张梁的指挥下,继续奋战。十月,皇甫嵩发动进攻,黄巾军精勇 善战,皇甫嵩仍不能胜,于是下令修整士卒,以察变化。张梁等放松了 警戒,被皇甫嵩深夜偷袭,双方大战到黄昏,张梁兵败,与三万余名战 士一同战死。

广宗黄巾军的失败,使坚守在下曲阳的张宝黄巾军陷人了孤军奋战 的境地。张宝率黄巾军十余万反击,仍未能抵挡住皇甫嵩与巨鹿太宗郭 典的进攻。十一月,张宝战死,其余黄巾军全部被杀害。至此,张角兄 弟指挥的冀州黄巾军经过十个月的奋战失败了,而黄巾军余部的斗争仍 在继续。张角把秘密活动和公开行善结合起来,广泛汲取各方面营养, 创立太平道为起义的组织,充分体现了其兼容并包、开拓进取的精神。

秦进才:《黄巾起义领袖张角》,《邢台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二、义和团运动与燕赵武术

义和团原叫“义和拳”或“义和门”。“义和”的含义是什么呢?义 和团在自己一张揭帖中注曰:“义者,仁也,和者,礼也。”显然,它是 历代农民起义以“兴义师”作为号召的继续®。其组织构成是以金钟罩 (大刀会)、义和拳(梅花拳)、神拳、红拳等为核心。这些拳会在18世 纪末即已成为秘密教门羽翼。至义和团运动兴起,以刘士端为首的大刀 会(金钟罩)及相关的红拳会,已与坎、离卦教相融混;赵三多为首的 梅花拳,先改名为义和拳,后又改称“神助义和拳”,也与教门相结合; 以朱红灯为首的神拳亦以离卦教为依托,显然都具有教门特征®。

浏览1,04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