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花提撩组合:两脚错步站立,两手交叉把右侧腋下夹棍——原地左右立圆舞花 棍(8次)——左转身180。原地左右提撩花(3次)——右转身立圆舞花叉右步转身提撩 ——右侧立圆舞花左仆步摔棍。
本组合是为了提高舞花、提撩花的动作速度和连贯性,两手握棍距离要近,左右摆动 范围要小,使转轴相对固定,速度加快。
撩劈组合:两脚左前右后站立,两手顺把握棍横平胸前一一左脚上半步两手开握 棍上举——上右步右手握棍前上方撩棍——双手握棍左肩上扛棍——两脚贴地向右拧转 180。前下方劈棍。
本组合是为了提高撩劈棍的劲力,要领是挺胸立腰向左拧转,带动右臂握棍上撩,拧 腰合胯,两脚碾转,棍借腰力迅猛下劈。
平抡撩戳组合:右侧右手背棍——上左步转身右里合击响腿——上右步左转身云 顶棍——双手平抡棍左腿支撑旋转一周半——左弓步左肩上扛棍一一退右步单手抡棍右 侧背棍一一上步左右立圆舞花棍左虚步下点棍——右侧撩棍右蹬脚——右弓步戳把。
本组合是为了提高转体平抡棍的动迅静定和腿法、棍法的劲力。单腿旋转时要立腰顶 头,脊柱竖直,落步时两脚同时用力外撑、落胯、抽肩、沉气,整个组合要连贯、快速、干净利 落。
套路技术训练:
组合动作练习。组合练习是套路技术训练的常用方法。棍术套路的动作多顺势借 力,衔接紧凑,连贯性强,节奏明快。要通过组合练习,提高动作的熟练准确、速度劲力,特 别是那些快速抡扫旋转组合、连续劈点组合、把法多变的组合以及结合棍法的翻腾跳跃组 合等。要通过反复练习,使动作发力刚劲迅猛,力点准确,把法娴熟,调换自如,节奏处理得 心应手,并能够在成套练习中做出高质量。练习方法以重复训练法为主。
分段练习。分段练习的目的在于提高组合动作之间的衔接连贯、分段练习的动作 质量、段落的节奏安排和武术意识的表达能力。这种练习可以按照套路的自然段分成一 段、二段或三段练习,也可以按照套路中几个大的节奏划分进行练习。对套路中速度快、劲 力足、高潮突出的段落要重点练习。以提高动作质量为主要目的的分段练习,多采用重复 训练法;以增强动作速度和速度耐力等运动能力为目的的分段练习,多采用间歇训练法。
整套练习。整套练习是在单个动作、组合动作和分段练习的基础上进行的,目的在 于培养出色发挥已获得技能的身体能力和层次分明地一气呵成练完全套的能力。棍术套 路由于发力迅猛,棍法密集,动作连贯而多大抡大劈,运动量大,消耗能量多,既要通过整 套练习增强这种能力,又要注意防止在体力不济时动作质量下降,破坏正确的动作定型, 因而整套练习不宜过多。即使在赛前训练阶段,一次课也以2 ~4个整套为宜。整套练习中 要重视动作质量、节奏处理、意识表达和运动风格的完整性,即使中途出现个别失误或错 误动作也不中止练习,而留在单个动作或组合动作练习中解决。
太极拳的风格特点
太极拳是综合了历代各家拳法,结合了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吸取了古典哲学和传 统的中医理论而形成的一种内外兼练、柔和、缓鳗、轻灵的拳术。它以捆、捋、挤、按、采、捌、 肘、靠、进、退、顾、盼、定为基本技法,故名十三势。其动作轻柔圆和,处处带有弧形,运动绵 绵不断,势势相承。传统的影响较大的流派有陈式、杨式、吴式、孙式和武式太极拳。太极拳 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轻松柔和:太极拳动作以柔缓为主,架势平稳舒展,动作要求不僵不拘,运劲轻灵沉 稳,外柔内实,出汗而不气喘,给人以轻松愉快之感。由于太极拳具有这个特点,所以不同 年龄、性别和体质的人都可以进行练习。
连贯均匀:整套太极拳动作从起势到收势,不论动作的虚实变化和姿势的过渡转 换,都是紧密衔接、连贯一气的,没有停顿。动作似行云流水,绵绵不断。采用发劲动作时, 速度可以有所变化,但仍须前后连贯衔接和顺,周身完整。这种有节奏的连贯运动具有逐 步引人入胜的趣味,而这种连贯不断的练法,只有在精神集中的情况下才能做到,对大脑 的机能也有良好的锻炼。
圆活自然:太极拳是“曲中求直”的运动,动作顺逆直横、起落旋转要走弧形,避免直 来直往。由于动作的前后连贯,弧形往返相接,自然就成为圆形动作了。另外,运动中肢体 又处于微屈状态,所以圆形动作可更好地体现太极拳柔和的特点,同时,绵绵曲折的圆形 动作能使肌肉、骨骼和韧带同时得到适当而均匀的活动,对气血流转、畅通经络和增强体 力起着重要作用。
协调完整:太极拳是练意、练气、练身的运动。在运动中,不论是整个套路,还是单个 动作姿势,都要求上下相随,内(意念、呼吸)外(躯干、四肢动作)一体,身体各个部分之间密 切配合,以腰为轴带动四肢,周身完整一气,即所谓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协调完 整的动作可使全身各部分在每一个动作中都能得到同时运动的机会,动作的完整性能促 进腹式呼吸的鼓荡作用,从而周身内外同时得到锻炼。
刚柔相济:太极拳的整套动作都是由虚实、动静、刚柔相互转换而形成的整体运 动。在运动中,要使身体“轻沉兼备、刚柔内含”,既轻灵又极稳重,既柔软又极坚刚。发劲时, 要发于腰部、腿部,达于两手,抖擞而有弹性,做到刚中寓柔,刚柔相济。
除以上特点外,各式太极拳还有其不同的特点:
陈式太极拳刚柔相济,有发劲动作且着重缠丝劲和弹性劲的锻炼,具有较强的技击 性。
杨式太极拳拳架舒展简洁,结构严谨,身法中正,动作和顺,轻灵沉着。练法上由松入 柔,刚柔相济。
吴式太极拳以柔化著称,动作轻松自然,连续不断,拳势小巧灵活细腻,拳架由开展到 紧凑,紧凑中不显拘谨。
武式太极拳姿势紧凑,动作舒缓,步法严格,分清虚实。胸、腹部的进退转换始终保持 中正,完全是用内劲的虚实转换和“内气潜移”来支配外形。左右手各管半个身体,不相逾 越,出手不过足尖。
孙式太极拳的特点是进退相随,迈步必跟,退步必撤,动作舒展圆活,敏捷自然,练时 双足虚实分明。全趟练起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每转身时以“开”“合”相接,故又称开合活 步太极拳C
太极拳基本技术分析
基本姿势:练习太极拳应该先重形后重意,力求姿势正确,并在连贯复杂的动作中 处处保持正确的姿势,先求做到“形似”,然后向“神似”方面下功夫。只有遵循一走的规格要 求,使身体各部分的姿势在整体动作中形成动力定型,即所谓“明规矩而守规矩”,才能“脱 规矩而合规矩”,达到技术的规范化和自动化。太极拳对身体姿势的要求,概括起来,有以 下几点J
虚灵顶劲:虚灵顶劲即“顶头悬二太极拳练习时很讲究头部的端正、顶平、项直、须 收,要求头顶的百会穴处向上轻轻顶起,好像有根绳儿将头顶向上提悬似的。同时又须保 持头顶的平正,在运动时即使头顶上放-碗水也不能使它洒出似的。要使头正、顶平就必 须颈项竖直,下须里收。过分地向上顶劲,紧收下须,会导致颈项的僵硬,动作便失去灵活。 所以,顶颈不可过分用力,要有自然虚灵之意,做到虚灵顶劲,精神才提得起来,动作才能 沉稳扎实
含胸拔背:含胸是胸部略向内含虚,使胸部有舒宽的感觉。这样有利于做好腹式呼 吸,能在肩锁关节放松、两肩微合和两肋微敛的姿势下,通过动作使胸腔上下径放长,横膈 有下降舒展的机会二这样既能使重心下降,又能使肺脏活动和横膈活动加强°拔背与含胸 是相互联系的,要含胸就势必拔背,拔背是在胸略向内涵虚时背部肌肉向下松沉,两肩中 间、颈下第三脊骨鼓起上提并略向后上方拉起 这样.背部肌肉就会有一定的张力和弹力, 皮肤有绷紧的感觉凡是运用化劲的手法,都离不开含胸的辅助,而拔背则是为了有利于 发放劲.
松腰敛臀:太极拳要求含胸,又要求沉气,因此在含胸时就必须松腰,腰部松沉,整 个背部向外略呈浅度弧形,这样会使坐身或蹲身的姿势更加稳健。松腰不仅帮助沉气和下 肢的稳定性,更主要的是它对动作的进退旋转、用躯干带动四肢的活动及动作的完整性起 着主导作用,敛臀是在含胸拔背和松腰的基础上使臀部稍内收,主要作用是在“气沉丹田” 的要求下能使腹部充实团聚。敛臀时,可尽量放松臀部和腰部肌肉,使臀肌向外下方舒展, 然后轻轻向前、向内收敛,像用臀把小腹托起来似的。
浏览63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