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是一个古老而又常青的话题。人类之生生不息,表现 在人们不断地创造美、发现美、欣赏美与塑造美的过程中。形 意拳之所以能在中国历史上流传、发展与完善,根本原因在于 它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反映了中国传统美学的特征。中 国传统美学的各个层次——哲理美、和谐美与意境美等——均 有不同程度的体现。这也是其延续与发展的必要条件,更是它 完成社会化,并不断充实其社会内容的前提与基础。
形意拳理取《周易》,哲理味很浓。其势千变万化,但繁中 有易,万法不离“三体势”。只有获得天地人“三才"合一的 “三体势”之精髓,才意味着真正步入了 “形意”之门。
形意拳在传统文化背景下成长壮大,龙的神灵意识、磅礴 气势、巨大威力,是它气质的核心与劲力追求的基础。从龙中, 我们获得了生生不息的信念与奋力腾飞的气魄。它以“最能激 起感官柔情”的人体为本,塑造人体形象,形成形神兼备、内 外合一的特殊运动形象,把运动形象美与艺术形象美、自然美 与哲理美融合为一体,练劲力,悟技巧,冶性情,夺造化。在 思想与感情的和谐统一中,在社会与个体的共同认可中,在大 346
环境与小环境的互动作用中,塑造着一种代表时代进步性与生 活创造性的具有积极意义的美的形象。“意境美”就在这个过程 中被显现出来。
什么是意境美呢?
《辞海》中说,意境指“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图景和表现的 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从这一思路,也可 认为“武术意境,乃是指套路中所体现的,并经过艺术加工的 攻防格斗技术与其中所显示的精、气、神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 种艺术境界气王国维说:“境界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 心中之一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转引自杨春时著《系统 美学》)从这儿说,形意拳中的意境美,在于形意统合、形神兼 备、天人合一,在其中的高度统一中,领悟到人生的哲理,体 会到生活的乐趣。
意境是中华民族尚“道”重“意”的文化心理在文学艺术领域 潜心营造的深幽的艺术境界,是中华民族富于哲学思维的表现。 它的特点是虚实结合,情景交融,幻中有真,境与思并兼,模糊性 与精确性交融,将现实生活中客观实象与本人的思想感情、理解 认识有机融为一体,把无生命的动作人格化,使自然界的动作活 灵活现,形成“物我两忘”、人与自然的统一与谐调。
形意拳十二形中,熊的臂,狮子的头,猴的爪,马的奔,虎的 扑,猫的“软",鸡的“蹬”,燕的“剪气鹰的“拿",鹤的“步",鹑的 “撞”,龙的“变”,神韵丰致,颇具风采。有歌诀曰:
熊踞一方百兽远,狮子摇头把月赶,猿臂轻舒好神拿,马 奔迅速如闪电,饿虎扑食有神威,猫行轻挺多绵软,鸡腿蹬开 动如弓,燕剪灵活舞长空。
这种带有诗情画意的描绘,把我们带到了一种优美的境界。
处于如此意境之中,怎能不让人流连忘返?
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意拳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上面只是涉及 其中三个方面,另外诸如宗教、文学、民俗等许多方面由于多 有探讨,这里就不再赘述。通过上述探讨可以看出,中国传统 文化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形式上,已深深植根于形意拳之中。我 们确信,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与世界化必将对形意拳产生极 大影响。但愿我们的探讨,为正确评价形意拳的作用与价值,完 善其理论体系,以便更好地继承与发展形意拳这一拳种,使之 为世界人民健康服务提供一点帮助。
中国传统文化对八卦掌有哪些影响
儒道文化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框架,它深深植根于 中国传统思维中,渗透到中国传统的各个方面。从武术来说,中 国文化是中国武术之魂。八卦掌作为武术的一个拳种,它的创 编、它的演练、它的气质尤其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
- 八卦掌与太极八卦思维
太极八卦思维是中国传统思维的重要特征之一。“太极”、 “八卦”二范畴最早见于《周易》(确切地说是《易传》)中, “易有太极,是生两易,两易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气 它用等比 形式表达了古人对宇宙本原与宇宙间万事万物生成与发展规律 的认识。这种认识后经陈挎、邵雍、朱熹等哲学大师的精心雕 琢,把太极图与先天八卦、后天八卦图相结合,成为《周易》中 太极八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周易》中,太极就是指开天辟地时的“混沌世界”,两 仪指阴阳两个基本范畴,四象既指四个方位(东南西北),又可 指四个物象(青龙、朱雀、白虎、灵龟),八卦指乾、兑、离、
348震、巽、坎、艮、坤等八种自然物(后来指八种自然气象:天、 泽、火、雷、风、水、山、地)。后由于“方以类聚,物以群 分”,“远取诸身,近取诸物"等原则,八卦成为八类物的代名 词,并且,这八类物象囊括自然界与整个宇宙。
太极八卦思维深深地影响了八卦掌。八卦掌演卦而成掌,故 名之曰“八卦掌七 这种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可从孙禄堂先生的 《八卦拳学》中得到证明。
《八卦拳学・自序》中有这样的话:“易之为用,广大精微, ……而于修身治己之术,尤为详尽,……余幼年即研究拳术,每 欲闻易之义蕴,……形之于拳术。”这分明从理论上把八卦掌术 与《周易》紧密联系起来了。这种联系表现在结构安排与内部 联系两个方面。
从结构上说,八卦掌严格按太极八卦生成模式去编排,并 形成成熟的系统。“拳式始于无极,终于八卦,中分两仪、四象、 先天、后天,缩力顺行,正变错互,无不具备,'这里把章目先 后分为无极学、太极学、两仪学、四象学,并把八卦分为乾卦 狮形学、坤卦麟形学、坎卦蛇形学、离卦鹘形学、震卦龙形学、 艮卦熊形学、巽卦凤形学、兑卦猴形学等八个部分。在每部分 中,又分八个动作,共64个动作,与六十四卦形成——对应, 这正体现了 “以八卦之象,炼八卦之身”的思想。
这种“无极f太极f两仪…四象*八卦f六十四卦”的顺 序虽是对《周易》的简单模仿,但它使拳的套路井然有序,,不 仅易学易记,而且有内容上的深意。
太极八卦理论来源于中国古人长期的实践与对自然界规律 的认识。八卦掌“用八卦之象,炼八卦之身气正是因为“万物 各有太极、两仪、四象、八卦”(邵雍《皇极经世书》),“人人 有一太极”(朱熹语)。这种演练程序遵循人体发展规律,它体 现了身心并练的原则,这在下文将有论述。
- 八卦掌与阴阳五行学说
中国古典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它对八卦掌理论的 影响是极其深远的。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核心。阴 阳,指前后、上下、刚柔、动静、进退、德力等对立统一的方 面;五行,指金、木、水、火、土等五类物象。八卦掌就运用 这个哲理,“以八卦为盘,九宫为法,以五行相生相克之道理合 于八卦阴阳之道,寓九宫飞行之巧,藏天干地支之妙气从实质 上讲,八卦掌就是对阴阳理论的运用,阴阳理论又是哲学辩证 法的核心。在八卦掌中阴阳之运用可列举如下:
阳 |
动 |
呼 |
刚 |
起 |
实 |
前 |
左 |
上 |
出 |
伸 |
升 |
开 |
背 |
外 |
|
气 |
热 |
水 |
出掌 |
阴 |
静 |
吸 |
柔 |
落 |
虚 |
后 |
右 |
下 |
入 |
缩 |
降 |
合 |
胸 |
内 |
脏 |
血 |
冷 |
火 |
出掌 |
实步 |
进步 |
击法(搬、拦、扣、截) |
力 |
头部 |
我方 |
藏 |
明 |
虚步 |
退步 |
反击法(推、托、带、领) |
|
腹部 |
对方 |
露 |
暗 |
阴阳的运用,便于达到灵活的目的。以虚实为例,每一掌 出发为实,对方有了准备为虚,对方不动是实,对方一动是虚, 使对方动不动都被动。
在搏击战术上,体现阴阳的灵活运用。它用阴阳而辨标本, 观虚实以论柔刚,因利弊而取攻守,据高低而行仰俯,凭先后 而择守让,据表里而施软硬,论勇劫而行弛张,察显隐以定动 静,据远近以行吞吐,因势利导,巧为化裁。这些都是辩证法 运用于锻炼,以达到健身,养生、竞技、治疗的效果。
- “圆”与“中”
“圆”与“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耐人寻味的话题。太极图 是圆形的,八卦图也是圆形的(如下图),还有“天圆地方”说 等等,都说明了中国人对“圆”的崇尚。《孙子》也强调“圆” 在战技中的作用,他说,“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也气郭化 若注释说:“形圆,部署部队如圆形,使各方面如果发生情况都 能应付自如了
太极图 先天八卦 后天八卦
(附图一) (附图二) (附图三)
八卦掌的运行轨迹是圆。大圆套小圆,小圆练成无圆。即 使是无圆,也是外无圆而内有圆,即无圆是意念中的圆。无论 是走趟泥步,还是掌的运用,无论是起腿、起手、摆步、扣步, 还是运用意念练气,都不离一个“圆”(或圆弧)。八卦掌之所 以尚圆,是出于全方位灵活地应付敌手与从各个角度获取自然 能量与宇宙信息的健身与竞击需要。
八卦掌的又一特色是“尚中”,掌技中对意念的要求是“神意 收于丹田”,调身、调心、调息,气沉丹田。丹田是人体的正中穴 位。守中,是健身的需要,也是稳定心理安然应敌的需要。乾卦 狮形掌中的“顺步揉球''动作,也明显体现了“中"的运用。,
在中国文化中,尚中思想是有深刻传统的。“多言数穷,不 如守中”,把守中作为人体修养方法。子思的《中庸》则把 “中"作为一种处世方法,“不偏谓之中”,“中者,天下之正
351 道气这是“中''的含义。“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 味无穷。”“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是“中”的作用。 “中''本质上是对辩证法的独特运用。中国传统上对阴阳矛盾的 运用是“两极为体,中和为用",八卦掌练气最终要气归丹田, 就反映了这一点。《周易》也很强调“中''的作用,如“乾九四: 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此句 说,不中不好,以中为美。还有“三才”说,三才,指天地人, 人处中间就得守中。此在《易》中谓为“当位”,当位即吉。五 行说中,土在中位,则有“五行以土为王”的认识。
由此看来,古人尚中思想有极其丰富的内涵,它是古人 “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气由感性到理性进行思考与实践的结果。 八卦掌把这种认识成果,通过外化与内化两种形式纳入自己的 套路中,自然有其人体科学、医学、心理学、社会学与哲学诸 方面的合理性,此处不必细说。
浏览906次