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燕赵武术的地域性分布加强
随着武术活动的进一步普及,各地武术拳种日益增多,并逐渐壮大 成熟,如唐山地区多猿功拳、清八仙、言情、二郎等;沧州地区多六合、 八级、燕青、通背、劈挂、滑拳、二郎、功力、太祖、名堂等;保定地 区多翻子、戳脚、短拳、形意、八卦等,有“翻子窝”之名;衡水地区 多形意、八卦、三皇炮锤、翻子、功力、太祖反拳、梅花、六合、太祖、 二郎、意拳等;邢台地区多梅花拳、大洪拳、查拳、随手、通背等;邯 郸地区多太极拳、佛汉捶、大小洪拳;廊坊据不完全统计有:八卦,八 盘、八极、太极,形意、功力、通备、少林、花拳、潭腿、戳脚、罗汉、 井泉、掌式、绵张、鹰爪、翻子、六合、劈挂、洪拳、查拳、仙立、太 祖、螳螂、地趟、梅花、象形等27种。
五、 跨出国门
以霍元甲为代表的精武体育会将中国武术带到了国外,迈出了跨出 国门的第一步。而对武术具有跨时代意义的是1936年8月1日~16曰在 柏林举行的第十一届奥运会,在这届奥运会上第一次出现了中国武术的 身影。河北武林选手温敬铭(蠡县人)、郑怀贤(安新人)等参加了中国 国术表演队,向各国观众和运动员三万余人,表演了中国武术的精彩拳 种和器械,博得了各国观众和运动员的一致称赞。郑怀贤表演飞叉,获 汉堡市市长杯一只。德国一体育博士在报纸上撰文称赞我国武术具有艺 术与奋勇及舞蹈之三大特点,世界任何方式的运动是绝不能与其相比的
六、武术的政治身份表达
武术的兴盛,究其缘由,政治因素至关重要。辛亥革命后,“革”掉 了传统的皇权制度,此后革命与反革命的斗争、军阀的混战、国共的联 合与对抗、中华民族的危机、抗日战争的爆发等等,都为武术提供了一 个政治场域。并且国术馆的发起人、赞助人等均为军政要人。更值得关 注的是,在《国术统一月刊》创刊号上,民国政府要人纷纷题词祝贺:
(D郑光路:《中国武术走向世界的序曲 国术表演队一九三六年赴奥运会》,《体育文化 导刊》,2004年第7期。
郑怀贤表演飞叉
(图片来源:《中国武术走向世界的序曲——国术表演队一九三六年赴奥运会》)
蒋介石的题词是:有勇知方
林森的题词是:综合众长
汪兆铭的题词是:发扬踔厉
于佑任的题词是:自强不息
孙科的题词是:忧时俊彦,国术是崇;阐发奥妙,殚思竭忠;月刊 宣传,力大声洪;编制精审,造极登峰;宏愿统一,遐迩从风;卫族御 侮,效莫与同。
褚民谊的题词(戴季陶书)是:中国固有之武术,实中国之国粹, 为心身并练最要不可缺之教育。在武术未进步之今日,足以补其缺陷, 在武器发达之将来,更足以增其效能。确信具有救国救人救世之功用, 不可视为陈旧而忽之也。
1928年“国术国考”的场面是盛大的。闭幕式时,蒋介石、林森、 戴季陶等政界要人和元老多人出席。沧州武士、中央国术馆教授马英图 和河南武士刘丕显登台献艺,表演了扎枪、劈刺等。
部分政要为《国术统一月刊》题词
(图片来源:姜侠魂:《国术统一月刊》(第一卷),1934年第1期)
杨澄甫与黄文叔太极拳推手
(图片来源:姜侠魂:《国术统一月刊》(第一卷),1934年第5、6期合刊)
关于国术馆的政治性,我们从《国术歌》里也能够感悟到:
国术历史民族同,刚毅文明,运动备全能。 六艺兼文武,学博而道弘。
尚廉耻,重义勇。
武装和平,国运兴隆,技击集大成。
国强健身利吾群,转弱为强,良法返无论。 六民齐奋斗,比户要风行。
铸铁骨,换钢筋。
延年袪疾,
积健斯为雄。
从军政要人题词,到参与国术运动;从民族同,到备全能;从武装 和平,到国运兴隆,无不是武术政治的呐喊。
欲靠武术发迹的军阀曹锟,更是大建“武术营”,网罗人才。今人李 文凯(武师)曾访问过1918年参加曹锟“武术营”的沧州籍武士多人, 据他描述:曹锟的“武术营”也叫“卫队营”,驻保定。“武术营”下设 四个连,各连之间均有教官,为沧州人。一连:佟忠义、李福臣;二连: 陈玉山、刘文岭;三连:傅万祥;四连:魏宝贵。
其时,在“武术营”的沧州官兵近80人。除教练外,还有武林名家 孙玉铭、郭长生、郭寿臣、王百顺、孙福元、李玉平、李书楠、赵士奎、 余国栋、李元智、李凌宵、傅桂林、佟嘉祥、赵永福、陈凤岐等。
第八节燕赵武术的未来(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术作为民族文化遗产备受国家的重视, 在一系列指导性文件的指引下,武术逐渐向“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 方向发展。1952年,武术被正式列为推广项目,在“挖掘、整理、提 高”的方针指导下,燕赵武术中长期存在的封建糟粕思想、有害健康的 锻炼方法,以及武术中的玄虚、神秘、保守落后的色彩,得以进行整理
和“改造”。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燕赵武术进人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 时期。1995年提出的全民健身计划,2007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 《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要求广泛开展“全国亿 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等,这对武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当 前,不仅河北省各地市相继成立业余体校,竞赛制度逐渐健全,而且各 种协会相继建立,各高校均开设有武术课程等。总之,燕赵武术的发展 正面临着一个美好的未来。
1955年毛主席给张之江的亲笔信①(图片来源:《中央国术馆史》,199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文化体育活动得以迅速发展。武术作为民 间固有的、喜闻乐见的传统体育项目,更处于领先发展的地位。1953 年,巨鹿县何寨乡两次在沙井村召开武术观摩比赛,第一次参加比赛的
①原文如下:“之江委员:惠书早已收到。本想约谈,因循未果.近日查询,知先生已返 上海•只好待之将来了先生热枕爱国,如有所见.尚望随时赐教。顺致敬意。毛泽东一九五 五年二月十一日 有何寨东、西两个班,大马坊班,柳茂班,南河口班,冯寨班,刘卢庄 班的200人,共进行了传统拳术套路、器械等20多个项目的比赛。同年 10月举行的第二次比赛有20多个队参加,无论是参赛人数,还是比赛 项目和技术水平都超过了前一次。到1956年,巨鹿县已经有三分之一的 村庄开展武术活动,参加人数达8万之众,建立武术运动队50多个®。
20世纪50年代末,河北武术之乡一-沧州,群众性的武术活动迅 速普及。据《沧州武术志》统计显示:仅沧州市就发展了 70多个武术活 动点(站)。保定市成立了群众武术研究会。衡水地区的深县、安平、武 强、饶阳4个县还相继成立了7处群众武术骨干培训站。
孙剑云女士与南仆处长的书信(图片来源:河北武术协会提供)
1979年成立了全省群众性的武术组织——河北省武术协会,随后各 地市武术协会也先后成立,加强了对群众性武术活动的组织与领导,密 切了各武术拳师的联系。近几年来,不少地方兴起了群众性的“武术 热”。据调查,沧州市有1/5人口习武,95%的中小学校开展了普及武术 基础知识基础技能活动;永年县60%的村有武术组织;博野县近半数的
①资源来源:邢台市武术协会整理.河北省武术协会提供。
村开展有武术活动;大名县仅南关村即有把式房十余处;雄县17个乡中 有12个武术活动活跃;保定市设习武点31处,参加者千余名;无极县 设有县“武术节”(农历正月十六)和县武术辅导总站,各乡设分站,有 20多所武术传统项目学校;蠡县有“武术活动月”(农历正月),1984年 组织武术表演50多场,1985年举行了县首届武术比赛,全县有武术活 动的村达111个,武术社团117个。1986年2月11日,南宫市政府下达 文件,规定每年2月为武术活动月。
李子鸣与南仆处长书信(图片来源:河北武术协会提供)
1985年,省体委评选沧州市、无极县、蠡县为武术之乡。1992年, 河北省沧州市、永年市、南宫市被国家体育总局评选为第一批武术之乡。 1996年河北省深州市、文安县、邯郸市峰峰矿区被国家体育总局评选为 第二批武术之乡。2001年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被国家体育总局评选为第 三批武术之乡。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群众健身热潮的不断高涨, 河北省的群众武术活动空前繁荣,街头公园、公路两旁、人民广场等, 处处有他们活动的身影。
二、武术协会组织如雨后春笋
武术协会以进行武术史料的挖掘整理研究、民间武术组织的管理, 组队代表地、市参加国内各级各类武术比赛,领导地、市的武术普及与 推广和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为目的,极大地推动了群众参与武术运动的 热潮。
1958年12月31日,保定市武术协会宣布成立,范国珍先生成为武 术协会首任主席,黄锡林先生为副主席。
1964年,邢台市武术协会成立,当时的协会名称为“邢台市举重武 术协会大会推选司金堂为武术协会常务主席,寇长青为常务副主席。 1984年10月,邢台地区武术协会成立。邢台的其他武术协会组织还有: 南宫县武术协会,成立于1983年,1986年5月,南宫县改为南宫市,南 宫县武术协会随之改为南宫市武术协会。邢台市桥西区武术协会,成立 于1987年。1995年8月26日,地、市合并后的新武协组建成立。1998 年8月1日邢台“永年杨式太极拳”经邢台市武术协会批准成立。
1979年,河北省武术协会、承德市武术协会相继成立。
1983年,石家庄市武术协会成立,首任主席休彬卿,秘书长张益民。
1984年4月,河北大学武术协会成立,由全国著名武术家、中国武 术国家级裁判武淑清教授在武术队的基础上创建。近30年来,武术协会 在保定市、河北省乃至全国的武术比赛中屡获殊荣。2000年,武术协会 被评为“全国八大优秀社团”之一。协会有完备的组织结构,下设太极、 男子长拳、女子长拳、八极、劈挂五个组,各具特色,分别学习太极、 八极、通臂、劈挂等十多种拳术,刀、枪、剑、棍、鞭各路器械,对练 及武术比赛的规定和自选套路。学员包括在校本专科生、研究生、日韩 美等国的留学生、教职工等,20年来累计培养会员达8000余人。其核 心组织武术队由武协优秀会员组成,承担演出和比赛任务,为武协成员 的进一步提高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1979年,秦皇岛武术协会成立,受其领导的还有1994年成立的秦 皇岛市抚宁县武术协会,协会宗旨为:研究、整理、发掘、推广武术运 动,提高人民体质,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并在青少年、中老年中 大力普及武术运动。2002年秦皇岛市太极拳研究会成立,研究会宗旨 是:团结和带动广大太极拳爱好者,研习、推广太极拳术,弘扬中华民 族优秀文化,为打造“体育名城”,进一步推动全民健身事业,推动两个 文明建设,做出努力和贡献。其他的还有2003年成立的秦皇岛市武当拳 法研究会,2005年成立的北戴河武术协会等。
2010年11月井陉东岳太极拳研究会更名为“井陉东岳太极文化研 究会”。
众多协会、研究会还组建了多个武术指导站,研究会会员、武术爱 好者为武术的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传统武术竞赛、节庆等活动日益壮大
自1956年武术列为表演项目后,河北省历届全省运动会均设有武术 比赛或表演。并于1971年建立了河北省武术队。
邯郸永年是杨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的发祥地。1991 年至今,永年县连续举办了十一届中国永年国际太极拳联谊会。其中首 届大会就有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309人参加,其中国外代表43 名,国内15个省、市43个太极拳组织的代表150名。发展至今,联谊 会得到了国家武协、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河北省人民政府、 邯郸市人民政府等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确立了“弘扬太极文化, 造福人类社会”的办会宗旨。随着联谊会规模和层次的不断提升,有力 地推动了太极拳的广泛传播和影响,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和区域经济的 发展,取得了良好社会效益。在新华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地方文化节》 一书中,永年国际太极拳联谊会被列为全国六十大地方文化节之一。
2008年中国邯郸第十一届国际太极大会新闻发布会现场® (图片来源:互联网络)
2010年第八届中国•沧州国际武术节精品拳种万人大展演
(图片来源:互联网络)
沧州是全国唯一地市级武术之乡,这里武术发展历史悠久,拳械门 派众多,名家名师辈出,群众基础雄厚。1989年至今,成功举办了八届 沧州武术节。在各级政府的支持和各界武林人士的不懈努力下,2010年 第八届沧州武术节的规格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提升为“中国•沧州国际 武术节”,成为国内三大传统赛事之一。武术节期间,来自44个国家和 地区的七百多名运动员角逐国际传统武术精英赛,向人们展示了中国传
①发布会现场.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社会部主任李小杰(左四)、河北省武术 运动管理中心主任魏新焕(左二)等出席。
统武术的魅力。15000多名武林高手会聚狮城公园广场,展示了流传于 沧州的53个优秀拳种,创造了 “同时展演中国武术拳种数量之最”的吉 尼斯纪录,表现出了深厚的沧州武术文化。
梅花拳是中国传统的武术流派之一,它经历了数百年来武林高手的 不断锤练,日臻完美,它是增强体质、磨炼意志、振奋民族精神的一种 手段。自1991年以来,平乡县每逢正月十六日都举办“中国•平乡梅花 拳联谊会”。2009年2月10日,第十八届梅花拳联谊会期间,来自海内 外梅花拳弟子和武术爱好者1000余人参加了联谊会并进行梅花拳表演。 近5000名农民云集,祭奠祖师、切磋武艺、打擂比武,他们在自己构建 的“江湖”上,展示着梅花拳这一古老拳种的魅力。
梅花拳联谊会现场武术表演(图片来源:互联网络〉
深州是国内外形意拳爱好者心目中的“圣地”,常有人来访拳,为推 广普及该拳,深州每年都举办国际形意拳交流大会。仅1995年首届国际 形意拳交流大会,就有来自国内外的83支代表队、827名运动员切磋交 流技艺。期间召开了 “老拳师座谈会”、“筹建形意拳名人碑林发布会”、 “形意拳理论研讨会”。
1995年深州首届国际形意拳交流大会开幕式主席台(图片来源:互联网络)
五、学校武术开展势头良好
目前,河北省各高校均开设有武术课,其中河北体育学院、河北师 范大学体育学院均设有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实施单独招生,肩负着高层 次民族传统体育,尤其是武术人才的培养任务。
2010年12月第二届河北省大中学生武术比赛开幕式现场
(图片来源:互联网络)
河北体育学院为普及燕赵地域武术,不仅将《河北民间武术》课程 列为全院本科生通选课,而且多次组织活动,曾于2008年、2010年连 续承办了两届河北省大中学生武术比赛,举行了四届河北体育学院八极 拳比赛。
河北体育学院院长张绰庵主持开幕式仪式
(图片来源:互联网络)
2011年12月,第八届河北体育学院武术比赛现场
(图片来源:互联网络)
鉴于河北体育学院武术特色的不断深人,2008年,《河北民间武术》 被列为省级精品课,2010年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被国家教育部列为“国家 级品牌特色专业”,同年,河北体育学院被河北省文化厅命名为“河北省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
就中小学而言,河北省各地武术进学校势头良好。如沧州以武术进 学校为龙头,扎实推进武术“六进工程”,即武术进机关、进社区、进企 业、进农村、进军(警)营和进学校,扩大武术普及面,夯实社会武术 基础。目前,在全市1803所大中小学校中,已有1291所开展了武术教学 活动,武术进学校的普及率达72%。其中,沧州市区所有学校均开设了武 术课,全市已有67万余名学生掌握了 “一操一拳”,即一套武术操和24式 太
极拳,其中有2万名大中学生及200余名教师(以体育教师为主)®。
光明路小学大型太极拳表演 光明路小学太极功夫扇课
(图片来源:互联网络)
①资料来源:沧州武术协会整理,河北省武术协会提供。
自改革开放以来,石家庄市武术的普及也得到了有序的开展。如石 家庄市第五中学1995年成立了武术队;获鹿镇实验小学于2007年正式 确立“武术教育”作为学校体育特色项目,同时开发为校本课程;石家 庄市光明路小学始建于1942年,学校以实施素质教育为目标,设立了 “武魂”校本课程。
稻地镇中学是唐山市体育、武术传统学校.近年来,逐步形成了 “以活动为载体,活动以体育为龙头,体育以武术为亮点’’的办学特色。 2009年11月30日,丰南区稻地镇中学隆重举行“中国武术段位制教程 试点学校”揭牌仪式,这是在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与教育部体卫艺 司联合承担,由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立项的“《中国 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的学校教学指导方案研究”课题的试点单位中, 第一个举
行挂牌仪式的学校。
有关领导出席揭牌仪式 陈国荣(右)与何水池(左)共同为学校揭牌 (图片来源:互联网络)
六、武术产业化发展初见端倪
受国内体育产业迅速发展.以及武术自身不断普及的影响,武术产 业化逐渐进人人们的视野,在此背景下燕赵武术产业可谓初见端倪。河 北省武术(馆)校培训市场日益繁荣。河北境内武术(馆)校众多,它 们不仅为普及中国武术起到了积极作用,而且也是河北武术产业的重要 组成部分。为适应当今社会的变革,他们不断进行ft我革新,在教学硬
件、教学环境等诸方面均有了提高,并且办学特色日臻完善和突出。如 成立于1972年的无极县武术学校,以文武兼修、德才并重为办学特色, 1997年、2001年被评为全国先进武术馆校。再如保定满城少林寺文武职 业学校、河北夏云飞武术学校、河北大名少林弟子武术院等,均占地百余 亩,立足培养和造就德才兼备、文武双优的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学生参加 各级武术比赛屡创佳绩,优秀学员多次参加大型节庆活动和影视拍摄。
河北省武术器材市场初具规模。器材用品生产呈多样化,如地毯、 武术鞋、武术器械等。有的产品已打入国外市场,如河北枣强县双寿地 毯厂,出口美国、印尼、泰国等。有的在国内同行发展成为佼佼者,如 河北定州同兰武术器材厂,其产品曾荣获“十一届亚运会标志产品”。随 着经营范围的不多扩大,武术器材用品市场已经构成了河北武术产业的 中坚力量。
众多武术名家参加河北省武术文化产业促进会揭牌仪式并合影留念
(图片来源:互联网络)
武术出版市场起步良好。近年来,随着武术在河北境内的普及,众 多的武术爱好者开始注重武术理论的探讨,河北境内出现了以武术为特 色的杂志。这些杂志为武术爱好者提供了畅所欲言、百家争鸣的平台。 1996年8月20日出版了《太极》试刊号,1997年2月1日,《太极》创刊号(第一期)发行,标志着《太极》正式开始出版发行。《燕赵武术文 化》由河北省政协办公厅主管,河北省武术文化研究会主办,旨在宣传 和研究燕赵武术文化,为武术工作者、武术爱好者提供一个文化争鸣的 平台。《陈式太极拳研究》由马虹在河北省第一个“陈式太极拳研究会” 的基础上创办而来。
2004年,邯郸市委、市政府为了进一步弘扬太极文化,做大做强太 极产业,让永年太极拳这一品牌更好地为全县经济发展做出贡献,成立 了弘扬太极文化实施“4421”太极工程®指挥部,并制定了永年县弘扬 太极文化实施“4421”太极工程方案,勾画了弘扬太极文化、发展永年 太极产业的宏伟蓝图。
2009年6月河北省武术文化产业促进会在正定县成立,把河北省武 术文化产业又向前推进了一步。河北省武术文化产业促进会将组织武术 各级别、各门派的竞技比赛和武术文化论坛,进行武术竞赛规则的探讨 和研究,发掘整理民间武术文化、民俗文化,进行武术文化系列产品的 研发和推广,以及武术影视拍摄、功夫演员选拔培训等作为工作重点.
2010年12月河北省体育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河北省武术协会与 河北中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在石家庄成立了河北中武文化传播有限公 司武术俱乐部。倶乐部主要承担制作、发行、节目版权交易、代理交易、 电影、电视剧、电视专题节目、综艺节目的制作。俱乐部实现了高水平 运动项目与企业的有机结合,实现了河北武术队高水平武术资源为基础、
①2004年7月9日,永年县人民政府颁布了《永年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永年县弘扬太极 文化实施“4421”太极工程方案的通知》,文件规定:“4421”太极工程,概括地说,就是夯实 四个基础:第一,太极拳在学校的普及工作;第二,太极拳在社会上的普及工作;第三,太极 拳师队伍的管理工作;第四.太极场地和景点的保护利用工作。做好四个方面的学术和宣传工 作:即第一,办好《太极》杂志;第二,编纂《永年县太极拳志》;第三,加强电台、电视台、 报纸的宣传工作;第四,建立永年太极网络.确立两项赛事,即第一,确立“中国永年太极拳 邀请赛”成为一个固定赛事;第二,确立“永年&年度太极拳比赛”成为一个固定赛事。培植 和形成一个新的产业。就是通过太极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开辟我县新的经济增长点,开发、 制作、销售太极拳书籍、光盘、服装、器械、纪念品及其他太极品牌产品,大力发展太极经济。 企业为后盾、市场化运作为龙头的一条龙体系结构,将对河北武术运动 起到推动作用,意义深远。
2010年2月18日,第20届梅花拳联谊会在平乡县梅拳圣地油召乡 后马庄举行,平乡县委、政府举行了中国•平乡第二十届梅花拳联谊会 暨梅花拳文化产业园开工仪式,这标志着梅花拳向产业化方向发展迈出 了坚实的一步。
梅花拳文化产业园开工仪式(图片来源:互联网络)
七、继往开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 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它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 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 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作为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武术,整体上属于 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別中的技艺类范畴。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 (国办发[2005] 18号)精神,各地纷纷挖掘当地拳种,积极申报县级、 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10月,井陉县政府公布“韩信 背水列阵”、“梁家鹦垴拳”、“西元村武术”、“白王庄武术”为第四批县 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在文化部 开展了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的申报和评审工作,最 终于2006年5月提出了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501 个,其中河北沧州武术、邯郸杨式太极拳、邢台梅花拳、邢台沙河藤牌 阵名列其中。2007年又公布了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邯郸永 年的武氏太极拳、保定雄县鹰爪翻子拳、沧州孟村回族自治县八极拳、 沧州市的劈挂拳和燕青拳、廊坊文安县的八卦掌等名列其中。
纵览几千年武术发展脉络,燕赵武术在各个时期都留下了深深的印 迹。时至今日,作为“武术之乡”的河北,必将在原有的基础上,在增 强人民体质、服务四化建设中,做出新的贡献。
小 结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人类从野兽开始,因此,为了摆脱 野蛮状态,他们必须使用野蛮的,几乎是野兽般的手段。”燕赵儿女同样 遵循这样的人类文明发展规律,产生了蒙昧状态的燕赵武术。而关于燕 赵武术的发端,我们可以追溯至神话传说中的燕赵武事活动,如炎帝部、 黄帝部和蚩尤部之间“涿鹿之战”、“阪泉之战”等。春秋战国时期,燕 赵地域文化形成,武器装备得到进一步发展,同时,燕赵尚武之风达到 了一定的高度,如赵惠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 前”。在尚武之风的带动下,荆轲演绎了刺秦王的慷慨悲歌之壮举,这为 后来“慷慨悲歌”的燕赵人文精神主脉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自此,以燕 赵武术文化为媒介的“慷慨悲歌”的燕赵人文精神薪火相传至今,如人 们耳熟能详的“胡服骑射”、“负荆请罪”、“闻鸡起舞”、“桃园三结义”、 “卢沟晓月”等等,它们既是“慷慨悲歌”人文精神的系谱,又是开拓创 新、尚武任侠“慷慨悲歌”之风的具体体现。
燕赵武术主要历史人物系谱
燕赵大地“人多才力”,“多慷慨悲歌之士”,自春秋战国时期就形成 了尚拳勇,喜剑术,死不旋踵的民风习俗。荆轲悲歌刺秦王,毛遂仗剑 签盟约,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千古流芳。廉颇、乐毅、吾丘鸡等武艺高 强的战将名震四方。秦汉以降,千百年间,燕赵儿女长期处于中原政权 控制区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控制区的结合部,战事频仍,人民普遍习武 以自保和强身,曾孕育出大批著名武将,如东汉三国时期的张飞、赵云、 颜良、文丑、程普、张郃,东晋唐朝时期的刘琨、祖逖、苏定方、罗艺, 宋朝的赵匡胤、高怀德、曹彬。清代以来,燕赵武林中的著名人物可谓 层出不穷,涌现出了杨露禅、李洛能、郭云深、董海川、孙禄堂、霍元 甲等一大批中国武林中赫赫有名的武术大师,他们以精湛的武功和高尚 的武德,在中国武术史上书写下了燕赵武林辉煌的篇章。
在人物系谱书写过程中,本书以武术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为依据, 大致进行四个阶段的划分。第一阶段为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该历史时 期武术大致处于一个“无义战”的历史场景中,并且燕赵尚武之风初步 形成。第二阶段为秦汉时期,在雷海宗看来,该时期中国兵文化处于一 个承上启下的节点上,即自秦汉之后,中国进人了一个“无兵”的时代。 第三个阶段是三国至隋唐,此时中国的兵文化虽未超过秦汉,但也出现了暂时的繁盛,尤其是隋唐以来统治者们通过武举制,加速了文武分途。 第四个阶段是宋元明清至民国时期,该历史时期的战事多为抵御外侮, 鉴于隋唐以来的历史教训,统治者多限制武术的发展,使得武术迅速流 传至民间发展,尤其是民国时期,燕赵武术出现了历史上的大繁荣,表 现为武术理论日臻完善,武术门派日益成型,武术组织迅猛发展。对于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武术人物本书未能收录,是因为众多武术名家尚在, 对他们的历史贡献进行界定,有一定技术上的困难,特此说明。另外, 燕赵历代的武状元人数虽然众多,但真正挖掘关于他们生平事迹的文字 材料发现,涉及的人物并不是很多,为避免重复,从整部书的撰写体例 考虑,放在了第七章。本章阐述的是慷慨悲歌之风所依附的主体,回答 了谁在传慷慨悲歌之风的问题。
浏览1,80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