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和意志过程的心理特征:在武术运动活动的实践过程中,少儿运动员所要演 练的各种具有攻防意识的技击动作,都是在比赛的高度紧张的条件下进行的,并且总是与 运动员较强程度的生理与心理上的紧张度联系在一起的,它要求运动员在鲜明强烈、丰富 多彩和复杂多变的情绪体验中形成和具备高度的稳定性,自我控制能力和始终保持积极 的情感状态,以及一系列专项运动活动所必须具备的意志品质,如坚定、刚毅、顽强、勇敢、 自信、果断等,这些能力与品质在武术运动活动中的作用和意义,便构成了少儿武术运动 员情感和意志过程的心理特征。
个性的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是一个人的各种心理活动特征的综合,是一个人 的认识、情感、意志以及动机、能力、气质、性格等表现特点的相对稳定的统一,它标志着人 与人之间的心理差异。个性心理特征是在个体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个人的社会实践活 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又通过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出来,它制约着人的心理活 动。
武术运动员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指武术运动员的各种专项运动心理特征的综合。武术 运动员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在少儿运动员已有的个性心理特征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的专项 训练和比赛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又通过运动员的各种专项运动表现出来,它制约着少儿专 项运动的各种心理活动。由于武术运动在精神特性方面、气质类型方面和性格特征方面同 样有一定的要求,这就构成了少儿武术运动员的个性心理特征。从精神运动的特性看,从 事武术运动的运动员必须具备强的、灵活的和平衡的神经过程。从气质类型看,人的气质 类型是以个体的精神运动的特性为基础的,是精神运动的特性在人的行为方面的表现。根 据武术运动员的精神运动特性,在四种典型的气质类型分类中,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及 其中间型都可以适合武术运动的特点,而多血质和以多血质为主的胆汁质,或粘液质的中 间型为最理想的武术运动员的气质类型。从性格特征看,性格特征是一个人对待现实的态 度和行为方面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武术运动活动的结构、活动条件以及专项训练和比赛 的特点,决定了优秀的武术运动员必须具备的性格特征。在对待现实的态度方面是:对待 专项运动的态度是具有目的性、事业性、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对待集体与他人的态度 是具有集体主义精神、同情心、坦率、原则、热情与急公好义等,对待自己的态度是具有自 我批评的精神、自尊心、自律性、谦虚和克己等,在行为方式方面是具有乐群外向、聪慧、富 有才识、理智性强、独立积极、机警果断、情绪稳定、自律严谨和精明能干,具有自立自强等 特征或品质。
值得指出的是,在任何心理范畴内的各种心理能力都高度发展的“理想的”运动员是 少见的。实际上,最优秀的运动员也会在某些方面存在不足之处,但他们可以通过其他的 心理能力得到补偿。因此,心理学家和教练员还必须注重研究和提高运动员心理能力的补 偿机能。
(二)少儿武术运动员的心理训练
心理训练的概念:心理训练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心理训练是指有意 识、有目的地对运动员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施加影响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他们取得 好成绩储备心理和生理的能量,以适应运动教学、训练和比赛的要求;狭义的心理训练是 指采用具体的方法和手段(如肌肉放松、表象训练、生物反馈等)使运动员形成良好的心理 状态,或消除其心理障碍,保证他们能在训练和比赛中创造优异的成绩。两者的区别可概 括如下。
方法不同:广义的心理训练主要采用一般性的方法(如谈话、活动或技术训练过程)进 行心理训练;狭义的心理训练则采用专门的方法和技术。
时间不同:广义的心理训练贯穿于整个教学训练和比赛过程中,短时间内不易看到直 接效果,所以也称为长期的心理训练;狭义的心理训练主要应用于赛前、赛中和赛后,而且 有较快和明显的效果,所以也称为短期的心理训练。
内容不同:广义的心理训练旨在使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所有方面都有改善和 提高;狭义的心理训练旨在改善某种心理状态或消除某种心理障碍。
上述两种类型的心理训练虽有不同,但两者相互依赖,互为条件,在运动教学、训练、 比赛中,两者都必不可少。如果没有长期的心理训练为条件,短期的心理训练便没有可靠 的基础,也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相反,如果不对运动员进行赛前、赛中、赛后的心理训 练,长期的心理训练也就没有针对性。两者只有紧密结合,相互补充,才能既达到培养和发 展运动员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个性特征的目的,又达到在训练和比赛时获得最适宜的心理 状态的目的。
心理训练是一种既老又新的科学方法和手段,远在公元前,我国和印度就已开始了类 似今天的心理训练,它在我国称为“气功”,在印度称为“瑜伽”。但心理训练应用于体育运 动中,是最近二三十年的事。重视运动的心理训练,西方国家和前苏联要比我国早得多。
心理训练与气功的关系非常密切,可以说后者是前者的基础,前者是对后者的继承和 发展。如心理训练中的注意集中训练、肌肉放松以及呼吸调节是分别在气功中的意念功、 放松功和调息功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当然,要注意的是,气功不等于心理训练,它们在具 体方法、内容和数量上存在许多不同之处。
心理训练也不同于一般的政治思想工作,政治思想工作代替不了心理训练。政治思想 工作,多用说服、教育、批评等形式,即摆事实,讲道理,主要是解决认识和行为问题。心理训 练则用疏导、支持、同情、理解以及各种具体的操作性方法来改变人的心理和生理机能,主 要解决情感和行为问题。
心理训练的作用:随着现代体育运动的不断发展,心理训练的作用日益突出,一些 专家认为,人的运动潜力的发挥,在于体力、技术和心理因素的有机结合,心理训练在整个 运动训练中的比重应占30% ,70%属于其他方面。美国的一位教练员认为,一个教练员必 须同时是一个心理学家、生理学家和生物力学家,而首先应该是一个心理学家。国内外的 重大比赛结果有力地说明,在双方势均力敌的情况下,心理因素成为胜败的根本原因。目 前,世界体育强国都把心理列为重要的研究课题,并派出临床心理学家帮助训练。在我国, 心理训练也日益受到重视。心理训练在体育运动中的主要作用有以下几方面。
克服紧张情绪:在运动教学和训练中,时常可以发现这样的现象,一些运动员平时 训练成绩很好,可是一上比赛场就发挥不好,甚至发生怯场现象,这主要是心理原因(即紧 张)造成的。由于紧张或害怕可导致生理和心理功能的降低,前者包括呼吸频率、心率的加 快以及血压升高,后者包括感知模糊、反应迟钝、思维活动减低和注意力分散等等。简言 之,紧张可使人失去自我控制的能力,直接影响技术水平的发挥。采用心理训练的方法可 降低运动员的紧张程度。
掌握和改进运动技能:运动技能的学习,不仅依靠肌肉活动的训练,而且也要对大 脑的机能进行训练,因而应把运动技能的学习过程理解为智力和体力活动结合的过程。许 多年来,体育工作者和心理学家一直注意获得运动技能的信息加工过程中心理演练的作 用,并由此产生了具有信息加工特征的想象训练(或称念动训练)。想象训练主要是指运动 员有意识地、积极地利用头脑中已形成的运动表象进行训练的一种方法,其目的是通过心 理活动促进运动技能的形成和发展。
消除疲劳:艰苦的训练和紧张的比赛往往导致运动员身体和心理的疲劳。在一般 情况下,这种体力和脑力的疲劳可以通过休息、睡眠和营养来消除,但心理训练可以加快 消除疲劳以及恢复体力和脑力进程。研究表明,运动员神经能量的消耗,远远大于身体能 量的消耗,前者在一个单位时间内的消耗,相当于后者的四五倍。如果不首先解除心理负 担,运动员虽然在休息,但大脑神经仍然处在紧张活动中,疲劳仍不能得到很快解除。
浏览52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