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掌是以走转为主要形式和特点的功夫拳。从始至终各个

阶段都离不开一个“走”字。到了高级阶段,修炼的主要途径和 方法,还是要不停地走转。其走转的形式、方法与初、中级阶段 没有什么两样,但意念要求却完全不同。它不再强调掌形、掌 式、走法、用法,所以实质也是不一样的了。

初、中级阶段从总体上比较而言,是以练外为主的。即在 “三十六歌诀” “四十八法诀”的指导下实践、研究、体悟怎样走 圈、怎样应用。意念简单则外形简单,意念复杂则外形复杂;心 里怎样想,外形就怎样做,内部的意念变化都要在外形上表现出 来。高级阶段则不完全这样,内部的意念变化不完全在外形上表 现出来。也可以说初、中级阶段是以练有形为主,内外兼修;而 高级阶段是练无形为主,内外兼修。

初、中级阶段追求的是以外三合和内三合为主要目标的形式 (手法、身法、步法)、素质、速度、技巧等;高级阶段追求的是 以意念变化为主要目标的精、气、神三宝。

高级阶段的走圈与初、中级阶段的走圈的主要不同之点是在 走圈时不再考虑初、中级阶段的手法、身法、步法等方面的问题 (因为已经很纯熟了),而只是想象自己是在何处行走(如体内、 体外、地上、地下、天空或其他星体等等),怎样行走(如以脚 走,以膝走,以胯走,以手走等等)。由于意念不同,自然会出 现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奇异感觉。如上旋、下钻、悬顶、吸贴、飘 移等等,同时还会明显感到气息作用的部位如皮毛、肌肉、脊骨 等等。实际上也可以说初、中级阶段是约束思想守规矩的阶段, 而到了高级阶段则是解放思想脱规矩的阶段。练得开是基础,想 得开是关键。练开了,不一定想得开;想得开才能真正练得开, 才能灵活应变。人们在劝解矛盾时常常说:“要想开点,别想不 开,想不开可不行。”被劝解的人想开了,矛盾就解决了,否则 执著己见,矛盾就会激化。经济建设强调解放思想,反对固步自 封、闭关自守,激发了企业内部的活力,带来了经济繁荣;中医 的气滞血淤生百病、通经化淤病自消的理论,也是强调人的思

想、性志等内部因素的。这也正像我们写文章,主题的提炼和结 构安排也都是要事先在脑子里想好了才能写出来。总之拳理和日 常生活、工作、学习、保健等方面的道理都是相通的。物质是基 础,物质决定精神,精神又反作用于物质,物质和精神是对立而 又统一的。练外必须同时练内,强化有形必须强化无形,使阴阳 在两个方面相对平衡中互济互促。

初、中级阶段强调气沉丹田、神不外溢;到了高级阶段,因 基础牢固,内气充盈,则可以想入非非,让意念如天马在广阔无 垠、茫茫无迹的宇宙空间纵横驰骋,如孙悟空可于无限狭小的微 密之处施展变化。意念可以上天,可以入地。可以想象自己的形 神或硕大无比或入密无形;或至天涯海角,或云卧天行。行走起 来可以想象自己的威力能排山倒海,自己的引力能使万魂移倾。 可以想象自己是宇宙的中心,我动天地动,天地随我之呼吸开 合,日月随我之行走动转,快、慢、疾、速、缓全由想象而生, 由内气而定。练起来感到丹田如电,周身融融,浊气荡然,神清 气爽,心胸宽阔,智慧洞开。


  1. 高级阶段的上乘走转之功如何练法?


八卦掌的高级阶段上乘走转之功的练法有三种。

(-)八门任意走

头(颈)、肩、肘、手(腕)、臀(腰)、胯、膝、足这八个 部位,在武术界称为八门,是人体用于技击的主要部位。八卦掌 通过长期走转、拧翻的锻炼,八门均已练开、练活、练出了功 夫。但是高级阶段还要有意识地向八门之处灌注特殊的意念,使 其内气更足、形质更坚、灵敏度更高、场势更大。这八个部位的 意念练法是: ’

  1. 意想以踝走,忘掉两足:即在行走转圈时,想象自己是


在用两脚腕走路,脚已经不存在了。

  1. 意想以膝走,忘掉两小腿:即行走转圈时想象自己是在 用两膝走路,两小腿已不存在了。

  2. 意想以胯走,忘掉两腿:即行走转圈时想象自己是在用 两胯走路,胯以下的两条腿均已不存在了。

  3. 意想以肩走,忘掉躯干:即行走转圈时想象自己是在用 两肩走路,肩以下的身躯部分都已经不存在了。

  4. 意想以手走,两足悬离地面:即行走时想象自己是在用 两手走路,两足上提离开地面。

  5. 意想以肘走,身体擦地而行:即行走时想象自己两肘在 地上行走,整个身体或仰或卧,随两手擦地而行,如同壁虎游 墙。

  6. 意想以头走,倒立而行:即在行走时想象自己是在以头 顶倒立行走。

  7. 意想随宇宙行走,超其向外;即在行走时想象、体会地 球在转动,周围的天体都在转动,而自己站在转动的球体上,处 在转动的天体中,自己已无能为力,只能顺其自然,随同整个宇 宙的转动而转动。两脚的移动,也是在转动的球体上走动。


上述八种练法,在实践中要认真体会,每换一种意念练法, 周身内外都会有不同的特殊的感受。通过比较练习,可以选择其 中自己最喜欢、最舒适的练法、多练、常练,如此自会妙趣横 生、趣味无穷。

(二)内外随处行

内外随处行就是在走圈时把自己全身忘掉,想象自己变成了 大小不等的人形(意念人),可以在自身内外任何一个部位随意 行走转圈。下面介绍四种练法:

  1. 舌上行,浪里白条


在行走时想象自己的舌头变成了大自然中的一块平地,舌尖 抵齿龈间,舌下流水潺潺,舌上绿草繁花似锦。舌为地,口腔为 天,而自身变成了一个很小的意念人,在舌面上踏青随意行走转 圈,舌体被意念人刺激,如同阴阳悬踏的水车,不断地震动,口 内津液如泉水不断流出。意念人随舌体一起在琼浆玉液中淋浴, 如同浪里白条,顿觉周身滑润、神清气爽。口中津液要随出随 咽,如涓涓流水,直入丹田,又被丹田的热能变成雾露,濡润滋 养五脏六腑。咽唾液时要收缩喉头,汩汩作响,以强健咽喉。

  1. 膈上行,天马行空


在行走时想象自己的横膈膜变成了大自然中的一块平地,膈 下涛声隆隆,膈上峰奇树绿。膈为地,胸腔为天,而自身变成了 一个很小的意念人,在横膈膜上任意行走转圈,如天马行空,感 到心胸宽阔无比,壮若寰宇,心比天高。

  1. 腹底行,海底捞月


在行走时想象自己的腹腔底部变成了海层平地,腹腔变作了 天水相连的寰宇,而自己变成了一个很大的意念人,环天宇在海 底上行走转圈,如海底捞月,感到腹心松静,两目如电,神气腾 然。

  1. 手上行,登萍渡海


在行走转圈时想象自己面前是烟波浩渺的大海,自己两手变 成两块漂浮的木板,在眼前打漩漂荡,两脚交替踏着两大块木板 随意行走、转圈,飘飘荡荡,形如登萍渡海,顿觉周身筋脉收 缩,足膝轻捷,内气鼓荡,周身舒泰,有飘然向上之感。

除上述四法之外,习者还可以设想更多的练法,而认真体会 周身内外的感觉。一旦有了特殊、异样、良好的感觉,就要抓住 不放,这样就能得到更大的益处。但是因为每个人的体质、功 力、练功情况、松静程度、文化素质、遗传因素、敏感程度、经 验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所以感觉也不可能一样。习者可以在练功 过程中认真体悟总结。

(三)天地任逍遥

天地任逍遥就是在走转时,不但要设想走转的环境部位,还 要认真体会在该环境下行走转圈时精、气、神的部位,也就是意 念所“醒”之处。同时还要体会在意念作用下的神似形象。其练 法如下:

  1. 地上行如旋风,醒皮毛


行走转圈时只要想象自己是在地面上走,身体就会有平地旋 风之感,精气神就会向周身皮毛处灌注。

  1. 地外行如壁虎,醒任督


在行走转圈时只要下意识地想象自己是在地球外围贴着地球 走,就会有腹胸收缩如壁虎游墙之感,精气神就会向任脉和督脉 灌注。

  1. 地内行如迎风,醒肌肉


在行走转圈时,只要想象自己是在地球里面走,就会有迎风 却步之感,精气神就会向全身肌肉灌注。

  1. 地中行如钻井,醒脊骨


在行走转圈时,只要想象自己是在地球中心轴处走,就会有 脊柱如钻之感,精气神就会向脊骨和周身骨骼灌注。

  1. 地下行如顶灯,醒头足


在行走转圈时,只要想象自己是在地球底下行走,就会有头 如顶灯之感,精气神就会向头部和两足灌注。

  1. 空中行如白云,醒脑神


在行走转圈时,只要想象自己是在空中行走,就会有白云轻 舒、云卧天行、神若飘仙之感,精气神就会向脑神灌注。

  1. 天底行如蹬山,醒玄关


在行走转圈时,只要想象自己是在天底下行走(两足蹬天, 身体倒悬),就会有蹬山拔身后倾之感,精气神就会向玄关处灌 注。

  1. 天上行如清风,醒眼目


在行走转圈时,只要想象自己是在天体上或其他星球行走, 就会有宛若清风之感,精气神就会向双目灌注。

上述三个方面的20种练法,主要是强调意念。掌式的变化 可以顺其自然,随意念决定,不拘一格。可以一式练多意,也可 以一意练多式。如“地上行”,可走下沉掌,也可以走其他掌式; 如“地外行”,可以两臂展开,两掌向前走“轰鸡式”(有含抱地 球之意),也可以走“平推掌”或“朝天掌”;如“腹底行”可以 走“捞月掌”,也可以走“下沉掌”;如“地中行”,可以走“下 沉掌”,也可以走“阴阳鱼掌”。姿势的高低也是如此。走下盘可 以想两手擦地而行,走中盘可以想象推磨而行,走上盘可以头顶 擦天而行。一切都是意念,从意念上要练到与天合、与地合、与 人合。每一合之中又都有与内、外、上、下、相合的深层次的要 求。所以可只重意而不重行,甚至可以选定一式不动(或坐、或 立、或卧)进行想象。

  1. 如何才能练好上乘的走转之功?


上乘的走转之法是重文轻武、文武结合的阶段。武之极为 文,也就是说八卦掌(其他武术也是如此)练到一定阶段,如欲 向高层次发展,必须要尽可能多地游历一些大山名川和各地秀丽 奇特的自然景观,以壮其襟怀、增其神魄;要尽可能地多读一些 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名著,特别是一些景情交融的散文和诗歌, 多欣赏一些古今中外的各种名人字画,以养浩润燥,培养壮美、 豪情的性格;要尽可能地多读一些古今中外的名人传记、历史书 籍,进一步培养千秋正气,提高以文治国、以武安邦的历史责任 感;要尽可能地多读一些哲学、力学、生理学、医学、天文学、 心理学、美学等现代科学和艺术知识,以丰富内涵、壮大根基、 触类旁通、融会贯通;还要尽可能地多拜访各门各派的名人、奇

士,以博采众长、取长补短。这是功至上乘的重要途径和保证。

总之,武术是一门综合性科学,而非只求一勇一技。真正的 武术家都认为技击只是武术的末技,只研究技击,不研究文化, 很难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必须把武术作为人类求生存、求健 康、求强盛、求发展的多学科的综合性科学进行整体研究,才能 学到武术的真谛,步入武学的高层次,领略到八卦掌的无限风 光。

浏览58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