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中,德与力是一对耐人寻味的矛盾关系。若单从 武术本身来看,武术除了掌握技术技巧外,应以锻炼人的力量 为主,“力”是武术中的一个重要特征。练武术的过程,也是练 力、增力、蓄力、发力的过程。因而,力显德潜。一个武术家 如果不会运用力量去技击、防身,那要成为笑谈。一个武术教 练如果不教给学员技击的本领,那他的学生则不合格。因而,武 378
术只有,也必须注重力的训练才行。古代人在拜师学艺时,艺 不成师傅不许下山,就是这个道理。
但是,如果跳出武术训练场,走向社会,力的施展就不能 无原则,而要受到社会的约束。社会的风俗习惯、舆论等都可 以成为它的制约因素。作为社会的一员,要遵守社会公共道德, 还要以匡扶正义、见义勇为为己任,甚至要用自己的本领体现 其爱国主义情操。因而,从社会来说,武术应以德为上,德显 力潜,力是作为实现“德”的手段而显现的。在力的施展中,人 的价值得以实现与升华,伦理本位、人格体现占上风,成为显 态,而力相对地成为潜态。
武术界向来强调“德”的作用。“未习武、先修德”,这是 从社会角度对武术提出的要求。武术伦理观的形成,是武术完 成社会化的标志。提倡武德,只是为了维持社会整体的有秩序 的需要,是引导武术向有利于社会的方向发展。传统武术重武 德,绝不意味着力在武术中地位的降低。否则,把武术弄成花 拳绣腿,势必不利于武术的发展。
因而,武术德与力的潜显转换有一定规律,是具体的,有 条件的,我们要认真探讨,灵活地掌握这种规律,并用于武术 实践中。
以上我们从全息科学的角度探讨了中国武术与中国传统文 化的关系,并对武术中的德与力之关系作了具体分析,力图从 一个新的角度认识中国武术文化,为中华武术的发展提供理论 探索。
为什么说攻防是武术发展的内在动力
武术的发展是由武术的基本矛盾所推动的。武术得以发展
379 的基本矛盾(主要矛盾)是攻与防的矛盾。在武术运动中,攻 与防互相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条件,没有攻谈 不上防,没有防也就没有攻,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攻与 防相互对立、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 为什么说攻防这对矛盾是武术发展的内在动力
首先让我们看一下攻与防的含义:
攻——指主动攻击对方的行动(包括直接、间接或潜在攻 击对方的行动)是取得胜利的主要手段。
防一一指的是破坏和反抗对方进攻的一切行为,是准备进 攻的一种手段。
攻与防是一对矛盾,正是这一矛盾才导致了武术的产生。追 溯到远古的原始社会时期,人们为了生存,就要以进攻的手段 去猎取、捕捉野兽,以维持自身的生活。同时,人们每时每刻 也在防备着凶猛禽兽的侵袭。远古人们的这种攻与防的自然生 活方式构成了他们的生存保障,也是武术产生的根源和发展的 基础。
- 攻防在频繁的军事战争中得到发展,促进了武术技术的 形成与发展。
攻与防这对矛盾不断统一,又不断斗争,从而推动攻与防 的发展,正因如此,才使武术得以发展。
从远古人们进攻防守猎物的生存方式,到后来阶级社会出 现及军事战争的频繁,攻与防的技术也由原始社会中人与动物 的攻防转化为人群与人群间的战斗,进攻与防御的武器也由原 来的赤手空拳与简单的石块、棍棒发展成铜铁、钢制品,从而 使攻与防的内容、范围、手段更加丰富,攻与防的技术也相应
380地提高。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军事教育的出现,攻与防作 为一门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战争,从而促进了攻防技术的发展。 攻与防的发展,又为武术技术的形成、充实、完善打下了基础。 从古到今的武术技术中都体现出了攻与防的具体运用,在运用 过程中,攻与防(的内容)双方的不断丰富、不断发展,从而 促进了武术技术的形成和发展,使武术技术更加充实完善。
从武术的基本技术看,每一个动作无不包含着攻与防的要 素和实战意识。比如“弓步架冲拳”、“弓步隔肘冲拳”、“弓步 架打冲拳”、“搂手弓步冲拳”等,这些动作中的架、隔、搂等 便是防的体现,而冲拳便是攻的体现,这攻与防的要素构成了 武术动作的完整技术,从而使攻与防要素在武术动作中同处一 体,互相依存、互相协同。另外,剖析任何流派、拳种、器械 的套路动作与基本技术,从结构看,攻防实战技术自始至终贯 穿揉和在武术的每个动作之中,从而使武术成为以攻防实战意 识为核心的运动形式。比如组成长拳套路的踢、打、摔、拿,组 成通臂拳的摔、拍、穿、劈、钻,组成形意拳的劈、蹦、钻、炮、 横,以及刀术套路中的缠头裹脑、劈、砍、撩、挂,棍术套路 中的抡、劈、撩、拨、戳,枪术中的栏、拿、扎等等方法。它 们既是组成各种拳术及器械中规律性的基本技术方法,也是各 种拳术、器械的基本要素,同时又是有效的攻防实战技术。从 这里看,任何拳术及器械套路,其基本技术方法均脱离不开攻 防这一对矛盾,也就是说,攻与防这对矛盾在任何拳术器械套 路中具有普遍性和规律性。所以说,攻与防是武术运动的基本 要素,是武术运动的基本规律和形式特征。
在武术运动中,攻防同处一体中,互相依存、互相排斥。在 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武术有门派或流派之争,比如过去南派拳 术善长上肢手法的使用,而北方拳派善长腿法的运用。在发展 中,南派拳术不断吸收北方拳术之特长,发展演变形成了现在 的南派拳术,成为上、下肢攻防齐用全面的拳种。无论哪一派 或哪一方在攻上占优势,而其他对手或流派,必然会寻求防的 方法,同时,研究制胜的方法。这样,攻与防技术与方法在互 相争斗中,其内容进一步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从而使攻防成为 武术运动发展的直接动力。
另外,从历史现状和需要来看。
一方为进攻他方来学习攻防,从而使攻防成为武术发展的 直接动力。另一方面来看,在和平环境中,武术的表演具有观 赏性、艺术性、教育性、启发性和一定的保健性,也有以学习 攻防、以求防身作用的。这些直接或间接学习攻防、研究攻防, 使攻防的内容及技术进一步丰富、发展提高,从而使攻防成为 武术发展的动力。
- 根据攻、防这一对矛盾是推动武术发展的内在动力谈对 目前武术发展的看法
武术运动发展至今,已成为一项技击、艺术、健身与医疗 的综合性体育项目,它包括实战技术、套路、基本功等部分。
现在,有人认为火器代替了冷兵器,武术的作用由军事战 场转移到体育和文化生活领域来了。现代武术就是锻炼身体和 表演,再好的武术也顶不住子弹,讲攻防没有多大用途。
由于不能全面正确地理解攻防实战格斗在武术运动中的意 义和作用,在相当一个时期里忽视或轻视了攻防,造成了武术 只有套路表演的单一形式。有些人在创新动作时,有些趋向
382“体操化”、“舞蹈化"、“戏剧化”,有些运动员追求幅度大、形 象美、难度高的表演艺术,在一定的程度上,使武术的发展受 到了影响。
在冷兵器时代,攻与防主要用于实战,而在枪炮火药发明 后,武术的攻防又主要用于训练和健身。尽管在不同的历史时 期,攻与防的主要作用不同,但攻与防这对矛盾却始终未取消, 攻防是武术运动的规律与特点,这种规律和特点是指导武术发 展的基本原则,它要和练武术的目的及作用相区别。武术有攻 防实战的作用,但是也有健身、延年益寿的作用,特别是现在 社会安定,生活稳定,武术在军事上的作用减小,练武防身也 不是主要目的。在这种特殊环境和条件下的练功目的,作为健 身来说,意义恐怕就更大一些,但无论意义再大,武术的发展 还应遵循其规律,不能失去自身的特点。所以我们要正确地全 面地理解和认识发展武术的指导原则和习武的目的及其双重作 用的关系,防止学武为技击的偏见,只有这样,才能使武术沿 着正确的轨道健康发展。
另外,还有人认为;武术的发展要健身与攻防技击并重。
我认为这种观点也是糊涂的,攻防技击与健身并不是什么 并重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练武本身可健身, 武术健身的开展同样可促进武术运动的发展。如果武术失去攻 防实战的特点,也将失去武术健身的特点。攻防是武术发展的 内在动力,武术发展了,则健身的手段就会更加丰富,对武术 运动的开展同样具有促进作用。武术是一门科学,而不单单是 一项技术.既是一门科学,就包含自身特殊的(攻与防)矛盾, 这种矛盾就是攻与防的矛盾,武术能够沿着自己的方向发展或 应该沿着自己的方向发展,也是由于这对矛盾所决定的。
所以,我们应在遵循武术自身规律和特点(攻防)的基础 上,来充分发挥和运用武术这一规律和特点来发展武术,以带 动和促进武术健身运动的开展,使之互相促进。我们应正确地 认识和处理攻防、实战和健身的关系,不应因健身而轻视这一 规律和特点,不应因强调武术的健身作用就可违背或失去这一 规律和特点。反之,为了健身,我们应该重视武术攻防的这一 规律和特点,所以我呼吁,为了使武术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我 们应从历史来源和现代条件下武术的作用及深远意义出发,正 确地认识指导武术发展的原则、规律及其作用间的关系,及作 用与作用间的关系(主与次),加强攻与防这一对矛盾的研究,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促进武术运动的发展。
首先,武术套路的创编应以攻防为基本原则和前提,继续 保留和继承这一运动风格特点,推动武术健身的活动。从这个 角度看,开展实战攻防性的散打运动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是全 面继承祖国民族文化遗产,开展武术健身活动的需要和必然。
另外,还有不少人认为,青少年学武术应该从增强体质出 发,多学套路,不要讲攻防,不然就会影响社会治安。
我认为,这种想法是一种偏见,不利于武术的普及和发展。 武术在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而 武术本身又具有攻防实战与强身保健的双重作用,不讲攻防只 练套路,长期下去,攻防不就失传了吗?那么祖国遗产又怎么 谈得上全面继承和发展呢?另外,青少年练武是为了健身,学 习攻防技术亦是青少年的希望、要求,同时,也是激励他们学 习武术、锻炼身体的兴趣和力量。在学习武术健身的同时讲攻 防,也有助于他们深入全面地掌握了解健身的技术与方法。攻 防应该讲,关键是在教授时要正确引导,要加强思想教育,使
之明确学习目的,同时加强纪律,树立团结友爱的风气,要让 他们把学武术、热爱武术提高到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度来 认识。具体讲,在任何情况下不能乱动拳脚,但当发现坏人时 又一定要挺身而出,勇敢地发挥自己的攻防技术。我认为要真 正做到传武育人,树立“武德”,社会治安不但不会乱,相反, 会促进治安的好转。
浏览40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