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它对八卦掌理论的 影响是极其深远的。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核心。阴 阳,指前后、上下、刚柔、动静、进退、德力等对立统一的方 面;五行,指金、木、水、火、土等五类物象。八卦掌就运用 这个哲理,“以八卦为盘,九宫为法,以五行相生相克之道理合 于八卦阴阳之道,寓九宫飞行之巧,藏天干地支之妙气从实质 上讲,八卦掌就是对阴阳理论的运用,阴阳理论又是哲学辩证 法的核心。在八卦掌中阴阳之运用可列举如下:
阳 |
动 |
呼 |
刚 |
起 |
实 |
前 |
左 |
上 |
出 |
伸 |
升 |
开 |
背 |
外 |
|
气 |
热 |
水 |
出掌 |
阴 |
静 |
吸 |
柔 |
落 |
虚 |
后 |
右 |
下 |
入 |
缩 |
降 |
合 |
胸 |
内 |
脏 |
血 |
冷 |
火 |
出掌 |
实步 |
进步 |
击法(搬、拦、扣、截) |
力 |
头部 |
我方 |
藏 |
明 |
虚步 |
退步 |
反击法(推、托、带、领) |
|
腹部 |
对方 |
露 |
暗 |
阴阳的运用,便于达到灵活的目的。以虚实为例,每一掌 出发为实,对方有了准备为虚,对方不动是实,对方一动是虚, 使对方动不动都被动。
在搏击战术上,体现阴阳的灵活运用。它用阴阳而辨标本, 观虚实以论柔刚,因利弊而取攻守,据高低而行仰俯,凭先后 而择守让,据表里而施软硬,论勇劫而行弛张,察显隐以定动 静,据远近以行吞吐,因势利导,巧为化裁。这些都是辩证法 运用于锻炼,以达到健身,养生、竞技、治疗的效果。
- “圆”与“中”
“圆”与“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耐人寻味的话题。太极图 是圆形的,八卦图也是圆形的(如下图),还有“天圆地方”说 等等,都说明了中国人对“圆”的崇尚。《孙子》也强调“圆” 在战技中的作用,他说,“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也气郭化 若注释说:“形圆,部署部队如圆形,使各方面如果发生情况都 能应付自如了
太极图 先天八卦 后天八卦
(附图一) (附图二) (附图三)
八卦掌的运行轨迹是圆。大圆套小圆,小圆练成无圆。即 使是无圆,也是外无圆而内有圆,即无圆是意念中的圆。无论 是走趟泥步,还是掌的运用,无论是起腿、起手、摆步、扣步, 还是运用意念练气,都不离一个“圆”(或圆弧)。八卦掌之所 以尚圆,是出于全方位灵活地应付敌手与从各个角度获取自然 能量与宇宙信息的健身与竞击需要。
八卦掌的又一特色是“尚中”,掌技中对意念的要求是“神意 收于丹田”,调身、调心、调息,气沉丹田。丹田是人体的正中穴 位。守中,是健身的需要,也是稳定心理安然应敌的需要。乾卦 狮形掌中的“顺步揉球''动作,也明显体现了“中"的运用。,
在中国文化中,尚中思想是有深刻传统的。“多言数穷,不 如守中”,把守中作为人体修养方法。子思的《中庸》则把 “中"作为一种处世方法,“不偏谓之中”,“中者,天下之正
351 道气这是“中''的含义。“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 味无穷。”“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是“中”的作用。 “中''本质上是对辩证法的独特运用。中国传统上对阴阳矛盾的 运用是“两极为体,中和为用",八卦掌练气最终要气归丹田, 就反映了这一点。《周易》也很强调“中''的作用,如“乾九四: 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此句 说,不中不好,以中为美。还有“三才”说,三才,指天地人, 人处中间就得守中。此在《易》中谓为“当位”,当位即吉。五 行说中,土在中位,则有“五行以土为王”的认识。
由此看来,古人尚中思想有极其丰富的内涵,它是古人 “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气由感性到理性进行思考与实践的结果。 八卦掌把这种认识成果,通过外化与内化两种形式纳入自己的 套路中,自然有其人体科学、医学、心理学、社会学与哲学诸 方面的合理性,此处不必细说。
- 八卦掌与中国道家、兵家文化
八卦掌是一种养生、悟道、技击三位一体的技术。对于养 生、悟道,我们很容易想到孔子那“修身、治国、平天下” (《大学》)的治国思想,孟子那“善养吾浩然之气”的情怀,还 有《周易》那“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文化精神;我们也 想到老子与庄子,他们那彻底的悟道精神,高雅豁达的不为物 累的胸襟。这些都长期涵养着八卦掌武术界,使八卦掌与民族 精神息息相通。
养生、悟道的直接作用是疾病解除、精神健康、身体健壮, 并使人心平气和,以便使人的行为保持在仁义道德的规范之内, 更好地处理各种内外关系。从这里来说,八卦掌的价值取向与 认知方式大多来源于道家。《老子》那种“反者道之动,弱者道
352之用,阴柔虚反,自然无为,返朴归真,虚心实腹,缘督为经, 人取我予,虚己顺物气《庄子》那种“吹响呼吸,吐故纳新,熊 经鸟伸”的修养原则与竞技技术,为八卦掌奠定了坚实的理论 基础。从这里看,八卦掌又是一种高级气功导引术,是道家养 生术的改造与延伸。八卦掌重视内气锻炼,其中的三层道理—— 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也正是道家修心养性气功 理论中的重要内容。
这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八卦掌是一种武术,就 必须重技击。它是中国人自强不息的显现。武术讲究“战气离 开战,便不成其为武术。八卦掌也不例外,它讲战略也讲战术。 在战略战术上,它汲取了中国古代兵家的精华,它用兵法的虚 实、动静、主客、奇正、攻防、进退、明暗诸范畴来建构自己 的战略战术与攻防格斗技术,把行军布阵、示形造势、随机应 变、避实击虚的原则,具体化为关于招式劲力的操作要领,通 过对各种技术的巧妙安排,达到“出其不意,攻其无备”的效 果,实现其“无不为”的理想境界。
可以看出,八卦掌与中国兵家文化有着极其微妙的关系,因 为二者都以交战双方的矛盾运动作为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因而 它们相互之间的理论汲取与沟通也是必然的和有意义的。
- 对八卦掌门派中德力观的再认识
懦家文化所大显身手的是中国传统的道德伦理。中国人重 德行,中国武术也离不开德,八卦掌传统上更是德力兼备。“闪 电手”张占魁威震天津,为百姓铲除不安因素,使人们过上安 定的生活,为别人服务,是重德的表现。孙禄堂是德力兼备、文 武双全的武林豪杰,他不仅技艺出神入化,而且精通《易理》, 写出了《八卦拳学》、《拳意述真》等武术名著。他常说,要以
353 德服人,不能以力服人,练武术必须讲究武德。他认为,武德 分两方面,一是口德,一是手德。孙禄堂的德行还表现在仗义 疏财、乐善好施与崇高的爱国情怀。他在1923年战胜日本武士 道大力士坂垣,1930年又教训了六名不可一世的日本武士,维 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
八卦掌是武术,应该讲力,为什么还要讲德呢?这个问题 看似简单,实则复杂。我们可以从武术所体现的社会关系中去 寻求答案。
八卦掌武术体现了交战双方的二人关系,同时也体现了武 术师与周围人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实质上是矛盾。前种关系 是激化了的矛盾,表现为对立;后者则是一般矛盾。一般矛盾 以德处理,激化的矛盾则要借助力的作用。八卦掌重力又重德 的思维方式,在中国儒家文化中可略见其踪迹。孔子是华夏 “尚德”的先师,但他也重视力,他所教的“六艺”中,有两门 课(射、御)是力的训练。中国文化名人屈原身穿文服,腰配 短剑;诗仙李白也善舞剑。从这里,可看出中国人对镣与力的 共同追求。在明代倡导文武合一,更加巩固与促使了武德观的 成熟。八卦掌产生于清代,它深受这种传统的影响,也就可想 而知了。
对于德力观,其意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分析。
第一,重德是克敌制胜的需要。武人之战,不仅仅是力之 较量与技术技巧的施展,也是一种心理战。守德,主正义,是 在心理上战胜对方。《孙子》很重视心理战的作用,他说:“凡 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 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354这就是说战技中的上策是完整地使敌人屈服,这要求我们先制 敌之心。要求坚持正义,要合乎德的要求。这种战略思想,后 来发展为“正义必胜”。八卦掌与中国其他武术也重德,重正义, 这便于从心理上感化对方,实现其上策,因为“战”之目的是 “为和而战气
第二,重德是武术界内外关系协调的需要。武术界内部各 流派之间,武术锻炼者之间要在日常生活中时时遇到与处理各 种关系。单纯用力当然是不行的,还要用德去规范其行为,以 使各流派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使他们之间相互尊重,共同提 高。
还有,武术界要与社会各界发生关系,这些关系的处理,更 需要有一种共同遵循的规范,这就是守德。
总之,守德是具有普遍伦理意义的社会规则,它对武术界 的意义更加重大。
第三,重德是八卦掌及其他武术之所以被接受,并广泛流 传的重要原因之一。武术的延续与发展,是武术研究的一个至 关重要的内容。武术重德有着比社会其他领域更加不同的意义, 因为武术本身是侧重于讲力的,包括力量的增加、力量的施展, 力量的分配,离开力便谈不上武术。但从整个社会来讲,力的 表现有它特定的时间、空间,不能随便施展。重德正是规范力 的施展轨道的一个要求.它使武术主体的人的处世方法与社会 不悖,并且要严格遵循社会规则,这才能使武术易被人们接受, 有亲近感,并广泛流传。
可以看出,八卦掌与其他武术所崇尚的是德与力的合一。它 们的关系是辩证的,德制约着力,力是实现德的手段,并使德 升华。力的伟人,德的楷模,两者相辅相成。这是武术界真正
355 的人格特征。这种人格也是中华民族所追求的,是中国传统人 格的特
浏览65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