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裆松胯:裆即会阴部分。头顶百会穴的“虚灵顶劲”要与会阴穴上下相应,这是保 持身法端正、气血上下贯通的锻炼方法。裆要圆,又要实。两腭撑开,两膝微向里合,裆自然 能圆。会阴处虚虚上提,裆自然会实,加上腰的松沉、臀的收敛,自然有一股裆劲产生出 来.有了裆劲,下肢更加有力,从而桩步更加稳固。

太极拳讲究“迈步如猫行”,要求步法轻灵稳健,两腿弯曲轮换支撑着身体进行活动。 因此,髓关节必须放松,膝关节必须灵活,才能保证上体旋转自如,踢腿、换步灵便。

沉肩坠肘:太极拳在松肩的前提下要求沉肩坠肘,使肩肘向下沉坠,这时两臂由于 肩、肘的沉坠会有一种沉重的内劲的感觉。这就是上肢内在的遒劲。这种遒劲,外似绵软, 内实刚健,犹如“绵里裹针两肩除沉之外,还要有一些微微向前合抱的意思,这样能使胸 部完全涵虚,使脊背成圆形一两肘下坠之外,也要有一些微微向里的裹劲。这样的沉肩坠肘 才能使劲力贯穿到上肢手臂,

舒指坐腕:舒指是将掌指自然伸展,坐腕就是将腕关节向手背、虎口的一侧自然屈 起。比如前推掌伸出,在没有前伸时,掌心微呈窝形,蓄而不张,这时是虚掌;在前伸过程 中,逐渐舒展,是由虚而实;到达推掌的终点时,掌指自然伸展开来,掌腕自然屈起向下坐, 掌根微微含劲向前凸出,使由腰脊而发的劲力通过沉肩、坠肘、舒指、坐腕、凸掌而贯穿到 掌指,这时是实掌。掌的动作是整体动作的一部分,许多掌法都是和整个身体的动作连成 一气的,因之舒指坐腕,实际上是将周身劲力通过“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 指”,节节贯穿、顺达,完整一气的。

尾闾中正:尾闾中正,是关系身躯、动作姿势“中正安舒”“支撑八面”的准星。尾闾不 正,身体必斜,动作姿势必然歪扭,偏离中心。因之太极拳运动极重视尾闾的中正,不论是 直的动作姿势,还是斜的动作姿势,都必须保持尾闾与脊椎成直线,处于中正状态。更重要 的是,尾闾中正还决定着下盘的稳固。尾闾一歪,下盘重心偏斜,使下盘的劲力与躯干的劲 力间断,上下劲不整;尾闾一歪,失去重心,下盘也就不稳固了。

基本技法:太极拳运动是维持身体重心垂线不超出支撑面,以腹部为中心发动的 左右两腰的抽换、旋转,带动四肢虚实变换、重心平移的运动。在训练中,除端正身体姿势 外,还要特别注意运动方法,才能体现太极拳的独特风格特点,更快地提高技术水平。

意识、呼吸和动作三者的密切配合,全身内外的协调动作,构成了太极拳锻炼方法上 的整体性和内外统一性。在外的方面是身、步、手,在内的方面是意、气、力。眼是内外传递 信息的关键,配合动作的眼神运用,对于练拳时用意识指导动作,使动作显得精神贯注,生 气勃勃,维持动作平稳是有其特殊作用的。因而,眼法也是太极拳运动的一个重要部分。

身法:太极拳的身法,主要为“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处处不使身体各部散 漫失中,要表现出中正、端庄、舒展、大方、和顺形象,前进、后退、左旋右转时,四肢动作不论 如何转换,自头顶、躯干至会阴,始终须形成一条垂直线。凡是身向前俯、后仰、左歪、右斜, 重心失去平衡的,都是身法上的缺点。两肩与两胯、两乳与两肚角的上下对齐,齐进齐退, 不先不后,是做到身法“上下相随”“上下一条线”的关键。

练拳不能不有伸缩,身法有时也要歪斜,有时弯腰幅度极大(比如吴式),只要保持“百 会、中极,一气贯通”的原则,这就是所谓的“中正之偏”,或称为“斜中正”。

太极拳身法的轻灵、空松、圆活,全凭腰、胯、胸部的运转,使在任何角度上都能保持全 身的平衡。身法的中正,“尾闾中正”起着关键作用。重视了身法端正,但如果没有“含胸拔 背”的配合,上身的胸部就会直僵僵地得不到运动;而“含胸拔背”又需要“沉肩坠肘”的帮 助,否则会养成偻背的病态姿势,与立身中正的原则不符。所以,正确的身体姿势是使身法 中正安舒、轻灵圆活、沉着稳重的前提。

太极拳运动的总虚实在于腰肾的转换,腰肾转换的枢纽在于腰脊命门穴。腰脊一转而 周身全动,缠绕运转,无不顺遂,内外合一而主从不乱,从而穿穿协调。

步法:步型的移动转换称做步法。步法是平衡和支撑全身的根基,它决定着动作的 灵活和迟滞。太极拳对步法的要求是:进退转换、虚实分明、左虚则右实、左实则右虚。前进 后退时,身腰随着转换。迈步要轻灵,不可重滞;落步要稳健,不可摇摆、颤动或笨重。

太极拳的步法和手法同样地须走弧形,画圆圈,绝无直来直往、直上直下的动作。腿部 的动作须和手臂的动作同时协调进行,只有“手随足运,足随手运”,才符合“上下相随”的 原则。迈步时须先将一侧的胯根微内收,这一侧的腹部充实,坐稳在一腿,稳定重心,然后 另一腿缓缓地弧形迈出,但膝关节须微屈,保持膝关节的蓄势和灵活性。落脚的方向、角度 和转换时足尖的外撇、内扣,或足跟的左旋右转,其主次先后,都须辨别清楚,虚实主次,条 理分明。两足虽然虚实分明,但应该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非全然无力,实非全然站煞”。 只有虚实相互渗透,才能变化灵活。

凡前进的腿,必须先提大腿,蓄劲于膝,带起小腿提脚跟,足尖斜向下垂,再由屈而伸, 缓慢踏出,足尖由下垂渐变为上翘,脚跟先落地,然后是掌和足尖落地,全脚落实云手的侧行步和跟步则须先落脚尖,然后足掌、足跟落地,全脚落实。后退的腿必须先提大腿,蓄 劲于膝,带起脚跟,足尖斜向下垂,再缓缓地使脚尖领先后伸,先落足尖或足掌,然后全脚 落实。

太极拳步法的虚实变换是渐变的而不是突变的,而且不论前行或后退,前后足都不应 站在一条直线上,这样就易在动势转为静势时站稳。

凡需加大运动量者,上下肢转动须贯劲,“源动腰脊,劲贯四梢' 下肢贯劲之法,熊骨 要有力下沉,带脉极为充实,屈膝、开胯、圆裆,臀部之力要贯到足跟。由于躯干和上肢的重 量下压,膝关节更坚固有力。双足沉实踏地(两腿前后开立时,前足大趾着力,后足小趾着 力),重心平移在两足支撑面之中,两足的虚实变换全在随势由腰裆的变换来移动两足的 虚实比例。这样,下盘就能在任何变动中保持平衡、稳固。

手法:手臂须松柔圆和,刚柔相济,忌僵忌滞,动作螺旋式地旋转做大小不等的弧 形或环形。横直顺逆,起落侧缩,应走弧线,使关节圆转如意。要求“沉肩坠肘”,把肩、肘关 节放松。只有这样,手臂动作才能灵活圆转,不僵不滞。动势时要以手领肘,以肘领肩;停势 前以肩催肘,以肘催手。轻轻运动手臂,微微有膨胀延展的意思,始终贯注于两臂之中。“膀 随腕转”“腕随掌转”,处处成圆,,即所谓的“上下一条线,全凭两手转”。

凡需加大运动量者,上下肢都须贯劲。上肢以意贯劲须敷满于全部手臂,而劲点则随 动作的技法作用而随时变换。沉肩坠肘,内劲贯足,沉着、松静,兼而有之。两肩切不可贯劲, 两肩松沉,手臂才能灵活无滞,轻灵而不飘浮,沉重而不僵滞。

腕关节要圆活,手指应松柔微屈,前推时掌根微微着力,意贯指尖,指肚微微着力。手 和腕必须圆转、轻灵、沉着,才能符合“全凭两手转”的练法。

眼法:练拳时首先从眼法上来判断他的精神是否贯注。所以,俗话说“神聚于眼” “眼为心之苗”。在运动过程中,眼法要随着主要的手的动作而向前下沉。凡动作变化,首先 用意识指导内部(内脏)向预定前去的方向作好安排,眼神先向预定的方向前视,然后身 法、手法、步法跟上法,即所谓“一转眼则周身全动”。做到:意到、眼到、身到、手到、步到,诸 动一齐俱动,诸到一齐俱到,“形神合一”。眼神不灵动,定势时目光不严正地前视,则意无 所专注,劲不能充足,神不能团聚,练起来必然毫无生气。

目光要经由前手食指尖或中指尖前视,意贯指尖,指肚着力。眼神须照顾上下两旁,表 现出大方、舒展、严肃、沉静的神气。

浏览72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